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stockeye (stockeye)》之銘言: : 本人最喜歡看慈濟人引經據典打自己臉 : 還啪啪啪啪很大聲 : 你引經據典的部分,佛像有禿頭嗎????佛像有自己變更名號嗎????? : 佛像有不依照經典亂給名稱說大覺者之類的妖言惑眾說這是佛像的事情嗎???? : 不提還好 : 一提出來 : 慈濟人又被慈濟人自己舉的例子打臉 : 還不小聲 : 真搞不懂你們慈濟人 : 叫幼稚園小班的看也看得出來那個幾乎是證嚴的翻版雕像 : 你們在那邊凹什麼??? : 學佛學到是非不分只剩下迷信 : 慈濟人是學佛還是學魔???學到基本認知都有點令人訝異 http://ppt.cc/6L3r 有名的前輩應該比您專業多了 David Chiou: 由《雜阿含經》第585經可知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是以比丘形象行走人間,也就是剃除鬚 髮的光頭。 另外相關的經文諸如: 《別譯雜阿含經》卷五:「一時,佛遊拘薩羅孫陀利河岸。爾時,世尊新剃鬚髮,宿彼河 岸。後夜早起,以衣覆頭,正身端坐,繫念在前。」(CBETA, T02, no. 100, p. 408, c27-29) 《別譯雜阿含經》卷五:「此婆羅門既見佛已,而作是言:「此非婆羅門,乃是剃髮道人 。」尋欲迴還,復作是念:「夫剃髮者,不必沙門,婆羅門中亦有剃髮。我當至彼問其因 緣,所生種姓。」」(CBETA, T02, no. 100, p. 409, a4-7) 那為何北傳、南傳、藏傳,包含全世界的博物館,都沒有比丘形象的釋迦牟尼佛像呢? 之所以現存沒有比丘形象的釋迦牟尼佛像,是因為佛世時並不流行造佛像,也沒有留傳所 謂真正的佛陀像下來(曾經有網路謠言號稱的佛陀在世時的繪像,都是假的)。當時的弟 子以菩提樹代表佛陀成道,法輪代表佛陀說法,足印代表佛陀遊化,佛塔代表佛陀涅槃, 禮佛就是禮這些象徵物。 佛像原則上是在像法時期才開始興盛的,這是「像法」的定義之一,佛像旨在讓人有個懷 念的假想目標,但是塑像與佛陀本來就是不同的,只是心力投射方面觀想所用。 如果到大英博物館的亞太宗教區逛一圈,就會發現,原來亞太絕大多數古宗教,包含耆那 教、印度教等等傳說中的神佛,尤其是覺者,塑像幾乎都是螺絲髮型。一整排塑像看下去 ,如果沒有特別研究過,初學者可能還分不清哪些是佛像、哪些是外道像呢。 螺絲髮型是古代雕刻家對於「覺者」的刻板印象,佛在世時還沒什麼佛像,幾世紀後佛教 徒承襲犍陀羅、秣菟羅等地的造像藝術,而很可能將當時宗教對於一般覺者的刻劃法印用 上來,成了螺絲髮型。 如果不是因為承襲其他宗教對於一般覺者的刻劃法,也可能因為佛世時沒有造像,因此後 人只能根據佛經的記載而想像、刻劃。佛經中提到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當中有「頂上 肉髻」之相,雕刻家也就將之視覺化了。其實佛陀出生時就被看出有三十二大人相,這三 十二大人相是古印度的命相用語,而不是佛教定義的詞彙。古印度命相所說的三十二相是 突顯特定表徵的講法,而不是寫實的敘述,就如同中國古代命相所說的「斷掌」並不是說 手掌斷掉了。另外也有人認為這三十二相是在天界時才會彰顯的(太空裝?)相。 佛陀強調他也是僧眾的一份子,而在經中也有記載到許多人遇到佛陀,卻不知道他是釋迦 牟尼佛,只知道他是僧團的一份子。僧團的裝扮都是很樸素的,佛陀也是,因此外人才分 不出來。而螺絲髮型,不管是因為天界視角的關係,還是因為石刻藝術技法的關係,在後 世成了不管北傳、南傳、藏傳,世界各地佛教徒造佛像的標準了。 無論如何,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不是螺絲髮型,都不影響世尊的悲智及給我們的啟 發。 : ※ 引述《Katarn ( )》之銘言: : : 嗯嗯,以後看到希臘帥哥佛才可以拜喔! : : 犍陀羅藝術 : :   犍陀羅(Gandhara)為印度西北邊境的古地名、國名。相當於現在巴基斯坦的北部白 : : 夏瓦(Peshawar)縣境。此地是由興都庫什山脈通向印度平原必經之路線,自西元前五至 : : 前四世紀間即受波斯帝國的統治,此後,到前二世紀之間,先後有希臘、大夏、釋迦、安 : : 息、貴霜等民族角逐其間。 : :   犍陀羅原是繼承著印度文化、佛教文化的傳統,前三三一年亞歷山大大帝入侵後,此 : : 地便成了希臘的殖民地,因而產生了印度與希臘二種文化相互混合的特殊面貌,尤其是貴 : : 霜王朝時代(西元一世紀中葉至二三○年左右)更形成了犍陀羅藝術,其內容是以佛教題 : : 材為主,而採用了以希臘系統的表現手法,它不同於印度傳統,尤其是打破了「自來不以 : : 形像來表現佛陀」的印度傳統慣例,而開始製作了佛像。 : :   犍陀羅式樣的佛像特徵是:以希臘太陽神為基準,佛像呈現出波狀髮紋、高額、尖鼻 : : 、薄唇、衣褶厚重的西方人面貌。此種美術在佛塔的建造中,展開了以佛像、菩薩像為中 : : 心的雕塑。影響所及,除了印度之外,中亞以東的地區,其佛像的造形均有呈現犍陀羅式 : : 樣者。中國在五胡十六國時代的初期佛像造形,便是深受此式樣的影響,下及北魏,遺風 : : 仍盛。 : :   犍陀羅藝術可分前後二期:第一期大體在貴霜王朝時期,用青黑色的片岩石雕為主, : : 也有一部分和塑造並用,但鑄像幾乎沒有,金工、貫石等工藝遺品也不少。第二期為專門 : : 塑作時代,寄多羅(Kidara)、貴霜族占領期間(四世紀末至五世紀前半)最盛行。 : :   佛像雕塑之外,尚有建築,包括佛塔和僧院,屬於上述二期的佛塔遺址散布在各處, : : 東起他庫西拉(Taxila),北至斯瓦得(Swat),西迄阿富汗的一部,均塔身高大。至於 : : 僧院則大體呈方形的高牆,圍著中庭,四周並立著房室,其建材均以石塊拼成,而不用磚 : : 。 : :   佛及菩薩像總是用浮雕表現,即使是佛像也非圓雕,背面是削平的,便於收藏於龕中 : : 。這些佛像雕刻由於作品多之故,真正的佳作並不常見,且常見到身體比例不勻稱者。後 : : 期的塑像中,受到新的西方技法之影響,優秀的作品較多。 : :   第一期的犍陀羅藝術,因薩珊朝的入侵而中斷,經過復興之後的第二期,時間也不長 : : 五世紀前後受到厭達人的攻擊,佛寺佛像等受到嚴重的破壞,犍陀羅藝術也趨向了衰途。 : : (陳清香) : :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41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4.207.10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25307384.A.A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