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Aborigina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發信人 SCCID <[email protected]>, 信區: SCCID 標 題 【南方】殖民地的經典之辯(楊長鎮) 發信站 (NEWS/INFO) National Sun Yat-San Univers (Wed Mar 31 12:12:00 1999) 轉信站 Maple!news.mc.ntu!news.ntu!ctu-gate!news.nctu!ccnews.nsysu!news.nsysu! ──────────────────────────────────────── 【編輯室手記】 今天寄出關於「台灣文學經典三十」論戰的文章,歡迎大家回應。聯合 報副刊受委託編選「台灣文學經典」,會產生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 「台灣」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歧異度仍大,不同「派別」的文化人所挑選 出來的經典也會大不相同。如果是由「本土派」的作家來進行這樣的工作, 所產生的「文學經典」跟聯副的「文學經典」想來不會有很大的交集。 不管如何,「南方」的精神還是在於協助非商業、非主流的一方。因此, 我們已向彭瑞金老師取得刊載 「台灣文學步道」 作家介紹的權利,將會在 「南方」逐日刊登並製作網頁。這部份將會增加開支,請支持本土文學的讀 者捐款支持,註明「贊助台灣文學步道網站」,讓我們可以增加短期人力, 來完成這項很有意義的工作。 陳豐偉 [email protected] 【人文書訊】 ◎台灣民間故事(王詩琅∕著,王灝∕繪圖) 【人文活動訊息】 ◎(內門)羅漢門民俗技藝活動(3/27~4/5) ◎(台中)大肚山文學之旅暨紀念楊逵活動 ─ 大家來寫村史(4/1~4) ◎(高雄)婦女新知活動預告(4/7~) (以上活動訊息請至 http://www.south.nsysu.edu.tw/sccid/union.html 閱讀詳細資料) 【各電子報最新寄出文章之標題】 ◎叛逆不馴裡的生機:一位母親眼中的中輟生 (人本) ◎水資局敦親睦鄰 議員批製造製造紛爭 (美濃) ◎(代寄)讓屏東翻不了身的侵略者—八輕 (立報) ◎代寄/台灣反核行動聯盟 -- 328三浬島事件二十週年反核遊行 (崔媽媽) ◎1.悲!忿!哀!反核四遊行328上路 2.貢寮鄉民 傷心走上反核路 (韋奇宏、謝敏芳) (生命力) ◎“2001 希望之旅”最新通訊摘要(至 UTC 1999/3/22 09:00) (海洋台灣) ◎同志心情手札:愛的太快了嗎?(Fats) (同位素) (以上文章請至 http://www.south.nsysu.edu.tw/sccid/welcome.html 閱讀) 【投稿】 標題∕殖民地的經典之辯 作者∕楊長鎮 在台灣的中國文學是不是台灣文學,這原來不算是太複雜的問題。幾年 前,在桃園的日本神社該不該保留爭議中,台灣保存本土文化人士就認為日 本殖民的記憶的確是台灣歷史的一部份 , 而承認了日本神社作為台灣古蹟 (中的殖民建築)的地位。戰後隨中國殖民政府遠離母國移居台灣的族群, 帶著特殊的歷史情感和美學風格,在殖民地台灣形成或發展了他們的文學的 生命,雖然他們未必認識到、也不一定承認台灣這個場域與他們作品的辨證 關係,但他們的文學作為某種台灣文學,和西川滿的文學作為台灣文學,至 少有類比上的同一性。詢問戰後中國殖民時期的軍中文學、反共文學、回憶 文學、流亡文學是不是台灣文學,就像詢問日本殖民時期的皇民化文學或在 台日人文學是不是台灣文學,同樣具有豐富的文學史意義。 問題出在國家最高文化行政機器與著名拒(反)本土的文化工業合作, 利用來自人民的公共資源,向社會提出了一套以在台灣的中國文學為主體, 配襯以少數本土文學的作品系列,作為台「灣文學經典」。 藉由國家與資本的權力,而不是社會的、歷史的、生活的演化,這樣的 經典的生產過程,從起心動念的那一刻就已無疑是高度政治性而突兀地、頑 強地、粗暴地企圖延續戒嚴時代的中國殖民主義論述!這種對意義詮釋系統 的掌控和最近的「新台灣人」論述豈不有異曲同工之妙!更令人訝異的是, 在台灣民主化政治工程後,這樣具有延續或重建戒嚴時代殖民主義文化霸權 性格的評選,在準備公開面對台灣社會時,竟然可以沒有一絲的不安或愧色! 與其說這個社會事件(甚或歷史計劃)反映了城市殖民菁英社群,距在文化工 業資本和國家機器墊高的位置上,對本土文學的睥睨傲慢,不如說是台灣特 殊族群關係上所反映的權利結構變遷下殖民者的反挫(借用女性主義的用語)。 在上述脈絡下,一向位居大眾媒體邊緣的本土前輩作家們,對這個殖民 底產官學複合體的「台灣文學經典」生產的批判,就強力地延續了戒嚴殖民 時期甚至日據時期, 對官定文化霸權的反抗色彩; 其對立構造的內涵應是 「本土V.S.反本土」,而不是「本土V.S.非本土」。某些本土作家反過來批 評這次台灣筆會的行動是「太多的政治、太少的文學」(李昂)或「排他」 (陳芳明),這種跳躍現實情境的理解也許「寬容」有餘,但卻未必在足夠 的歷史敏感度下切中這次對抗行動的台灣文學史意義,尤其嚴重誤解了當前 台灣文化部門或意識形態部門現實的權力生態。 有人提問「台灣文學就是本土文學嗎?」(杜十三)這實在是提起了殖 民社會獨特的問題!核心國家或殖民帝國內部不太會有文學的本土非本土問 題。被殖民者才會提出「本土」作為反抗的策略,被殖民社會(國家)才會 有「本土文學」,並且只有「本土」被重建為當地的常態,「本土」才會消 失。在這個脈絡下,並從台灣內部發言,必須認為「本土文學才是台灣文學」, 才合乎一個革命運動的提法;這和從世界的角度為不同的文學判分地域歸屬, 並不是同一的脈絡,屬於「不可共量性」,所以其答案也就不能並觀。當然, 這些「台灣文學就是本土文學嗎?」的提問仍是台灣內部的提問,這個提問 其實是想用多元文化主義解決爭議,並且側重於批判本土派的企圖獨攬台灣 文學桂冠。 但多元文化主義原來是對現代化個人主義民主國家的批判和重建,企圖 在「個人」之外提供「文化」的向度,使族群的群體權利能構成憲政民主體 制的一部份。因此,如果從對話的情境來譯說,多元文化主義應是被殖民的 族群與殖民的主流社會或權力核心的詰抗;被殖民者處於主體被支配和認同 被扭曲的情境中,故「多元」的知識論,是被支配者對支配者或殖民者所建 立的神話的寬容的抗爭,或殖民者、支配者對其霸權的自省。對任何殖民地 的本土文學要求多元文化思考,就像對原住民學童進行多元文化教育,不但 找錯了發言對象,更可能是繼續維持軟性支配關係的策略。而把文化霸權當 作多元中的某一元,或當作「少數族群的心聲」(彭小妍),對文化殖民族 群而言恐怕是表錯情會錯意的一種「矮化」吧!這引出了一個思考:當解嚴 以來的台灣民主化幾乎全方位牽動權力改造之際,何獨文化部門反而能藉媒 體開放政策而繼續舊文化霸權及其集團的再生產?這種韌強的抵拒本土化的 力量, 當然是一種台灣獨特情境下的現象, 且辨正而詭異地形成另類的、 「多元」的「本土」景觀!不妨思考,毛姆長居萊佛士飯店並以南洋風土為 背景的創作是哪一種的新加坡文學或東南亞文學?南非或津巴布韋羅德西亞 白人的文學又是哪一種的南非文學或羅德西亞文學?是少數族群的?殖民者 的?或是新加坡、南非、羅德西亞的文學經典?當有人企圖重建在台灣的中 國文學作為「台灣文學」,而且是「台灣文學經典」(也就是台灣文學的主 體部分)的時候,當然必須誠實面對關於認同和文學場域歸屬的質疑! 偉大的流亡心靈葉慈在殖民母國以殖民者的語文寫作,但他作品中反抗 殖民的格調讓它成為不折不扣的愛爾蘭本土文學,並且正因為這樣的本土性 讓他的文學成為人類共同遺產的一部份。他的文學是流亡文學、是愛爾蘭本 土文學,是愛爾蘭文學經典,更是世界文學經典;從較全球的視野看,在所 有殖民地文學裡,恐怕只本土文學才有機會成為既在地而又世界的經典吧! -- 那份逆流...那份衝動... 我疑惑了...我問自己... 我來自何方... 我該去何處... 我不再沉默... -- Origin: ︿︱︿ 小魚的紫色花園 fpg.m4.ntu.edu.tw (140.112.2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