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摘自:〈居士戒律與禮儀〉 清淨法師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眾生在三界六道中輪回,在生死苦海中浮沉,無依無靠, 甚為可憐;這好比背井離鄉討生活的人,他們遠離家鄉,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地在一個人 地生疏的新環境裡生活,過著寄人籬下地淒慘生活。這與我們在生死輪回的業海中飄浮, 無依無靠的情景時一樣的。以世間法來說,我們可以依靠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等;但 以生死的觀點來看,這是沒有用的,因為你我都還在生死輪回之中,怎麼能做別人的依怙 呢?比如,兩個不會游泳的人同時跌進海中,誰能夠搭救、扶持誰呢?我們在生死輪回的 苦海中浮沉,唯有佛、法、僧三寶才能做我們眾生的依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 (一)三皈依 一、皈依佛: 我們皈依佛,向他學習與修學,以他為模範、為導師,這就是所謂的依靠了。此外, 我們凡夫誰也靠不住,因為你今生做人,下一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來世可能做人 ,在六道輪回裡轉來轉去,今生是好人,來世可能墜落,這樣的人我們怎樣依靠呢?所以 唯有脫離六道輪回,大覺大悟的聖者——佛陀,才能做為我們的依怙。 佛陀覺悟世間的真相,他的三業清淨,沒有過失,這就是他的清淨處。另一方面,你 我都有煩惱,誰都依靠不得,但是佛陀是個斷除煩惱的聖者,所以我們要皈依他。佛陀有 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願度一切眾生,他會以各種善巧方便來接引依靠他的學佛者,所以 我們要依靠佛陀。依靠佛陀並不是依賴佛陀,不能象小孩子依賴母親那樣,我們皈依佛是 以他為導師,親近佛。我們要有生生世世見到佛的願心,希望能夠遇到佛陀。不只是凡夫 要依靠佛陀,甚至於阿羅漢也要依靠佛陀;佛弟子中有很多阿羅漢,他們生生世世追隨佛 陀,因為阿羅漢證悟後深深的體驗到解脫的自在,他們清楚的知道,唯有佛陀才是他們真 正的皈依處。 我們皈依佛後,應以佛陀為導師,向他學習,如見恩人般,生起恭敬之心而禮拜他。 佛陀在生死輪回,還沒覺悟的時候,所做之一切都是為了眾生;佛陀無量劫努力不懈,修 種種的難行、苦行都是為了度化眾生;佛陀修行圓滿,證得涅盤,不辭勞苦的為眾生闡釋 佛法,把世間的真相告訴我們,使我們也能解脫生死,故佛陀對我們的恩重如山,情深似 海;如此偉大的聖者,我們應該報答他的恩典。所以我們應該感恩知情,恭敬的心禮拜佛 陀。禮拜佛陀並不是向他祈求什麼,而是向佛陀表示崇高的敬意。 悟性如光:弟子問佛陀:“您所說的極樂世界和地獄,我都看不見,怎麼能夠相信呢 ?” 佛陀把弟子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牆角有一把錘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還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見五指,只好說我看不見。 佛陀點燃了一支蠟燭,牆角果然有一把錘子。 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二、皈依法: 凡是能夠消除煩惱,調伏妄心的道理,就是法。法的意思就是規則,既是能夠保持一 定的狀態,有一定的性質,都稱為法。能夠使我們解脫生死的道理,稱為佛法。皈依法, 就是皈依佛陀所覺悟、所演說的種種善巧的教法。在這些教法當中,有很多種類,例如: 世間法、出世間法等,而皈依法的真正皈依處,是皈依涅盤清淨的法,既是我們要皈向解 脫者內心清涼、清淨、不生不滅、無為之快樂的法。 三、皈依僧: 僧就是和合眾的意思。奉行佛陀教法的佛陀出家弟子,這些實踐佛法的出家弟子都稱 為僧,他們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等。這些僧代表佛陀教法的實行, 我們應該尊重皈向。佛、法、僧和稱為三寶。 一滴水:佛陀考問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乾涸?”弟子們都回答不出。佛陀說: “把它放海裡去。” 我們只有皈依三寶,才能成就法身慧命。 四、三寶: ①、化相三寶:1、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在印度有一位釋迦牟尼佛:佛寶,降生人 間;2、當時跟隨佛陀的有無數出家的凡聖弟子:僧寶;3、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演說開示 的種種教理,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法寶。這是佛陀住世應化之際的相狀, 稱為化相三寶。 ②、住持三寶:1、我們現在所看到用玉琢、石刻、金鑄、泥塑、木雕、紙繪等的佛 像:佛寶;2、我們所看到的佛陀弟子一脈相傳的出家眾弟子:僧寶;3、凡是佛弟子所 結集的三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法寶,稱為住持三寶。有這些住持三寶,才能 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佈佛教的教義。而我們有因緣遇到,這是人間最難 得的事。因為在六道輪回中很難遇到佛、法、僧,故稱之為三寶。因為我們見到佛、法、 僧,會生起解脫、清淨之心,有這些的心念,才能朝向解脫;如果在某一世遇不到三寶, 我們就很難有因緣解脫,所以佛、法、僧是難能可貴的,合稱為三寶。 二千多年前化相三寶中的佛陀,已離我們遠去,無緣見到。如今看到的是住持三寶中 的玉琢、石刻、金鑄、紙繪,乃至木雕的佛像,這些只不過是假像而已。但是當我們看到 這些佛像,會興起佛的心想,使我們深深的懷念起佛陀、戀慕佛陀。雖然我們無緣接觸到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但是還有這殊勝的因緣見到佛像,能夠繼續在我們的心裡種下善 根,依這個化相三寶,提升我們的內心,對於三寶更進一步的皈向。 ③、自性三寶:我們到寺廟去禮拜佛陀,能生起清涼與清淨的心,希求涅槃的心油然 而生,這能使我們朝向解脫之道,此既是三寶可貴之處。這些清淨的心是我們本來具有的 ,這就是所謂的自性三寶。我們自心本來具有與佛一樣的覺性,因為迷失,所以感受不到 ;我們自心中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涅盤相,我們也不知不覺;我們的自心本來具足一切, 沒有所謂的和合分開,大家一律平等,這些我們都不曉得,因為三寶的因緣使得我們認識 到自心,那是非常可貴的,所以我們看到佛、法、僧,要生起如獲至寶之想。 皈依三寶並不是舉行三皈儀式後,盲無目標的禮拜三寶,而我們每天禮佛拜佛,是要 在我們的業因緣裡面種下善根;時時懷念三寶的功德,時時提醒自己要修行解脫。我們凡 夫整天在煩煩惱惱中,不知道要怎樣解脫。如果我們每天都有皈向三寶的心,就會鞭策自 己,努力修行,斷除煩惱朝向解脫。 我們皈依後,內心要至誠的皈向佛法僧,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在無邊無際的佛法大海中 ,努力修學,精進不懈。據佛經記載,獲得三皈戒體者也將會蒙得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 護。 皈依者的行持: 1、親近善知識:我們皈依之後,應該親近善知識。 2、聽聞正法:我們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生起正見。 3、依教奉行:我們不止要聽聞正法,而且要信受奉行,以僧為榜樣,在生活中實踐 佛陀的教法。如果我們每天這樣的皈向,滿滿地就有機會解脫。我們皈依三寶,應該天天 做如是的觀想:佛陀是那麼的偉大、慈悲,是人間最偉大的導師,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佛 法的道理是那麼清涼,能使我們放下無數的煩惱,逐漸的走向解脫;僧,放下世緣,出家 修行,守道清白,梵行高遠,和合無諍,慈悲一切,是佛法的實踐者,修行證果,使我們 升起無限的信心,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4、護持與供養:在佛、法、僧三寶中,僧寶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法師們本著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皆離苦”的偉大情懷,依據佛制清苦辦道,弘法利生,使佛 法繼續流傳,這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我們護持與供養的。 (二)五戒 我們每天應該誦經修持,時時提起正念,有機會要去受持種種的戒,因為佛、法、僧 中的法寶就是戒、定、慧的無漏法,我們應當修學。我們皈依三寶後,不論是要修學什麼 法門,都應該進一步去受持戒律,因為戒是一切法的基礎,所以佛陀說:“戒為無上菩提 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既是此意。 多吃了六個餅子:有一個人,肚子餓了,到餅店去買煎餅吃。他一連吃了六個,覺得 還是不飽,就再買第七個吃,剛吃了半個,就覺得很飽了。這時候,他心中很懊悔,用手 打著自己的嘴巴說道:“我是這樣的愚癡不知節約,如果早知道後頭的半個煎餅能吃飽, 那麼我只要買這半個煎餅就是了,前頭的六個煎餅不是多吃了嗎?” 這個故事比喻:修行的人,需要從基礎開始,勤修戒定慧多時,才有貫通成就的時刻 ,不經多時的勤修,但羨一時的悟證,正同那人吃餅的癡想,是不可能。 一、五戒: (一)不殺生: 殺生戒具五緣成不可悔:1、所殺是人。2、作人想。3、有殺人心。4、興方便( 自作、教他、遣使)5、被殺者命斷。 在殺生戒裡,凡是自己殺,教人殺,遣派人家去殺,此三種殺法,都等於自己殺。我 們用種種方法使眾生命斷,稱為殺生。殺生的果保有輕有重,它是根據所完成的因緣來決 定的。如果完成下列的因緣,那就成為犯殺生罪。 1、是眾生(有生命):所殺者有生命。 2、眾生(生物)想:蓄意殺害時,內心知道是有生命的。比如你恨某人,殺不到他 ,因瞋恨心的驅使,你拿木頭來亂砍,這是沒生命,而作生物想;或是在夜暗中走路,無 意間踏死一隻蝸牛,這就是沒做生命想。 3、有殺心:我們起心要殺害對方,叫做有殺心。殺心與想的不同是:殺心就是內心 有殺害眾生的心理行為(心行);想就是內心起要殺眾生,然後對那個境作想。比如說: 現在我坐在家裡,心要殺人,但是那個人沒在面前,所以沒有作想,卻有殺心;當那個人 在我面前時,我要把他至於死地,這叫做想,所以這個想是對境(眾生)作某某眾生想; 而殺心是我們造殺業的整個過程中,想要對方死,叫做有殺心。 4、興方便:用種種方法去殺害眾生。 5、命斷:你所殺的眾生的性命斷掉。 如果是斷人命是上品罪(重罪),不可懺悔;是畜生斷命是中品罪(中罪),可以懺 悔;所殺的人沒死是中品罪;畜生命沒斷是下品罪(輕罪)。如果不受五戒,殺生照樣有 罪。 天堂與地獄:有一位武士向白隱禪師問道。武士問:“天堂和地獄有什麼區別?”白 隱反問:“你乃何人?”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白隱聽後笑道:“就憑你這粗魯之 人也配向我問道?”武士勃然大怒,隨手抽出佩劍,朝白隱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 看佩劍就要落在白隱頭上,白隱卻不慌不忙輕聲說道:“此乃地獄。”武士猛然一驚,然 後若有所悟,連忙丟棄佩劍,雙手合十,低頭跪拜:“多謝師傅指點,請原諒我剛才的魯 莽。” 白隱又微微說道:“此乃天堂。” 天堂地獄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二)不偷盜: 不與而取就是偷。具六緣成不可悔: 1、是他物:那財物是他人的。 2、作財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己物。 這兩個條件的分別是:比如你來廟堂,從大殿中走出去,要回家的時候,穿錯鞋子,這樣 的情形--鞋子是他物,但是你並沒有作他物想,以為鞋子是自己的;有時候那個東西是 你的,卻以為是他人的,就去偷。這種情形很少發生,確是有可能的。 3、有盜心:要有偷盜的心。就是別人的財物,對方沒想給,你想要占為己有的心念 ,叫做有盜心;如果一個人拿別人的東西,沒有盜心,好像拿錯或人家不要了的東西,不 可構成偷盜罪,不算犯戒;如果有偷盜的心,就是犯戒。犯戒有輕有重。 4、興方便:假借種種的方法達成偷盜目的。 5、值五錢:所盜之物,價值五個錢。這是佛陀按照當時印度摩羯陀國的國法而制。 國法規定凡偷五錢者,即犯死罪,所以佛陀也制定佛弟子偷盜五錢者,亦成重罪不可悔。 當時五錢是現在的多少錢呢?沒人知道,總而言之,偷價值不菲的東西,那果報就很重。 6、離本處:將所盜的財物,帶離原來的位置;這還必須偷者以為他得到了此物,而 被偷者以為他的財物不見了,稱為離本處。比如有人寄你一百元,你在他的面前把錢放在 右褲袋裡,但在他沒看到時,你把錢放來左褲袋,過後你叫他看右褲袋裡沒有錢,就說沒 拿他的錢,雖然錢還在你的身上,但是你造成對方認為錢不見掉,這稱為離本處。又如古 時有人偷馬,當盜賊從馬廄裡把馬拉出來時,馬兒就會叫,主人家就追,偷者還沒認為得 到馬,而馬主也還沒認為他的馬被偷掉,這就是還沒離本處;如果養馬者完全不知道,那 盜賊把馬拖出馬廄後,那就是離本處。 這六個因緣完成了,就是犯戒,而偷盜物超過五錢,即成重罪,不可悔。 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輕、中、重之分,重罪是不可懺悔的,稱為不可悔,佛法形容 它有如人的頭被斬斷,再也救不活。如果受五戒者殺死人,稱為犯不可悔罪:破戒;如果 受持五戒的人殺死了一隻公雞,那犯的是可悔罪。 福報的故事: 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位麗質天生的女兒叫善光公主,國王對這個女兒疼愛有加,視如 掌上明珠。有一天國王就對公主說: “女兒呀!你生長在帝王之家,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你應該感謝父王 給你的庇蔭,才有今日的榮華富貴。” 公主信奉佛法,懂得罪福自作自受的道理,因此回答說:“父王!所謂福德因緣是自 己種植的,不是他人所能給予的,今天我能夠出生為公主,固然應該孝敬您,但這一切的 福德因緣,是我自己過去所積聚的。” 波斯匿王聽了女兒如此忤逆,非常生氣地說:“如果我不讓你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你還 能享受什麼幸福?既然你認為自己有福報,我倒要試試你的福報究竟有多大?” 國王於是命令大臣找來一位國中最窮的青年乞丐,把公主匹配給他,公主毫無怨尤地 脫去華服,換上布衣和乞丐結為夫婦。一天公主就問丈夫說:“你年紀輕輕,儀錶俊秀, 為什麼會一貧如洗,淪為乞丐呢?” “唉!我本來也是宦官子弟,只因父母雙亡,家道中落,又無一技可以謀生,只好乞 討度日了!” “父母難道都沒有留下什麼恆產嗎?” “只剩下一棟荒廢的老屋,但是蛛網纏結,無法避雨。” “既然還有一間破屋,我們何不回到家鄉,同心協力重辟草萊,耕種花果蔬菜,自食 其力,總比沿街乞討要強多了。” 夫妻兩人於是回到了一片斷垣頹壁的家園,合力地挖掘堅硬的石地,打算種些菜蔬。 挖著挖著,突然在冰冷的石板下面,發現藏著許多珍奇的金銀珠寶,靠著這些祖先們埋藏 的寶物,很快地又把家業復興起來,成為當地的首富,消息不逕而走,傳到了波斯匿王的 耳中,國王對於自業自受的因果業報終於信服不疑了。 我們也應明白:一切通過非法手段得來的財富,都是命中註定應該得到的福報,如果 採用正當行為也同樣會獲得,甚至更輕鬆。如果命中沒有,偷也偷不來,偷來了命中該有 的東西,卻還要背上惡果,偷盜行為真是天下最吃虧的一樁事。 (三)不邪淫: 除了夫妻之間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係,都稱為邪 淫。邪淫戒具四緣成不可悔:1、非夫婦。2、有淫心(心愛樂淫欲)。3、是道。(口 、大小便處)。4、事成。(正行交媾。) 除了夫妻以外,有淫欲的心,以淫欲的處所(淫欲之道):口、大小便處與人行淫, 如果事情完成了,那就是犯不可悔戒。如果你是一個正人君子,肯定不會犯上邪淫。有些 人娶幾個妻子,依佛法是不犯邪淫戒,因為他們是夫妻,則不犯戒;但是合法的夫妻以外 ,還金屋藏嬌,有個黑市太太,那就是犯戒了;如有人喪失配偶,再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 。一個人受五戒後,與夫妻以外的人行淫,犯重罪不可悔,既是斷頭。(戒律中以斷頭比 喻重罪)淫的範圍,不唯不得與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即使自己的夫妻,亦有限制:①、 非時邪淫:佛菩薩的紀念日,每月的六齋日,不得行淫;父母的生日、親屬(父母、兄弟 、姐妹等)的死亡之日,不得行淫;月經期間、妊娠中、產前產後,不得行淫。②、非道 邪淫:除了陰道,不得行淫。③、非處邪淫:除了臥室以外,不得行淫。 邪淫的罪過,分為三品:與母女姐妹父子兄弟六親行淫者,為上品罪;與夫妻之外的 一切男女邪淫者,為中品罪;與自己的妻子于非時、非道、非處行淫者,為下品罪,以此 三品輕重,分別下墜三塗。未受戒者亦要承受如此的果報。 在一切邪淫戒之中,以破淨戒人的梵行者,罪過最重。 犯戒均在於心,如無邪淫之心,即不會主動去犯邪淫戒,因此,淫戒也又開緣:若為 怨家所逼,而不受樂者,無犯。 佛陀說:“邪淫的人,就象拿著火把,逆風而行,必然會燒到自己的手。”又說:“ 財色對於人,就象刀刃上粘有一丁點蜜,小孩子貪圖甜味用舌頭去舐,還沒嘗到滋味舌頭 就被割掉了。”而古人自勵的箴言中也有一句說道:“求名者,因好色欲而名必敗;求利 者,因好色欲而必喪利;居家者,因好色欲而家棄必荒;為官者,因好色欲而官業必墮。 ” (四)不妄語: 不講騙話。妄語戒分為大妄語與小妄語。妄語戒具五緣成不可悔: 1、所向是人:對人說妄語。如果我們和一隻狗說妄語,它聽不懂,那就不能構成犯 妄語戒,所以講妄語的對象主要是人。 2、作人想:認定對方是人。 3、有欺騙心:蓄意要使對方受欺騙。 4、說妄語:用口說出來,有時不必用口亦可說妄語,打一個眼色,甚至默認、暗示 ,點頭、手勢,或使用手寫出來也是妄語;那就是說用一種欺騙的行為來欺騙他人,都是 妄語。 5、聽者領解:對方能領解所說的內容,如對方是聾人、癡人、不解語人、及向非人 、畜生說大妄語,不犯重罪。 大妄語與小妄語之分別: 1、小妄語:就是一般上的騙話;還有罵架的粗話、挑撥離間、不三不四的話,既是 騙話、惡口、兩舌和綺語,都稱為小妄語。 2、大妄語:自己不是聖者,卻跟人說自己是阿羅漢或是初果聖人;或者說自己是觀 音菩薩的化身,叫人來膜拜與供養,這都是大妄語。 犯大妄語與小妄語之差別是:如果說大妄語,那就不可懺悔,就是所謂的破戒;說小 妄語則犯可悔罪。 (五)不飲酒: 不可以喝酒。飲酒戒具三緣成犯但可悔: 1、是酒:能醉人的飲料。 2、酒想:明知是能醉人的飲料。 3、入口: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則一咽,犯一可悔罪。 飲酒犯五戒:在迦葉佛時,有一位五戒的信士,一向持戒很清淨,有一天從外面回來 ,因為他很渴,那時有一種酒,沒有顏色,也沒有什麼酒味,一碗水色的酒放在桌上,因 為他口渴以為這杯酒就是水,就把它喝下去了。酒性發作起來時,看到隔壁鄰居家有一隻 鴨走進他家,他在失去理性情形下,便把那只鴨抓來殺了,煮熟了吃它。隔壁鄰居太太看 到自己的鴨沒有回來,就到信士家去問他有沒有見,這位誤飲水色酒的五戒信土,因為酒 精的刺激使他產生了衝動,所以見到隔壁太太又起了淫欲心,在衝動之下把她強暴了。很 多鄰居便合力將這個人抓起來,把他送去官府治罪,到了官府時因為他還在酒醉便開始打 妄語,拒不承認他有偷鴨、殺鴨、強暴的罪行。 就這樣,這位五戒的信士,只因為誤喝了一碗酒,竟然連續犯了五戒,所以一失足而 成千古恨。 殺、盜、淫、妄這四條戒稱為性戒;飲酒戒稱為遮戒。 1、性戒:在因果上這是罪惡事,不應該做,應該戒掉,稱為性戒。 2、遮戒:所謂“遮”就是防止的意思。飲酒在因果上不是罪惡事,它沒有善、惡, 但就能亂性,使人不能自我控制,其他不良的行為發生,乃至於破戒,為了防止其他的惡 事發生,所以要受持此戒。 殺、盜、淫、妄這四條性戒,如果受持者破戒後,那就是不許懺悔,不只如此,而且 破戒者不許出家受戒。既是如果一個人受持了五戒,事後破戒,以戒律來講,不可接受他 出家,所以破戒是一件很嚴重的事,但是一般人是不容易破戒的。因為: 1、殺生戒:殺死人是破戒,殺死畜生只是犯戒,可以懺悔清淨。 2、偷盜戒:只要不偷貴重的東西,都是犯戒,不是破戒,都可懺悔清淨。 3、邪淫戒:與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不可懺悔;夫妻間不恰當的時間、地點、處所 等行淫都是邪淫,但可懺悔。 4、大妄語:只要沒說自己是聖人,或是某某神,我能夠驅使什麼鬼神,只要不說這 些話,那就不會破妄語戒。 殺了一群牛:從前有一個人,養了五頭牛,常把它們放在草原上吃草。有一天,跑來 一隻老虎,把他的一頭牛吃掉了。這個人看到後,心裡想:“我的牛失去了一頭,已不是 全數了,我還要這些牛作什麼呢?”於是他就把所有的牛都趕到一個深坑裡去,在坑底排 著隊,統統把它們宰殺了。 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來的“五戒”,本來很好。後來偶然犯了戒,他不生慚愧心 ,不求懺悔還淨,卻反作這樣想法:“我已犯了一戒,戒既然不全了,何必再繼續持它呢 。”於是索性無所忌憚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捨棄不持。這正如因死一牛而殺群牛一樣的愚 癡可憐! 二、佛陀制定五戒的原因: 五戒本來是做人的根本,不論佛陀制定與否,五戒中的殺、盜、淫、妄這四條戒,是 人都會知道它是罪惡的,既是在沒有佛法的地方也會有人懂得要守持五戒。佛說有一種所 謂自通之法,既是: 1、不殺生:應作如是觀想:我們不希望被人斷掉己命,就不應該斷別人的命;我們 想要別人的命,那我們的性命就難保了。你、我不互相殺害,大家就可以相安無事。 2、不偷盜:我們的財物不希望被別人偷,那我們也不應該偷別人的財物。 3、不邪淫:哪個男人希望自己的太太紅杏出牆,給自己戴綠帽?哪個女人希望自己 的丈夫在外搞婚外情?相信是人都不希望此種事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們也不要破壞 別人的家庭。 4、不妄語:我們不希望被別人欺騙,所以我們也不應該欺騙別人。 砍樹取果:從前有一個國王,在他的園中種有一株好樹,非常高大茂盛,在結果的時 候能生出一種很好的果子,這果子香而甜美,為別處所沒有。有一天,來了一個外國的客 人,國王領他去看這株樹,並對他說:“這株樹能生出一種果子,甜美無比,可說是世上 所少有的。”那外國的客人接著問道:“既然有這樣好果子,能不能給我嘗幾隻呢?”國 王聽了,就叫人來把這樹砍倒,希望能得到果子,可是什麼也沒有得到。後來又叫人把砍 倒的樹再種植起來,然而想盡辦法,卻終不能把已斷了的莖和根接起來。這株樹就從此枯 死,當然不能再生果子了。 這個故事比喻:釋迦世尊曾指示我們持戒功德像大樹一樣,它能生出種種禪定、神通 、智慧的殊勝的果。假使我們要得到這些果子的話,首先就應當持戒,還要修許多的功德 善法來灌溉它,方能得到圓滿成就。但是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竟為了迎合達官貴人而毀 犯了戒律,去希求世間的名聞利養,這無異砍樹求果,連根都枯了,那裡還有果呢? 三、受持五戒的好處與功德: 嚴持五戒,戒體清淨者,他死後可保住人身或升天,不會墮落。根據因果來講,有下 列六種功德利益: 1、持好五戒者,死後升天:持好五戒者,內心會感到清涼,覺得沒有對不起人家, 內心感到安穩,問心無愧;臨死時會生起善心,此善心會使他投生善道,做人或升天。 2、持戒者無事不得: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願都容易得到。 3、持戒者遠離災難恐怖: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將永遠投生在善道,不會投生在惡 道;在善道中會遇到善人扶持與幫助,所以會遠離災難,遠離恐怖。 4、持戒者鬼神善護:鬼神會保護、敬佩持戒者,因為唯有過去受持戒律,努力修行 者才能做善神,他們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會生歡喜心。另一方面,根據經典說,受持 五戒者每條戒有五位善神發心保護。 5、持戒者易得禪定:持好戒律,貪、瞋、癡等煩惱少,那修禪定就比較易有成就。 6、持戒者能證悟果位:不依戒律修行者,是不可能覺悟證果的,所以唯有持戒清淨 者才能證悟聖果。 用錦綢包裹破氈:有一個賊,走進一個富人家裡偷東西,他偷得了一塊很值錢的錦綢 ,另外又偷了一條破氈和一些破爛的衣服。偷了以後,他把那塊錦綢當包裝布,來包那些 爛東西,打成一個包袱帶出來。後來許多人和道了,都把這事作笑話講。 這個故事比喻:已發正信修學佛法的人,不能再貪世間利益而破清淨戒律,弄得事情 顛倒,得不償失,被人所笑。 四、犯戒者的過失: 1、犯殺生:心懷恐懼,眷屬不和,短命,為社會人士所憎惡。造殺生業太重的人, 今生有怕死的心理;眷屬經常和他吵架與決裂;多病短命;為人所憎惡,就好像一些人, 人間人愛;反之有些人卻人見人厭,即使是不認識他的人,也會對他生起憎惡之心,那是 因為他造了惡業。 2、犯偷盜:犯偷盜戒者將來貧窮,因為偷盜的人貪,貪的果報就是將來貧窮,財物 耗減;你偷人家的財物,將來你的財物也會很快散失掉;另一點是別人的東西不見了,就 會懷疑是你偷的。 3、犯邪淫:犯邪淫戒的女人,將來她的丈夫會尋花問柳;如果是男人,將來他的妻 子會紅杏出牆,所以當我們受這種果報時,就不要埋怨妻子或丈夫,應該想這是前世造的 業,應該如此的果報。另一方面,邪淫者,一切眾生見皆生疑,凡是發生不好的事,別人 就會懷疑是他幹的。又好像有些人,一有錢就去花天酒 4、犯妄語:說騙話者,將來他的言說,別人不信;同樣是一件事情,甲講別人相信 ,而乙講則沒人相信,這就是乙造妄語業太多。犯妄語戒的人,經常得惡口,常被人罵。 5、犯飲酒:飲酒多的人,心常散亂,心不定則不能思維善法,不能想好的事物。 為小失大:從前有一個商人,借給別人五分錢,那人很久沒來還,他就跑去索取。他 到那面去,路上經過一條大河,雇船用去兩元錢,到了那個人家裡又不在家,回來又出了 兩元錢,來去的渡船費用要花去了四元錢。這樣,空勞一場,沒有得到什麼,卻損失了數 倍于債款的錢。 這個故事比喻:如果光要為爭求少利,不惜敗壞自己的操行,結果往往得不償失,甚至會 名利雙失,現世受了惡名,來世還須受報,犯戒做壞事的人,實在太愚笨了。 (三)受戒的次第 富翁造三層樓:有一個富翁,是愚蠢無知的人。一天,他到另一個富翁家去,看到這 個富翁所住房又是三層樓,高大壯麗,華貴無比,心裡很是羡慕,他想:“我的錢,並不 比他少,為什麼不造一座三層樓呢?”於是他回家以後,立刻去請來了一位建築工程師, 問他說:“你能造三層樓嗎?”建築工程師回答說:“能造的。我已造過多處了。”富翁 就說:“那麼很好,你就立刻替我造。並要和我朋友所建築的那座樓房一模一樣的。”建 築工程師領導著工人們動手先平地基,墊礎石,打牆腳,忙個不了。富翁等了幾天,看不 見樓房的影子,就把這位工程師叫來問道:“你現在是作什麼啊?”工程師回答說:“我 給你造三層樓呀。”富翁又問道:“怎麼造三層樓要在下面造,不在上面去造呢?”建築 工程師說:“要一層一層造上去,不先造好了下面兩層,又怎能造第三層呢?”不料富翁 立刻阻止他說:“不,不,我不要下面的兩層,我只要第三層,你給我造最上面的一層就 可以了!”建築工程師聽了大笑,一再說明,但富翁很固執。堅決要他只造第三層,弄得 建築工程師沒有辦法,只得停止工作回去了。 這個故事比喻:佛弟子不肯恭敬承事三寶,切實地從“戒、定、慧”基本三學修起, 只是懶惰懈怠,喜歡走捷徑,對念佛、持戒不屑一顧,自以為這種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物件 自己這種“天才利根”是沒有必要的。其結果正像這個富翁一艤,不過是癡人的空想罷了 ! 一、三皈依: 我們先聽聞佛法,然後確定三寶是我們生死輪回的皈依處,那就要求皈依。我們皈向 三寶,不能只是內心皈向而已,還應該根據外境,舉行一個皈依的儀式。好比一對戀愛中 的男女,他們只是同居,沒有註冊結婚,沒有跟人家講明,那有誰相信他們?當他們在婚 姻註冊官的面前宣誓,簽了名,經過一個簡單的儀式,註冊結婚後,大家對他們就有信心 。同樣的,我們凡夫的心每每隨著外境而轉變,雖然內心皈向三寶,還得要舉行一個簡單 而隆重的皈依儀式,這樣才算是個正式的佛教徒。 二、受持五戒: 三皈依者皆應進一步受持五戒。受五戒也同三皈依一樣,我們只是內心受持五戒,那 力量不強,遇到逆緣時就不容易把握,往往會把五戒丟到一邊。就好像一對男女,只是同 居,不要結婚,那他們就很容易因惱意見而分手。同樣的,如果一個人內心認為受持戒律 是正確之道,他就應該去請求一位法師,為他傳授五戒。傳授五戒是這樣的:傳戒者必須 是一個持戒者,向他求戒才正當。佛弟子的受戒,須是師師相授,講求戒體的傳承與納受 ,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將戒傳給他人,此一戒體,是直接傳自佛陀,受戒而納受戒體, 便是納受佛的法身於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以期引導各人 自性是佛的發明或證悟。它其他宗教的戒律不同。佛教的受戒律是自動發信受持的,並不 是像被判死刑那樣,有人持者刀子強逼我們一定要受持。如果我們堅持不要受持戒律,佛 陀也沒辦法,但他會慈悲勸導我們“以戒為師”;那是因為在佛教的教導中,必須要朝向 戒、定、慧的修學;如果沒有戒律為基礎,修學任何法門都很難有成就,所以學佛者應該 先皈依,然後受戒。《法華經》曰:“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我們受持五戒後,要 好好守持,才能期望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經又雲:“信為能入,戒為能度”既是此意。 三、在家菩薩戒: 如果機緣成熟了,佛子應該進一步求授在家菩薩戒,以再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菩薩意譯為“覺有情”,覺是覺悟、覺了、覺知、覺見的意思;有情是眾生(眾緣和 合而生或眾多生命)的意思。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眾生以覺他,這就是菩薩的定義。要 做菩薩必須先受菩薩戒。如《梵網經》中說:菩薩戒“是諸佛之本原,菩薩之根本”。不 行菩薩道,雖信佛而永不能成佛;要行菩薩道,須受菩薩戒,所以菩薩戒是一切諸佛之能 成佛的根本原因。 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在受菩薩戒以前,先要次第供養父母、師長、妻子、善知識、 奴婢、出家道人。並問九種遮難:家屬不聽、欠他人債、身心有病、汙淨梵行、作五逆罪 ;盜法賊住、性別難辨、殺道心人、眾前妄語等,若犯其一,便不能受戒。在家菩薩戒包 括六重戒和二十八輕戒,在此暫不作細講。 金子的價值:一位智者手裡舉著一塊金子,面對下面的聽眾問:“誰要?”一隻只手 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塊金子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准許我做 一件事。”他說著將金子抹上一些泥巴,然後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他又說 :“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呢?”他把金子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並且用腳 碾它。爾後他拾起金子,金子已變得又髒又臭。“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 “是的,無論我如何對待這塊金子,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並沒貶值,它依舊是金 子。人生路上,我們曾做錯過、摔倒過、被人輕賤、也輕賤過別人。我們覺得自己似乎一 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我們永遠不會喪失自己的清淨佛性。無論國 王、乞丐乃至畜生,我們的佛性都是一如的,在佛不增, 在凡不減。” 請記住:無論什麼時候,無論發生過什麼,我們都不應該看輕自己,也不應該看輕別 人。每個生命都具有無上的價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2.233.1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