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AfterPh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恕我並未仔細看完全部的討論。但我沒有發現,有人從「文化」的角度來討論。很多人舉 歐美或「國際」會議為例,但我似乎沒有看到有人舉日本、韓國、中國、香港、泰國、印 度、中東或俄國的例子。如此一來,何謂「普世價值」?何謂「國際」?誰的普世?誰的 國際? 我對「上課吃(或不吃)東西」並不特別在意,我也不打算將「上課吃(或不吃)東西」 這件事,界定成「只」是一種「文化慣習」。我在意的是:為什麼我們的社會中有人認為 這是一件值得批判之事,而有另外一些人認為這種批判毫無理由,甚至到最後也無法形成 「上課吃(或不吃)東西」的判斷尺度。這才是我們社會的「文化問題」,這是我所謂的 「文化」的角度, 簡單來說,不同的社會文化,就上課、開會自有一套「吃(或不吃)東西」的規範;這個 規範也隨時間而變化。在二十年前的台灣,有誰會在課堂上吃東西?(在課堂上吃東西, 難道反映社會的演變?代表社會的進步?)洪蘭的批評以及引起的反應,讓我覺得台灣社 會離一個比較成熟穩定有自信、具備自我修正文化機制的社會,還有很長一段路。我們的 社會對這樣一個問題,是否有能力形成一個價值判斷與規範,(無論是「普世」或「文化 」的),才令我關心。因為我們的社會還有更多有待解決的問題。然而洪蘭的發言立場與 內容、社會各界的反應方式,(我感覺,這當中尤其摻雜了不同世代之間的角力),是否 果真有助於台灣,作為一個充滿各種裂痕與歧異取向的共同體,形成自我肯定的文化規範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4.135.213 ※ 編輯: roofwalker 來自: 61.224.135.213 (12/16 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