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abyMothe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家好^^我是小內媽咪! 好久沒有來po文了以往都是分享副食品為主 (之後會分享幾道副食品食譜上來啦^^") 這次要分享的是我最近因為小內生病做的功課。 網誌彩字表格正常版:http://ppt.cc/V20B ------------------- 之前五月初時,小內突然變得比平常更加黏我, 黏的程度是除了我以外的人他都不要給他們報也不要我離開一秒。 我們都覺得很奇怪他怎麼變得這麼黏,還以為是因為長牙不舒服, 後來兩三天後,小內拉肚子了:(這才明白是身體不舒服 看見小內又吐又拉,媽咪真的很心疼,從來沒遇過這種狀況簡直慌了 那種便便一看就很明顯是拉肚子的水便,跟阿嬤說後我們就帶小內去看醫生。 進門診之前都會量身高體重,小內整整從約11多掉到8.9kg。 醫生檢查了之後,說有可能是輕微的腸病毒。 要我們暫時先給他吃白粥加鹽、水也要加一點鹽(補充電解質),另外還可以吃蘋果。 確定便便正常之後再慢慢的增加一些蔬菜,暫時先別餵肉。 回家之後小內真的沒有什麼食慾,很多都不吃, 但好險還會喝我的奶,可是常常喝了又吐。 有一天晚上甚至發燒、吐和拉了好幾次,讓我都不敢再餵他喝奶了, 已經把奶嘴都拿出來(我是堅持不餵奶嘴的媽媽) 可是他直接就把拿嘴推開,吸都不吸。 一整晚,我和小內阿嬤擔心得都不敢睡覺。 終於,在第三天總算恢復很多了!不管是精神或體力, 已經會玩會笑了,也可以吃半碗多的副食品了。 沒想到的是,換身為媽咪的我生病了>口<沒錯....我太低估這天真無邪的小寶寶了 這次做的功課是【腸病毒/嘔吐、腹瀉/發燒及其照護】 【在腸病毒流行期,父母如何照顧及保護自己的幼兒】 腸病毒感染症是台灣的季節性流行疾病,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 患者以5歲下幼兒為主,尤其以3歲以下幼兒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 *感染途徑 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可經由腸胃道(糞一口、水或食物汙染)、呼吸道(飛沫、咳嗽 或打噴嚏),也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感染。新生兒在生產過程中接觸到母親產道 分泌物,或是接觸到母親的血液及呼吸道的分泌物,也可能感染,出生後的感染源可能 來自母親及其他人。 *感染後常見症狀 大多數腸病毒感染沒有症狀,或類似一般感冒。有時會引起較特殊的臨床表現, 常見的有手足口病、庖疹性咽峽炎等。大部分新生兒感染後症狀都不嚴重,但少數會出 現敗血症、嚴重肝功能異常及心肌炎,甚至死亡。 *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一般是在發疹後3、4天會出現。 如有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動力降低、手腳無力、肌躍型抽蓄、持續嘔吐、不 發燒時心跳加快時,應及早就醫。 *預防方法 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 注意環境衛生及居家環境良好通風。 盡量避免出入擁擠之公共場所,或與疑似病患接觸。 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運動及充足睡眠,增強免疫力。餵食母乳,也可提高嬰兒抵抗力。 在摟抱、親吻或餵食幼兒前,務必更衣洗手。 若幼童經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最好讓病童請假在家休息一星期,以避免傳染他人。 孕婦在生產前後有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時,產婦要加強在接觸嬰兒前後的洗手,戴口罩 及個人衛生,也要注意觀察新生兒的體溫及活力表現。 當嬰兒有不明原因的發燒、精神活力變差時,應立即就醫,如曾有接觸到發燒或腸病毒 感染的患者,也應主動告知醫師。 【必須馬上就醫的重要病徵】 呼吸急促:不發燒時呼吸急促,表示心肺功能可能受損。 活力減低:不發燒時看來病奄奄的,為重症病徵之一。 昏睡不醒:意識不清為重症病徵之一。 持續嘔吐:注意腦膜發炎、心臟衰竭、胃腸道阻塞等可能。 大便或小便出血。 眼淚、小便減少:脫水常見徵兆。 其他任何與一般輕微疾病不同的症狀, 例如抽搐、意識不清、臉色蒼白、嘴唇發黑、身上出現出血點等。 【嘔吐、腹瀉】 嘔吐與腹瀉常見的原因 嘔吐是指因為胃部不自主地收縮而排出位的內容物; 腹瀉則是指排便的次數增加且糞便的含水量增多的現象。。 嘔吐與腹瀉是屬於腸胃道的異常症狀,有許多因素會造成嘔吐與腹瀉(如下表) 但還是以醫生診斷為主。 原因        嘔吐 腹瀉 說明 腸道的感染    O O 病毒:輪狀病毒等                   細菌:沙門氏菌等 飲食的問題    O O 消化不良、食物過敏等                   年齡愈小的嬰幼兒愈容易發生 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 O O 中耳炎、肺炎等 藥物方面   O O 抗生素可能會破壞腸道菌種的平衡,造成腹瀉                   有些藥物會刺激腸胃,引起噁心嘔吐 情緒因素   O O 緊張、憂鬱、興奮 腦部壓力過高   O 腦部受傷、腦瘤、腦膜炎等 其他:暈車、劇烈咳嗽 O 幼兒常因咳嗽而嘔吐 *嘔吐與腹瀉的照護 *持續觀察與紀錄 通常幼兒發生單次少量的嘔吐或輕微的腹瀉,不一定是明顯的疾病表現, 可繼續觀察並留意有無其他異狀。當嘔吐腹瀉持續發生或出現其他症狀如發燒倦怠時, 則患病的可能性就會升高。可觀察的重點有: 1. 嘔吐、腹瀉的次數、頻率:發生的時間、與進食的關係、間隔時間等。 2. 排出物的性狀:量、顏色、內容物、特殊氣味等。 3. 其他不適症狀:是否伴隨腹脹、腹痛、發燒等。 *給予清淡飲食 1. 病情嚴重者依醫生指示暫時禁食:可能6~24小時不等,暫時禁食可以讓受損腸胃                  獲得休息,減輕腸胃負擔。 2. 無劇烈嘔吐、腹瀉、腹脹、腹痛時,可嘗試開始恢復進食。 3. 以清淡流質食物開始,少量多餐,如:稀飯、湯麵、吐司等少油膩易消化食物。                  避免高甜度食物及奶類食品。 *維持幼兒的清潔舒適 1. 事先備好垃圾桶或垃圾袋,告知幼兒使用方法。 2. 若來不及而弄髒了衣服、寢具,應給予安慰,立刻協助清洗更換。嘔吐後給予洗臉 漱口,有助於清除異味。 3. 嚴重腹瀉時,應注意臀部皮膚常因過度刺激而受損,擦拭或清洗時十分疼痛,宜注 意保持乾爽及清潔,清潔時動作宜輕柔。若皮膚破損嚴重可請醫師診治。 *保持個人與環境衛生、預防傳染 1. 嘔吐物、排泄物可能具有極高的傳染力,清理時宜戴拋棄式手套,清理後照顧者與 幼兒都須徹底洗手。 2. 沾染到的衣物、地面宜小心清洗消毒,防止沾染到其他人造成擴散的危機。 【脫水】 水份乃是維持生命運作的重要基礎,過多或過少都對健康不利。當人體水分的吸收量和 排出量相等時,體內的水分及能維持平衡。 *何謂脫水 「脫水」是指體內液體的排出量大於吸收量。當液體排出量過大或吸收量不足,就會有 水分不足與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嚴重的脫水與電解質不平衡,會有致命的風險,一定 要謹慎處理。 *脫水的危險 很多人遇到幼兒嘔吐腹瀉時,最擔心的是幼兒不能正常飲食會營養不良,其實短短幾天 的飲食減少並不會造成重大的營養不良,等孩子病情改善了,飲食情況自然改善,不必 過分憂慮。倒是要套別注意幼兒有沒有因為不想進食或一吃就吐,導致水分攝取減少, 或因劇烈嘔吐、腹瀉、發燒,致使水分、電解質迅速流失,這些現象短時間就可能造成 幼兒的脫水,尤其年紀愈小的嬰幼兒愈容易脫水。所以面對嘔吐腹瀉的幼兒,預防脫水 是照護的優先重點。 *脫水的嚴重度與症狀 1. 輕度脫水:5%的體重減輕、膚色蒼白、黏膜(如眼結膜、嘴唇)乾燥、尿量減少、 脈搏正常。 2. 中度脫水:5~10%的體重減輕、膚色灰白、尿量減少、脈搏增加。 3. 重度脫水:10~15%的體重減輕、膚色斑駁、眼眶凹陷、嬰兒囪門凹陷、黏膜更乾燥 、尿量極少、脈搏快而微弱。 *脫水之預防與照護 1. 觀察與評估: (1) 仔細觀察脫水的症狀:是否出現脫水?脫水的改善或惡化? (2) 詳實評估幼兒攝取與排出的情形:攝取與排出是否平衡? 2. 補充水分、電解質: (1) 鼓勵幼兒攝取水分:在幼兒可以接受的情況下協助其少量多次地喝水,但如果一喝 就吐出或腹瀉則不勉強,有時須以點滴靜脈注射取代喝水來補 充水分。 (2) 小兒專用的口服電解質液(口服點滴):是一種類似運動飲料但專為幼兒設計的水 分電解質口服液,可以預防脫水,建議在 醫師指示下服用。 (3) 若幼兒無法由口進食但又有脫水現象,須盡速就醫,必要時醫師會給予點滴靜脈注 射,直接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發燒】 發燒並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種症狀。 發燒只是身體反映某種健康問題(ex:感染)的現象,是表現問題的線索之一,而不是 問題本身,所以重要的是找出有什麼問題讓身體發燒,而非急於退燒。 *打破發燒的迷思 迷思之一:發燒都是有害的,燒太久可能把腦子燒壞。 健康手冊:很多研究顯示視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也有研究顯示動物用大量 退燒藥反而會增加敗血症的死亡率。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算是一種保護性 的本能反應。41。C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一般口耳 傳說發燒把小孩腦子燒壞的事例,都是因為那些小孩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 疾病,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一種症狀,真正影響腦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迷思之二:生病發燒的時候,睡冰枕會有退燒的效果。 健康手冊:人體因為感染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的時候,白血球製造的一些小分子會作 用在腦部的體溫調節中樞,而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於是人體會進行很多生 理反應使體溫上升。這叫好比說發燒的時候,我們的腦子會認為38。C以上才 是正常的體溫,冰枕等物理退燒法違背腦部的設定而讓熱量流失,就好比把 熱水器溫度設在100。C,一面插電加溫,一面卻一直丟冰塊進去,不但讓病 人有寒冷的不適感覺,也會增加無謂的能量消耗。對於代謝疾病、慢性心肺 疾病、慢性貧血等患者而言,他們無法應付突增的能量需求,可能導致代謝 機制崩潰或心肺衰竭,這類病人發燒時使用冰枕的危險性更高。 迷思之三:高燒不退的話必須打點滴才會退燒。 健康手冊:反覆發燒與退燒過程中,病人需要流很多汗散熱,所以身體容易缺乏水分, 打點滴頂多只有補充水分的效果,對於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並無退燒效果。 發燒病患任意打點滴,不但不會有治療效果,也可能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 迷思之四:使用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表示醫師開的退燒藥沒效。 健康手冊:一些民眾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就表示醫師開的退燒藥沒有效, 所以會去找其他醫師,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事實上,各種退燒藥的效果的 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事 很常見的事情。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沒有特效藥,其中有些 病毒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如果發燒不退,必須持續就醫尋 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而非怪退燒藥無效,或盲目輾轉求醫於不同的醫療院 所。 *發燒的好處 1. 抑制病菌、提升體內抵抗力,具有自我保護的功能。 2. 提供了「已經罹患疾病」的明顯警訊,促使照顧者及醫療人員有所警覺。 3. 提供醫師對疾病診斷與治療的有用資訊。 *發燒的壞處 1. 快速的體溫上生可能引發少數幼童產生熱性痙攣,但若經醫師確認是單純性熱性痙 攣,這是一種無害的發燒抽筋,則無須過於擔憂,長大即會改善。 2. 發燒或退燒過程會伴隨一些身體不適,如:疲倦、食慾差、頭痛、關節痠痛、畏寒 、顫抖、發冷......等現象,影響舒適與日常作息。 3. 發燒會大量增加水分與熱量的消耗,如果幼兒本身有嚴重的疾患,可能會加重生理 的負擔,加速病情的惡化。 *體溫的測量法 1. 何時應該要主動幫幼而量體溫?  (1)觸摸幼兒皮膚感覺過熱、過燙時。  (2)幼兒出現任何疑似生病的症狀,如:倦怠、食慾不佳、噁心嘔吐......等。 2. 測量體溫的方法,請參見下表: 測量種類 (1)耳溫     對象:無耳道疾病或手術者 工具:耳溫槍 方法:1.固定幼兒頭部    2.拉直耳道:3歲以上:將耳廓向上向後輕拉           3歲以下:將耳廓向下向後輕拉    3.將「偵測頭」放入耳道中,按壓「偵測鈕」測溫 4.取出後讀取體溫數據 測量時間:1秒~數秒鐘 注意事項:插入耳道時,勿太過用力或太深 (2)口溫 對象:5~6歲以上能有良好自我控制者,意識清醒,無鼻塞咳嗽 工具:玻璃水銀式或電子式體溫計 方法:1.將體溫計測量端含在舌下 2.閉好嘴唇,勿說話 3.取出後讀取體溫數據 測量時間:.玻璃水銀式:2~3分鐘 .電子式:依指示,較快速 注意事項:.使用前須確認水銀刻度已甩至35。C以下       .確認近15分鐘內無冷熱飲食,以免影響準確度 (3)腋溫 對象:無法測量口溫、耳溫者 工具:玻璃水銀式或電子式體溫計 方法:1.將體溫計測量端放入腋下 2.壓住該手臂,勿移動以防體溫計滑落 3.取出後讀取體溫數據 測量時間:.玻璃水銀式:4~5分鐘 .電子式:依指示,較快速 注意事項:年幼孩童需成人協助固定夾好 分享完畢^口^ (以上內容出處來自兒童健康手冊及華都–嬰幼兒健康照護第11張第二節、第三節 ) -- ∩ ∩ ** 當小內媽咪遇上羅小內(啾 )** ∩ ∩  w http://quqsinchu.pixnet.net/blog  皿 http://www.facebook.com/neineichu93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220.239
kareon:謝謝分享^^ 05/24 10:34
QuQsInChU:不客氣^^ 05/24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