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西班牙畫家畢卡索說:「藝術是讓我們看見真實的謊言。(Art is a lie that makes us see the truth.) 」我對於《她們》的感想,約莫能用這句話表達。《她們》 的主要角色給予彼此徹底的尊重與包容,因此每個人都有安全的空間去嘗試和發展,跟電 影情節相較,現實便顯得冷酷。   剛看完《她們》的那個周末,我在一個聚會中,跟從小在紐約市長大的朋友提到了這 部電影。對方說雖然電影原著《小婦人》是中學時期的指定閱讀教材,她卻從未對小說中 的描述感到認同。「裡頭的角色經常抱怨,但是我小時候被交待做事從來沒有討價還價的 空間!」。另外一位朋友在康乃狄克州長大,對閱讀原著倒有很多美好的回憶,嚷著她一 定要趁下映前去看。過了不久,紐約就因為疫情關閉所有能讓大眾聚集的場所,電影院、 劇院、音樂廳全都無一倖免,《她們》也成了我這段時期最後一部進電影院看的影片。   這篇觀影心得中,我只想聚焦《她們》的情節何以構成了精緻美麗的「謊言」,而不 談電影拍攝的技術細節。首先是March家四姊妹成長的環境既肯認她們的性別會遇見的刻 板印象,例如愛情和結婚是女人最重要的事,又創造了角色之間溫和討論的可能。   譬如Laurie在求婚被拒之後,沒有惱羞成怒,而是沉著氣與Jo對談。   譬如Amy向她單戀的Laurie解釋為何婚姻對她而言,不能只是愛情,更是經濟的考量。   譬如Marmee向Jo坦承她在溫和穩重的母親形象之下,「我幾乎每天都在生氣。」   這些台詞若發生在真實世界中,大概都會用更激情的方式傳達,但是在《她們》裡, 角色在訴說自己的情緒時,仍然保持和平的態度。整部片裡唯一一個說話武斷的人是 Aunt March,但梅姨實在太厲害,讓觀眾討厭不了她。   《她們》上映前我先聽了導演兼編劇Greta Gerwig在New Yorker Radio Hour上的專 訪,她說梅姨在一次午餐中建議她要讓觀眾了解,婚姻為何對於十九世紀的美國女性如此 重要。那時候的女性不能投票,不能擁有財產,如果她們要離開一段婚姻,也沒有權力帶 走自己的孩子,因此結婚就是十九世紀美國女性生命中最重要的決定。Gerwig受那頓午餐 談話啟發,寫出了Amy在畫室中對Laurie的演講。那段演講大概是整部電影中最明顯的新 創作,大家喜歡不喜歡就見仁見智了。   March家四姊妹個性迥異但又能彼此愛護。Meg嚮往舞會,在舞會中渴求社交認同到寧 願放棄自己名字的地步;Jo則總是無所不用其極地表彰自己的獨特性,不屑社會框架。 Meg和Jo對於夢想的衝突在Meg臨嫁前達到高峰:Jo想要Meg當演員,帶Meg遠走高飛,而 Meg明知Jo對自己的選擇充滿批判,卻仍希望她能理解不同的夢想,也是夢想。如果Meg和 Jo不是情感特別深厚的手足,而是同班同學,我猜她們更可能成為班上兩個對立小團體的 領袖。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都遇過價值觀不同的同學,但卻很少遇到能那麼敞開心胸交流的 對象。   March家並不窮。他們住在獨棟的房屋,有幫傭Hannah,離Laurence家豪宅近到對方 可以觀察到March家人的動態,Mr. Laurence還會慷慨地出借馬車、贈送滿桌佳餚或是邀 請Beth來家裡練琴。整部電影中真正窮困的人只有March家在一開始探望的小家庭,但是 March家的女孩卻喜歡嫌自己窮。電影同時排除了一切青春期性的暗示,絕不讓少女們遭 到非禮。   有朋友說,《她們》充滿了太多左派小清新,讓她很出戲。我並非不同意。《她們》 的劇組用盡心力打造出一個美麗的泡沫,讓我們見識到在一個絕對安全的環境中,四姊妹 能如何成長,即使是夭折的Beth,也活出了她的一段充實生命。正因為電影和現實相差太 遠,我能理解何以有人欣賞不了原著小說或是電影。電影裡描寫的不是什麼失落的美好, 而是太多人從未有幸得到的夢幻環境。《她們》創造了一個謊言,因而我們看見了對立的 真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1.251.13.134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88955268.A.2D2.html
leogogo : 推推寫的很美 05/09 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