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IMDB: 7.4 (連結) 簡評: 本片算是蠻成功的改編。 以線性敘事為基底,穿插著法庭上的質問作為每一幕的引子,漸進式的勾勒出整體的劇情 ,搭上劇終前一個反折,讓敘事層次更豐富,以結構上來說算是佳作。 調性上來講這當然是一則黑暗的故事。 但全片並沒有批判,就連女主的旁白也是輕柔的,像是在敘說他人事的冷靜,唯一較為有 情緒的竟然是檢察官,這倒讓觀眾心裡始終像是壓了一塊大石,透過法律的審判,最後正 義是否伸張了?無人可以斷言,那塊大石始終無法放下。 演員自然沒有話說,不管是Ellen Page那種演出單純小女孩的形象,或是Catherine Keener那種演出施虐者的無常及精神不穩定的狀態,都是恰到好處。 唯一的缺陷是過場人物過多,雖然是基於事實,但是在中段時會有人員雜沓的感覺。但這 就是要忠實呈現或是要忍痛割捨的兩難。 整體來說,這則故事寓意深遠,看完讓人很沉重,但是也提供觀者一個反思的機會: 我們 有像我們自以為的那麼了解人嗎? 圖文網誌:https://tinyurl.com/yddnsepf (文長) ======以下有雷=======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加害者/受害者] 本片是基於196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 看過詳細介紹後(英文Wiki),覺得本片還算是把虐待情節寫得很輕了。 可以說,編劇跟導演把一團濃得像墨的髒污,弄成灰撲撲的霧。讓觀眾看完後還可以靠深 呼吸幾次來試著驅除那種陰霾跟沉重。 而真實發生的事情只會讓人噁心到想吐。 而吐完之後我想每個人都會想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自己歸納了三點原因: 1. <每個人都有一個開關> 總歸一句話,我們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殘忍。 每個人都有一個開關,只要正確地開啟了,每個人都會傷害別人(生理上,不是心理上) 更嚴重一點的,會致別人於死地。 Gertrude平時看起來是這麼溫和,憑自己一人帶大6個孩子的堅強形象,不僅博得Likens 爸媽的信任,連隔壁鄰居也是同情居多。 但是就在養兒育女的經濟壓力下,加上女兒的謊言煽動以及男友的添亂,她的開關就被開 啟了。 當然大部分的人一輩子都不會跟她一樣,可能是道德、可能是文化,幫助我們強行把這些 衝動壓抑下去,也可能,只是運氣好,我們沒有遇到同樣的情境。 而運氣不好的人,不小心開了開關,運氣更差的人,就遇到開了開關的人。 2. <旁觀者效應+同儕壓力> 原本是紐約發生一起命案,目擊者據說有38人,但無一人報警。人怎可以如此冷血? 經後 續的科學實驗證實:有越多的旁觀者在場就越會降低受害者被幫助的機率(PanSci文章連結 )。 雖然後來有人揭露這起命案的冷血旁觀者其實大多是記者杜撰出來的(天下雜誌文章連結) ,但是後續相關實驗倒是實實在在證明這個心理現象。 在本片中這又可以稱做是責任分散,並且充分發揮了共犯結構。 如果真的很嚴重,應該會有人報警吧? 反過來說,都沒有人報警,那不就是不嚴重嗎? 就 是這樣的錯誤推論。 更甚者,當看到女主被菸頭燙了之後,旁邊的人都覺得很自然,這時若被叫去試試看燙別 人的滋味,出於同儕壓力,幾乎不可能說不(Youtube實驗影片連結,我覺得這比起早期的 線條實驗更加深刻的地方在於,他指出這樣的模仿行為會輕易被傳承下去,即使到後來已 經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 因此霸凌也就可以永無止盡。 3. <米爾格倫實驗> 我覺得這是最可以解釋本片的一個原因,當被高於你的權威命令要這麼做,你很難不服從 (相關文章連結)。 具體原因可能是怕受到責罰,或是覺得權威者應該要負全責(又是一個責任分散),也或許 是我們大腦在不用思考只單純服從的時候是最輕鬆的。 所以世界上還會不會有一個新納粹崛起呢? 可能性絕對不是零。 以上是我認為的三個主因,當然還有一些小細節,比如說一開始只是用打的,後來用菸燙 ,再來就是可樂瓶塞下體,循序漸進的讓被害者處於一種"一開始也忍過了現在再忍忍也 可以",還有加害者"前面那些都接受了,現在應該也沒甚麼不行"等情境,然後不管是哪 一方都會繼續忍耐/施虐下去,並且越來越嚴重,無法自拔。 但不論真正造成這起事件的背景究竟為何,我覺得從本片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我們都 應該要相信: 只要情境對了,人可以肆無忌憚的傷害他人。 [我們還要來檢討被害者嗎] 最近盛行檢討被害人,即使在本片,也相信很多人會問:為什麼不逃掉就好了? 我覺得這種檢討被害人的心情很可以理解,也很值得探討。 有一種解釋是基於"公正世界理論",簡單講就是人類認為有凡事有因果,更通俗的講是相 信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因此無辜者毫無來由受到傷害那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必定有甚麼背後的因素讓他/她受到 傷害。真的找不到任何原因的情況下,我們也還是要冠上一個"算他/她衰"這樣的理由, 否則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會崩毀(可以參考圖文不符的Youtube影片)。 所以我們也可以怪罪Sylvia大嘴巴將Paula的秘密說出,或是誰叫她爸媽要晚寄錢,或是 誰叫她要跟Gertrude的男友搭話...等等。要找原因太簡單了。 另外一種解釋是"基本歸因謬誤",就是人在解釋他人行為的負向結果時,往往受到自我情 感/經驗左右,因此會特別將他人的失敗歸因於個人的問題,而忽略環境的因素(可參考啾 啾鞋的影片後半段)。 就像是怪Sylvia自己交友不慎,警覺心又不夠,當初看到Paula家又亂又窮那個樣子就應 該快點逃了。 至於我的解讀是這樣: 指責被害者,可以有效地劃分出被害者與"我"之間的界線,被害者 因為某些原因受到傷害,但是"我"不會,因為"我"不像被害者會做那些事,因此在同樣的 情境中,"我"一定可以控制得更好,然後避免被傷害。 就像是怪Sylvia為何不逃跑,是"我"的話早就叫妹妹去報警了。 雖然這層心理保護機制對於維持自我的安全感相當重要,但是一樣因為忽略現實環境的因 素,充其量只是跟人生三大錯覺的"我能反殺"有相似結果而已。 當然,我也認同有些事情做了就伴隨著風險,但是若真的產生了危險結果時,做了高風險 行為的人也已然付出了代價。這時檢討被害者一樣沒有意義,而是要討論如何可以讓這樣 的風險減小,或至少更廣泛的讓人知道這個行為與這個風險是有所連結的。 最後,也許我們都被"不作死就不會死"以及"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幾句俗諺給綑綁住 了,但是看完這片,我覺得真的要相信,有時候不管你有做甚麼沒做甚麼,當邪惡的巨輪 要滾向你的時候,它才不會管這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0.47.4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28028278.A.AE4.html
laiko : 推~ 共犯結構真的比想像中的恐怖... 06/03 22:29
uyulala : 好沉重的案件 06/03 23:12
KSYsandra : 先推補看! 06/04 01:15
yuhan42 : 好文推 06/07 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