看板 media-chao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0rz.net/fc1Sn 有問題的地方,就有他們的筆 宋小海(文字工作者)  (20060924) 近年來,新聞媒體品質屢受質疑,過份強調「爆料」、「揭祕」等聳動話題,卻只是 帶動窺奇扒糞口水戰的風氣。新聞淪為爭議的開端,記者更被指為缺乏思考能力、侵犯隱 私不尊重人權。 也許你早已厭煩這些「新聞連續劇」,渴望讀到奉行公正客觀原則的報導。在商業利 益優先、政治立場掛帥的環境中,精確的新聞守則日漸被淡忘,所幸仍舊有一批人認真堅 持地把守記者的職責,在新聞崗位上,寫下值得細讀深究的作品。 主動蒐集資料 直指問題結構 每年一遇颱風豪雨來襲,便少不了媒體派出大批人馬進駐災區,突顯當地居民的慘境 、捕捉怵目驚心的受災畫面。「呈現問題」只是新聞人員最基本的職責,好的記者不會僅 以「…這樣的問題如何解決,值得大家思深」之類的說詞敷衍了事。面對天災問題,資深 記者林照真按部就班訪談官員、學者,綜合台灣各地受災情形,寫就《戰慄土石流》(時 報文教基金會)一書。她以自己作為民眾與專家學者的中介,引用資料說明不同地形的災 害風險,指出一般民眾對於土石流的知識不足,而誤將居住地設在風險最高之處。 透過法條及政策的分析,林照真也提出證據顯示,商人為了開發圖利入山,政治人物 則為了選票考量,漠視法令規章,甚至協助開路。此舉除了破壞水土,更導致政府必須在 原本就易發生土石流之處,投注大量資源保護違法入山的聚落。 本書點出居民、政治人物各有所圖的共犯結構,秉筆直言而不討好任何一方,資料翔 實、立論清楚,堪稱新聞寫作的示範。今年,林照真有感而發,再度寫出《記者,你為什 麼不反叛》(天下文化),高呼調查記者應透過大量採訪資料,掌握正確訊息,並勇於對 抗政治勢力、公關操控等威脅利誘,再次彰舉出新聞守門員的理念與精神。 監督公共政策,捍衛社會公義 傳統以「第四權」自許的新聞人員,往往以監督公共政策、維護公眾利益為已任。以 台灣軍購議題為例,礙於國家安全與機密,加上每每上報總伴隨政治口水,一般人對於軍 購的實際運作情形知之甚少,無從判斷納稅人的錢是否花得合理。《海風泱泱-從忠義計 畫到拉法葉艦的故事》(商周)作者李志德,便花了四年半時間,蒐集史料與訪談,整理 出國內二次戰後的海軍建軍史,讓讀者對台灣的武器採購、建軍備戰政策有更具體的了解 。 台灣這樣,國外更是如此。以調查報導的精神撰寫成書者,比比皆是。除了政治,關 乎人命的醫療,更是記者所熱衷的領域。 美國《時代雜誌》的調查報導新聞小組便曾主動揭開醫療體系的共犯結構,警告《別 讓醫院殺了你》(商周)。巴萊特、史提爾兩名記者從大量期刊報導與眾多醫療個案中, 解析美國醫療體系大量支出的經費,與相對低能的服務品質不成正比。在華爾街的運作思 維下,醫院從非營利的健康照護組織轉變為投資大眾的公司,藥商也同樣追逐高額營收成 長,公關廣告費用大增,成本則轉嫁至病患身上…。除了解析醫療產業的結構問題,兩位 作者也提供了讓系統回規正軌的處方。 無獨有偶,德國醫藥記者布雷希矛頭亦指向醫療產業,以《無效的醫療》及《發明疾 病的人》(左岸)兩書,批判現今醫療產業為了大發利市,過度誇大病症的嚴重性,並對 病患進行「貴」而不實的治療。 這些報導的目的都不在高喊「讓我們抓一個壞人吧」之後就罷休,而是以社會公義的 角度切入整體結構,解析究竟是什麼樣環境制度,導致弊病產生。對照著現今捕風捉影、 追逐醜聞的新聞品質,這樣的著作更見深沈可貴。 深入國際現場 提供深度觀點 記者可以用心把脈國家的內部問題,同樣在國際局勢方面也不乏資深記者剖析診斷。 即使《世界是平的》(雅言)樂觀宣稱「十大堆土機」正讓這個世界變得更方便、舒適, 書中也不得不坦承世上仍有許多「不平」的地方。許多國家長期存在著民族宗教歧異,致 使衝突不斷,近來以色列接連與巴勒斯坦、黎巴嫩衝突即是一例。 在國際主流媒體的鎂光燈下,黎巴嫩的真主黨成為沾滿恐怖主義泥巴的好戰份子,舉 止莽撞製造紛爭,而以色列的反擊則代表「正義之師」。然而隨著中東戰局長期紛擾,看 到以色列不分平民或戰鬥人員一律轟炸殺戮時,讀者心中不免備感疑惑。由90位獲獎的新 聞工作者及其他領域專家,合作編寫的《戰爭的罪行》(麥田),以過去戰時「絕滅種族 」、「使用化學武器」等慘酷案例,揭示歷史總會重演的道理。這本厚重的戰爭事典,讓 我們不再呆滯地看著電視畫面,書中提供了更堅實的人道、法律立場,讓讀者判定戰爭中 所謂正義的虛妄。 對於第一世界以外的地區,一般大眾往往「遇到一回戰爭才認識一個國家」,對當地 人民文化的了解,常只是一串傷亡數字或殘破的城市。香港記者張翠容花了3年時間,親 自走進《中東現場》(馬可孛羅),穿越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以及 伊拉克,並採訪巴勒斯坦哈瑪斯、黎巴嫩真主黨等組織。透過記者之筆,我們得以瞭解真 主黨如何廣獲受壓迫人民的響應,成為國中之國,也理解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仇恨」。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中東人民的思想與文化,他們同樣有夢想,同樣渴望和平 。張翠容早先的著作《行過烽火大地》及《大地旅人》(馬可孛羅),也是她在新聞工作 中,對國際正義公理的省思。同樣關心人權、正義議題的英國記者布羅茲,在《你不知道 的軍火交易》(書林)一書分析國際間武器販賣的龐大利益,致使為政者無心阻止戰爭, 而讓人民始終活在戰爭的陰影下。這類書寫,都讓我們的國際視野更寬廣,擺脫強權國家 塑造的刻版印象。 掌握趨勢發展 分析全球脈動 亞洲的變遷左右全球政經局勢甚鉅,但身處亞洲的我們,往往過度關心自家消息,而 忽略了全球趨勢的觀照。《紐約時報》記者紀思道與伍潔芳夫婦,早在2000年即寫下《東 方驚雷》(時報),從1997年金融風暴的前因後果,進一步探討亞洲各國成長衰退的因素 ,更以多重的角度剖析,描寫亞洲各國如何藉由教育及科技而具有主導世界的潛力。書中 也探討暗藏的種族、宗教等衝突如何拖累亞洲發展,甚至產生破壞。舉凡政治體制、文化 態度、環境保護、性別對待等面向,本書皆有觸及,至今讀來仍不過時。 而面對亞洲最具影響力的中國,大陸記者凌志軍以13年的政經局勢為軸,描寫六四天 安門事件的《變化》(時報),有助於讀者了解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究竟如何從「打倒資 本主義」轉變為現今全球資本進駐的大本營,卻又不致於精神分裂。優秀的記者除了透過 資料爬梳,掌握議題的全貌之外,往往也因為長期浸淫鑽研,而具備了不比專家遜色的能 力,足以對未來趨勢提出建言甚至預測。 記者的天職不僅在於「報導」,更在於「調查」,沒有提供背景脈絡的報導,便不算 好的報導。在頻道過剩的今日,訊息量需求大增,「報而不導」,「不調查就報導」,幾 乎已成為影像媒體的致命傷。相對地,平面媒體所提供的空間較大,「調查報導」的可能 性也越高。透過網路、透過出版,善盡職責的記者們正在努力工作著。厭倦影像訊息長期 疲勞轟炸的讀者,透過閱讀支持認真勤懇的記者及其書籍創作,也許是最積極的回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178.154
jagdzaku:他們什麼時候要把筆插在自己的腦袋上啊  09/25 09:55
saab:推一樓 09/25 10:24
※ 編輯: cocotree 來自: 61.229.178.154 (09/25 11:31)
cocotree:致一樓,請看完文章後說話,排斥莫名的語言暴力,謝謝 09/25 11:32
rscx0803:台灣大部分媒體都搞成"有他們的筆.就會有問題" 09/25 11:46
jagdzaku:語言暴力 ?這只有霉體才有資格用吧 09/25 12:50
biotite:中時刊登這篇,感覺格外諷刺 09/25 13:16
cocotree:單純介紹整理得不錯的消息,因人廢言一竿子打盡是損失 :) 09/25 13:21
flysonics:推這篇文內容 如果媒體真的都這樣搞就不需要媒抗版了 09/25 13:23
ktblast:媒體人都嘛說一套做一套...哼! 09/25 13:36
oberon48:大家應該罵的是管道而非內容 注意作者並非中時記者 09/25 13:56
histanley:可是林照真的調查報導是在中時的時候寫的喔.... 09/25 15:31
evafuture:單純推這篇而已... 09/26 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