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ROADWA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kolala (努力當個乖寶寶)》之銘言: : ※ 引述《Sondi (Everybody Says Don't)》之銘言: : 因為ALW有名吧 : 台灣的觀眾能認識頂多只有他的作品吧 說這句話實在太正確也太悲哀了!!! 換句話說,台灣的觀眾都沒看過真善美囉? 都不認識光頭皇帝尤勃連納囉? 1958年在台北市新生戲院連滿月餘的70 mm闊銀幕電影"南太平洋" 座上嘉賓都是孤鬼幽靈囉? (South Pacific是該年台灣地區電影賣座 總冠軍)... 台灣觀眾都不曉得My Fair Lady是啥囉? 也都不知道屋頂上的提琴手是什麼囉? 1970年代多少大學生為之瘋狂的電影 在80年代後期於台北重映時, 還引起了一陣不小的騷動呢... 記得當時傳來消息說該片在問世十多年後終於在"智利"解禁而得以上演. 很妙吧... 十多年前, 新象公司連續三年在國父紀念館推出百老匯歌舞劇-- 我愛紅娘Hello Dolly! 真善美Sound of Music 小飛俠Peter Pan 都不是騙人的演出. 雖然水準平平, 樂團簡陋(真善美的樂團不到二十人, 好像也沒有超過十人...) 當時在聯合報"萬象"版還有大篇幅的連載, 介紹 音樂劇的發展簡史... 1930/40/50/60年代日本松竹歌舞團來台演出的節目也都是歌舞大秀嗎? 只是那些不見得是"Broadway Standard", 台灣自己發起的話劇運動裡 頭也很多都有歌有舞的... 當前大部份的"音樂劇愛好者"其實只是"某種特定音樂風格"的擁護者 讓這群人著迷的並非"以音樂歌舞推動敘事, 陳述概念, 整合表演和景觀"的 藝術型式. 而是四分五裂的片爪雲泥--好聽的歌, 霹靂的舞台效果, 掏肝掏肺 的演唱方式, 迷人的明星風采. 是各個單元的加分, 而不是總體的整合. 實在讓人不知該怎麼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24-29-153-122.nyc.rr.com > -------------------------------------------------------------------------- < 作者: kolala (努力當個乖寶寶) 看板: BROADWAY 標題: Re: 為什麼? 時間: Mon Nov 13 01:48:15 2000 ※ 引述《Sondi (Everybody Says Don't)》之銘言: : 當前大部份的"音樂劇愛好者"其實只是"某種特定音樂風格"的擁護者 : 讓這群人著迷的並非"以音樂歌舞推動敘事, 陳述概念, 整合表演和景觀"的 : 藝術型式. 而是四分五裂的片爪雲泥--好聽的歌, 霹靂的舞台效果, 掏肝掏肺 : 的演唱方式, 迷人的明星風采. 是各個單元的加分, 而不是總體的整合. : 實在讓人不知該怎麼說... 不過目前台灣能看到的本土音樂劇 只要能具備上面的條件隨便一兩點 就賣的嚇嚇叫了.... ex.果陀 就台灣剛起步的音樂劇市場 只能選擇最有利的誘因來吸引消費者 所以像果陀打的是明星牌 一樣在台灣吃的開.... and在台灣 畢竟多數台灣人不能親赴紐約看劇 知名度高的音樂劇大多是像ALW或荀白克的作品 因為音樂比較通俗、票房高 對於佈景、故事流暢、內容深度、舞蹈方面不能親赴現場看 當然沒辦法領悟他的好 你說我為什麼不聽桑海姆的作品? 因為台灣代理的少 資訊取得不易(至少比起ALW的作品) 所以觀眾熟悉度不高是正常的 對引進表演的公司 當然是要引進知名度高的劇作 才不會賠錢 有時候不引進不代表作品不好 是因為有太多商業考量了 (我想前幾年的跨世紀之音應該是各血淋淋的例子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MIN.Dorm8.NCTU.edu.tw > -------------------------------------------------------------------------- < 作者: Sondi (Everybody Says Don't) 看板: BROADWAY 標題: Re: 為什麼? 時間: Mon Nov 13 08:24:37 2000 ※ 引述《kolala (努力當個乖寶寶)》之銘言: : ※ 引述《Sondi (Everybody Says Don't)》之銘言: : : 當前大部份的"音樂劇愛好者"其實只是"某種特定音樂風格"的擁護者 : : 讓這群人著迷的並非"以音樂歌舞推動敘事, 陳述概念, 整合表演和景觀"的 : : 藝術型式. 而是四分五裂的片爪雲泥--好聽的歌, 霹靂的舞台效果, 掏肝掏肺 : : 的演唱方式, 迷人的明星風采. 是各個單元的加分, 而不是總體的整合. : : 實在讓人不知該怎麼說... : 不過目前台灣能看到的本土音樂劇 : 只要能具備上面的條件隨便一兩點 : 就賣的嚇嚇叫了.... : ex.果陀 : 就台灣剛起步的音樂劇市場 : 只能選擇最有利的誘因來吸引消費者 : 所以像果陀打的是明星牌 : 一樣在台灣吃的開.... : and在台灣 : 畢竟多數台灣人不能親赴紐約看劇 : 知名度高的音樂劇大多是像ALW或荀白克的作品 : 因為音樂比較通俗、票房高 : 對於佈景、故事流暢、內容深度、舞蹈方面不能親赴現場看 : 當然沒辦法領悟他的好 : 你說我為什麼不聽桑海姆的作品? : 因為台灣代理的少 : 資訊取得不易(至少比起ALW的作品) : 所以觀眾熟悉度不高是正常的 : 對引進表演的公司 : 當然是要引進知名度高的劇作 : 才不會賠錢 : 有時候不引進不代表作品不好 : 是因為有太多商業考量了 : (我想前幾年的跨世紀之音應該是各血淋淋的例子吧) ONCE AGAIN... 什麼叫做"知名度高"呢? 所謂知名度高的音樂劇"大多是像ALW和荀白克"的作品 說穿了還不就是喵劇, 哥劇妹影,西貢小姊和悲慘世界. 還有別的嗎? 約瑟夫的奇幻彩衣的"知名度"會比"真善美"高嗎? 史蒂芬桑坦的作品並非廣播劇, 光用"聽"的當然聽不出個所以然來... 對引進表演的公司, 最糟糕的一點是盲目地引進一些撈錢秀. 而當有心想認真經營時, 才赫然發現自己培植出的市場早已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了. 當"音樂劇"或"歌舞劇"三個字對台灣觀眾而言還是票房保證, 不論是什麼阿喵阿狗製作和垃圾桶也似的演唱會(國內國外團體皆然) 冠上這三個字就一定賣座時, 觀眾的胃口就開始被養壞了. 觀眾和製作人, 表演者等都需要被"教育", 而當"基礎教育"失敗時, 教出來的這一群, 還是成不了氣候的... 又, 中國音樂歌舞劇的起步相當早, 真的相當早. 不談太久遠的, 最起碼元代留下來的劇本, 明朝留下來的崑曲, 清代的皮黃(京劇), 廣東粵劇, 台灣歌仔戲, 上海時代的"明月歌舞團", "聯華歌舞團", 文明戲, 現代歌劇, 清唱劇, 1950/60年代的香港電影歌曲, 歌舞片, 統統都是音樂歌舞劇. 有歌, 有舞(傳統戲曲有身段, 那就是舞), 有 戲劇和人物. 只是台灣的藝術團體沒有花心思 去回顧前人留下的寶藏, 糊裡糊塗憑著他們自己在倫敦, 在百老匯的觀劇 經驗就想土法煉鋼. 所以看起來仍然是一副牙牙學語的呆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24-29-153-122.nyc.r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