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CassSunstein (Am)》之銘言: : 世間不乏人們欺負/受欺負 傷害/受傷害的情況 : 佛法用因果/業報/輪迴等整套觀念體系來解釋上述情況~~ : 可是這種以往的觀念 其實不通順~ : 所以才有宗教社會學者認為 宗教在於"安定 撫慰"人心--只是 宗教選擇的"撫慰"說法 : 是否是"自我安慰/另類阿Q精神" : PS:不只佛教 基督教教義也有部分這種情況(但無關本版 故不贅述).. : 因此 若以現世存在的"A受B欺負=B欺負A)而言 存在兩個當事人:欺負者vs受欺負者 : 我們需冷靜想想 A與B的因果/業報/輪迴關係: : 佛法認為:"受欺負者乃是他前世--對欺負者--所造的惡業 業已成熟而在此世受報" : 這種觀念裡 請大家留意 欺負者毋寧是在"客觀地執行佛法的因果/業報/輪迴"的法義啊! : 各位看出裡面的弔詭了嗎?那麼"受欺負者的受欺負 乃是依循佛理法則的天公地道"~~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4/0197_001.htm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4/0197_002.htm 你把佛說興起行經看清楚 1.佛在遙遠的前世曾害過提婆達多 2.提婆達多看釋迦牟尼佛不順眼所以造下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惡業 3.提婆達多犯下五逆罪所以死後下無間地獄 欺負者會去欺負別人有可能是因為自己過去的惡業所以才會去欺負別人 1.欺負者欺負別人的心是嗔心所以欺負別人的當下就會體驗到嗔心所帶來的苦受 2.因為嗔心而欺負別人後續會有其他惡報 受欺負者有可能是因為自己過去的惡業所以才會受欺負 受欺負者會造什麼業由他的心決定 1.如果受欺負者受欺負之後生氣難過這些心是嗔心所以會立刻體驗到嗔心所帶來的苦受 假設受欺負者的心是不善心將來局勢翻盤時 他有可能會反過來去欺負原先的欺負者造下更多惡業 2.如果受欺負者修行佛法如理作意那他當下的心沒有貪嗔癡所以身苦心不苦 修行佛法修到消除所有煩惱後所有心苦都會結束 入滅後所有身苦心苦都會全部結束 在無餘涅槃中沒有因果報應 : 乍聽之下 或許有網友說:對啊 你是有什麼疑問? : 我的疑問是:往前兩行的句子 根本漏洞百出--如果有拿相關"實例"在檢驗 思考的話.. : 1.佛陀在某世受哥利王支解 一般說法是佛陀在修忍辱波羅蜜--問題是 就算修忍辱波羅蜜 : 也不可違反因果法則啊--這什麼意思?意思是:"依 照 因 果 法 則 這個優先的法理" : 佛陀也無法違逆這個法則 而"無緣無故"讓"被支解的惡報""產生"啊~要符合因果法則啊~ : 有什麼果 是因為造什麼因(而且 不能因為"自己要修忍辱波羅蜜" 就讓哥利王比較衰被 : "趕鴨子上架"變成造惡的人啊) 哥利王自己選擇要造惡業他得承受自己惡業的惡報 : 依照因果法則 惡報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啊~~是因為因果法則!所以佛陀久遠以前其實 : 對哥利王的前世犯下惡業 才因此受惡報被支解呢! 有可能 不過你忽略了一件事哥利王有可能是因為前世的惡業所以才會犯下支解別人的錯誤 支解別人的心是嗔心會立刻體驗到嗔心所帶來的苦受 後續還有其他惡報 反觀釋迦牟尼前世被支解時如果如理作意當下的心就沒有貪嗔癡因此身苦心不苦 因為當下的心沒有貪嗔癡所以造的業是善業 善業會在當下帶來良好的感受後續還有其他善報 : 再講一次:善報惡報(ex.被支解)的產生 是因為因果法則~~各位一定要記得這點~~ : 2.進而 當我們越有教養 越不會去欺負別人的同時--結果反而受惡人欺負--這不意外-- : 古語說:人善被人欺~~所以 此世"越有教養"的人(而因此越受人欺負的話) 就意謂 : 他前世"越在造孽"??!! : 而欺負 傷害我們的人 其實是因為我們先前某世欺負 傷害過他 而我們的惡業在此世成熟 : 所以對方客觀地依照因果法則來懲罰我們!!??因此佛法叫我們檢討自己而不是檢討對方~~ 佛法是教人如理作意你當下的心沒有貪嗔癡就沒有心苦 至於別人怎麼做你又不一定管得了 最重要的當然是先調整自己的心到比較好的狀態 : 佛法的因果/業報義理 若不去顧左右而言他/跳針/睜眼說瞎話的話 不就是這樣~~ : 所以台灣人前幾世對魏應充犯下惡業 因此魏應充讓我們吃毒油 乃是我們的業報~~ : 眾生畏果 菩薩畏因--我們怕吃下毒油 佛法告訴我們:怎麼不去怕前幾世我們犯下的惡因 : 叭啦叭啦的... : 以宗教的功能來講 這樣的確是蠻讓社會安定的~不會為了魏應充而讓社會瀰漫"不滿之氣" : --魏應充們可以繼續不公不義地欺負其他人.. 惡人造下惡業的心和貪嗔癡相應 貪心有可能會有樂受 但這種樂受的心有散亂不安的特質所以感覺不會非常好 世人追求的快樂通常都是貪心所帶來的樂受 這些樂受不只感覺不會很好很難追求到而且後續還有其他後患 至於嗔心的感受一定是苦受 舉例來說 一個人第一次賺了一百萬後可能會因為貪心所以體驗到了一些樂受 不過下次他再賺一百萬就不會有樂受了 因為一百萬已經變成理所當然的事 接下來他可能得賺一千萬才會體驗到貪心所帶來的樂受 他想追求這種貪心的樂受一定會越來越難 貪心是一種永遠欲求不滿散亂不安的心 有智慧的人了解貪心的禍患會盡可能避免追求貪心的享樂 至於善心的感受有可能是捨受或是樂受 這些感受感覺比較良好而且沒有後患 心非常不穩定不斷不由自主的剎那生滅 如果不禪修的話光靠布施跟持戒沒辦法讓自己的心長時間維持在善心狀態 佛教禪修修心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1.奢摩他 修奢摩他時心的所緣是固定不變的概念法 將心的所緣設定在固定不變的概念法可以暫時壓抑煩惱 好處是可以證得四禪八定 因為修奢摩他無法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所以無法斷除所有煩惱 2.四念處 修四念處時心的所緣是自己當下剎那生滅的五蘊 這是唯一可以讓眾生斷除所有煩惱的修行方法 -- (一八一)中阿含心品 阿難!若不斷五蓋、心穢、慧羸, 心不正立四念處,不修七覺意,欲得無上正盡覺者, 終無是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8.54.14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28740561.A.F4B.html
cool810: 只有定分不能斷煩惱,四念處是慧分,有定有慧,發展四念 04/11 16:46
cool810: 處觀察慧的毘缽舍那慧觀,增上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 04/11 16:50
cool810: 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於見道根本定智中,才能斷煩惱。 04/11 16:51
cool810: 請問這篇可否轉去buddhism板? 04/11 23:31
fatalfeel2: 解釋得挺合適 04/12 06:34
kino7898: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04/12 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