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ou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看了一堆討論版上人氣及靈學推廣的戰文(當然也有怨氣文),嘴角漾成上彎的線條。 沉下心來想想,靈學是什麼?為何要研究靈學?研究的意義在哪裡?這一連串的思路,顯 然並不是三兩句就能清楚闡述得盡的,不過也是有討論的空間。 在這世間活著,有許多被歸類於『無常』之事,人們體認到自身的限制,而認為在天地之 間還有另一種超然主宰的力量,當然伴之而來的,隨著這個認定被認同了,也因此隨生出 對另一個空間的存在,也跟著被認定。 不管是哪種宗教,所講究的不僅僅是探討那個未知世界的一切,更是要回頭看看現今自身 所處,究竟是在怎樣的定位,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又如何串起來。 我姑且稱之為『態度』,面對這個世界的態度,面對未知世界的態度,面對過去,現在與 未來的態度,面對生命的態度。 而這『態度』取決於自身內心的模樣,而表現在一切思想言行,並成為人際間的互動,而 組成了這個多姿多采的世界。 有時候,人們不免處於徬徨,迷失,不知道該如何定位自己,內心困惑。 宗教的力量其實是有助於幫助安定內心的,然而宗教的形成,最初也是各教創始者提出的 哲理讓跟隨著信奉,並試圖發揚廣佈,才會形成組織化的宗教型態。 有了組織,就需要管理,凝結眾人的思想,往同一個方向前進。 但是,這也因此產生出另一個問題,統整化,難以接納異於群體的聲音,逐漸形成桎梏。 當各種聲音出現時,每個人面對的心態又是如何? 抗拒?接受? 抗拒激烈後,就開始打壓,執己為正,斥他為非,形成對立。 接受過頭後,就絕對服從,盲信不疑,固守其見,不聞其他。 不管是哪種結果,都不是創教者的本意,很遺憾的,試圖讓人們脫離桎梏的哲理,最終卻 又形成另一個牢籠。 時代演變著,許多事物也推陳出新。 即便是經典所言,也需要試著以更不同的眼光來解讀,給予新的論釋,才能符合潮流。 人們所追求的,是不斷的慾望,不管這些慾望是為一己之私,或是眾人恩澤,這都是種慾 望。由此來說,成佛,更是種慾望。(笑) 世間之理,過於宏見即似無見,芥子須彌之別亦便在此。 站在不同高度的眼界絕對不會相同,那麼世事又有何標準答案之說? 再回頭看看『態度』這回事。 如果,修習宗教經典儀軌,反倒成為掀起爭鬥的理由,那麼修習宗教相關之事,到底是善 是惡?而善惡本身又是如何去定義的,有一定標準嗎? 那可未必。 很多事並沒有絕對,只有相對。 站在不同立場,所看到的不會一樣。 自己所持以信奉的,哪天又會被自己推翻。 推翻並不見得是壞事,如果要有所突破,打破現狀就是必要的,大破方有大立。 大詐圓融,大愛包容。 從他人之中所見的自己,才是自己在這世界呈現出的模樣。 要如何讓自己所認定及他人所知見的自己之間,保持著怎麼樣的平衡,這才是需要思考的 地方。 可以選擇隨俗潮流,也可以選擇與眾不同。 不一樣的選擇都伴有不一樣的代價與責任。 但是自己究竟是怎麼樣的存在,就端看自己內心的『態度』所決定。 --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 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 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 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0.27.184.33
enertrain:感謝發心分享,推認真文! 10/14 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