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hoto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bounjor86 (高雄市鳳山區~)》之銘言: : 這個議題 探討的越來越有意思 : 小弟認為 : 這個議題 無論是在青少年.大學生.上班族等等 : 每個階段都有屬於每個階段的次文化 停一下 他們這個階段面對的網路普及已經是主流文化了 我們這些老人固然也很多人從小摸網路 但56k撥接 從許多角度看來都是非生活必要 屬於阿宅的活動 : 而這種次文化 往往脫離不了"團體"與"認同" : 從說話的語言.服裝穿著.身邊所使用的商品等等 : 都會不斷去刻劃"我族"與"他族" 會的 他們需要確定自己的"陣營" 逛街軍團 球隊 網友(幸運的話來源是同學) 甚至幫派的二軍 但這些分野需要環境 (也就是學校) 作為搭建的平台 出了這個平台 其實他們每個人都還是家中的小孩 補習班的一份子 教會的小朋友 宋江陣的成員(聽說也是個幫派?) 等等等 我將攝影活動著眼在 以人群為單位以外的時間 : 就如同攝影人也有此情形(這點我想大家也很瞭解) : 將範圍擴大到每個團體 : "拍照"這檔事有很鮮明的意識形態 : 跟誰拍?找誰拍?為何與那個人拍?拍出照時的肢體動作.角色排列?等 跟自己拍/找有趣的東西/因為有趣 想留念/跟拍攝當時的動員程度有關 : 那種意義遠大於"使用的器材" 但就像IS可以放寬快門範圍 你想想 如果今天你手上是拍立得又不允許開閃燈 在許多環境你會將相機收起來 : 拍照不過是一種"儀式性"的傳播 : 每個人享受的其實只是"拍照的過程" : 至於拍出來的品質好與不好 : 那都是再其次不過的問題 反例 喜歡拍cos的學生在意的是成品的問題 他們真的在意怎麼拍好 也會問我定焦鏡到底好不好用 對這群學生來說 用手上的影像工具建構同人展的經驗需要技術磨練 : 如同參與你的"攝影社"的學生 : 多數人是真的對攝影有興趣呢?還是因為一群朋友邀約來參與? 學校官方說法:你手上的學生都是有興趣的 學生官方說法:我沒興趣 我只想打牌 (很多人同班的尤其會這麼說) 學校私下說法:管好這些學生 讓他們乖乖的 評鑑資料做完就好 學生私下說法:(趁沒人的時候) 老師 這張照片怎麼拍的? : 以同樣的思考模式 : 分析關於器材的議題 : 為何大家特別喜歡使用某種品牌的商品? : 說穿了也只不過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與身份的認同 如果是學生的話 他們對器材的象徵身分幾乎是一無所知 他們不太上01和ptt 知識加和他們的部落格也不太會出現這種討論 畢竟他們的生活範圍不是萬起跳的攝影敗物 : 什麼樣的器材對他們是好的?slr? dslr? dc? rf? lomo系列?拍照手機? : 縱使給他們leica.Voigtlander這種夢幻逸品 : 他們也不見得懂它瞭解它喜歡它 我有個學生用M3+35/1.4 老師很喜歡他><" 他家裡蠻有錢的 相機是爸爸的 他也很有心想要把那台相機摸熟 可惜老師的認知範圍只到便宜nikon 嘆~ : 若是真的很希望他們瞭解傳統底片機的好 : 倒不如 去改變影響他們的次文化 網路分享這個模式應該不會大變動了 就算用底片也是把他數位化再運用 不過希望他們留下點E6或者黑白負片等等的 在他們未來的階段也可以運用 : 從rf也好 lomo也好 現在的問題是取得管道 我有計畫帶著他們看拍賣網頁 不過對於一毛錢都沒有的學生來說 除了我自掏腰包 不然他真的沒機會接觸 至於lomo...真他媽的價格 (為什麼vivitar ultra可以賣1200??) : 讓他們先去體會到底片機的味道 : 當這股風潮成為主流時... 說是主流 其實也只有台北的小朋友有條件這麼玩 (不然就彰化啦^^靠灰哥了) 我在家鄉新竹 也還是跟週遭的小朋友說 底片給我 我幫你去台北沖 : 那版大的目標就可以達成啦~ : 不過 插個題外話 : 有些東西還是真的需要經過"時間的歷練"... : 心境與想法上的改變 你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他們的心境在快速的變遷 他們想了許多 也想表達許多 但是他們的環境不允許他們 在正常的情況下接觸手機以外的工具 (拿家裡相機出去玩算特殊情況) 除了給相機 我也常給筆記本 小說 mp3 也發現我以前看不太懂的東西 他們同一個階段居然看的懂 聽的懂 : 才會瞭解到某些東西的美與好 : 我想"底片"這種東西 : 其實 還是留給未來的他們自己去體會吧~ 希望未來的他們也有人做相同的給風景照片 以及給地圖的工作 如果我在這個階段失敗的話 : ※ 引述《Boyen (外星人)》之銘言: : : 有趣的議題 簡單回應一下~ : : 我從第一篇文章看來.. 你的問題應該是探討影像與青少年自我認同建構的關聯(?) : : 如果這假設沒錯的話.. 我們在往下看~ : : 如果我解讀的沒錯.. : : 那麼"底片機"議題的出現實在讓我感到突兀~ : : 為什麼是"底片機"? : : 影像與自我認同這樣的關係 很大一部分建立於影像分享上 : : 單就這部分而言.. 數位相機的便利性完全是遙遙領先 : : 而且建構的方式來自於影像本身的內容以及語彙 : : 那麼從"有柔順的黑白階調.. BLABLA"等條件去強調"底片相機應該更適合"的論調 : : 看起來實在很弔詭 因為根本沒有什麼關聯 : : "數位相機導致影像氾濫"似乎離題更遠~ : : 你今天並不是在討論影像價值的問題 : : 如果你要探討的是"影像對青少年自我認同之建構"... : : 你是不是應該著墨在影像內容多一點? : : 而不是明明要探討內容的影響 卻一直停在媒材上 : : 如果你的問題只是很單純的.."什麼相機適合幫助青少年建構自我認同" : : 我會說.. 就是他們拿順手的相機 : : 你多設定的條件.. 目前看來只反映了你的主觀偏好 : : 而跟你想探討的議題無太大關聯 : : 更甚者你的問題說不定更大.. 根本牽扯到的不是相機.. 而是媒體..是遊戲..是A片 : : 另外一提.. : : 所謂創意跟思想的東西.. 產出絕對跟輸入有關 : : 如果輸入的知識..思維..觀點..角度.. 都是單一的 : : 不管是拿底片還是拿數位 認真拍還是隨便拍... 產出的東西都不會跳脫出來 : : 頂多只是在技術上達到更高的完成度罷了 : : 淺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00.77.8
bule1212:其實你的文章我重頭看到尾都不知道你到底想要說什麼 09/23 12:15
bule1212:現象描述的不完整,很多句子都不完全是描述 09/23 12:15
bule1212:大家好像都找到可以抒發的地方 努力的回應 就變成大混亂 09/23 12:16
bule1212:我甚至覺得文章顯示出你想要問的問題 自己還不是很清楚 09/23 12:21
yauhh:他在談一個研究主題,當然是片段片段說明他的想法啊 09/23 12:27
yauhh:如果他可以把問題講清楚,也許他自己就能答了,根本不用問. 09/23 12:28
Boyen:老實說..我覺得他一直在問一個他已經預設答案的問題... 09/23 13:05
Boyen:簡單來說問題應該是..如何讓青少年喜歡並使用底片機 09/23 13:05
Boyen:我覺得其他部分的推論 幾乎可以說是在遷就已有的結論 09/23 13:06
Boyen:而且一直有把個人主觀偏好擴大解釋的問題存在 09/23 13:10
ginnietulip:不知道耶 畢竟這裡是傳統攝影討論版 同樣的話題去DC 09/23 14:20
ginnietulip:應該有不同結果 09/23 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