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雷 ------------------ 抹大拉的馬利亞 這部片基於宗教的題材,無可避免的有著很強烈的宗教色彩。但我想談的不是在基督教上 的意義,而是作為一部片來看,它想要說的故事是什麼。作為一部電影而言,其敘事的手 法一定有其敘事的結構與意義。在整個故事的敘事上,我認為有幾個對比:從性別上的對 比、從信仰上的對比、以及在實踐信仰上的對比。 從性別上的對比 第一個對比很明顯地在片中被指出來。況且不只在片中,在歷史上,馬利亞作為一個女性 的耶穌跟隨者,在過去也是被污名化的。片中的對比呈現在基於性別而產生的差別待遇。 馬利亞在抹大拉不能夠與男性一起祈禱,必須被決定婚事,無法做出自己的決定與擁有自 己的人生。在決定跟隨耶穌後,家人的反對也表現出來了這點。馬利亞的父親將父女的關 係為由,阻止馬利亞跟隨他們。他也以父女的關係為由,恣意將馬利亞許配給他人。這種 關係忽視了馬利亞的自主性,對於自己的人生她無能為力,因為他僅能夠聽從父親的意見 。她就像是被父親所擁有一樣。 這個家父長制下失去女性自主性的觀點也在片中被說出來。在馬利亞跟隨一段時間後,來 到一個城鎮。城鎮中的女性向耶穌表示:她們沒有自己的人生,她們是屬於她們的父親或 丈夫的。她向耶穌問到:若他們的父親、丈夫的命令與上帝相悖,那應該聽誰的?耶穌達 到:應該聽上帝的。先擱置這個命題的宗教成分。上帝在此代表的是一種道德的客觀性標 準,是正確與否的標準。父親或丈夫並不因為他們的性別、身份,而使得她們的命令是正 確的。行為的正確性必須倚賴於其他的標準,而以基督教的立場而言,就是上帝。 有一幕中,馬利亞向耶穌表示,抹大拉的女人沒有勇氣跟隨你,因為她們沒有勇氣。她們 認為他們的生命是屬於她們的父親與丈夫的。成為跟隨者,必須要有勇氣,因為她們必須 對抗現在的體制,對抗其他人以為是對的事,對抗是既有的壓迫。這些壓迫使得她們沒有 能力自我實現,做出自己的決定。這些壓迫基於性別,基於屬於不同的人,而將他們分離 成為不同的群體,並有著不同的權力與權利。然而,以上帝而言,他們卻同是人。只要他 們願意跟隨,都是上帝的跟隨者,都是神的國度的子民。現在也許不需要以上帝之名才能 夠宣稱平等,但在這裡的意義在於,沒有人應該因為無關的特徵,而被差別待遇。 在後面有一幕也是如此。馬利亞發表了意見,彼得卻因為她剛加入不久,而要求她不能這 樣做。猶大則為馬利亞辯護說,她應該跟我們一樣有同樣的自由表達意見,即使她才加入 不久。這表示加入的時間長短,並不會讓自己的意見被忽視。 成為跟隨者這件事,必須遵從自己的內心,認為這是對的。先不論上帝如何證明自己是正 確的。在這表示的是信仰的必要條件是自己的意願,是關於自我實現的。這對於依照某個 正確的價值,來壓迫不同於自己的群體的制度。像是羅馬的宗教壓迫與性別歧視。然而, 宗教本身也有可能壓迫他人,但在此我先擱置這個問題,進而來顯現出片中的對比。 壓迫者以一個「正確」的標準,來合理化壓迫那些跟自己屬於不同群體的人。也就是,透 過將那些不同的人歸納為「不正確」,來行為他們以為對的事。像是將馬利亞視為惡魔附 身、將女性視為財產、將基督徒視為叛亂份子。在這些壓迫者的價值底下,他們所做的不 是去認識差異、接納差異,而是從一開始就確立了標準的價值,以此價值去判斷、去審判 他人的不同。從一開始,他們就排除了差異,將這些差異視為不可接受,並讓這些不同的 人對自己的生命無能為力。 從信仰上的對比 在信仰上的對比展現出來的是:以自己的認可的價值作為信仰的標準與將自己的信仰寄託 在他人身上。這個對比出現在馬利亞與猶大身上。 馬利亞之所以跟隨,是因為她認為這些價值是正確的。她選擇那些她認為對的事情而行為 。雖然以這點來說,猶大也是如此。但猶大不同的是,他認為天國的應許是耶穌所承諾的 。終有一天,他能夠實現他復活親人的渴望。猶大相信耶穌有能力幫他完成願望,也就是 他相信有另一個他人有能力做到他想做卻做不到的事。他最後將自己的信仰與願望寄託在 他人身上,而不是從自己的內心實踐,使自己成為一個體現這些好的價值的人。 若是完全將信仰寄託於他人,會讓自己失去了實踐的能力,變成一個嗷嗷待哺的羔羊,總 是等待救援。也讓自己失去了反思的能力,成為一個盲目的、有著不切實際想像的人。 這個不同開展出了信仰與哲學的緊張關係。信仰與哲學的不同在於,信仰以相信優先;哲 學則以反思優先。不論什麼信仰,都是基於相信。相信有著客觀的道德、相信有著天國、 相信有著上帝;又或是相信有著因果、相信有著輪迴、相信有著涅槃與佛。這些相信的對 象是屬於超越經驗的範疇,他們在經驗上沒有證明的基礎,然而因為我相信,所以他們能 夠給予我力量。 另一方面,哲學則以反思為基礎。反思的起點在於懷疑一切事物,總是對 那些既已被認為是真的事物抱持著懷疑,認為它們需要更清楚的證明。但反思不止於懷疑 ,反思必須給予那些事物理由,卻又總是永無止盡。因為哲學不會因為有可能的解答而停 止思考,如同科學不會因為有能夠解釋的理論而停止探索。 作為一個人,無法不進行反思。因為人總是需要理由來證明你所相信的是對的。必須要有 理由的相信、必須要說服別人。因此信仰的對象處在一個相信與反思的緊張關係下。信仰 的對象是超越的,他們試圖給出形上學的命題,然而這些對象卻又無法被經驗。若是沒有 理由的相信,則是放棄反思的盲從,但又無法有著確切的理由。因此信仰得是一個時時刻 刻在相信下,抱持著反思檢驗自己所有的那些信念的活動。信仰是一個活動,不是靜止 的,因為信仰必須有著持續的反思,面對那些可能的質疑,時時堅定的尋找自己相信的理 由。就像是中世紀的哲學家與神學家奧古斯丁所說「先信後知」 — — 必須先相信,才能 夠理解。 馬利亞在耶穌復活後,跟其他人表示:天國不是另一個世界,而是在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這代表的就是,價值必須在現在開始實踐,而不是只冀望在另一個世界能夠幸福。 在實踐信仰上的對比 有一幕,彼得與馬利亞到了一個城鎮,卻發現因為羅馬人的到來,那些能夠行動的人已經 逃亡,僅存著無法行動的人在地上苟延殘喘。彼得認為要去找那些能夠加入他們的人,因 為這些人他們已經無能為力。馬利亞卻無法忽視這些人,一昧的要去找水給他們。 彼得的行為是合理的,因為他們真的對這些人無能為力。以結果上來說,他們去尋找那些 他們還能夠幫助的人才是有益的。但是馬利亞所做的卻不是以結論、效益來考量。她在意 的是她無法對這些人的痛苦視而不見,她必須幫助他們,不論是否有效,她必須要做。彼 得在之後讚許她是一個仁慈(mercy)的人。 這對比顯現的是基於規則的行為,與基於關懷的行為。在規則之中,人不是最重要的,因 為重要的是:什麼是正確的。人必須依照正確的規則行為,這個正確的規則可以是以結果 、效益為考量,也可以是以行為義務本身為考量,而在片中,彼得認為正確的是耶穌所說 的話 — — 他們必須去尋找那些能夠幫助、能夠跟隨他們的人。 基於關懷的行為,著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只是正確的規則,情感也必須包含在其 中。馬利亞無法忽視他人的痛苦,為他們著想。即使最後仍無能為力,她也想要去做。這 就是基於關懷、情感為考量的行為。 馬利亞所做的表示她已經成為一個仁慈的人,而不是僅僅以照仁慈的規則而行為。很多時 候,倫理學上的要求要我們去行為正確,依照規則行為。在這個要求下,人卻僅僅剩下理 性,是一個無感情的人。因為感情是規則的阻力,多少人因為感情而懦弱。然而,感情才 是真正可以提供行為動機的,我們因為不忍,動心起念,認為這必須要去做,我們才有動 機能夠行為正確。以這點來看,一個道德行為,不能夠只有理性的規則,也必須有著情感 。因為情感才能夠讓我們有著動機,成為一個真正能行為道德的人。 ------- 最後,我必須承認,這部片的確有宗教上的議題是我還沒有辦法理解的,但我想做的是試 圖以一個淺薄的哲學與倫理學上的分析來看,這部片對於所有人的意義,而不是只對有著 信仰的人的意涵是什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85.50.14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22733719.A.08E.html
dakkk : 想去看 04/03 14:14
mysmalllamb : 推分析,這樣看來此片的事件選取挺簡要的 04/03 16:29
candaptt : 看完,是個可以思考的片子 04/03 21:02
Leika : 這片除了肯定抹大拉的馬利亞 算是嚴厲批判了彼得 08/04 21:19
Leika : 並另類地解釋了猶大的罪:她充滿了憐憫 是耶穌認定 08/04 21:19
Leika : 的見證者;而彼得犯了一些剛愎自用的罪;猶大是希 08/04 21:19
Leika : 望耶穌儘早行神蹟消滅羅馬帝國 才逼祂被捕 08/04 21:19
Leika : 進耶路撒冷前的外景都拍得蠻有感覺的;不過耶路撒冷 08/04 22:13
Leika : 的部份 《受難記》、《上帝之子》比較精采 08/04 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