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ou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篇是南傳佛教的大師們所講有關止與觀文章 和各位分享 簡體的文章且已經過轉換 http://sss2002.vicp.net/books/ysfj/mahasatipatthana_Sutta_08.htm 縮網址: http://0rz.tw/ae35A Ven. Visuddhacara 編輯 鄭柏青 譯 止與觀:大師們怎麼說? 有名望有經驗的佛教禪修大師們,一般都同意禪定(Jhana)並不是修內觀(Vipassana) 必需或先決的條件。譬如,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所著的《當代南傳佛教大 師》書中所介紹的十二位大師都明白的敘述或指示,不需要培養任何禪定也可以修內觀; 有些教導內觀,僅僅依賴剎那定(Khanika)及近行定(Upacara);其他的教導寂止禪與 內觀,但強調不從禪定去修內觀。禪修者可在達到中等程度的定力,足夠克服五蓋之後, 轉換修內觀。此外,最要注意的是不要執著或停滯在禪定,而強調需要的是修內觀。這些 大師中有幾位,也都是從他們年輕時就成為和尚,不僅擅長於禪定,而且也是學者。他們 已熟習巴利三藏經典、論釋及注疏,而有權威地說出經典與個人修持經驗;有些大師曾在 森林中修習好多年,很精通禪定與內觀。 阿姜查(Achaan Chah) 著名的禪修大師阿姜查(1918-1992),曾在《修行問答》中被問到:“在我們的修持中 ,是否需要入定?”大師回答:“不需要,入定是不需要的。你需要建立少許寧靜和專注 的心,而後用它檢查你自己。沒什麼特別需要的,假如你修持時入定,那也沒關係,只要 不執持它;某些人被定境拖延住,它可能很有趣,當知入定有適當限度,你若聰明的話, 就知它的作用和極限,正如你知道和成人相較之下,小孩也有他的能力限制。 阿姜查是聞名東西方的內觀修行者。他的說法,出於實修體驗特別有權威。他年輕時就出 家,並花好多年在泰國叢林裡禪修。現在有超過一百個以上的僧團(院),都是阿姜查在 泰國巴蓬寺根本道場的分支。另外,他的西方的弟子也在世界各地成立禪修中心。 阿姜達摩答羅(Achaan Dhammadaro) 有位泰國大師曾修習過若干種禪定技巧,但喜歡用剎那定為基礎,直入內觀。他是阿姜達 摩答羅。有人問他:“佛陀講到必需修持正念與正定。你能對禪定多加說明嗎?”他回答 :“有三種禪定,其中的兩種要在禪定中獲得,就是近行定與安止定。每一種定的發展都 是把心固定於一點,單一的禪定目標。有些禪定以固定的形相或顏色取相或是心專注在特 別的感受上,像是慈愛的感覺,當已發展成了近行定或安止定,喜樂與寧靜升起,行者專 注於目標,蓋障將不侵擾他。這種染著的暫時滅除,是一種不起慾念、厭惡、困惑的解脫 感,僅在行者專心於禪定目標維持多久就有多久。當心一離定境,喜悅感也消失,心又立 刻被升起的染著包圍。困住於禪定更加危險,因為它不生智慧,它會引發執著於喜悅感或 是誤用禪定力,而增加染著。” “第三種定是屬於八正道中的正定,或圓滿的定。這定是基於剎那剎那的內觀禪定,僅有 剎那剎那定,隨著正念之道導致摧毀染著。這種定不發展固住心於不動的目標,而是正念 於身體覺受的變動、感受、心和心的目標的改變,當適當的建立正念於身與心,剎那定引 導去摧毀輪迴,透過此定,我們發展看清楚五蘊的能力——肉體、感受、思想、意志、意 識——這些組成我們所謂的男人與女人。” 另一個問題:“請你詳細敘述如何發展剎那定,好嗎?”阿姜達摩答羅回答:“由兩個重 點去把握。第一,要透過六根的每一根所升起的感受去感覺。所以發展內觀,色蘊是發展 剎那定的基礎,而且由此產生智慧。因此,我們要正念於從眼、耳、鼻、舌、身、意接觸 時所生起的覺受。第二個重點是連續性,是禪定成功的秘訣。行者要日以繼夜努力每一剎 那保持正念,而如此快速地發展正定及智慧。佛陀自己曾敘述說,假如一位行者真正地在 七日夜中剎那剎那的保持正念,他將獲得完全的開悟,所以內觀禪定的本質,是連續的剎 那剎那正念在六根接觸六塵所升起的覺受。” 阿姜達摩答羅所強調的方法與馬哈希西亞多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兩者都強調持續的剎那剎 那正念,日以繼夜地在密集的禪修期間達到最好的效果。事實上,所有的大師們均強調維 持連續的正念,除非在非密集的禪定課程,禪修者要去做他們的日常雜事,並以正念去做 ,諸如打掃、擔水和劈柴等工作,他們也允許讀書、研習和一些對談。 阿姜朱連(Achaan Jumnien)   另一位泰國大師阿姜朱連的見解,是不要固執任何一種方法,而是要認識所有方法的妥當 性。無論是寂止禪或是內觀,我們廣闊前瞻都是最令我們振奮和好的提醒境界。阿姜朱連 必然知道他自己曾經修習過的寂止禪與內觀兩者的技巧。他說:“我很幸運地,在開始教 人以前,我受教於多位老師,有許多好的修習方法。最重要的,你專心於你自己的修行方 式,注以信心及精進,而後你會知道你自己的成果。” 當被問到泰國南部他的禪修中心教導哪一類禪定時,阿姜朱連回答:“在這裡你會發現人 們修習許多禪定技巧,佛陀曾經概述四十種以上。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背景,不是每個 人的能力都相同。我不只是教一種禪定,而是教多種,隨著適合每個弟子的根性做選擇。 這裡有些修習呼吸觀;另一些人觀身體覺受;有些人修慈心觀;有些人我先教導初步內觀 ;有些人教禪定的方法,而最後將引導他們進入更高的內觀修習及智慧。” 無論如何,阿姜朱連明顯地寧願採取內觀禪法,就是以內觀開始,而不需培養任何奢摩他 禪定。他也是阿姜達摩答羅的弟子,精於剎那定。這種定力是所有禪修者所依賴的定力。 當被問道:“你通常一開始就教導你學生用內觀禪修法或禪定修法呢?”阿姜朱連回答說 :“大多數由內觀開始,有時雖然我先教禪定修法,特別是假如他們過去有禪定經驗,或 是他們的心性容易入定,最後且最重要的是,讓每個人都轉向內觀修習。 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asa) 著名的佛使比丘(1906-1993)在泰國南部的“解脫自在園”,也允許一個人在達到定力 足夠抑制五蓋的程度之後,由禪那跳入內觀。 佛使比丘教導出入息念,並指導十六個階段所需培養的禪定和內觀。但是他也允許一個人 能從禪定跳到內觀去發展,而僅修十六階中的兩個階段。在佛使比丘的著作《呼吸觀》中 說:“假如某些人感到十六個階段太多,沒關係,那可以濃縮成兩個階段。一是訓練心成 妥當而適當的專注,二是以此定力跳過去,立刻觀察無常、苦、無我。只有這兩個階段, 只執行每個吸氣跟呼氣,也算是出入息念(安那般那念)。假如你不喜歡練完十六個階段 ,或是以為這個太理論化,或學的太多,或太過繁瑣,那麼只做這兩個階段,藉由觀察呼 吸讓心專注,當你感覺到有些程度的定力,就去檢查所覺知的每件事,而因此體驗你了解 它們是多麼的不恆常,他們是多麼的不滿意,還有他們是沒有靈魂的,只是這樣做就足夠 去達成所要的結果,稱之為放下!解脫!不執著!最後,當充分看到無常、苦、無我時, 注意污染的終結和滅盡執著。因此假如你願意的話,你可以抄此捷徑。” 在他的書中有另外一段,他再教給習禪者跳過培養禪定的選擇。他說:“我們在開始時, 講了一堆他們不喜歡的話。所謂一堆是指太多或是多餘的。好吧!多餘是不需要的,我們 只取一般人的程度。走捷徑的方法,要點是充分專注的心。這就夠了,這是任何人能做到 的。而後以這專注的心去觀察無常、苦、無我,這三種生命的特性,直到了解空性( sunnata)及真如(tathata)。由這些修習,他們會了解定力的利益。正因這樣,他們會 得到完全滅苦的結果。而定力在此處沒有任何附加價值,不須特殊的能力。所以讓心足夠 的專注,然後去檢查無常、苦、無我,只修習第一階四個出入息念具足,然後練習第四階 段四個具足,這就夠了,充足是不多不少,只要剛好即可,這就是對一般人的捷徑。”佛 使比丘如此清楚的說明,只要適當程度的定力即可,而不需要禪定。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195.216 ※ 編輯: chitong 來自: 61.231.195.216 (09/20 00:00) chitong:轉錄至看板 Buddhism 09/20 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