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ROADWA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Sondi (Everybody Says Don't)》之銘言: : 我的確當過導演, 編劇和舞台設計和表演者, 還很多人看過我的作品. : (舞台設計通常是uncredited的, 因為徒手製作, 沒有必要credit) : 不過我當然不敢講我做出來的東西能跟人並駕齊驅. 我的作品很爛. : 我批評別人的作品並不帶惡意. 最起碼我舉出實例, 以及我的立場. : 又, 我沒法批評自己的作品, 不是因為自負或自豪, 而是沒有立場. : 沒有球員兼裁判這種事情的. 我所能做的只是辯護與解釋相關的製作 : 過程, 並提供幕後八卦, 而把討論和批評的事留給別人. : 您的指教中唯一讓我不能接受的一點是所謂的"逆向思考"部份. : 我讀了很多東西, 接受很多資訊是為了"不逆向思考"嗎? 前 : 人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就是因為讀了這些東西, 又接受了這些資 : 訊, 才有了更多的刺激和立足點去思考(both 順向和逆向).舞台, 音 : 樂, 歌舞劇都是用心創作出來的, 但是一旦進了商業劇場, 就是要接 : 受評論者和票房的多重挑戰. 這不是"保護幼稚產業的年代", 任哪一 : 齣戲上了百老匯我們就非得鼓掌喝采, 非得擁抱歡呼不可... : 更何況, 紐約是全世界頂極的世故繁雜之城市, 這也就是為何許多作 : 品希望能有out of town tryout, pre-Broadway的巡迴以及百老匯的 : 公開售票試演場的緣故. 有關城外試演的部份, 幾項重要的參考資料, 其一為Harold Prince的幾本相關書籍, 包括他1970年代後期自己寫的 Contradictions (Notes on 26 Years in the Theatre); 還有一本和 Sondheim相關的"Sondheim & Co." 前者主要以製作人及製作人兼導演 兩種身份的觀點出發, 談音樂劇在商業與藝術上的歷程. Sondheim & Co. 裡比較相關的是關於Follies的部份, Follies從試演到公演, 更動極大. Rodgers and Hammerstein的Oklahoma!也是研究的聖典之一, 除了台灣 誠品買的到的Rodgers and Hammerstein大頭書, 另有兩本, 其一為 "Overtures and Finale"講R&H合作的第一部作品(oklahoma)和最後一部 作品(真善美); 另一為"OK-奧克拉荷馬研究專書". 這兩本國內都未曾見 過. 關於"整合"的部份, Show Boat, Oklahoma!, Carousel是最好的古典研究 題材, 最完整的例子(也是我覺得最佳的study case)是南太平洋. 詳見 瑪莉馬汀自傳"My Heart Belongs..." 近年的重要例子, 特別是關於城外試演及百老匯試演部份, 1997年的鐵達尼在playbill on line網站上有詳盡的系列專文及訪談. 1996-2000的簡愛和現在仍然命途多舛的蘇博士之歌(Suessical)都是 好例子! 紐約時報這幾天有一篇長篇專文講簡愛恐怖的布景設計災難... : 國內音樂劇場始終未能建立起藝術與商業的威信, 一方面是因為沒有 : 多元的環境提供製作與呈現的管道, 再方面是因為沒有健全的評論體 : 系(包括影評, 樂評, 劇評等, 都不健全); 創作者見不到自己的優點 : 和缺陷, 又怎能改進革新呢? 比較戲謔而毒辣的批評和嘲諷出現在歌舞秀"百老匯禁區"裡. forbidden Broadway 總有辦法將當季在百老匯上演的劇碼及persona拿來嘲諷. 嘻笑怒罵是一回事, 嘲諷的背後卻給人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間. 最近讓我特別注意的, 又是他們關於"小麥克風"的笑話. 該秀安排"魅影"和Ethel Merman對唱, Merman一方面取笑"魅影"臉上的一馱黑色 包包(小麥克風), 說那是"Andrew Lloyd Webber Disease"), 一方面逼迫"魅影" 不用麥克風和她一起飆歌. 新一版的麥克風笑話則把"魅影"一角改成Elton John. 兩人不但飆歌, Elton John 還和Merman 互爭排名, 互搶珠寶首飾穿戴... : 回答您在一開頭問的問題, 我讀這些資料和資訊不為了幹麼, 而是為了 : 第一, 我喜歡音樂劇場這種表現型式, 為了調劑身心娛樂用. 第二, 為 : 了研究用, 我希望能投注更多的心力到國語音樂歌舞敘事藝術的歷史沿 : 革架構; 第三也是為了研究, 我希望能投注更多的心力到好萊塢歌舞電 : 影歷史發展與敘事理論, 類型研究方面, 這恐怕會是一場革命, 因為在 : 電影研究的範疇裡, 關於歌舞片的敘事理論是建立在一個愚蠢而不通情 : 理的基礎上, 連老一輩研究者在觸及深一層次的思考時都備感壓力. 大 : 多數的研究則將精神放在性別與種族研究, 政治意涵與心理層面, 而忽 : 略了歌舞電影最根本的源頭--百老匯劇場藝術的沿革與影響. 電影學者Rick Altman編/寫了兩本關於音樂歌舞電影及類型研究的書, 裡頭 的分類方法十分奇怪, 他把好萊塢歌舞片分成"Story/Fantacy","Dance Musical", "Show Musical","Folk Musical"...讓人不知所措, 而在他的類型研究專書裡提到 歌舞電影的部份, 他所選的文章既非談歌舞和戲劇的整合, 亦非談視覺效果與表演, 而是研究舞王佛雷亞斯坦在他一系列粉紅香檳高禮帽的歌舞片中(被作者影射為娘 娘腔)所展現的"男子氣概"迷思... 另一篇文章則在談30年代美國經濟消條時, 好 萊塢歌舞片裡的社會意識. 這是個有意思的題目, 但作者沒有百老匯音樂劇場的 基礎和背景, 胡亂將許多"後台歌舞片"裡對當時百老匯劇壇的種種描繪作了錯誤的 解讀. 台灣唯一幾本研究歌舞劇和歌舞片的專書, 不是通篇抄襲就是言不及義. 或 者把重心放在同志文化上作性別解讀和聯想. 前一陣子美國一位男同志名教授(我一下子忘了名字)出版了一本講男同志文化與 Diva和音樂劇場的深度閱讀. 裡頭有很多偏差或很"個人"的看法 但是全書提供研究者一個很好的範例, 一個很好的alternitive的思考刺激. 書名 叫"Something for the Boys" : 所以我想 : 從這方面著手進行全新的思考和研究. : 這回答了您的問題(關於我讀資料和接受資訊的目的)了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24-29-153-122.nyc.r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