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k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今天凌晨起個大早 孤獨地把赤道儀和望遠鏡搬到頂樓 (桃園市區) 要趕在曙光之前拍好 所以只花了幾分鐘抓平衡 極軸也沒對狠準 不過透過尋星鏡竟然一點都看不到彗星 (5公分口徑) 也沒時間換上目鏡用主鏡來看就開始拍 位置是抓個大概 處理出來的彗星在畫面邊緣 真是讓我覺得好險 (不然早起就白費了) 總曝光時間10分鐘 http://www.flickr.com/photos/aganippe/10198076304/ http://www.flickr.com/photos/aganippe/10198265793 第二張是比對星場 確保不是拍到我不知道的展源 左上: 小弟拍攝的 左下: http://theskylive.com/ison-tracker 影像 右上: 左下圖的反白 又下: 左兩圖的反白比對星場 野人獻曝一下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0.40.42
fishg1216:讚!! 10/11 08:46
sqr:不得不推!太棒了 10/11 10:36
ya 用RAW擋弄出彩色的了 http://www.flickr.com/photos/aganippe/10200211066/ ※ 編輯: Aganippe 來自: 1.160.40.42 (10/11 10:49)
dinopalm:哇~~ 讚唷 10/11 11:43
sqr:可以請教用什麼軟體處理的嗎 還有前輩的配備... 10/11 12:17
sqr:真的好厲害... 10/11 12:18
sqr:小弟常常連方位都抓不太準了 10/11 12:18
http://www.flickr.com/photos/aganippe/10202765983/ 這是d700完整處理出來的FOV 我當時是用軒轅十四和火星兩顆亮星來定位, 推算出大概位置 然後就開始拍了XD 其實最好的方法應該是找附近亮星 把它的RA DEC記錄在赤道儀刻度上 然後轉到我的目標上 但是我當認為雖然彗星是展源 但是現在已經是9等 應該尋星鏡可以看到... 處理的軟體是DeepSkyStacker 配備是高橋 EM-10b FS-102 ※ 編輯: Aganippe 來自: 1.160.40.42 (10/11 15:47)
harry901:讚 10/11 16:05
sqr:感謝前輩分享技術! 10/11 20:33
evanzxcv:不講我還差點忘記ISON快來了 市區疊圖拍得到13等星的!! 10/11 20:50
evanzxcv:下週一起個大早來拍拍看~ 10/11 20:53
fenghoho:推!! 10/12 00:04
felaray:讚~~大推! 10/12 00:08
jskblack:讚! 10/12 01:00
skyjet:讚喔!推推推! 10/12 13:09
sqr:小弟無聊對照了A大的照片和Stellarium 小弟只有下載到5/9星圖 10/13 02:09
sqr:A大照片出現了許多這星圖裡沒有的星星 估計拍到了12星等以下 10/13 02:10
如果用肉眼辨識照片 應該勉強算拍到15等星了XD
sqr:真厲害!! 10/13 02:10
sqr:另外想請教一下前輩...展源是什麼?...@@ 謝謝指教 10/13 02:11
展源是相對於點源, 就是不是恆星星點 而是有結構的光源 例如星雲 彗星 或是系內行星等... ' ※ 編輯: Aganippe 來自: 1.162.238.15 (10/13 10:21)
sqr:感謝前輩指教! 10/13 10:48
evanzxcv:對於非常大的望遠鏡而言,有些恆星也可以是展源~ 10/13 20:54
evanzxcv:(例如劍魚座R的直徑是VLT解析度的60多倍) 10/13 20:56
evanzxcv:有些系內天體因為太小或太遠(如火衛一、火衛二、冥王星、 10/13 21:07
evanzxcv:鬩神星、大部分非前幾名大的小行星)一般觀測上也視為點源 10/13 21:08
evanzxcv:總之只看得出一個光點的就是點源,看得出結構的則為展源 10/13 21:09
evanzxcv:絕大部分恆星是點源而星雲、星系是展源這個事實,可以解釋 10/13 21:19
evanzxcv:為何在白天可用望遠鏡看到太陽以外的恆星,但無法看到星雲 10/13 21:20
如果要細究從望遠鏡看到的是點源還是展源 其實要從繞射極限和CCD/底片/眼睛辨識來說 繞射極限在望遠鏡上 從古典物理學來說, 當光波通過有限孔徑(的鏡片)會發生一定程度的彎散傳播 使得光源的成像不會和真實物體一樣銳利, 以一個無限小的光源來說, 就會在成像屏上產生繞射後有'結構'的圖形 整個過程的描述是"點擴散方程式" (Point Spread Function) 類似於電波天文觀測中的"beam" 不過干涉後做反傅立葉過程有些複雜 簡單來說, 就是這樣的結構會讓鄰近的光源黏在一起 http://www.olympusmicro.com/primer/images/numeraper/intensity.jpg
而所有的物體在成像時 都可以當作無限多的點光源組成 而這些來自物體上不同部位的點光源 如果視角上小於繞射極限 那就會變得無法辨識 繞射因為和孔徑與光波波長有關, 所以波長短的解析度照理說可以更高 若單以可見光來看 一般10公分望遠鏡 解析度在1"(角秒)左右 (太陽視直徑大概是1800角秒) 而20公分望遠鏡 理想狀態下是0.5"... 再來是CCD或是眼睛, 當在理想望遠鏡下, 一般會用比繞射極限的解析度高2倍以上的 CCD, 這樣有助於分析星點的精確位置, 但是若是短焦望遠鏡又用大pixel size的CCD 那有些可能可以看出結構的天體, 就可能變成點源 (不考慮藉由光度變化模擬的結構) 至於大氣擾動...那又是另外的故事了XD 。
abooma:推 10/15 05:46
※ 編輯: Aganippe 來自: 111.251.91.107 (10/15 21:18)
felaray:感謝解說!! 10/29 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