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inic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院士會議是學術饗宴?還是一場熱鬧的拜拜? ‧知識通訊評論 2010/07/15 【文/知識通訊評論】 中央研究院將在七月召開第二十九屆院士會議。這是國內學術界兩年一次的盛會。過去有 不少人戲稱,這是中研院每兩年一次的大拜拜。院士會議是學術饗宴還是熱鬧的拜拜,其 實也不難分辨;我們只要問與會的院士們與中研院的主事者,究竟有沒有搞清楚院士會議 是作什麼的,便可立見分曉。 如果回顧中研院發展的歷史,中研院創立於民國十七年,首任院長為蔡元培先生,它一開 始是先有研究所的。中研院設置研究所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民國初年全國處於兵荒馬亂 之際,蔡元培先生提出「唯一之救國方法,止當救亡圖存,致意青年有志者,從事於最高 學問,歷二、三十年沈浸於一學」。因此當時成立研究所的目的,是試圖傾全國之力在中 國的文化沙漠中,建立一個庇護所,藉以呵護一絲學術命脈的延續。 如今中研院則包括了院士會議和研究所二大部分。院士會議是全球華人學術精英的結社, 而各個研究所則是政府支持專事研究工作的機構,二者之間其實沒有任何必然的關連。而 院士的職權則非常清楚地明訂為. 一.選舉院士及名譽院士;二. 選舉評議員;三. 籌議 國家學術研究方針;四. 受政府及有關單位之委託,辦理學術設計、調查、審查及研究事 項。如果我們仔細審視院士們對自己職權的認知,除了最簡單的投票選舉外,恐怕沒有什 麼人清楚知道他們在院士會議中還可以作些什麼!其實不要說院士,就是中研院院長恐怕 也沒有弄清楚,院士會議真正的角色該是什麼! 這樣的說法或許有失偏頗?但是我們看看中研院院長在兩年前院士會議開幕的致辭中說了 些什麼!在這篇三千多字的講稿中,翁院長只圍繞在一個主題上,那就是: 「….本院目 前共有二十一個研究所、三個研究所籌備處及七個研究中心,分為數理科學、生命科學及 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領域。現有人力包括助研究員以上研究人員七百八十八名、研究技術人 員七十三名、博士後研究人員五百六十二名、行政人員三百零五名、研究助理及研究生約 三千五百名,總數約有五千三百名。在經費方面,本年預算約一百零三億元,較上年度微 幅成長百分之二點五,另有國科會及其他單位補助或委辦計畫款項二十六億餘元…」。到 了最後才了兩百多字一筆帶過: 「…為落實院士「籌議國家學術研究方針」之職責,並將 其制度化,本院針對學術發展相關及社會關切之重要議題,結合院士及國內外相關領域之 學者專家,組成研究小組,經常討論研議,並出版報告提出建議。」 至於院士們在院士會議中的發言與表現,過去偶而可以從報章雜誌上聽聞一些,能展現宏 觀視野的論述不多。許多院士的發言多還是圍繞在中研院的研究所上,而讓人有角色錯置 的感覺。簡單的說,當我們問中研院院士在國內學術發展上應扮演什麼角色,與問中研院 各研究單位應如何發展是完全不同的問題!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中研院院士會議的網 站中,也列出了「院士會議提案處理情形」與「國內院士季會紀綠」的欄位。但是前者連 線的回應是「找不到」,而後者則完全沒有回應! 其實不要說院長或是院士,就連每年要編一百多億預算給中研院的總統也沒搞清楚過院士 會議是幹什麼的!兩年前,馬總統在院士會議開幕致辭時,不也只是會講:「中央研究院 是我國最高的學術研究機構,擔負著提升獎勵學術與培育研究人才的重要使命。就研究面 向而言,中研院目前的三十一個所、處、中心,組織堪稱完備,且在各個不同的學術領域 ,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優良學術傳統的建立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只有透過不斷嚴苛的檢討 與反省,我們才能從中逐漸累積出經驗與智慧。但願第二十九屆院士會議能有一個新的起 點,從總統、院長到與會的院士們,你們難道還要如此行禮如儀下去嗎? 院士會議網頁: https://db1n.sinica.edu.tw/textdb/ioconas/02.php -- 文章來源: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item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105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23.61
marina:緣木求魚。 07/19 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