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inic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王惠鈞副院長向全體院士報告本院學術競爭力 中華民國97年07月01日 本院王惠鈞副院長將於7月2日院士會議中,向全體院士提出本院學術競爭力報告,文稿中 指出,本院1997年至2007年論文質與量皆大幅成長,處台灣領先地位,也超越日本之外的 亞洲鄰近各國大學。報告摘要如后。 經濟發展是一國人民福祉提升的主要驅動力,學術研究則是國家發展之基礎及人文與科技 進步的重要引導者。近年來全球科技研發競爭激烈,經濟優勢的主因從傳統的天然資源與 資本,逐漸轉變成新知識的創造及應用。世界各先進國家及亞洲等國政府積極投注大量經 費於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並以高薪爭取國際學術科技研究人才,例如芬蘭及日本的研發 經費在2006年就已超出GDP 3%,中國大陸以年薪超過十萬美元聘請傑出學者,這股席捲而 至的強烈競爭力不容輕忽。中央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研院)身為全國學術研究最高機關,負 有從事學術研究、培養學術研究人才、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之任務,值此國際間學術 研究與科技發展激烈競爭之際,檢視我國學術競爭力現況及未來努力方向,刻不容緩。 學術競爭力的衡量,一般常以論文發表的數目、期刊的影響力及論文被引用的次數來呈現 ;或以其應用性,如智慧財產之保護和技術移轉的授權金,以及該研究人員學術獎項與殊 榮的獲得為依據。但培育優秀的人才及引導社會的發展也應是重要的指標。至於學術競爭 力的提升,除了需要充足的研發經費及優質的研究人力外,還需要鬆綁不合時宜的法令, 設計追求卓越的誘因機制,並且建立良好的基礎設施與國際化環境。 接下來我們以本院資料為例,說明以論文發表、獎項與殊榮獲得、智慧財產權保護與技轉 、人才培養及社會影響等指標衡量的學術競爭力,並簡單分析現在的薪資結構、研究經費 、研究環境基礎設施、研究人力與人才延攬與國際化程度等影響學術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最後我們綜合各項分析,提出具體提升學術競爭力的相關建議。 一、學術競爭力的衡量  論文發表 根據WOS的統計,中研院從1997年到2007年論文質與量皆大幅成長,每人每年平均發表的 論文數由1.1篇,增加到將近1.99篇,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9.15次,不但在國內處於領先 地位,也超越日本之外的亞洲鄰近各國大學,已比日本的北海道大學高,漸向東京大學 (12.85次)邁進,不過與UC Berkeley(19.28次)相比,還有相當的距離。此外,在2004至 2006年間,中研院發表人文社會相關的專書達180本,其中25本由國外著名大學,如 Harvard, Stanford, Columbia及Cambridge等,或著名出版社,如 Macmillan 及 Routledge等編印。 獎項與殊榮獲得 過去5年中研院有不少同仁榮獲重要國際學術獎項,例如得過諾貝爾獎的李前院長獲頒 2007 年梵帝岡宗座科學院院士及2008年美國化學傳統基金會奧斯瑪獎章,翁啟惠院長獲 2008年化學研究卡頓獎章、2007年獲以色列科技研究院榮譽博士及 2005年美國化學學會 合成有機化學獎,王惠鈞副院長與陳垣崇所長獲2007年台美基金會傑出人才成就獎,翁? 惠院長與李德財所長獲德國宏博研究獎,李文雄主任獲Balzan Prize,陳長謙院士獲2004 年美國生化暨分子生物學會 William C. Rose Medals,陳玉如博士獲2007亞洲化學聯盟 傑出青年化學獎,鄭明修博士獲2007日本生態學琵琶湖獎,及陳雯怡博士獲2007年美國哈 佛大學「方志彤紀念獎」等等。在殊榮方面,目前中研院人員也有多人獲頒國外科學院院 士,如李前院長、翁啟惠院長、李文雄主任、吳茂昆所長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李 前院長、翁啟惠院長、李太楓院士等獲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士,王汎森所長獲選為2005英國 皇家歷史學會會士,翁啟惠院長、王惠鈞副院長、陳垣崇所長、賀端華所長、李太楓院士 等多位同仁獲選為發展中世界科學院院士等。顯然院內不少同仁在學術界已受到重視,但 整體看來,在院內完成的成果得到國際重要獎項與殊榮者則仍待加強。在國內重要獎項方 面,中研院同仁有相當傑出的表現,例如鄭天佐院士獲頒總統科學獎、呂光烈主任獲得第 五屆國家新創獎、胡宇光博士獲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等。 智慧財產權保護與技轉 中研院多年來致力於將研究成果透過智慧財產權及技術移轉回饋社會,以協助我國各項產 業發展。總計本院研究人員在過去9年間,共申請近600件國內外之專利,獲得207件專利 (其中108件為美國專利),在生技新藥領域尤其突出。根據2006年美國專利商標局的統 計,我國生技製藥相關領域的專利數世界排名約在13至17名之間,和澳洲不相上下,而本 院的生技新藥專利,即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至2008年初,已與國內外產業界簽訂321件授 權案,其中授權合約總值近新台幣6億元。由本院研究人員與產業界攜手合作的研發計畫 計194件,研究經費超過3億8千萬元。此外,中研院也成立生技育成中心,希望將中研院 的重要發明透過技轉將其產業化。這些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技轉已有初步的成果,但對產 業的影響還需要後續觀察才能確定。 人才培養 培養學術研究人才,是中研院組織法所定本院的任務之一。2004至2006的3年間,中研院 研究人員指導了約320位博士生完成學位。畢業後將近一半繼續進修,約6%進入產業界, 其他進入教研機構。在同一期間也有將近460位博士後研究員離開中研院,進入教研機構 或業界。不過進入產業界也只有8%,顯示中研院所培養的博士後或博士生與國內產業需求 可能有些落差。 對社會影響 中研院長久以來致力於推動科學知識的普及化,成立科學教育推動委員會,定期舉辦科普 演講、院區開放參觀、公共電視科普報導等活動,以期經由通俗化的方式,與社會大眾分 享學術研究成果,深化民眾的人文與科學知識。為政府提供建言是中研院重要任務之一。 最近翁啟惠院長促成《生技新藥產業發展修例》的立法,為我國生技產業的發展奠定最重 要的基石,中研院同仁最近因應地球暖化及能源危機的議題,發表了《因應地球暖化台灣 之能源政策建議》白皮書,對政府能源政策提出專業的建議。此外,中研院刻正結合院士 及院內外學者專家,從醫療照護的根本改革、醫學與民眾教育等方面研議醫療政策的改革 建議。未來將更主動的對政府重要政策的制定扮演積極的角色,以學術專業協助引導國家 的發展。 二、影響學術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薪資結構 中研院和國內研究型大學人員的薪資結構基本上是比照公務員,不但高低差距小(研究員 與助研究員兩職級平均薪水只差20%),缺乏彈性,並且平均薪資過低。以教授(研究員 )的平均年薪來觀察,日本東京大學約為11.5萬美元,韓國首爾大學約為8.7萬美元,新 加坡大學約為19萬美元,而本院研究員約為4.4 萬美元,僅為首爾大學的一半,東京大學 的40%左右,在國際優秀人才的延攬上,極為不利。此外、不以個人表現為?薪標準,而以 資歷為主要考量的薪資制度,缺少了鼓勵卓越與提升競爭力的誘因。 研究經費 充裕的研究經費及其多元性與穩定性,是提升學術競爭力的基礎。在2006年鄰近的韓國及 日本之科技預算已超過其GDP 3.2%,經費的穩定成長不但有助於積極延攬人才、提升研究 人力,並可對重要的學術領域作長期的規劃與推動。政府如能落實最近數年研發經費達成 GDP 3%的目標,將有助於提升國內學術機構的學術競爭力。 研究環境基礎設施 提升軟硬體研究環境基礎設至為重要。在硬體設施方面,中研院擁有許多具國際水準的先 進儀器設備,及豐富的圖書與期刊。總計500萬以上之貴重儀器有近 250座,其中包括 800MHz核磁共振儀、x-光及質譜儀、超高真空高解析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生物分子及細胞 顯微鏡拉曼光譜儀、超高速篩選系統、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望遠鏡等。全院藏書量約有 217萬冊,西文期刊超過2萬3千種,各類電子資料庫超過150個,例如「漢籍全文資料庫」 是目前世界上最具規模、資料統整最為嚴謹的中文全文資料庫之一。中研院雖已有國際一 流的硬體基礎環境設施,但在軟體方面,中研院支援研究人員的行政、技術人員數目明顯 偏低,每位研究人員平均尚得不到1位,與香港大學的2.2位與新加坡大學的1.8位相差明 顯,更遑論與歐美等國的名校相比,例如UC Berkeley有將近4.6位的支援人數,此會導致 研究人員行政負擔加重,影響研究成果。 研究人力與人才延攬 要達到國際一流的學術競爭力必須擁有優秀的研究人力,除了卓越的研究員或教授,優秀 的博士後研究員及博士生也是不可或缺的。中研院近3年延攬的院士、主管、特聘研究員 及特聘講座等約計有49人。但現今中研院平均每位研究人員僅有將近1.2位的博士生及 0.77位博士後研究員,但卻有1位碩士生及4位研究助理,研究人力水準極待提升。 國際化程度 國際化程度對延攬人才,增強研究人力及提升學術研究水準皆有重要影響。中研院除了有 國際研究生學程,全程英語教學外,各種學術活動或會議與設施標識大多以英文為主。每 年舉辦百次以上之國際研討會,並參與100多項大型國際合作計畫,2005年發表的論文約 有40%是與國外學者合作。此外,本院亦積極參與 ICSU、TWAS、IAP等國際重要學術組織 活動。過去3年至今約與18國家、48所機構(學校)簽訂學術交流合作合約,加強學術、科 技及文化交流及雙邊互惠關係。許多國外院士及學者經常參與本院或各所學術諮詢活動, 促使中研院學術研究國際化。本院正編外籍人員約有53人,187位國際研究學程學生中有 78位是外籍生(占41.7 %),外籍人士擔任博士後約有150多人,已占全院四分之一以上, 且有逐年增加之趨勢。但是依照現行法規制度,很多本國研究人員的福利,例如貸款、月 領退休金等,外籍人士皆不適用。此外,對外國科技人才之居留權及生活環境仍有太多限 制,也無合適的外語或雙語學校,這些都對延攬人才相當不利。 三、提升學術競爭力的建議 以上分析繪出一個清楚的輪廓,欲提升本院乃至全國的學術競爭力,除學術研究人員要更 加努力於專業能力的提升外,周邊環境,特別是政府對科技及相關人力的政策,也需要做 合宜的調整。如增加研發經費、提高薪資水準並改善薪資結構、修正法規制度及提升高等 研究人力等。 增加研發經費 2006年我國研發經費占GDP的2.58%左右,與南韓的3.23%,瑞典的3.73%及日本的3.39%相 比,有相當的差距,不利我國的整體競爭力。此外,基礎研發經費占總研發經費的比例也 逐漸下降。由於基礎研究是知識與創新的源頭,其占總研發經費比率的下降,不利產業未 來的發展。政府與公營企、事業單位應逐年增加研發預算,國防科技經費也應開放給國內 學術界及民間積極參與。 提高薪資水準並改善薪資結構 偏低的薪資水準使得我國學術及研究機構在國際年輕優秀人才的延攬上日趨困難。改善薪 資結構,鬆綁酬薪制度,拉大高低差距,使薪資與研究績效掛勾,並調整優秀研究人員薪 資水準至國際標準,是延攬及留住傑出人才的利器。本院學術研究獎金的修訂,特聘研究 員制度的設計,以及國內大學以特聘、客座、講座等方式聘用優秀教師等的做法,雖已逐 漸朝向前述目標邁進,然而現況與理想目標距離尚遠。政府應考慮鬆綁現有以公務員身分 規範學術研究機構研究人員的薪資制度,俾便及早落實以研究表現?薪的理想。另可鼓勵 民間捐款,設立各種獎勵及榮譽制度,增加薪酬來源,協助早日達成能與國際競爭人才的 薪資標準。 修正法規制度 政府現行若干法令未能充分考量學術研究的特性,致減緩了學術研究的發展;僵化的行政 體制,也使資源難以有效運用。檢視現行法規,仔細思考公、教、研分途可行之方式,建 立適合學術研究機構之人事、會計、財務等制度,讓機構可彈性使用資源,藉以改善軟、 硬體基礎環境設施,大幅延攬具國際競爭力的外籍人力,積極推動全面國際化,放寬學術 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兼職規範,以促進產學合作及推動產業創新,應能快速提升我國的學術 競爭力。 提升高等研究人力 加強吸引優秀人才進入學術界及增強高等研究人才培育可幫助提升研究人力。除了調整薪 資水準並且改善國際化環境與法規制度等,以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投入研究工作外,另可 擴大來源,適度的開放中國大陸高等研究人才。中研院擁有全國許多優秀的研究人員、先 進儀器與完備設施、豐富圖書館藏,並從事各尖端、跨領域科學研究,應積極與國內各研 究型大學合作,共同規劃一流的學程,協力培育優秀的博士生、博士後研究人員。此外, 為善用所培養的優秀高等研究人力,政府宜有相關獎勵措施,以鼓勵國內產業積極投入原 創性研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23.61
Epsilon:借轉PhD板, 謝謝. 07/12 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