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sou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慈』而不『悲』,己身沉溺難自拔。 『悲』而不『慈』,剛愎斷直難伏心。 『慈』者『柔心』,『悲』者『慧斷』。 『慈』者『柔心』,善體人己之心,柔軟委婉而恩慈。 『悲』者『慧斷』,以理性為前導,事理明白而果斷。 『慈』、『悲』是一體兩面,缺一不可。 如果光懂得『慈』,容易對人事物都太心軟,而不懂得幾時該放手斷念,往往只會讓自己 也被拖下水一起沉溺。 太過濫於恩慈,不僅無法讓人學會感恩,反倒會將一切恩德視為理所當然,發展為自私自 利。 這是懂得做人卻無法做事的狀況。 如果只懂得『悲』,任何事都太直斷,那麼就會變成太剛硬,缺乏柔軟手腕身段,很難收 服人心,也易失人和。 這樣的問題會變成即使當下那件事自己處理是對的,但當事人可能會不爽,以後可能會找 碴。 這就是只懂做事不懂做人的狀況。 世間之事,皆因人而生。把人搞定,事情才會順。 因此,柔心為先行,慧斷於後續,由人理而至事理,才會逐成規矩方圓。 只具『悲』心而未具『慈』心,就會產生這種狀況,就算眼前之事搞定了,但根本的人並 未搞定,所以一件處理完後,沒多久又會爆更多事來煩擾苦惱煩,沒完沒了。 仔細想想,當面對感情(親情、愛情、友情)問題時,是不是『慈』而不『悲』? 姑息人情,卻未盡事理,導致狀況越來越惡化,自己也感覺委屈莫名,大家都痛苦。 然而在面對工作上的事時,卻又往往是『悲』而不『慈』。 是非善惡太強烈,容易持己之見而斥他為非,在不知不覺中就招了小人,常常挖洞讓自己 跳,也會讓自己萌生憎惡之心,提心吊膽不知幾時又會被人從背後捅一刀。。 這兩種狀況都很常見,都是過與不及,也是最容易產生問題的。 年輕的時候一直不懂這層道理,一路跌跌撞撞走來,才領悟出這層道理。 而光是『慈』、『悲』之道在生活中的實踐上,究竟要如何拿捏寸度,就是智慧。 之前曾在十一面千手觀音像所得到的領悟,在三毒三障的九頭代表上,為何還要再搭個明 王惡相頭,在更之上才能趨近阿彌陀佛頭像所代表的的理性之光,真的是有道理的,也因 此才更明白『觀音法門』即是『入世法門』,早就教導眾生們如何活在這世間處理各種人 與事的態度了。 『慈』、『悲』就跟教育孩子一樣,該給糖就給,但不能給過頭,不然等孩子胃口養大嫌 糖不夠了,不給就暴怒翻鬧。 而該懲處就要懲處,卻不能將所有處理方式都訴諸唯一暴力,不然孩子成長後,若不是就 此失去自信心存恐懼,再不然就可能產生性格偏差形成反社會人格。 而『過與不及,皆非中道』就是這意思,不偏不倚才是中庸。 然而,怎麼拿捏寸度即是智慧。 智慧是在面對困境中突破思維框架後的提升領悟,點滴累積而來,絕對沒有一蹴可幾的捷 徑。 在持行『慈』、『悲』的道路上,並沒有圓滿究竟的境地。 也因此,不斷的在錯誤中學習,在困挫中成長,這便是『入世』的意義。 -- 《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無爭。」 『水』能具守其質而不執其形,並隨圓而就方。 遊然萬物表裡,遍佈虛空冥渺。 蘇軾‧〈臨江仙〉云:「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蓋執守其形而制於其限,卻忘乎心之無形則無所拘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7.240.21.234
loeawei:這統合的概念 還應做為大悲與悲心的分別會更清楚完整 運作 03/22 02:05
loeawei:於心脈上會有一時之情緒 03/22 02:06
loeawei:對應於楞迦經可相呼應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03/22 02:12
coldfeeling: :) 03/22 19:18
swort:好文啊!為什麼沒人推? 03/24 01:23
chaos0807:因為你是好人,才會發現好文。 03/26 02:53
skywingsc:噓...低調,我想冒充本版菜鳥。 03/26 20:55
chaos0807:修行還有分高低嗎? 03/27 03:09
philosophys:推 03/27 10:58
zippy:修行沒有高底,那來的不同果位?? 03/28 08:01
e1q3z9c7:地球本來也沒南北 畫幾條線不就有南北了 03/28 13:18
secand:有收穫!值得深思 05/23 00:31
yule1224:推 08/05 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