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edstuden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醫療服務業的藍海 藍海策略一書一直提到以“價值創新“為中心思考。希望能由企業創造有效的 新需求,在新需求下創造有價值的差異化,在差異化下採取策略性的定價,並選擇性的降 低成本。期待能使 1. 企業營收增加 2. 企業獲利增加 3. 消費者得到最大的價值 並創造一個win-win的雙贏局面。 “藍海策略“在2006年的台灣風行草偃,謂之顯學不為過。我想從各方面來談談醫療服務 業來。先舉一個新聞當開頭吧 婦科男醫師 漸成稀有動物(2007.1.10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an/10/today-life7.htm 台大新收住醫 全是女生 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統計,目前婦產科專科醫師約有二千五百多人,整體男女 比約為八成五比一成五,但近年來女醫師迅速增加,卅歲以下、廿六歲以上,女醫師佔七 成多,扭轉了早期男性獨霸的情況。 在醫界,顯學的科別隨著時代一直在轉變,而變化最大且最深遠的,大概就是健 保的實施。一般而言,科別大致分為四大科: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其他科別則歸 類在所謂的“小科“包括: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等。還有所謂的“特殊科“包括: 精神科,急診科,麻醉科,放射線科等…。 這個新聞告訴我們,醫療新兵早就在進行面對健保下的生存因應。婦產科的狀況 有點跌深反彈的味道。在生育率降低,醫療糾紛增加,而且開業成本大增的情況下,早在 幾年前就是冷門科,50歲以上年紀的婦產科醫師都不勝唏噓的表示,當年要apply到婦產 科住院醫師,可是要表現傑出才有機會。現在的顯學科別,從幾年前的眼科,耳鼻喉科, 皮膚科,漸漸出現轉變,耳鼻喉科被踢出熱門科(因為受訓年限轉變),而家醫科變成超 熱門的科別,一方面除了受訓年數較少外,健保政策的優勢(以公衛導向的醫療),也是 熱門的原因。 不過,選擇科別是醫學生的“藍海策略“嗎?我想應該不是。“藍海策略“提到 的五個特色如下: 1. 努力設法開創沒有競爭的“市場“ 2. 不與對手競爭,使“競爭“變得無關緊要 3. 創造新的需求,並透過成本控制,追求持續領先 4. 同時追求顧客獲得的高價值與產品的低成本 5. 調整公司作業系統,給予完全的配合 婦產科女醫師的增加(或是說男醫師的減少)只是在紅海下的所謂“產品差異化 “或是“市場區隔“的部份而已。因為市場是固定的(婦科產科的人口固定),無法不面 對“競爭“,成本的控制也並不因為性別而得到改變,甚至付出更高的成本(請看林口長 庚醫師的投書- 婦產科醫師太辛苦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an/11/today-o9.htm ) 其實,當健保大傘罩住了絕大部份的醫療市場的時候(除外的是自費市場),就 像企業選擇產業般,已經受限於產業架構,市場成長受到抑制(法令也規定健保費用每年 增加的上限)。選擇科別,只是在市場裡創造市場區隔。 醫療紅海的競爭不下於台面上的產業。不論是 1. 擊敗對手的:產品,價格,品質,成本,服務,產品差異,以及市場區隔。 2. 佔領市場的:產品通路,專利,仿冒,保護,開放,壟斷,以及獨佔。 都持續且慘烈的發生。 舉醫院或診所經營為例: 你必須想盡辦法提供產品(醫療服務),而價格卻已經固定(健保給付價格), 產品的差異在於你提供的醫療服務,也許是先進的儀器(設備成本增加),也許是舒適的 環境(固定成本增加),市場的區隔(選擇社區的基層醫療,或是既有的醫療市場)。 醫院則搶占市場,不論以連鎖企業經營的長庚體系,或是觸角一直向外伸的傳統 醫學中心(台大,榮總),圖的就是產品的通路,還有規模經濟的產生(耗材,藥品採購 …),但是仍舊是處在Michael Porter的“競爭策略“下。 醫療體系試圖找出藍海策略的除了看自費不看健保的診所外,醫院還沒有出現敢 不看健保的,畢竟醫院的經營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沒有健保基本的就醫族群,大概沒人 敢跨這麼大步。不過倒是很多醫院一直試圖在紅海中殺出重圍,營造其差異性。(如:和 信治癌中心醫院) “藍海策略“的六大途徑架構,我們再一起複習一下: 1. 價值創新 2. 發覺或利用產業的各種策略群組 3. 重新定義本業的顧客群 4. 發覺產品互補和服務的商機 5. 重新思考產品訴諸理性或是感性 6. 觀察當前趨勢,來發覺商業契機 基層診所不受到營運規模的限制,有較大的空間發揮,可跨入“藍海“裡遨遊。 例如之前紅遍半邊天的“減重診所“。發展風行的過程,就相當符合藍海的六大架構。 1. 重建醫療的專業價值(醫師背書的減重),並跨入到保健部份(健康照護)。將醫療 的價值創新。 2. 充分利用新陳代謝等各種醫療科別的專業,探討病患偏好並針對需求提供服務。 3. 將顧客群重新定位在有“健康需求“的民眾,而非“疾病治療“的民眾身上。 4. 導入保健相關產品,或醫療輔助器材服務的商機。 5. 將產品(醫療)重新定位在“健康““美觀“,既符合理性的需求,又達到感性的訴 求。 6. 從趨勢觀察商機。(女人愛美是不分年齡,而且年齡越大越肯花錢,也越有錢花。男 人有錢愛作怪,禿了頭,可是狼有情眉不愛)現在社會最有錢的年齡層大概落在 50歲之 後的壯年階層,既沒有繁重的養育需求,基本的食衣住行也都完備。要享受就得有健康! (所以小兒科式微,老人專科開始發展) 相關新聞:少子化 5年後小一新生不到20萬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109/2/95cj.html 剛果觀點: 不論紅海藍海,都是企業的應對策略,也是是醫療院所或是基層醫療彼此殺戮的 問題。對投資而言,能否有什麼想法或助益? 1. 老年人相關醫療產業會蓬勃發展(就像總大的“紙醉金迷“產業一樣)有錢有閒,但 是還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享受生活。( 相關新聞連結:醫療市場有錢景 有賺頭 http://udn.com/NEWS/STOCK/STO7/3684337.shtml ) 2. 投資的想法(這部份純粹是個人綜觀媒體的觀點,需要總大和各位朋友提供各領域的 觀點) a. 老年人和差異化的醫療輔具產業:台北看天下,會以為老人出門很方便,有捷 運有小黃。可是越往鄉下走,大家越會發現很多老年人使用電動的四輪車四處趴趴走,可 以獨立生活是老年社會很重要的一環。(這類的需求會不斷上來,而且如果有人能導入工 業設計的理念,市場會很大) b. 台灣的骨折病患常常包著醜醜的石膏和繃帶,可是國外的醫材可以有各色系的 包巾,有美美的網套…(台灣一般都是親朋好友的簽名) c. 工業電腦族群:醫療硬體產業要的是可信賴度和精確度。這些依需求制定的硬 體應該有很大的空間(當然國外大廠吃的是大口肉,國內廠商只能分點肉屑和湯),這部 份的產業如果有人可以補充,會是長線或是長長線的佈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