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olitic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a-bian 看板] 作者: icelights (相信台灣堅持改革) 看板: a-bian 標題: [轉錄]平心說蔣經國 時間: Sun May 2 16:42:01 2004 原文 http://www.jimlee.idv.tw/art_02_87.htm 平心說蔣經國 原載2003.1.13 自由時報 中國國民黨在蔣經國逝世十五週年的前夕,又抬出蔣經國的招牌, 表示他們堅持蔣經國路線。 有人取笑他們這是「深追先帝遺詔」的帝王時代的人臣舉動, 我則不做如是觀。因為, 他們心中或許仍有他們「先帝」的影像,但其實早已沒有「遺詔」的痕跡了。 不過,「中國」國民黨要如何打蔣經國牌,這是他家的事,我們無須多加置喙, 倒是身為研究台灣史與關心台灣前途的一員,我想趁此談談蔣經國。 面對已成歷史人物的蔣經國,我想我們不須抱著痛恨獨裁者的心情,一直對他耿耿於懷; 當然也不必像某些奴性特強的國民黨發言人肉麻兮兮地說: 「我們對蔣經國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也許,就像斯賓諾沙說的:「不笑,不悲,不怒,只是理解。」透過歷史, 我們應該平心靜氣來理解一下蔣經國。 過去台灣在世界最長的戒嚴統 治及所謂「動員戡亂」體制下, 蔣經國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戒嚴統治與戡亂體制必須透過嚴密的情治特務系統來推行。自一九五○年起, 蔣介石即開始為長男蔣經國,從情報、治安系統起,橫跨黨、政、軍各方面, 佈置適當的基礎。五○年代中期成立的國家安全局,統攝各情報機關 (如警備總部、調查局、情報局)。這些如蜘蛛網般的特務系統, 成為典型的「特務政治」, 蔣經國是國內外公認(國民黨除外)的特務頭子。在「肅清匪諜」的理由下, 進行整肅異己的行動。這些「白色恐怖」慘案,蔣經國很難完全辭其責。 尤其是五○年代初期 幾樁政治鬥爭案件(例如鬥倒省主席吳國楨,處決省黨部副主委李友邦等案), 都直接對蔣經國的政治前途發揮了排除政治路障的作用。 一九七二年五月蔣介石和嚴家淦就任中華民國第五任正副總統。 就任當天,蔣介石提名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國為行政院長, 五月二十六日經立法院以未曾有過的最高得票率│九十三.三八%│獲得同意。 這一年蔣介石已經八十五歲,蔣經國六十三歲。垂垂老矣的蔣介石, 總算安心地將棒子交給兒子,「蔣經國時代」從此開始。 蔣經國上台的時機, 台灣正處於內外壓力交加的環境。 對外,蔣政權的代表剛被趕出聯合國,許多國家(包括日本)相繼斷交﹔ 對內,經濟情勢隨著外交的挫敗而不穩定,蔣經國上台那一年(一九七二), 申請移民的人數較往年增加八倍,資金外流嚴重。一九七三年又碰到第一次石油危機, 全球性的經濟衰退震撼了靠外貿起家的台灣。一九七四年的經濟成長率僅一.一%, 比預期的九.五%相差甚遠;而工業成長率竟然是負成長(負四.五%), 比預期的十四.二%差距更大﹔當年的通貨膨脹更高達四十七.八%, 經濟市場呈現空前的混亂。但是蔣經國顯然比今天的阿扁幸 運多了, 蔣經國主政之後在經濟上出現如此大的逆退現象, 但是當時的大眾媒體,沒有半個記者、半篇報導、半篇社論敢說蔣經國的不是, 哪像今天的阿扁,天天挨罵,什麼雞毛蒜皮的帳,都算到阿扁頭上。 過去這位特務頭子出身的蔣經國,有大眾媒體為他粉飾裝扮, 所以,不僅白色恐怖的前科不會沾污他的形象,甚至,連油價要不要漲、 中秋節要不要放假都得經由他裁示,也不必擔心有什麼李艷秋、李濤的節目會罵他鴨霸專斷 ,簡直羨煞阿扁。 儘管蔣經國主政之後(不論從擔任閣揆或到擔任總統)的台灣政治型態, 仍是情治單位勢力無孔不入、思想教育一元化的威權統治的典型。不過,蔣經國的主政, 與他父親蔣介石的作風,已有極大的不同。 最明顯的不同是,被稱為「本土 化」的開始。例如,蔣經國時代開始起用台籍政治精英, 讓台籍人士嶄露頭角。以前,台籍人士能進入內閣的,只有蔡培火、連震東兩人。 蔣經國初任行政院長立即大幅度更動人事,且大量任用台籍人士入閣。 副院長首度由台籍人士擔任(徐慶鐘)。十六名閣員當中,有六名台籍人士, 除前述的徐慶鐘外, 尚有林金生(內政部)、高玉樹(交通部)、連震東(政務委員)、李連春(政務委員)、 李登輝(政務委員)等,還有台北市長張豐緒;省主席也由台籍的謝東閔出任。 過去台灣省主席清一色都由外省人擔任,從蔣經國時代起,開始起用台 省籍人士, 謝之後,分別有林洋港、李登輝、邱創煥等人相繼任省主席。 雖然這種被當時民間戲稱為「吹台青」的政策,對台灣本地人來說, 有收攬(說「收買」亦無不可)人心之效,但較諸於蔣介石時代,不能不說是進步。 蔣經國另一項重要的政績是, 毅然推動「十大建設」。 蔣經國知道反攻大陸的可行性很低, 非留在台灣不可,因此一反過去他父親「一切等反攻大陸之後再說」的心態, 開始推動建設。 他當時有一句名言,「這些建設,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 這種話,顯然不是只迷信「田單復國」、「少康中興」等封建神話的蔣介石喊得出來的。 十大建設的推動,配合當時國際經濟情況的漸趨好轉,台灣渡過石油危機。 經濟成長率到了一九七五年升至四點二%,一九七六年達十三點五%, 創下空前的紀錄; 工業成長率也由一九七五年的八點五%升至一九七六年的二十四點四%; 通貨膨脹 重新降回十%以內。 蔣經國時代還有一項重要的變革,那就是開放「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 台灣在五十、六十年代的選舉,因為受「動員戡亂」體制的限制, 最高層次只能選到省議員和縣市長,不能改選中央民意代表。但是經過二十年的不改選, 台灣的國會已經老化不堪,因此蔣經國時代開始,透過修改「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自一九七二年底起,有了「增額」的中央民意代表選舉,雖然只佔國會總額的小部分, 不能發揮反映民意、凝結政策的功能,但卻也為台灣的民主運動多提供了一條跑道, 對往後的民主化埋下契機。 蔣經國能一反乃父之風,做了部分突破,乃是他比起獨裁者的父親,較具有理想性格。 早年留學蘇俄時代,就曾滿腔熱血參加共產黨,在以社會主義為主流的時代, 許多有社會理想的青年參加左翼團體,是件光榮的事。 蔣經國在留俄時期發表過「給母親的信」, 痛批他的「殺人魔王」的父親,正是這種青年熱血的表現。 蔣經國對台灣的最大影響,在於他體察時局,不僅知道他不可能打回大陸, 因此應該把這個外來政權交給台灣人,甚至他也宣稱自己是台灣人了。 一九八四年夏天,蔣經國與時任 國策顧問的民主前輩陶百川, 私下有如下的對話─蔣經國問:「我和父親來台灣主政已經四十年多了, 為什麼台灣民間還有很多人對我們父子不諒解? 依你看我應該怎麼做才能得到台灣人的肯定?」 陶百川回答他說:「應該真正落實民主憲政。」 蔣經國又透露一句話說:「台灣的政治,遲早是台灣人的, 他們(指當時的黨外運動人士)何必這麼急?」 蔣經國與陶先生的對話,也許透露出蔣經國晚年開始順應民主潮流、朝向「開放」的心情, 或許也透露出蔣經國為什麼提拔台籍人士李登輝做為繼承人的用意吧! 這是他對台灣的最大貢獻。 三年後 ,一九八七年七月,蔣經國終於宣布解除戒嚴,而於解嚴的七個月後去世。 最後,在中國國民黨的政客們 重打蔣經國招牌,宣稱繼承蔣經國路線的此刻,我 還想請諸國民黨政客們聽聽蔣經國曾經對你們教示過的這段話: 「中華民國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絕不與共匪偽政權談判,絕不與共產主義妥協, 亦絕不放棄光復大陸拯救同胞之神聖使命,此項立場絕不變更。」 這是當年美國與北京建交時,蔣經國的聲明。 這個聲明係與中共政權的互動關係的三點原則,也就是所謂「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的「三不政策」的由來。 回想蔣經國的三不政策,再看看今天宣稱走蔣經國路線的國民黨政客們, 天天吵著要三通、要西進,還有配合著天天唱衰台灣的媒體 ,對台灣「報憂不報喜」, 對中國則「報喜不報憂」。蔣經國在天有知,真是情何以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3.218.193
AnaSui:推斯賓諾莎 推 61.229.33.34 05/0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3.21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