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oberich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平常耳熟能詳的"管理理論" 比較算是一些過去經驗得來的"結論" 用來參考 作為思考價購用 把那些 "理論工具" 套用在實務上 就個人覺得是有益於有個 "較為切中要點" 的判斷基礎 \ 範圍 \ 大方向 能夠被流用至今的管理理論, 不論是行銷、組織、財務或是品管、作業流程等等 其實很多都是描述或列出基礎的方向 個人認為理論的目的為的就是 簡化問題 重新思考 但可能也因為簡化了, 讓很多人光看一句話或是一頁紙的 "結論" 就認為那些東西是派不上用場的... 鴻海這樣的公司要搶惠普的電腦代工訂單 準備了傳單來發, 究竟會不會有效果呢? 會有甚麼樣的影響呢? 其中的因素很多...傳單設計/文字內容/產品本身/發送地點/發送方式/發送的人/競爭對 手的影響/天候因素/文化因素/發送時間/印刷品質/設計成本/輔助行銷工具/媒體報導/ 記者長相/引用相關資訊的網友/時區的差別/設計+印刷+發送...等 ...太多太多了, 真要評估效果, 每一個環節都是關鍵 就算國外MBA畢業的也沒法說得準, 這鴻海用傳單搶訂單究竟能產生甚麼價值? 何況傳單不拿來賣錢, 要的是它的無形價值 但是, 如果把所想得到的任何一個細節都評估過, 就可以較為科學化的去判斷結果 在較為科學化的基礎上, ex:相關調查/樣本機率... 會有個較為"有依據的"結果產生 當然如果光靠主觀的去應用理論, 可以省去了科學化的各種成本, 同時也少了些準確性 實際上, 以"調查"來說, 調查除了問卷上的勾勾選選, 也包括了許多人主觀判斷的彙整 實務上, 一個調查作業就有非常多的環節要把關, 同樣盡可能將結果是有所依據的 但到了這樣的理論應用過程, 真的就是有多少錢做多少事 如何去評估每一個細項, 許多管理理論就是應用在這些細節上 想要得到甚麼評估結果 > 哪些方式可以得到這些評估結果 > 運用那些方式 "方式" 不一定是理論 但理論可以是一種方式 最重要的是導出好的結果 上課教的理論究竟有沒有用, 不該是商場上的生意人要花時間關切的XD 一昧的講求理論去思考一件事情, 也很容易被侷限住視野 這大概也是很多理論都用很簡單的方式說明的原因 - 給你個出發點 鴻海可能真有能力為個傳單寫出千頁的報告書 相較之下作為小小生意人的我們, 簡單的用些簡易的理論評估些重點 結果有時就相去不遠 大老闆不會事事都套理論, 很多事情多想想就明白 只是許多決策都在沒有謹慎思考每個環節下去"直覺" 好像總有人將一切結果歸咎在運氣\時機\可惡的壞人... 也許是自己沒有每天早上六點起來所致 最後, 理論究竟有沒有用呢? 有用, 但別拘限在裡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盡信書不如無書________________ 吃飽打發時間完畢... -- ㄧ○︿__○︿   \ ▲ √ ﹀ / ﹀...走 一起去看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4.242.146 ※ 編輯: ocola 來自: 114.24.242.146 (02/03 14:41)
daimond:大老闆只負責做決策,決策應建構在有效的量化數據跟客觀的 02/03 15:22
daimond:觀察,數據非萬能,只靠觀察直覺也會死,兩者要相輔相成 02/03 15:22
daimond:如此做出的決策才有品質,老闆沒時間跟你談理論,給數據吧! 02/03 15:22
e36544:寫得非常好!! 02/04 15:51
nick2220:簡言之,是多用計算,少用判斷? 02/08 03:43
daimond:數據不是唯一 但若是判斷基礎沒有建立在數據統計上 這樣 02/08 09:36
daimond:的判斷通常會失真, 但有20%的商機是數據抓不出來的 比如 02/08 09:37
daimond:智慧車的需求 蘋果電腦的創新 這有賴掌舵者的思維 02/08 09:37
daimond:而這20%的精準判斷卻又能帶出80%的龐大商機... 02/08 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