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illiar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本文摘自遠古歷史悠久 台大撞球社期刊創刊號中 專訪 中華民國撞球協會總監 陳修聰先生 所述>> 1.可否請您談一談台灣撞球的發展史? 台灣在日據時代之前,仍無撞球運動,一直到了日本人占領台灣,才由 日本方面引進。那時日本盛行開輪式,故台灣最早是由開崙打起。光復後, 由於撞球器材笨重,故並沒有運回日本,而留置於台灣。那時國際上盛行著 英式司諾克打法。正式的司諾克球檯應該是六乘十二英呎,而開崙式球檯是 四點五乘九英呎。 開崙式球檯是沒有球袋的,而當時擁有開崙球檯的人,腦筋轉得很快,也 在開崙球檯上開了六個球袋,成為所謂的『落袋式』球檯,也就是現在街坊 常見的球檯。由於剛推出時風評不錯,因此陸續有不少業者跟進,甚至有人 開始生產此類球檯。當時的球檯可不像今日那麼好,反而是用木板、水泥所 作成。今日則主要是以大理石為主。 民國45到55年,國內相當盛行司諾克打法,也培育出不少好手。但由於當 時台灣仍在戒嚴時期,受到相當多限制,一些國外資訊都無法獲得,業者也 只能靠著想像力、意會地推展撞球風氣,器材方面也就無法成長,進而間接 影響到人口素質的提昇。在歐美,撞球是是屬於伸仕間的交際活動,在台灣 卻被貶為中下階級的娛樂,真是一大諷刺。 民國63年,政府有鑑於出入撞球間的份子日益複雜,便頒佈行政命令,下令 凍結撞球業,即不允許業者成立新的球場,也因此嚴重地抑阻了撞球業的盛 行。 一直到民國79年,政府才將撞球列為教育部管理範圍。目前雖然已經開放 撞球業,但相關法令中仍有多處不合理,協會必會盡力向政府爭取改善。 -- 撞球三原則....慢、狠、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m8.ntu.edu.tw) ◆ From: alwayz.m1.n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