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皈依三寶的正行 釋宗庚   內容提要:皈依三寶是信仰佛教、步入佛門的第一步。皈依三寶後究竟要做些什麼? 本文擬對皈依三寶的第一種正行進行闡述,重點是對發什麼心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及不聽 聞親近的諸多過失,為諸皈依三寶後樹立正確的行持方向,作為修學的指導,引導諸三寶 弟子步入正行,更趨於圓滿的佛果。四正行是屬於覓道階段,以期成就四不壞淨,修行趨 涅槃。   皈依三寶是佛教徒步入佛門的第一步,皈依是回轉依靠,或者歸投信賴的行為,均稱 作為皈依。萬丈高樓平地而起,學佛也是從皈依三寶開始。皈依三寶是最先的基礎,不受 三皈依,不可能成為正信的佛教徒。皈依三寶以後到底要做哪些事情呢?要得到三寶救護 ,須修習正行,才能得到三寶救護,依照經典講正行有兩類,各分成四。如《瑜伽師地論 》卷六四云:“當知皈依有四正行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 。”又云:“當知復有四種正行:一諸根不斷;二受學學處;三悲愍有情;四應時時無間 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本文針對第一種四正行進行概述,諸佛亦是由善知識成就而成佛,學佛者應知善知識 的種類、善知識的資格;及發何等的心來親近?不親近會有什麼過失?為什麼要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及法隨法行等相關問題,進行闡述,以管窺全,若有諸失漏,祈諸方家指正。 一、親近善士   (一)善知識的種類   關於善知識的類別,在經論中各有不同,本文據天台宗的分法及原始佛教時期的阿含 聖典的分法,來說明善知識的種類。據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卷四記載有三種善知識: 一外護善知識;二同行善知識;三教授善知識。另據《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卷二記載:   近善知識,有三種:外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教授善知識。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 ,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教授善知識 ,以內外方便禪定法門,示教利喜。   外護善知識,《摩訶止觀》卷四云:   夫外護者,不簡白黑,但能營理所須,莫見過、莫觸惱、莫稱嘆、莫訊舉而至損壞。 如母養兒,如虎銜子,稠和得識,行道人乃能為耳是名外護。   外護是指僧侶以外的在家人,為護持佛教的善行之人。如四時供養,來助其安心用功 辦道,或者盡心盡力護持佛法的弘揚,外護善士不說是非,有所需要盡力幫助,絕不能觸 惱。   同行善知識,即是好的同事、同學,或者是同參道友,在學佛的道路上,他能以種種 善巧方法來促進,使之精勤努力,早成道業。   《摩訶止觀》卷四云:   同行者,行隨自意,乃安樂行,不必要同伴,但是要到方等般舟的修行方法……又能 夠互相恭敬尊重,如視世尊,是各同行善知識。   教授善知識,精通佛法,能宣說般若,能示以正道、非道,隨順善導學,得見恆沙佛 ,是名教援善知識。《華嚴經》卷五十三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善知識,何等為十?所謂令住菩提心善知識;令生善根善知 識;令行諸般波羅密善知識;令解脫一切法善知識;令成熟一切眾生善知識;令得決定辯 才善知識;令不作一切世間善知識;令於一切劫修行無厭倦善知識;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令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識,是為十。   原始佛教的阿含聖典中記載有如下幾類善知識:世俗善知識、世出世間善知識、究竟 善知識。世俗善知識能令俗人得現法安,現法樂。《雜阿含‧九一經》中云:“何等為四 ?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無論何種職業,能做好本職工作, 敬職守業謂之方便具足。如法勞動所獲得的成果善於安排守護謂之守護具足。同經云:   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虛妄、不凶險,如是知識能善安慰,未生憂苦能令不 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喜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知識具足。   善士有善業、善見、善思,能導世人無有憂苦,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令不生;已生 善令增盛,未生善令其生,名為善知識具足。財物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世出世間善知識,《雜阿含經·九一八經》云:   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此苦聖諦如實知,乃至得阿那 含生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是名捷疾具足;何等為色具足?若有問阿毗曇、毗尼,乃至 而為解說,是名色具足;何等為形體具足?謂名聞大德能感時到,乃至湯藥、眾具,是名 形體具足。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另據《雜阿含·九一七經》云:   謂士夫此苦如實知,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如實知,乃至究竟苦邊,是名捷疾 具足;何等為色具足?若問阿毗曇,律,乃至能為解說,是名色具足;何等為形體具足? 大德名聞,乃至臥具、湯藥,是名形體具足,是名士夫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善知識應該具備斷德、智德以及福報,能斷證四聖諦即四聖諦能如實知。三結斷證得 須陀洹果;五分下結斷證阿那含;解脫三有漏證阿羅漢果。若有問阿毗曇,律能以具足, 次第隨順具足解脫各為智德。有大德名聞感應得到四時供養,如經云乃至臥具、湯藥。 究竟善知識能夠為眾生解脫諸縛。《雜阿含·一二三八經》說:   佛告波斯匿王云:如是大王!如是大王,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 通達現見,緣自覺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不斷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我為善 知識,眾生有生法者,解脫於生,眾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悉令解脫。   同時本經又云:   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我常為諸眾 生作善知識。其諸眾生有生故,當知是尊正法,現法全脫於生;有老、病、死、憂、悲、 惱苦者,離諸熾然,不待時節,現令脫惱苦。見通達、自覺證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 非惡知識、惡伴黨。   究竟善知識,令諸有情解脫煩惱,不待時節因緣,能當下令眾生見通達,自覺證知煩 惱是苦本,得究竟安穩,離開紛擾的煩惱之中,安住現法樂往、常住法味之中。   善知識又名善士、善友。另有據不同經典有不同記載,其同義異名,如:族勝子、善 人、善丈夫、善男子、善女人、調士夫、大夫、良家等許多異名,此不一一列舉。   (二)善知識的資格   善知識需要具足何等的資歷方能稱謂善知識,在眾多經律中各有不同的說法,《莊嚴 經論》云:“知識須具戒定慧,德勝精進教富饒,通達真實善說法,悲愍為體斷疲厭”, 上面偈頌中概述出:作為一個善知識,必須要三無漏學圓滿具足;道德好,能夠善知弟子 心,令證其行,導弟子於善道;能夠善說如來的教法,給弟子與樂拔苦,並且自己能法隨 法行,親自實踐佛陀的教法。《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云:   云何各為善友性?謂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何其為八?謂有一安住禁戒 、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   從上可以看出:   1、作為善知識,一定要安住禁戒。何謂禁戒?即如來為諸比丘設立的,諸多戒律。 戒能防非止惡,令我們身心不造惡而行善。安住禁戒可以說是我們自身的保護傘,不造諸 惡,能嚴持戒律,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身、語、意業無有虧欠,故名安住禁戒。   2、具足多聞。對於如來的甚深教法,多聽聞思維,並且通達。有求諸殊勝佛法的人 ,隨時的宣講開示,令諸求法者於微妙的佛法能夠受持、實踐,語言上能廣為宣說,如經 云:“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如上所言為多聞具足。   3、能有所證。於佛法得到真實的受用,能夠證得諸多的禪定功夫,進入禪定的境界 安住;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過患想,能證慈悲喜捨四無 量心。 4、性多哀愍。對於一切眾生,常常時、恆恆時,起哀憐悲愍之心。一切眾生在三界 苦海中漂流,想辦法濟渡。喜好義理的示之以義理,樂利者予其利,喜樂者給予其樂,即 是讓各類眾生皆得適意滿足。   5、心無厭倦。面對弟子隨時隨地能教導,弟子行為中善行,給予贊嘆和鼓勵;弟子 行為中之不善,隨時勸其改過,以自新。自己本身精進、修行,對四眾宣說佛陀正法不辭 勞倦。 6、善能堪忍。對於許多事情難忍能忍,別人的辱罵不以反唇相譏,別人的嗔恚不以 報,於修道時能夠堪忍寒、熱、飢、渴、蚊、蟲、蛇、蠍等,能為容忍。   7、無有怖畏。處於大眾場合中說正法,心無怯劣、聲無顫抖,論辯無有失誤,不為 諸畏怖所逼。   8、語具圓滿。所講的語言是眾生所喜歡聽的,能夠深入淺出,把複雜的問題能夠生 動形像化,容易理解,善能辯說。   (三)善知識的功德   善知識具有何等的功德?我們應如何親近?不親近會產生如何的過失呢?善知識指導 我們斷惡修善,離一切苦,得一切樂。善士對我們的功德極大,我們能如法念其功德,能 引起我們對善士的如法親近、如法依止、承事恭敬。善士到底具有何等的恩德,《增一阿 含經》卷四十云: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所謂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事將引善道以至無為。佛告 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 之人。與其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 計。皆悉免生老病死,為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原來佛陀也是由善知識的成就方能成為佛陀,並且說善知識是全梵行之人。全梵行不 僅提供給了後學了脫生死的方法,而且自身亦精進修行、度脫眾生,便於其皆免生、老、 病、死 ……   復次,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從事者,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 ,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於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 聞、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信之人也。   原來與善知識共事,可以對我們有如此幫助,使我們的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 《四十華嚴普賢行願品》云:   善男子!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應當勤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 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於 善知識, 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過失!   為求佛道應勤求善知識,對善知識應該恭敬,不能有尋求過失的心態去觀察善知識, 假如只見善知識的過失,則不見善知識的長處,一葉障目,嚴重地覆障了清淨心。自己對 善知識的敬信退失,善法功德亦便退失不生,“世間若無善知識,則無有尊卑之序,父母 、師長、兄弟、宗親,則與彼豬犬之屬與共一類,造諸惡緣,種地獄罪緣;有善知識故, 便有父母、師長、兄弟、宗親……”世間若無善知識,其害處:無有父母、師長、兄弟、 尊卑之序,造諸惡緣,種地獄因。   (四)應如何親近善士   知道善知識有如此功德,作為修學者應該如何親近。在大小乘中,則各有不同的說法 ,小乘認為應該將善知識作父親想,世間上哪裡還有比父親更親的人。大乘則將善知識如 佛想,相好莊嚴,功德圓滿的佛陀是我們的楷模,我們恭敬頂禮都來不及,哪裡會對佛產 生不親近的念頭。   對於具德的善知識親近,《華嚴經·入法界品》云:“善男子,汝承當一切善知識, 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除患心,離驕慢故,應發如大地心,能低 下故。”弟子對善士的親近之心如此堅毅、誠厚、任勞。因為知道,一切佛法皆以善知識 為根本而生、而長,乃至圓滿,故能發起一切恭敬承事的心意,古德云:“佛法從恭敬中 來,有一分恭敬則滅一分罪,十分恭敬則滅十分罪。”   如何才能圓滿親近善友。《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云:   一於善友有病無病,隨時供侍,恆常發起愛敬淨信;二於善友隨時敬問禮拜奉迎、合 掌殷勤、修和敬業而為供養;三於善友如法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隨時 供養;四於善友若正依止,於如法義、若合若離、隨自在轉、無有傾動,如實顯發作奉教 心,隨時往詣、恭敬承事,請問聽受。   親近善士、身口意三業奉侍,四時供養恆常不斷;善士有無病緣,隨時奉侍;善知識 所講法、開許或遮止的法,應該無顛倒信受奉行,隨師說自在,不為異論所引奪傾動。如 果違犯,應如實發露懺悔,不起煩惱,更求精進。於師長恭敬承當,請教聽問。 有具德善知識如果不依止,會產生哪些過患?不依止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 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 退失。 親近善士之勝利: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 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 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二、聽聞正法   (一)聞的定義   《楞嚴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六個 義項,其中有二項同聽聞有關。正法是什麼呢?《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云:   謂正法者,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說開顯,分別明了,此復 云何。所謂契經應頌記別,廣說如前十二分教,是各正法。   簡單說就是經、律、論三藏,擴展開來是十二分教,何以說三藏是正法?經名修多羅 ,即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根機;律又名毗尼、毗奈耶,具有善治、調伏、滅 等內容,是我們生活、日常行為的軌範。由此可以減少我們三業犯罪,令善法增長,身心 安樂;阿毗達摩是論藏,佛弟子的言論。   “聞法”要從哪些聞?龍樹菩薩說:“由三處聞:從佛聞法、從佛弟子聞法、從經典 聞法”。佛陀住世時,能夠從佛身邊聽聞正法;佛陀涅槃後只能從佛弟子處聞法。我們閱 讀經典是 “以戒為師”,從經典中透過語言文字所詮釋教義來了解佛法。   多聞正法,有哪些功德呢?《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云:“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遠惡 、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聽聞正法,能知道善法、惡法,有漏無漏法等,知道有所 取捨;聽聞佛法,知種種善法,可以去修學;聽聞正法,知道惡法會招感惡果,能止息惡 心,遮止惡心的現起;聽聞正法可以斷沒有意義的事情,不會追尋外道的修行方式,遠離 外道,正道修行;聽聞正法,如法修行,能夠得到涅槃解脫。不聽聞正法哪裡能知善惡, 《大寶積經》卷五十云:“如是有人,內具諸明解,不聞於正法,善惡何能曉”。   (二)尊正法敬法師   知道正法有如此殊勝,應該如何尊重正法?經典中常言將正法作醫藥想,為療眾病苦 ;聽聞正法作寶想、作眼想、作明想、作大果勝功德想、作無罪大適悅想。佛法最極珍貴 ,眾生在三界中流轉生死,沒有善法財作依祜,佛法是渡托我們出三界的舟航;是千身罕 遇、萬劫難逢,相逢了機不可失。憑借佛法的力量,得以趨凡入聖,應生起尊重心,作眼 想:眾生在三界流轉生死、常墮惡趣,真正原因是愚痴,無有智慧,對於善惡法,不知有 所取捨。如盲人於道路不能辨別,現在得聞正法,可以明辨是非善惡、瞎子重見光明生起 廣大的歡喜心;作明想:由於聽聞正法得慧眼,一切境界,如實知了,照徹事理,不會迷 惑;作大果功德想:聽聞正法,是證得菩提的因性,可以得到菩提涅槃功德的因性;作無 罪大適悅想:所聞正法 ,於諸法中選擇修習止觀,現世能滅粗垢罪過,應生大樂想。   對於說法師,應作如何看待、觀想?《入菩薩行論》云:“雖遭平常病,猶須依醫言 ,況復貪等罪,百病恆逼逐。”我們應該將法師作醫生想,自己作病人,法應作藥想,不 應追求說法師的過失:或說法師的造詞遣句不美妙,說法師的語言不好,如帶有太多的地 方口音,不應嫌其語言粗陋,不追隨聽法;或說法師的家庭出身不好;或說法師長得不英 俊、不瀟灑,嫌其醜陋;或說法師戒行有損,想他是壞戒人,不從他聽聞佛法。若追求法 師過失,會影響聞法善心。   (三)發何等心聞法及不聞過失   已知道何處聞法及法的殊勝,應該發起什麼樣的心來聽聞。《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 云:“往法師所,無雜染心、無散心,聽聞正法”。這裡明確告訴我們應該以無雜染、無 散心來聽聞正法。無雜染聽聞正法,謂聽法時,心遠離貢高雜染;其心遠離輕慢雜染;其 心遠離怯弱雜染。能做到遠離貢高、輕慢、怯弱雜染,就是無雜染聽聞正法。如何才能遠 離貢高雜染:聽聞正法,要應時聽、殷重聽、恭敬聽,不為損害、不為隨順、不求過失, 能做到以上這些就可以遠離貢高雜染。既知遠離貢高雜染,更應知遠離輕慢,恭敬正法、 恭敬說法的補特伽羅,不輕正法,不輕說法的補特伽羅,即是遠離輕慢雜染。聽聞正法, 不產生輕蔑之想,特別是對法及自己不能產生輕蔑想,就能遠離怯弱之想;無散亂心聽法 ,聽法之時心不散亂,應生起求悟解之心來聽聞正法。專一趣心、專心致志地聽聞正法, 息諸外緣,心專注於聽聞正法,聽時耳聽心記念無意失。聽聞正法來清洗內心的染污。   若不聞法有何等之過失?《成佛之道·聞法趣入》云:“如器受於水,如地植於種, 應離三種失,諦聽善思念。”如果不能如法地聽聞正法,不能得到的功德,如雨天用盆等 器物接雨水,容器倒覆,雨水不能入;或容器曾經裝過有毒之物,未曾清洗,中有雨水進 入,但不能用;或容器有裂縫,即使容器乾淨,所接的雨水仍是一無所有。以前我們聞法 時不專心,如器倒覆,於法仍無所聞;聽法時有成見、懷疑、邪執,不僅不生起功德,反 生邪見,更不可救。古德云:“破戒猶可救,破見不可救”。試想,沒有正見的人,誰能 救護。聽法時,雖沒有成見,內心散亂,事務繁忙,聽了後不曾憶念,即而忘掉,如經語 說記在水瓜瓢上。如上聞法具有過失,因為不聞法,不能明辨是非,造無量惡業,招感的 是三苦果報,不生正見,墮邪見家中,即生逢無瑕。由聞正法救,遠離邪見家。 三、如理作意   何謂如理作意,於所聽聞的法理,作如實不謬的作意;“或法住智如實,了知諸所知 事;或善清淨出世間智,如實覺知所知諸法。如是,名為如理作意”。對於常、樂、我、 淨起妄執,應不如實所知而妄起增益或損減,是不如理作意;與此相反即是如理作意。簡 而言之,如其所聞正法理而了知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身器不淨,人法無我。於所知事不 起顛倒見。云何如理作意?《集異門論》云:“於耳聽聞,耳識所了,無倒法義,耳識所 引,令人專注,隨攝等攝作意發意,審正思惟,心警覺性。如是名為如理作意。”這是說 對聽聞得來的正法,令心專注,常住於正思惟當中,令心警覺,對於做無錯亂的,識記於 心,名如理作意。又《法蘊足論》說的:   云何名為如理作意?謂從善士,聞正法已;內身慶慰,歡喜踊躍,奇哉世尊,能說如 是深妙正法。佛所說苦,實為真苦;佛所說集,實為真集;佛所說滅,實為真滅;佛所說 道,實為真道。彼由如是內身慶慰,歡喜踊躍,引攝其心,隨攝等攝作意發意,審正觀察 深妙句義。如是名為如理作意。   從善知識處聽聞正法,內心慶慰,引攝其心,審正觀察深妙句義。如何能做到如理作 意成就思惟?首先要自性清淨。何謂自性清淨?用本自清淨的心來思惟法義,在清淨無喧 鬧的寂靜處,認真地思惟聽來的正法,通過思惟通達所聞知的諸法義理。對於不應該的思 惟即是與法不相應的思惟要遠離,思惟與正法相應之法義,能通曉大小二乘的言教。所思 惟要依義理而不是依照文字,知曉的佛法雖然不多,但能起深深的信解,以正智慧來思惟 悟道。反復不斷地鞏固思惟,即恆常不斷地思惟,並且安住在思惟當中。在思惟當中,不 中途厭倦、畏縮、退怯,使正思惟能堅持下去,最終有所成就。《中阿含·習相應盡智經 第十三》作如下說:   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者根,護戒、不悔、歡悅、 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盡智。   有了正思惟可以便習盡智,盡智即無漏智。何以為無漏智?於無學位所起之智慧,斷 盡一切煩惱,則知我已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斷盡煩惱時所生之自信智,《雜阿含·七一 六經》云 :   正思惟者,未生貪欲蓋者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嗔恚、睡眠、悼悔、疑蓋令不生, 已生者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令增廣;未生擇法、精進、喜、定舍覺分令生,已 生者重生令增廣。   在此經中所說的正思惟可概括為:能令諸善法未生者令生起,已生者令其增加廣大, 則名為正思惟。   思惟主要有哪些呢?“云何思擇諸法?此復二種應知:一思擇素怛纜義;二思擇伽他 義。”《瑜伽師地論》中告訴我們思擇的有兩大方面:一是從經藏中去思維;二是從頌文 中,即偈頌中去思擇諸法。素怛纜又名修多羅,三藏之中的經藏。華意契經,上契諸佛妙 理,下契眾生根基。經又指徑,路徑,指引眾生成佛之徑。經是佛親口宣說,真實義是不 可置疑的。佛或隱秘,或顯了,或長說短論而令諸眾生得開解了悟,故《師地論》中講要 思擇經中義理,照此義理指導修行,眾生就可以得安穩涅镛,現世之中得現住法樂;伽他 譯為頌,定字數結四句,不間三言、四言乃至多言。伽他是聯美辭而歌頌者,根據種類可 以分作二種偈或五種偈。二種偈是通別偈;五種偈分別是短句、前句、中句、後句、長句 。思惟經中,偈頌中義理不外乎引導行人從無我導向解脫煩惱,證入涅槃,以三學為首統 攝一切佛法的理義。   不思惟有哪些過失呢?“若無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習;若無正念、正智,便害護 諸根、護戒、悼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習;若無解 脫,便害盡智習。”沒有正思惟有害盡智習;沒有正念、正智乃至厭、無欲、解脫習,便 害盡智習;沒有正思惟,令諸善意不得生起,便生起無量諸過。“不正思惟者,未生貪欲 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瞋恚、睡眠、悼悔、疑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 生念覺分令不生,已生者全退;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不生,已生者令 退。”在《雜阿含》中明確指出沒有正思惟,令五蓋、七覺等等煩惱生起,增廣並增勝, 能覆障諸善根。   以上引諸經論來說的如理作意,學佛的人,應時常如理作意,令我們處於正思惟的境 界當中,隨時守護我們的三業,令諸不善法不生,諸善法增益廣大。有諸善生起,方能斷 除煩惱等障,最終能夠究竟成佛。 四、法隨法行   《攝大乘論釋》云:“如教行故,名法隨法行。即一切學處名法隨順學法修行,是為 法隨法行。”約有五種、三業(身、口、意)如教行無倒轉為三種;於法正思為第四種; 於法正修為第五種。《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云:“云何菩薩法隨法行?當知此中略有五 種:謂如所求、如所受法、身語意業,無倒隨轉、正思、正修。”對於所求受的法,如教 修行身、語、意業三種法隨行,諸佛所宣說的應作、不應作明了以後,令諸不善生去,善 生令生。身、語、意業,無倒遠離,無倒修證,如此所作即各身、語、意生無倒隨轉隨法 行。獨居閑靜,隨所聞法,樂欲思惟,樂欲稱量,樂欲觀察;遠離不思議處思惟彼法、恆 常思惟、勇猛精進思惟,法於其少分,能觀察悟入,生深信解,凡有思惟依義不依語,令 其堅固,心不隨迷悶錯亂。   “云何於法正修,當知此修,略有四相:一者奢摩他;二者毗缽舍那;三者修習奢摩 他,毗缽舍那;四者與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云:“眾生 為相縛,及為粗重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修習止觀是解脫二縛了脫生死的利劍 ,能獲得世出世間的種種果利。“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 皆是此奢摩他、毗缽舍那所得之果。”世出世間的一切善法皆止觀所得之果。《菩提道次 第廣論》云:“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皆止觀之果。”奢摩他是梵語,漢譯為止,是止息寂靜 之義,其特性是令心專注而不散亂。《般若經》說:“一心不亂名止。”《遺教經》:“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解深密經》云:“心一境性,是奢摩他相。”   毗缽舍那,漢譯為觀,其義為牢諦觀察,其體性是慧,有簡別抉擇而無錯謬的特性。 《般若經》云:“如實見法名觀。”《解深密經》亦云:   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好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 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又諸菩薩,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是如是 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如理簡擇,最極簡擇,極簡擇法,廣說乃至覺明慧行,是名毗缽舍 那。   止觀能令心專注一境,使粗顯的微細、散亂的平靜、昏沉的覺醒,如是達到寂寂惺惺 的地步。觀是破無明、了生死、悟實相,要觀察實相,審諦直理,引發特殊的智慧,杜絕 認識錯誤的無明,方能了脫生死,悟入實相真理。修習止觀,要無間加行,殷勇加行,恆 常修習,是名修習止觀。修止觀的人,於如是止觀相中,其心不動,於無功用離諸加行任 運轉處,攝受無亂,是名樂修習止觀。若能依照如上止觀的修習,定能引生諸多善果利利 ,止觀是世出世間一切善果的根本。   綜上所述,作為正信的三寶弟子,皈依三寶以後能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 法隨法行,則能依照佛陀的教法,依教奉行,能得到三寶的加持;能如實地行持、實踐佛 陀的教法,能獲得自他兩利,究竟成佛。在現世之中,可以安住在清淨中,得佛法的殊勝 受用。如《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能得 生人中,得大丈夫身,不處邊地,處於有佛法之所。諸根具足,無五無間業障,對聖教產 生清淨信解,不在邪惡之處發生信解。 轉載自廈門南普陀 閩南佛學院 http://www.nanputuo.com/nptxy/html/200711/1814324659424.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61.231.133.252 (05/26 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