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ROADWA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vadim (週日在公園的喬治)》之銘言: : 一些資料常提到Sondheim和Prince開創了概念音樂劇的表演形式 : 但對這個名詞還是不太了解,不知能請各位前輩簡單的解釋一下嗎?謝謝 以下是我和台大戲劇系朱靜美老師合寫的某篇文章的第一段 文章主題是"新前衛劇場運動與概念音樂劇的形成" 有著作權請千萬勿轉載.   一九六○年代,歐美實驗劇場興起第二度前衛運動, 即所謂「新前衛劇場」(Neo-Avant-Garde Theatre)運動 ,延至七○年代攀上最巔峰。許多前衛導演紛紛以安東尼.亞陶 (Antonin Artuad)的戲劇理論為實驗重心,更有許多視覺藝 術家(如Robert Wilson等)入主實驗劇場,結合前衛作曲家及 建築師、舞蹈家、設計師等,跨行參與表演藝術的革新,為歐美 劇壇帶來震撼性的全面革新,聲勢之大,幾成為本世紀前衛劇場 的「文藝復興運動」。在美國主要則以紐約為中心,形成一股濃 烈的藝術氛圍。幾乎同時,以商業為導向的紐約百老匯主流劇場 也正進行一場空前的歌舞劇大革命。名製作人哈洛.普林斯 (Harold Prince)親任導演,與詞曲作者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等,以新潮的美學觀念,擊破行之數十年的古典音樂劇 (Classic Musical) 「線型敘事」(linear / narrative) 模式,改由「概念」、「意象」為創作出發點,並運用高度風格化 的舞台景觀(spectacle)及「電影剪輯」式的場面調度處理「表 演文本」(performance text),為全球的音樂劇場樹立起全新的 類型公式-「概念音樂劇」(Concept Musical)。   這兩場藝術史上的革命在時空上呈現高度重疊,桑坦/普林斯 的藝術理念與新前衛劇場的諸多想法不謀而合,致使新前衛的實驗 風氣與高度資本化的百老匯歌舞劇不再是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 反而成為一個在美學理念、表現手法上多所轉注、互通有無的文化 現象。「概念」與「意象」的發展、東方主義的流風所及、亞陶對 空間及燈光等的創新思想、舞台景觀(而非台詞)主導戲劇的觀念 、「震撼」效果的追求以及「殘酷」手段的運用等等,這些原本在 實驗劇場圈內自耕自食的前衛思潮,竟有機會以超高額的資本投資 ,於引領世界主流劇壇的百老匯音樂劇場發展增益,原因除了這場 「二十世紀文藝復興」的整體改革風氣促其發酵外,音樂劇本身的 特色,以及由普林斯領導的創作小組(creative team)成員本身對 於表演藝術在型式上的開拓性格與品味都是重要原因。相對於「新 前衛劇場」的藝術理念改造了傳統戲劇,「概念音樂劇」亦使原本 已臻成熟的古典音樂劇重新被解構、翻新,改頭換面;二者正如同 胞兄弟般,對於「傳統」帶來革命性、開創性的巨大影響,延續直 至今日。   長久以來,音樂歌舞劇始終被認為是門「整合」的表演藝術; 「歌」、「舞」、「劇」三個核心組構元素則與新前衛運動的「總 體劇場」 觀念恰恰相符。另一方面,相對於前衛份子們喊出「打 破二千年來的戲劇傳統」口號,誕生僅約一百年的音樂劇由於沒有 過重的傳統包袱,商業掛帥的經營方針結合折衷主義式的創作導向 ,反而使創作者得以優游於各種不同的美學體系中,不斷進行改革 與創新。   整體來說,新前衛劇場的藝術理念對當代音樂劇影響最巨乃在 於以下兩點:「概念」(concept)以及「景觀」(spectacle)。 所謂「概念」,指的是整部作品最核心最重要的創作起跑點,劇場 藝術的每個層面-表演、空間配置、服裝、布景、燈光、聲音等-所 必要的美學抉擇基礎全數以此為依歸。而「景觀」則主要著重視覺 、聽覺上的調度搭配;前衛劇場「強調景觀」的理念進入商業劇場 ,創作群因而動用高額投資鋪張聲光效果,乃至援用東方劇場美學 、電影剪接手法等,不斷針對劇場空間、場面調度進行各種實驗, 以普林斯等創作的奇觀式「豪華音樂劇」(Spectacle-Musical; Mega-Musical)為代表,作品以大量視聽效果敘事抒情的結果,造 成傳統故事線逐漸瓦解,歌舞與歌舞、畫面與畫面間的組構意義強 烈呼應核心母題,所謂「概念音樂劇」由是誕生。   新前衛劇場的「概念式導演」(conceptual directing)方法 是透過一個吸引導演的主題、思想或意象,作為建構其作品的起點 ,情節本身並非重心,導演主要藉由種種隱喻(metaphor)、意象 (image)的鋪排完成創作,使作品發展充滿動作、畫面及意象, 成為「表演文本」。普林斯、桑坦以及與之合作的劇作家亦以類似 手法創作了以「現代紐約人的婚姻觀」為主題的《夥伴們》(Company) 、由歌舞綜藝秀衰亡透視美國戰後三十年來社會變遷的《癡人大秀》 (Follies)以及刻畫東西文化衝突的《太平洋序曲》(Pacific Overtures)等多部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傳統戲劇結構並不清晰 ,歌舞場面除了古典式的抒情、敘事功能,還兼具評論劇情、回憶 、情緒抽離、自覺性表演、戲中戲等作用,桑坦甚至還為配合布景 尺寸而嚴格計算某些音樂的時間,務必使「音樂的高潮」與「畫面 的高潮」同時達到頂點;普林斯更大量運用舞台模型解說劇情、場 面(Zadan 1994: 32),在不同劇作嘗試以不同手法創造景觀;將 這些手法歸納起來,普林斯等人意欲「運用景觀寫戲」 (writing-with-scenes)的企圖相當明顯,對當時傳統戲劇、音樂 劇而言,是項極具前瞻性的創舉。   事實上,由於新前衛劇場所強調的「概念」襲捲了當時藝文界 ,因而衍生出了所謂「概念音樂」、「概念繪畫」等新潮的文化用 語;「概念音樂劇」一詞亦是由當時媒體、劇評加封給普林斯、桑 坦,用來統括「這一類」音樂劇作品的時尚詞彙。普林斯的創作小 組成員-桑坦、舞台設計師鮑瑞斯.亞里森(Boris Aronson)等- 幾乎都是兼治古典與前衛、走在時代尖端的改革份子,擁有高度風 格化的藝術傳承與創作視野,透過普林斯以「製作人」身份的財力 支持,以及「導演」身份進行美學整合,這個「整合」所帶來的震 撼,令業界、評論界與學術界無法忽視新時代、新類型的來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24-29-153-122.nyc.r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