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k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個人接觸天文攝影從摸到第一個鏡子開始算至今約3年,走了不少彎路累積一些小心得分 享給大家,本文選擇標準是以5萬預算做基礎,5萬是我認為入門最基本的預算。 --------------------------攝影分類------------------------ 天文攝影種類 深空:拍攝太陽系外固定天體 EX:星系、星雲等等、梅西耶M系列、IC系列等等 行星攝影:拍攝太陽系內天體 EX:土星、木星、火星、日月等等 星野攝影: 一般來說泛指使用100MM以下的單眼鏡頭拍出來的照片,有些還附帶地景。 廣域深空:使用短焦距的鏡頭拍出來的深空天體,通常焦距也在100MM以下,最常見的就是將整個獵戶巴納德環包進去的作品。 -------------------------經費指標------------------------- 拍攝種類經費燃燒指標 基礎星野(3千內)<行星入門(萬元內)<廣域深空入門(三萬內)<深空入門(五萬內)<行星進階(十萬)<深空進階(十萬以上) 以上金額不含攝影終端(單反、CCD) 就我個人經驗撇除星野攝影最好入門的是行星攝影,這裡指的等級是能拍出行星的形狀跟其衛星,深空攝影入門排第二,深空攝影進階排第三,最難的反而是行星攝影進階,要拍“好”行星其實極難,我個人迷戀遙遠的星雲星系所以主攻深空攝影,目前大概入門修完打算步入進階。 先來個現實層面的教育,深空攝影最最最最極限低的預算1.5萬;而且是已經有單眼的前提下,再低還是去山上看看銀河就好,這個預算也不建議因為以後還是要換設備,最建議的入門預算3萬原因以下會提到 以我個人推薦的入門預算5萬來說 器材經費燃燒指標: 3萬赤道儀 1.5萬主鏡 5千導星系統 這套搭配一路用到進階甚至終身都沒問題 器材投資指標: 深空攝影入門級: 赤道儀>>>>>>>主鏡>攝影終端>導星 深空攝影進階級: 環境>赤道儀=導星>>>>主鏡>>>攝影終端 ------------------------赤道儀篇--------------------------- 深空入門選購第一課: 穿好你的褲子(咦?),是的,沒有穩定的下半身一切都免談,千萬不要迷戀鏡子,沒有穩定的下半身,就算給你哈伯也會變成電子光學垃圾,首先我們要認清深空攝影的本質"收集光子",怎麼收集?,朝著同一個地方長時間曝光唄,如果你的下梁不正上樑怎麼能不歪呢(咦!?) 赤道儀的選購標準: "沒有標準"只能看先輩的經驗才能看出一個赤道儀的好壞,廠商可能寫的天花亂墜但東西卻是大便,赤道儀是非常值得投資的一項器材,好的赤道儀甚至可以用終身,一般建議先選出量級然後直接一步到位,量級就是你打算使用的器材總重量。 個人喜歡對岸牌艾頓信達系列對日系不熟 10KG以內:CEM25、HEQ5 15KG以內:AVX、NEQ6、 20KG以內:CEM60 這些是我個人推薦各量級的一步到位型號 對日系不熟有需要可以根據量級去尋找日系同級的赤道儀 入門推薦CEM25跟HEQ5兩個我都用過目前使用CEM25,兩個都是不錯的赤道儀,在這個量級都是可以使用一輩子的好東西,HEQ5就是標準的德式赤道儀,CEM25比較特別是對岸自己 研發的Z型赤道儀,特色是極輕但是載重量大又能保持精度,當初剛出一堆人不敢用但經過幾年後反而變成這個量級的首選,價格約台幣2.5萬,HEQ5約3萬,HEQ5很重但重的好處是不怕風,CEM25特色就是輕,輕才拿的出去拍,兩者不能兼得看個人喜好,個人選擇CEM25。 所以我開的最低建議預算是3萬全部投資在赤道儀上面,更低就是星野赤道儀1.5萬,千萬不要在沒有赤道儀的狀態下去買什麼狗屁望遠鏡你絕對會後悔死,深空拍不了太重無法手持也看不了,很多人都以為深空攝影最重要的是鏡子,但其實是赤道儀,看看網路一堆分享的美圖,其實很多都只是用一般單眼鏡頭加上穩定的赤道儀拍出來的,你絕對見不到單主鏡就能拍到星雲星系的 ------------------------主鏡篇--------------------------- 首先又要來給各位下個修正觀念的猛藥了 """""""""""""""不要迷戀大口徑""""""""""""""" 先不要急著打死我,且聽我娓娓道來,口徑對於深空攝影來說根本不是重點,不信?送你 一台哈伯看你能在地球上拍到什麼只能拍到哈哈,給各位正確的觀念口徑對應到的參數是 分辨率跟集光力,同樣的倍率下口徑越大看到的畫面越亮,所以口徑對於目視來說極為重 要,但對於攝影相對來說就不是那麼重要了,更為重要的是光學品質還有與你器材的搭配 ,哈伯無疑是頂級的但是在地球上沒有可以扛的赤道儀所以是垃圾,我當初就是迷戀大口 徑入門就是200牛頓鏡、目視是挺爽的,深空攝影跟垃圾一樣,因為我沒有強壯的下半身( 咦?)扛不起他,而且太重根本拿不出去,最後逐漸換成80mm和65mm的折射鏡所以才說我走了不少彎路,深空攝影主要看的不是口徑而是 光學品質跟焦比,口徑不是不重要只是口徑在深空攝影重對應到的是分辨率,什麼是解析 度?你能分辨最小的兩個點的極限,聽起來很重要對吧?為什麼我說不重要呢,因為我們 在地球,空氣品質的變化隨時都會超過分辨率的極限,所以除非是大師選手跑去高山上拍 否則一般人看不出和大口徑的差別,注意我不是說沒差別而是一般人看不出差別,而且一 般選手根本發揮不了大鏡子的潛力,再來就是出勤率的問題,假如你已經是大師人物,一 套15kg跟一套100kg但是頂級光學素質,且你都能完整發揮,但fb百分之99的讚友都看不 出差別,今天只是想走走拍拍你會選擇帶哪一套出門? 根據我個人使用經驗新手攝影入門不建議使用反射鏡,理由不贅述以下只介紹折射鏡,原 因麻煩龐大難維護出勤低,玩到進階修正鏡比主鏡還貴。 光學素質:色差、像差、焦比、成像圈 前面提到選擇鏡子最重要的指標是光學素質,望遠鏡最重要的光學素質參數是色差,其次 是各種像差,因為色差是最明顯的,瞎子也看的出來整張照片都藍藍的一定有問題,色差 的根本原因在於各個波長的光折射率不同,所以通過介質會產生分光的效應,解決方法是 使用多重鏡片跟不同折射率的鏡片材質組合重新使得三色光匯集,最爛的是單鏡片,其次 是普消,再則是ED鏡,最好的是APO和攝星鏡,普消就是普通消色差使用兩個鏡片的組合 將光線重新匯集,但是只能匯集兩種波長大部分是匯集紅和綠,所以藍色會失焦導致整張 照片都是藍的,ED則是將其中一個鏡片換成超低色散鏡片可以將三色光再更近一步匯合,APO則是複式消色差,大部分使用三個鏡片跟ED 鏡片將三原色的焦點真正意義上匯合在同一個點上,攝星鏡通常是以APO當作基礎加入平場鏡,將焦面平坦化,可以大幅提昇遠離中心點的星點細膩度,焦比則是正比於拍攝速度,跟光圈是一樣的概念,成像圈是指最大能夠成像的直徑範圍,如果使用APSC相機基本上不用管,使用全幅就需要注意一下,成像圈太小畫面就會出現暗角。 選擇要點: 消色差能力>光學品質>像差>焦比>口徑 個人推薦70SA>65Q>80APO+平場鏡 前面兩者就是所謂的攝星鏡,已經將平場鏡內建到主鏡裡面了,相機或CCD接上去就可以直接拍了,方便省事而且內建的光學品質會比外接好。 目前APO的價格已經沒有以前貴65Q大約一萬3,70SA約2萬初,80 APO差不多價格對岸牌最有名的兩家就是裕眾跟銳星,可以往這兩家去找,千萬別貪便宜找什麼鳳凰博冠 五萬的入門預算建議65Q搭配導星=2萬,或是盲跟使用70SA 未來再配置導星,跟赤道儀一樣我比較常接觸對岸品牌跟台灣主流日系不熟,所以喜歡日系可以自己找對應的產品。 ------------------------導星篇--------------------------- 先簡介一下導星,導星就是導盲犬的意思(無誤),赤道儀的作用是跟著天體旋轉,使得和 天體相對位置不變,盲跟就是赤道儀用一天轉一圈的速度自由追蹤,不過赤道儀並沒有精 密到絕對不會出現失誤,導星的作用就是眼睛,他會選擇一顆星星當作目標,如果赤道儀 跟偏了導星會告訴赤道儀要如何修正,就像叫盲人走直線,如果走歪了導盲犬會把盲人拉 回來一樣。 導星系統需要一個望遠鏡叫做導星鏡跟視網膜叫做導星CCD跟神經系統叫做傳輸線,望眼 鏡聚焦給視網膜看到畫面修正透過電腦運算傳給神經告訴赤道儀如何修正位置,目前一套 最便宜的導星系統大概是T7M+50/200導星鏡約5000一套,導星系統沒什麼需要注意的,設 備穩就好剩下的是電腦技術的問題 ---------------------------總結------------------------ 以基礎的五萬入門費最好的配置個人推薦 CEM25 or HEQ5 + 65Q +T7M+50/200 這樣一套可以當作便攜版的終身裝 而且入門新手要發揮至少就需要一年兩年 很多大師本身除了頂級設備本身也會有一套便攜設備,因為出勤率真的才是王道。
sqr: 感謝分享03/07 11:30
poloaegis83: 推 好燒錢阿XD03/07 12:28
Saturn3416: 口徑應該還和集光力有關吧,口徑大一些好很多耶(當然03/07 14:38
Saturn3416: 同樣的光學架構下也會貴很多)03/07 14:38
danielguo: 假設焦比相同(同一類光學設計),口徑越大焦距就越長03/07 14:42
danielguo: 焦距越長視野就越窄,導星越困難,也更會受到視寧度影響03/07 14:43
danielguo: 以入門來說焦距最好在 600mm 以下, 不然導星要求很高03/07 14:44
danielguo: 因為深空攝影不像目視觀測可以用目鏡調放大倍率03/07 14:46
danielguo: 所以口徑不是越大越好,要看想照目標大小和赤道儀乘載03/07 14:46
danielguo: 當然例如行星攝影,就是口徑越大越好,焦距能多長就多長03/07 14:47
danielguo: 話說太陽H-Alpha也蠻燒錢的,雖然Quark上市後便宜不少03/07 14:51
danielguo: 另外赤道儀 AZ-EQ6 也不錯03/07 14:52
coldairgi: 口徑還是很重要的,只是重要性排在器材穩定度&剛性後面03/07 16:03
coldairgi: 口徑主要是帶來集光力以及隨之而來的巡天效率03/07 16:06
coldairgi: 就能拍到更暗的天體,更多更廣的視野03/07 16:06
coldairgi: 我其實覺得所謂解像力只跟光學設計有關...口徑與lp/mm03/07 16:07
coldairgi: 的關係真的是太不食人間(廠商RD&自己的口袋)煙火了03/07 16:08
coldairgi: 當然了,只有想做馬賽克的時候巡天效率才有關係03/07 16:12
danielguo: 如果焦比相同,對於星系/星雲口徑變大每個畫素分到的光03/07 16:24
danielguo: 還是一樣, 只是物體佔畫面比例變大, 解析度變高03/07 16:24
danielguo: 因此如果不考慮馬賽克疊圖的情形,要看物體大小選擇焦長03/07 16:26
danielguo: 例如我拿203mm口徑f/7照M31絕對疊圖疊到死,遠不如70mm03/07 16:28
danielguo: 以星雲和星系來說,每個畫素的集光能力是看焦比不是口徑03/07 16:30
danielguo: 照點光源如恆星的時候每畫素亮度才是看口徑03/07 16:31
danielguo: 因此如果是天文攝影照好看的,先看焦比,再看焦長03/07 16:37
danielguo: 焦長焦比自然決定口徑大小. 不像目視觀測先考慮口徑.03/07 16:38
danielguo: 焦比影響每畫素訊噪比甚大,拿203mm口徑f/10曝光一小時03/07 16:43
danielguo: 每畫素的訊噪比遠不如70mm f/5.當然在70mm天體看來較小03/07 16:45
danielguo: 原則上小口徑短焦拍廣角大天體, 大口徑長焦拍小天體03/07 16:49
danielguo: (假設相同光學設計焦比相仿的情形)03/07 16:50
coldairgi: 依口徑的集光力決定曝光時間的話,同樣的天體在不同03/07 19:58
coldairgi: 照片中會有同樣的SNR,我想攝影目標的聖杯就是黯淡天體03/07 19:59
coldairgi: 更黯淡的雲氣,更好的極限星等,而這都要口徑才能辦到03/07 20:00
coldairgi: ALOHA的書16-3裡面已經好好討論過這個03/07 20:02
coldairgi: 如同他在書裡說的,這還是要看每個人的攝影風格03/07 20:03
aaaa8444: 我並沒有說口徑不重要喔,只是根據標題設定有限預算跟03/07 20:24
aaaa8444: 常見入門深空目標下,口徑是裡面最不重要的考慮因素,03/07 20:24
aaaa8444: 預算時間體力無上限就直接去沙漠買地蓋天文台了,五萬03/07 20:24
aaaa8444: 絕對買得到200MM+MPCC甚至口徑更大的牛反,但這個預算03/07 20:24
aaaa8444: 下根本買不到可以適當搭配的赤道儀,五萬內10KG穩固的03/07 20:24
aaaa8444: 赤道儀+80mm以下apo+導星才是最合適的入門搭配,迷戀大03/07 20:24
aaaa8444: 口徑EQ5黑版強上信達200牛+MPCC也是五萬,但拍出來的東03/07 20:24
aaaa8444: 西會慘不忍賭,而且又重,我當初就走過這樣的彎路所以03/07 20:24
aaaa8444: 才來分享深空入門心得03/07 20:24
danielguo: 極限星等是看口徑,同焦比細節是看口徑,但黯淡雲氣03/08 01:32
danielguo: 也就是對extended object,每畫素信噪比是看焦比非口徑03/08 01:33
danielguo: 天文攝影較多拍雲氣的情形,較少追求極限星等03/08 01:34
danielguo: 因此才會說口徑不是最重要的一環03/08 01:35
danielguo: 星星是點光源,雲氣是extended object,兩者截然不同03/08 01:38
danielguo: 見 Equipment for Getting Faint Detail 03/08 01:44
danielguo: 用同焦比照同一區域的雲氣,8吋和200吋每畫素一樣亮03/08 01:46
jskblack: 感謝a版友的天文攝影分享,請加上文章標題分類後03/08 12:48
jskblack: 會將此串收錄於精華區中03/08 12:48
coldairgi: 其實我們在說的SNR不是同一個東西的SNR :P 03/08 14:08
※ 編輯: aaaa8444 (110.28.143.232), 03/08/2017 14:09:14
coldairgi: 口徑對疊圖後天體SNR的影響可以參考星野攝影第二版p124 03/08 14:09
coldairgi: 圖片的註釋還蠻清楚的~ 03/08 14:10
coldairgi: 同F同cd/m2但當口徑不同,收集的光子數是不可能一樣的 03/08 14:12
danielguo: 同f-ratio,同surface brightness,同相機,口徑不同 03/08 14:32
danielguo: 照點光源每畫數收到的光子數不同,照extended object 03/08 14:38
danielguo: 每畫素收到的光子數一樣 03/08 14:39
danielguo: 可以拿50mm焦長f/4和200mm焦長f/4照一面白牆便知 03/08 14:39
danielguo: https://goo.gl/JbrCX0 見4.4: extended object 03/08 14:51
danielguo: 當然你說可以先照馬賽克再縮圖,比成品SNR 03/08 14:55
danielguo: 這樣變因很多, 我說的是當張照片每個pixel的SNR 03/08 14:58
Saturn3416: 我們要比的是拍同個天體輸出成同大小的SNR你拿我一般 03/08 16:24
Saturn3416: 相機鏡頭拍的M31跟哈伯拍的一小塊M31,說他們像素尺 03/08 16:24
Saturn3416: 度的SNR一樣,怎麼想都不是個合理的比較辦法 03/08 16:24
danielguo: 在馬賽克可涵蓋物體全景,每一小塊都有足夠的禎數時 03/08 16:34
danielguo: 的確是不應該比每畫數SNR, 比整體輸出SNR口徑大佔優勢 03/08 16:35
danielguo: 但如果有2.4m主鏡f/7焦比,焦長16800mm,裝70D拍M31 03/08 16:43
danielguo: 要拍近千組小塊疊起來才行,不能算是優勢 03/08 16:49
agod76417: 我跟原po的理念相近,我目前是CEM25-ec搭配內建平場鏡 03/11 06:42
agod76417: 的WO star 71 f/4.9 APO,若再搭配廠長的碳纖腳架,我 03/11 06:42
agod76417: 認為是目前輕便深空攝影的首選,不僅免去導星系統,耗 03/11 06:43
agod76417: 電又低,要帶出國也相當容易。 03/11 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