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useu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travel 看板 #1IEOgDKI ] 作者: pitasi () 看板: travel 標題: [心得] 【展覽】國家地理125年經典影像大展 時間: Wed Sep 18 19:12:06 2013 【展覽】國家地理125年經典影像大展 圖文好讀網誌版: http://pitasi.pixnet.net/blog/post/161829050? 見到「阿富汗少女」,真是讓我太感動了。受到Mike的影響,我最推崇的是影師就是 Steve McCurry,看過他的攝影集之後,甚至想衝去印度照相。在展覽中,我有一度是黏 在Steve的作品旁邊,友人直說我很誇張。 好不容易,這次國家地理開了攝影展,裡面展出的照片果然是張張經典,還有很多張照片 是上過封面,我對於國家地理雜誌算是滿熱愛的,在展覽中也可驚見我曾經在雜誌中看過 的照片,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這一次的展覽一共展出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150幅,裡面 劃分的區塊分為「影像歷史」、「台灣記憶」、「深入險境」、「生命之歌」、「憤怒大 地」、「人文探索」、「走進科學」、「攝影精粹」八大主題,其中,深入險境、生命之 歌與人文探索最吸引我,細細觀賞,想著攝影師當下按下快門是什麼樣的心情。觀看攝影 作品也是一種學習,看看大師們怎麼取景,還有推敲為何會想拍這張照片等等,逛完之後 等於上學一堂扎實的隱形攝影學,非看不可。 這次的門面設計真是太棒了,整面牆都是以封面打造,從年代排起,來到這邊,大家可以 找看看自己出生那一年的封面是什麼,我出生那年的封面有現在很夯的熊貓。 影像歷史區,展出1890年出刊第一張戶外照片,還有第一次刊登彩色照片,這一區是很古 老,但是很有價值的一區,也可以仔細瞧瞧第一本國家地理雜誌長什麼樣子。 這次特別開闢台灣記憶區,回顧台灣早期的模樣。 (左)賽德克族女子,穿戴以小瑪瑙珠、毛線、貝珠製成的項鍊。女性有額文與頰文。 (右)泰雅族男子,額文於面,以竹管當耳環,肩部有披風。 深入險境區。為了紀念成立75周年,派出美國探險隊前往聖母峰,照片是隊員前往南鞍營 地途中,穿越洛子峰。攝影師:Barry Bishop 探險家羅伯特巴拉德在1985年發現鐵達尼號最後安息處。在俄國潛水艇照明下,Emory Kristof拍下鐵達尼號船首自海底深處浮現的影像。 這邊電視放映著很多攝影師在外面拍攝照片的一些工作花絮,像是有位女性攝影師在中東 拍照,也入境隨俗把自己包起來。 這次開展,邀請到這兩位攝影師本人來台灣,兩位都超級親民,攝影作品風格也不一樣, 昨晚的酒會上,聽到兩位攝影師講解他們的作品與理念,真的很不容易。 這照片是博士的第一任先生Hugo van Lawick拍攝的,他們結婚生子之後也一直在非洲工 作,有一次黑猩猩還差一點攻擊他們的孩子,所幸是虛驚一場。 可以聽到Frans Lanting現場解說這張照片是何其榮幸的事情啊。Frans說他當時是搭乘專 機到南極洲要拍攝皇帝企鵝,他在野外扎營一個星期,跟著企鵝的作息工作,睡在帳篷裡 面。南極洲那時零下32度,他說睡覺時要把雙手都放在腋下保暖,相機也要放在睡袋裡, 才不會壞掉。他說自己很喜歡拍動物,也熟悉動物行為,這對企鵝夫妻打獵游泳回來,同 時一起低頭查看他們的企鵝寶寶,而Frans則是等待這一個畫面,他說他趴非常低,幾乎 貼近地面,讓企鵝覺得他跟牠們一樣大,才成功拍到這張讓人驚豔的照片。 昨晚的酒會上,Frans說他之前為了要拍金剛鸚鵡,特地到亞馬遜雨林裡,但金剛鸚鵡是 飛很高的鳥類,因此要拍攝勢必要比牠們還高。Frans在雨林中架起超級高的樹屋,他說 他來自低漥的荷蘭,要上到那麼高的樹屋他非常害怕,重點是他有懼高症!此話一出,笑 翻大家,但是當下Frans應該是笑不出來的吧,也見到攝影師為追求一個好畫面的堅持。 這張照片也是出自於Frans,看起來像是一幅畫,但這真的是照片。這在納米比亞,黎明 時分的「死沼澤」,早晨溫暖的陽光照亮了點綴白草的巨大紅色沙丘,而黏土磐的白色岩 床還在陰影之中,岩床看起來是藍色的是因為照映著天空的顏色。最佳的瞬間在陽光完全 照到沙丘底部、即將移動到沙漠地面時來臨,等待已久的Frans用長鏡頭拍攝這超現實的 一幕。 一條長尾鯊困在墨西哥海灣中的流刺網裡,走到生命的盡頭。管理不善加上過度捕撈,已 使全球魚類數量下降到危險低點,伴隨這些數據的是Brian Skerry的水下攝影作品。 Thomas J. Abercrombie改信伊斯蘭教,並取得當局許可,拍攝麥加朝聖大典。他說他在 清真寺附近下榻的旅館屋頂拍下這張長時間曝光的照片,看著全部身穿白衣的信徒環繞卡 巴天房,與行星和原子和諧同步,他最珍貴的紀念品是從披覆在卡巴天房上的黑色布幔取 下的一小塊布。 Thomas J. Abercrombie常常被派到世界最偏遠角落執行困難且危險的任務。最讓他著迷 的是中東地區伊斯蘭教念召喚詞的聲音,因此,他自學阿拉伯文,改信伊斯蘭教,也讓這 些沙漠與廣場市集成為他主要拍攝的對象。照片為喀布爾市場,身穿一襲傳統查連的婦女 頭上頂著一籠金絲雀。 Steve McCurry拍攝這張震憾人心的照片在1985年6月登上雜誌封面。少女海綠色的雙眸充 滿惶恐,將戰地的悲愴表露無遺。能欣賞這張照片要感謝當時的總編輯比爾的慧眼獨具, 是他把這張彩色幻燈片從一堆被淘汰的照面裡撿回來,讓它成為雜誌有史以來最出名的封 面照面。國家地理學會的人都稱她是「阿富汗少女」。17年間,沒有人知道她的名字,直 到2002年,Steve McCurry重回阿富汗,在各方探詢之後找到她---莎爾巴特.古拉,是普 什圖人,當時還是小女孩的她,如今已有個女兒。 Steve McCurry的作品再一發。三名身穿傳統服裝的斯里蘭卡漁夫蹲在木樁上釣魚,和諧 一致的動作如同蒼鷺般優雅。 為了重現馬可波羅的足跡,麥可山下到敦煌的鳴沙山前,未料都是遊客,他便驅車到沙丘 後面,利用背光和曝光不足的效果,讓六名騎乘者的身影恰好遮住駱駝身上的號碼,拍下 這幅彷彿是馬可波羅的駱駝隊穿越沙漠的畫面。 看到麥可山下本人在他的作品前方,我請他可不可以再靠近作品一點點,結果山下老師邀 請我與他一起在作品前合照!天啊,我要樂暈了,山下老師好親切,完全都沒有架子。 昨晚山下老師介紹他的作品,多是以人文為主,我覺得最厲害的是都離拍攝者很近,完成 呈現被拍者的神情與心情。他是美籍第三代日本人,作品拍攝很多日本跟東南亞,有張照 片是在越南拍攝,他說那一年在越南拍照,他領養了一個越南女孩兒,他的女兒現在17歲 了,大師的心腸好柔軟!!! 也提到早期拍攝比較不容易,像他做長城40頁篇幅的報導,花 了半年的時間。現在相機品質較好,而著手的題材更集中,像是14頁的報導只花了一個半 月的時間,對照台灣的情形,可以想想為什麼人家的雜誌可以屹立不搖,除了佩服還是佩 服。 這張照片也是山下老師的作品,是在伊拉克,這天是結婚的場合,對於伊拉克來說,戰爭 永不可能真正的結束。 David Alan Harvey在1996年造訪古巴,就遇上古巴軍方擊下「自由古巴」的飛機,並爆 發反美示威。這非但沒有影響他的心情,反而因為在街頭看到充沛活力而展開對古巴長期 的熱愛。 攝影者Judi Cobb 諾丁丘是電影「新娘百分百」的拍攝地點。諾丁丘嘉年華是歐洲最大的 街頭嘉年華,起源於1964年,居住在英國的非裔加勒比海移民藉此歡慶他們文化與傳統, 其實最早的發源可回溯到19世紀早期,加勒比海國家為了慶祝廢除奴隸制度與買賣的嘉年 華。 展覽的最尾展出RIMOWA行李箱,每一咖看起來都是具有相當年份,喜歡RIMOWA的朋友可別 錯過。 探索無限—國家地理125年經典影像大展 2013/9/18~11/24 (每天10:00~18:00,最後入場17:30) 華山1914文創園區中四B館 個人票220元,優待票180元(65歲以上長者憑證,或30人以上團體) www.mediasphere.com.tw/NGM125 -- 攝影;閱讀;旅行;公共議題;流浪;走山;音樂;藝術;明信片;生活;深呼吸 http://pitasi.pixnet.net/blo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75.98.71.198 pitasi:轉錄至看板 Tai-travel 09/18 19:12 pitasi:轉錄至看板 DSLR 09/18 19:14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pitasi (175.98.71.198), 時間: 10/05/2013 01:09:56
poister:推!值得一去的展 10/05 02:10
t196666:引人入勝啊! 10/05 14:28
smallgi00:不是不能拍照?我開展第二天去看 被工作人員阻止呢~ 10/05 16:02
Carlchen:我也好奇耶~ 能拍照喔?? 感覺應該是不行吧 10/06 12:31
Govz:展覽開幕式當天被邀約的似乎可以拍,正式開展後就不行了.. 10/06 16:08
hisoka911:展覽是不能拍照的喔~入場時工作人員就有提醒了~ 10/06 17:04
hisoka911:除非是開展當天被邀約的特定人士才可以拍的樣子~ 10/06 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