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ioindust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雖然說 豆娘我出沒以來 一直提供的訊息都是比較悲觀的, 不過 就我的親身經歷,除了35k的研究助理外,即使是 "非業務,非CRA,非專利法規"...偏向研究跟研發類的生技工作, 還是有月薪50k,甚至破年薪百萬的實例. 然而這跟電子產業不同,不像他們,同樣的學歷,同樣的經歷, 在就業市場上就能衡量出大約多少的身價,也能夠跟資方討價還價... 目前這個(新興生技)產業,同樣的位置,也許只需要個位數的人就填滿了. 所以我同學在A公司當到廠長,雖然我跟他差不多,但是沒有在那個時間點應徵到, 再去那家公司,還是很可能當35k的約聘助理. 我前同事根本不是化妝品與食品本科出身,卻能在Q公司當研發經理, 而我想學習他的模式到該公司求職,別說經理,想當PM也免談...技術員呢?! 既然公司已站穩腳步,當然要找"本科系"出身... 生技產業的資方都還在摸索獲利模式跟生存之道,當然也沒辦法提供 大規模的 一致化的 職缺... 目前生技畢業生如果要離開國科會待遇的惡夢循環, 大概得很清楚地認知到:不能複製學長姐的就業模式,也不能只靠指導教授的建議. 網路上別人的經驗可以參考,不過照著走,未必會有相同的結果. 至少還有一點安慰的是,我們能夠有國科會待遇當作苦讀多年的薪資參考點. 如果低於國科會待遇的工作,希望大家能團結起來,不要去應徵.至少在北部是這樣. 超過這個基準線以上,就得靠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去"面議"... 離公家性質越遠的公司,越要努力去議價,當然得考慮資方的規模跟未來生存性. 薪資談完了,進到公司內,真的就不要天天上BBS東看西看,還不如多花點時間, 想想怎麼做公司能賺錢,能多活個5年10年,能不靠科專計畫賺到錢, 能夠不上新聞吹牛,講一些連員工都莫名其妙的大餅,鼓勵投資人掏錢.... 老闆也不過是在這條路上起個頭,他都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了, 員工得想辦法讓這條船不會沉. 只有很多條船都能夠不靠政府經費航行,才能說有產業形成. 其他的,只能說那些成功賺錢的例子,都是個案. 我那在A公司上班的同學,人力流動也很高... 對大部份人來說,A公司很爛,不值得去. 我同學卻很安穩地五子登科了. 好或不好,真得很難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