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律 海 十 門 講 記》 智敏上師 第九講 今天我們講殺戒,殺戒的攝修心要。“著財色名聞,乖違起忿惱,破壞無自他,猶如不治 火”。假使你執著財,執著色,執著名、聞,就是“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了,你假 使對這些執著的話,那麼你貪、追求的時候當然是一股希望了;假使你追求不到的話,或 者有了之後給人家奪走了,或者散失了,那麼“乖違起忿惱”,違了你的願了,給你心不 稱了,那麼要起嗔恨心——“忿”、“惱”。“忿”就是大火,一下子大發脾氣,“惱” 就是心裡很不舒服。“破壞無自他”,那麼因為自己起了嗔恨心了,就要採取那些不好的 行動了,破壞自己、破壞人家,有的時候也破壞自己。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發脾氣,把自 己家裡的溫水瓶、花瓶“嘩”打了一地,全部打爛了,結果損失是自己的,把自己的家產 都打爛了,這個是損害自己。發脾氣,這些嗔恨心起了,自己身體也糟糕。我聽說有個人 ,他看到他的女人跟人家做壞事,他拿起刀要砍過去,就是有高血壓,氣得很,把手一舉 ,就休克了,腦溢血死掉了。這個就是破壞自他了。自他,要害人家呢,當然人家是不好 了,但你是著財色,你執了那個女人,看到她跟其他的人跑掉了,那你就起忿恨心,要破 壞人家,結果人家還沒破壞掉,自己就死掉了。也有人給人家破壞的,也有,這個公案多 得很。有一個女人她跟一個男人做不規矩的事情,晚上她丈夫回來了,看到這事情,他也 預先知道,人家告訴他了,他故意避開的。晚上回來,親自看到之後,拿起刀就砍,那個 男的趕緊爬起來跑了,衣服也沒有穿好就裹了一個被子,一下就跑了,很快跑掉了。那麼 第二天人家就報信說,在這裡過去的一條河裡,有一個屍體,頭上都是血,頭上砍到了。 冬天的水很冷了,這個水灌到頭裡去痛得不得了,在水裡淹死了,也是刀傷,也是淹死的 ,就這樣子死在河裡邊,那就是破壞自他啊。這些事情多得不得了,大家隨時可以看到。 “猶如不治火”。“不治火”,我們燒飯的火,燒爐子的火等等,這是治火,那就是我們 人管了它,利用它的火;不治火,那就是火災這一類東西,掌握不住的火,那就是你真正 的嗔恨心起來之後,自己掌握不住了,失去了理智,那就是“破壞無自他”。我們說最起 碼的,“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把你過去的功德呢,焚燒功德林了。你好容易造了 很多的功德,只要一念的脾氣嗔心起了之後,那功德全燒掉了,沒有了。沒有了不算,還 有嗔恨心,厲害的要下地獄的,如果造了其他的罪,那就更糟糕了。 “若嗔於此人,欲令消滅盡,使他人打殺,棄捨思永離”。假使你對這個人懷恨,嗔恨心 ,那你對他呢,就是要把他消滅了。仇人呢,最好把他滅掉,懲罰他還不夠勁,一定要把 他整個消滅了才高興。過去的歷史上那就很多了:以前趙襄子跟智伯打仗,智伯本來是個 大國,他後來因為驕傲,結果給趙襄子打敗了。打敗了之後,他們過去有仇,他(趙襄子 )就是把他(智伯)殺了之後還不算,把他(智伯)的頭骨(頭上骷髏骨),做一個小便 器去報仇。這個就是嗔心嗔到極點了,消滅了之後還嫌不夠,還要把他的頭骨頭,做一個 裝小便的東西,這個都是嗔心在作怪。那當然了,這個都是有果報的。 “欲令消滅盡,使他人打殺”,或者自己要把他消滅盡,或者自己沒有能力呢,使人家去 打殺。“棄舍思永離”,最好他永遠不見面,把他消滅,乃至焚屍揚灰,把他打死之後, 屍體也不要它,把他燒了之後,把灰到處撒了,沒有了,全部消滅他。這個是嗔恨心起來 就會起這些念頭。 殺就是一種嗔恨心,“殺由貪嗔起”。殺有兩個原因,由兩個煩惱引起的,一個是“貪” ,貪殺,貪動物的肉,要吃它的肉,把它殺掉;或者貪他的財,貪他的女人的色,把他殺 掉,這是由貪而殺的。也有嗔殺的,冤家仇人恨得不得了,就把他殺掉。那麼我們說既然 殺的因是貪嗔,那麼你要避免犯殺戒呢,“護殺戒貪嗔”。你要保護你的殺戒不要犯的話 ,你要護殺戒呢,要把你貪嗔的心要戒除,從根本上除掉。殺戒還是從行動上的表現,而 推動殺的因素就是貪嗔。你如果你要使殺戒不犯的話,那你把貪嗔的心護持到,不要給他 起來,那就保證不會犯殺戒。 “一念嗔恚意,百萬障門啟”。這個就是前面講過的,一個念頭,嗔恨的心起一個念頭, 各式各樣的障都會開開來。嗔恨起了之後善法的門就閉了,功德叢林就燒掉了,而一切的 障都給你開了綠燈了,都會起來。 “常修四無量”。那麼要對治這個嗔心跟那個貪心呢,那就是修四無量,主要是對治嗔心 了。“四無量”就是“慈悲喜捨”。捨心就是對治貪心也對治嗔心,都對治;那麼慈、悲 、喜都是對治嗔。慈悲是對治嗔的,喜無量也可以對治貪,對人家的東西起隨喜心,自己 就不貪。經常修四無量,那麼這是一個對治法,這些都是教授我們要護持殺戒,就不要起 貪嗔念頭。不要起嗔的念頭,要知道嗔的危害性,前面講的,那些“不治火”、“百萬障 門啟”等等,這是嗔恨心的危害性。那麼同時 還要修四無量,經常修“慈悲喜捨”。 “證解真空理”,瞭解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本來是沒有人、沒有我、沒有你,那麼嗔恨 嗔什麼東西呢?那就是煩惱在裡邊作怪了。能夠知道煩惱的本性也是空,那就是真正可以 達到三輪體空了。但這個一般的人做不到,那麼下邊就是四無量、修忍辱了,這是一般可 以修工夫的。那麼真正的真空理呢,我們說這個能夠得到之後,就是一切法自性空知道, 並不是把緣起也抹殺了。緣起是有的,因為知道它本性空,作戲、作夢給人家殺掉了,根 本不起一個仇恨心的,那麼你要看到被辱駡、謾駡,如夢幻泡影了,這樣子你就不會起嗔 恨心。並不是說,事上的事情沒有了,事上還是有的。你因為證了真空理之後,知道它本 性是空的,那就不會起這些嗔恨的心。那麼一般凡夫來說呢,修忍辱,“忍辱力”要修起 來。那就是具體在事上修。你說我修忍辱,一天到晚想忍辱忍辱忍辱。這個心裡,當然, 你說發心是對了,但是要鍛煉,怎麼鍛煉?事上要鍛煉,“罵打我不恨”。人家罵我、打 我,不要起恨的心。這個就是事情上鍛煉了,你經常觀想觀想:人家罵我,我不動心、不 動念頭,這個很容易。但是真正人家罵起來了,罵得你很痛心,你不要動個念頭恐怕也難 了。他罵你一句,你罵他十句;他打你一下,你打他十拳,就這樣子來了。這個至少要對 治。 “有過當應爾”。那麼人家打罵我,不恨,不恨的道理也要觀想了。你憑空說你打我我不 要恨,你心裡越要不恨,越恨,這個是止不住的。要把道理想清楚,那你恨不起來了,怎 麼想呢?“有過當應爾”。假使你自己有過失,他打你罵你,應當的,做錯了是該打嘛、 該罵嘛,這個沒有什麼了不得。那麼可以改正的。 “無過彼自罪”,“假使我沒有錯,他打我罵我那我不是吃冤枉了,那不行的。那不行的 啊,要還的,我要打還他的”,這個不行了,這個你就嗔恨心又起來了。假使你自己沒有 過,怎麼觀想?沒有過,他打了我,我的業報給他還清了;而他自己造罪,他很可憐,他 打了人,或者打了比丘了,他造了很大的罪,他將來要入惡道。那還要可憐他,不要去恨 他了。他將來受的苦比你打一拳踢一腳更厲害,那你去恨他幹什麼呢?他因為你身上造了 一個罪,將來要受很大的苦,這是因為你產生的罪,那麼你要可憐他將來要那麼大的苦, 要代他消苦,還要幫他好好地給他回向呢。 所以說“無過彼自罪”,佛在《四十二章經》也說過,人家罵佛,佛就講給他們對方聽。 他說,“你罵了半天,譭謗了,你謗了半天,我現在問你個道理。假使你送禮,一份很厚 的禮送給人家,人家這個禮不收,那麼這個禮歸哪個?”“當然歸原主了,當然歸自己” 。“那麼好了,你現在罵了半天,謗了半天,我也不接受,那個罵就是還給你自己去了。 你就是罵自己了”。那這些道理多想一想呢,就不會起恨心了。 “思業因果報,念無常空理”。要想因業果報,你造了業就會感果。你這輩子遭人罵,肯 定以前是業上有這個因,以前造這個業的因,現在果報上人家罵你打你。那麼這個業是自 己造的,自己造來的,不要恨人家了。怪自己,好好懺悔就是了。“念無常空理”,一切 法都無常,他打了半天,打好了就沒有了,罵了半天,罵好了就沒事了,一切都無常的, 不要跟他去計較。如果能夠知道空的道理更好。罵了半天,沒有人罵,也沒有所罵,罵的 法也沒有,三輪體空,一點事也沒有,你去罵好了,罵了半天,沒有事。那麼這個是比較 高級的了。 下邊是觀想,“罵訾惟有聲,分別由我識”。人家“罵訾”就是說你的壞話了,人家罵了 半天,說你怎麼怎麼不好,這個是聲波,這是聲音。他聲音是什麼意思?那你自己心分別 ,你不去分別它,只是耳朵裡一個聲波,“吧吧吧吧”在響。如果一個海外的人來罵你, 你不曉得說啥子。我們說以前我們一個外甥,他文化大革命要勞動,到海外的那些洋輪上 去給人家打掃衛生。結果他們這批學生調皮,看到那些船上的水手是黑人,他們就罵他們 是豬,“Pig,Pig”去罵,邊罵邊笑。那些黑人以為給他們打招呼,“嘿嘿嘿”很高興。 他們心裡面沒有這個豬的概念,他還不曉得中國人那麼多孩子在跟他笑笑地說啥子,以為 歡迎他們來了,他還很高興。那麼這就是你自己分別心起了之後才感到難受了,你沒有這 個分別,你說啥東西呢? 那麼還有一個笑話就是以前我們海公上師的沙彌堂中那些小沙彌也有幾十個,有調皮的。 海公上師請了一位西藏的喇嘛,請來之後海公上師很恭敬他。那個喇嘛感到海公上師對他 那麼恭敬,他是藏地人,不知道漢語最恭敬的話是什麼,就問派去敬佑他的兩個沙彌,“ 你們漢人假使有人來了,最客氣的話是什麼”?他們沙彌說了,“哎,客氣話是滾出去滾 出去,這是最客氣的”。這個喇嘛也不懂,他就看見海公上師來了,海公上師對他恭敬, 他就“嗨,滾出去,嗨,滾出去”。海公上師莫名其妙,“怎麼的?”結果後來才知道沙 彌在搞鬼。他不懂那個話,這個就搞到一邊去了。所以說這個話只不過是個聲音,你說你 心裡面自己想了那個意思才起分別心。那你不去分別它的話,你說你的話,你罵你的,我 根本不相干。 “繫心自善法,不遑計他語”。那麼還有一個呢,就是自己修的善法很多,像我們現在, 你們如果新來的,又要修四加行,又要把早晚功課念熟,又要聽經又要討論,還要背誦, 忙得不得了,一天到晚自己看書念經的時間都來不及。你嘴裡跟我說什麼話,罵人什麼, 沒工夫聽你的話,聽不進去。“不遑計他語”,沒有工夫來分別他到底說了什麼話,沒有 工夫聽他的。你咕嚕咕嚕地在說,你說你的,我來背我的書,不去管他。就是說你自己好 好用功的話,人家罵你都當耳邊風,聽不進去,沒有聽到,沒有工夫去聽他的。那麼這些 都是自己觀想的話,不要生氣,不要起嗔恨心。 下邊是“病者被鬼惑,良醫應逐鬼,不得怨病人”。假使我們說有一個鬼神病,有些人因 為鬼神附在身上,做了許多不合理的事情。那麼這個好的醫生來了之後,不是打那個人— —那個病人打他幹什麼,這個壞事又不是病人做的,壞事是鬼叫他做的。那麼這個好的醫 生來,應該把這個鬼從這個病人上趕出去,把它遣逐出去。“不得怨病人”,不要罵,怪 這個病人,病人做那些壞事都是鬼來指使他的,你要把鬼驅了之後,病人本身就是無垢的 了。那麼這就是說,一個人他要打人罵人呢,這是煩惱在作怪。如果你把煩惱除掉了,這 個人本來是無所謂的。不是他的問題,是煩惱的問題。“不得怨病人”。 “被打應竊喜,幸不奪我命,令我生厭離,免地獄沈淪,於我有殊恩”。假使人家打了你 之後,一般人就說“你打我!我怎麼能被人家打起來了,我是什麼人,你好打我的?”馬 上“你這個人了不得了,非把你打扁不可!”這個是報復心很厲害。我們現在想一想,它 這裡說人家打你了,不但不發脾氣,肚子裡還要高興。怎麼高興呢?“幸不奪我命”,打 了半天,總算還好把我命還保持到,沒把我殺了、打死了,說不定這個是你的悲心。同時 ,“令我生厭離”,你打了我之後,我知道這個世界是苦,生起厭離心,出離心生出來了 。你不打的話,恐怕這個世界還是蠻甜蜜的、蠻溫暖的,還不想出離的,那麼這個是對我 有好處了。使我生厭離之後,免得我造罪,在地獄裡去受苦,那這個恩很大。“於我有殊 恩”,對我有大大的恩。再想一想,你打了我之後,對我有那麼大恩,使我起出離心,使 我修行免地獄惡道的苦。而他自己打了我之後,卻是做了壞事了,起了嗔心了,卻是他要 下地獄惡道受苦的。還要可憐他,起悲心。 釋迦牟尼佛就是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不但不恨他,還要說,“我成了道後,第一個 來度你,因為你對我有恩”。第一個來度他,感激他的恩。實際上也是,因為他殘暴,第 一個把他度掉,那其他的眾生也好不受苦。暴惡的人度得慢的話,那他就害很多人了,所 以這些人把他先度。 “於我有殊恩”,對我還有恩,所以是心裡要高興,不但是不生氣,心裡還暗暗地高興, “啊,總算沒有打死,沒有打死使我生厭離心,好修行,不會地獄受苦,這個人對我有恩 ”。我們說對眾生有恩,實際上也是這樣子的,有些菩薩故意示現殘暴的相,也就是激發 你的出離心。 我們記得有一個居士,他說了這個問題,有的人給他問倒了,就是這些道理不知道。他就 是說要報眾生的恩,一切眾生無始以來都做過我們的父母,我們要報他恩。他說這個對, 他承認。但是一切眾生無始以來也殺過他,也是他的仇人。他說這兩個抵消了,既不報恩 也不報仇就可以了。這個問題你們想想對不對?這個道理就是不知道——打你還是有恩的 ,所以說你還是要報恩。 “達多嘗打佛,外道罵如來,況我薄福人,何能免人毀”。過去佛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 因為嫉妒佛,他就是想自己要成佛,他打過佛,出佛身血。“外道罵如來”,印度當時佛 在教化的時候,很多的外道弟子聽了佛的教化,都信佛了。 (……11A開始)那個外道頭子就氣得不得了,就大罵佛,謗佛很多,甚至於搞各式各樣 的壞主意來害佛。有一次,他故意叫他們年輕的一個女外道,佛在講經,叫她每天去聽經 。聽到後來,她在肚子上綁一個東西,慢慢綁得大起來,最後很大很大,就把一個鐵鍋綁 在肚子上。綁起,最後,佛講經講了一半,那個女人就罵起來了,她說“啊!你這個人” ,叫他的名字了,“悉達多,你不要裝模作樣地,說法,說了這麼一大堆,你看你給我肚 子這麼大了,你說我怎麼辦哪?”這麼下面罵起來了。很多人看了,奇怪了,佛那麼清淨 的,怎麼會這個事情呢?正在懷疑的時候,來一條狗,這條狗,哪個呢?帝釋天變的,跑 到那個女人身邊,把她綁肚子裡鐵鍋的那個帶子一口咬斷,結果她正罵到一半,“哐啷” 一下,鐵鍋掉下來了,戳穿了。譭謗佛,佛也不動心,你罵的時候,佛也不動聲色,人家 戳穿了,佛也不跟著人家大笑,他還是說他的,講他的經。那就是罵如來、謗如來,各式 各樣的東西都有。 佛這樣的福德,還何況不免有人譭謗辱駡,“況我薄福人,何能免人毀”,我跟佛比起來 ,那差得遠了,我是個凡夫,生在五濁惡世,福氣是一點點,很少福氣的人。那人家罵我 ,是該罵的。佛這樣大的福德圓滿的人,還有人罵,那何況我這樣子?達多打佛,外道罵 佛,打罵都有,那我們現在凡夫,人家打罵一下,有什麼了不得啊?這樣想,氣就會平下 去了。“何能免人毀”,像我們福氣這樣少的人,怎麼可以避免人家的譭謗呢? “我今既出家,身被法王服,若以嗔報嗔,打殺還打殺,同世間粗漢,何能稱福田。能忍 則具悲,現前成自利”。當然,“攝修心要”是比丘戒裡邊的四根本,那麼這裡因為這個 四根本,居士五戒裡也有,就把它提出來,在《律海十門》裡也講一下,重點是對比丘說 的。它說我現在,自己觀想,已經出了家,身被法王服,也受了戒,佛的袈裟——法王的 衣服我也穿上了,就是法王子——繼承佛的家業的人了。我既然外相是出了家,受了比丘 戒,外邊外相穿了佛的衣服,假使你還是以嗔報嗔,打殺還打殺的話,那只能跟世間的粗 漢,世間的老大粗一個樣子,你打他一拳,他還你兩拳,這樣子搞的話,那怎麼稱福田呢 ?人家要在我們比丘身上是培福的,你去跟世間的粗漢一樣,世間上的文明一點的人他還 不是這麼,他不是以怨報怨,他看到人家不好的事情來,他就不跟你計較。那麼假使我們 現在以這樣的身份,穿著佛的袈裟的人,還跟世間上的老大粗一樣,打罵還打罵,以嗔報 嗔這樣搞的話,那怎麼能給人家培福呢?怎麼能稱福田呢?那就不稱了。所以一定要忍下 去。 “能忍則具悲”,在這個地方你能夠忍的話,那就是有悲心了。我們說悲心怎麼表現呢? 這個地方就表現出來了。人家打罵你,你不還報,這就是悲心的具體的表現。我們說過去 的“忍辱第一道,佛說無為最,出家惱他人,不名為沙門”,忍辱是第一道,最高的道。 出家以後還要惱害人家的話,那你就不能叫出家人,不能叫修道的人了。所以說要能忍。 我們釋迦牟尼佛就是能忍,他的名字就是能忍。 “現前成自利”,你忍辱忍了後,不但是有悲心,當下就對自己有利益。你忍了就是一個 功德,那就是把忍的功德就修起來了。你不還報他,就是持戒,持戒就是說人家的非法的 行動來了,你要護持戒律,不還報。忍也修了,戒也修了,般若;如果你能夠觀自性空的 話,般若波羅密多也修了;你心不動搖的話,禪定波羅密也修了;你精進持善法,不為這 些惡法所惱害的話,精進波羅密也修了;那人家害你、打你,你不計較,還對他起悲心, 那就是法施、無畏施也有。按照波羅密多的修,成就自己的功德,這個應該是對自己是一 個好的機會,修行的機會,不要去跟世間粗漢一樣。 “以嗔心殺害,現前受大苦,死後入泥犁,為人短命等”。假使你反過來的話,假使你不 修忍,人家打你、罵你、殺你,你還是以嗔心起了是還報。你最厲害的嗔恨就是殺害了, 假使你起了嗔心把對方殺害的話,“現前受大苦”。你殺了人之後,現前當下心裡就感到 不踏實,殺了人的人心裡都難受的。我們說,以前在二次大戰的時候,美國發明原子彈後 ,就派飛行員去轟炸日本長崎、廣島,兩個原子彈一丟。據說那個飛行員回來後就瘋掉了 ,就瘋狂了,當然一個是業果的原因。一個原子彈下去,那些成千上萬的、幾億人口都讓 你消滅的,這是果報。同時也是他心理狀態失常了,殺了那麼多人心裡不安逸了,自己心 裡就有負擔了,結果回去馬上就瘋掉了。這就是說現在心裡就大苦了,如果抓住了之後還 要把你判刑、槍斃,身上也要受大苦,將來是死後的報更厲害。 “死後入泥犁”,泥犁是地獄,殺人的人決定下地獄的,那就是沒話說。現前受了苦不算 ,這是花報,後來的果報、真正的異熟報還在地獄裡邊受。那就是不能夠忍的話,不但是 沒有自利,要受大害,現前將來都要受大害。那麼你入了泥犁之後,這是異熟報,後來的 等流果的果報還要“為人短命等”。即使你三惡道的苦受夠了,又回到人間來了,但是因 為過去殺人的那些殘餘的報還在,做了人之後還是短命。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非常聰 明,但是就是活不長,短命。歐洲也有這個現象,他們說一句話“上帝歡喜的人是活不長 的”,他們是安慰安慰了。你活得短是上帝歡喜你,把你帶到天上去了。實際上呢,就是 說,過去的業報,雖然他其他地方改過了,已經作了人,也很聰明,但是因為殺過人的殘 餘的等流果還在,作了人還是命很短。這個我們以前中國人也有,三國的周瑜那些,都是 絕頂聰明的人,但是活不長。 “菩薩修忍辱,割截都無恨”。這是釋迦牟尼佛修忍辱的時候,忍辱仙人,歌利王割截身 體,沒有怨恨,這是菩薩行、菩薩道最高的階段。他割截身體,把你身體一塊一塊地割下 來。這個公案《金剛經》裡有,就是歌利王有次帶了宮娥彩女到山上打獵去。後來歌利王 打了獵之後疲倦了、疲勞了,就在地下找了一個地方,把好之後就休息一下,休息一下睡 著了。那些宮娥彩女看到王睡著了,她們就去散步去了,看到有一個忍辱仙人坐在那裡禪 定,看得很稀奇。因為入定的樣子看了使人肅然起敬。所以大家看到,很恭敬地看著他, 那麼大家看得稀奇了,人越圍越多,越圍越多。結果歌利王一醒來,發現身邊侍侯的人一 個也沒有了。到處一找,看見她們甕一堆人看什麼?再看那個仙人,忍辱仙人。他就心裡 大大地憤怒,他說“你這個人是什麼人,引誘我的宮娥彩女幹什麼?”他說他是修忍辱道 的。他說:“你修忍辱道,好的,我試試看。”一刀砍下去,把手給砍了下來,“你恨不 恨?”“不恨。”再砍再砍,割截身體,一刀刀砍得一塌糊塗,都砍得來是一塊一塊的了 。“恨不恨?”“不恨。”這是釋迦牟尼過去因地上的公案。菩薩修忍辱,割截都沒有恨 ,不但不恨,他說將來我成道後第一個來度你,那就是起悲心了。這樣子忍,這個是我們 的標準。但是我們做不到的話,就要向他學習。當然我們的修行,空性還沒有證到的話, 這個是做不到,但這樣子是我們學習的標準,我們應當樹立這個榜樣。 “小兒嗔乳母,刹那地獄淪”。反過來,你不修忍辱的話,釋迦牟尼佛修了忍辱道,很快 就成佛了。那麼你如果不修忍辱,有這麼一個公案:一個小孩子,他的母親抱在身上。他 有乳母,要吃奶了,就交給他乳母抱去,小孩子就兩隻手伸過去,撲上去。那個乳母沒有 接好,小孩子就掉在地上摔死了。小孩子臨死的時候就起了大大的嗔心,他說“這個乳母 這麼不當心,我撲過去她不接,不接就把自己摔下來摔死了”。對乳母起了極大的嗔心, “刹那地獄淪”,馬上,當下就下地獄了。這個就是嗔心很厲害。因為這一念嗔心,他死 了之後馬上墮地獄。這就是你起嗔心的危害性。這個都對比的。菩薩修忍辱將來很快成佛 道,而小兒嗔乳母這點小事情,就是臨終一念嗔心,馬上就下地獄受苦。 “僧皆如來子,攝以六和敬”,下面就是說我們出家人該怎麼樣子避免起嗔心。應當要積 極,不但不能起嗔心,還要積極地修六和敬。六和相親,互相尊重。那麼怎麼“六和”, 下邊講了。前面已經提過了,我們這裡廣講。第一是身和,“身和堪共住,互禮拜問訊, 或服勞讓道,推坐而侍承,分物不先美,上下如法親”。“身和”,要在一個團體裡互相 地共住一定要實行六和,沒有六和就會有鬥諍,有了鬥諍就使人不安,慚愧者不安,那就 不能使正法久住,那麼所以說一定要和。“和”,第一個身要和。這個身和的具體條件表 現在哪裡呢?我們說一個團體裡面共住的話,最起碼的要求是身要和,那麼身怎麼和呢? “互禮拜問訊”,互相地恭敬,六和敬六和敬,互相地恭敬,要互相禮拜問訊。當然,禮 拜,下座禮拜上座,上座問個訊就可以了,不是亂搞。你說上座向下座禮拜去了,那是顛 倒了,佛法裡面還是有一定的次第的了。“互禮拜問訊”那就是說上下一個禮拜一個問訊 。是這樣子。 “或服勞讓道”,這是做下座的問題,下座看到上座要禮拜,或者你拿了東西問個訊,或 者有的事情代勞。上座假使要打溫水瓶,早上打開水你就給他提一下;他有什麼事情,很 重的你給拿一下;他有什麼事情不方便,你給做一下,“服勞”。“讓道”,他走來的時 候,你把道讓開,讓他先走,不要跟他爭。我們說我們這個狗不懂事,擋路狗,你跑過去 了,它擋在你前面不動。你是要擋路的人,人家上座來了,你不動,走在前面把路擋倒, 這個就是變狗了。人的理智都沒有了,跟狗差不 多了。那麼這樣子做,“讓道”。 下面,“推座而侍承”。這個我們就說了,有好的座位要讓給上座坐,自己不要來得早了 ,最好的位子我先坐下,這個是不知禮節,也是不恭敬,身不和的表現。“侍承”,有的 事情幫他做。“分物不先美”,假使你是庫房的執事,分東西不要把好的留到自己。今天 居士假使說供養一批毛衣,讓庫房去分,庫房拿到之後拼命挑,最好的一件藏起來我自己 用,把其他的散給人家,這個事不要做,分到哪裡算哪裡。我們經常說的從上面分起,從 上座分起。“那麼上座佔便宜,好吃的好穿的都給上座,那我要做上座”,你要做上座, 你做嘛。你到哪一年你會做上座了,你現在是下座就是下座的待遇,不要起那個跟人家爭 的心,正是下座要享上座的待遇。你說總統的待遇,他拼命爭取上去的,當然他的待遇好 一些。你說“我現在也要跟總統一樣”,跟他爭起來了,那你不是要關起來了嗎?你犯罪 了。印光法師經常說的,一個凡夫、一個普通老百姓要跟國王爭起來,皇帝的待遇我要有 ,皇帝的轎子我要坐,那你不殺頭,哪個殺頭?當然抓去殺掉了,那自己討出來的。 所以說,“分物不先美”,分東西的時候,不要把好東西分給自己,也不要把好的分給與 自己要好的人。“上下如法親”,上下如法地親,就是上下不是絕對的平均主義,上下要 如法地親,根據佛規定的法,你這樣子如法地互相地。“親”,就是關係融洽。佛教的僧 團從某個意義說也是個大家庭,這個大家庭以法來治的,以僧團的法來治的,不是以感情 來治的。家庭裡面就是憑感情的,父母對孩子總有偏見,這個孩子歡喜一點,那個孩子不 歡喜一點。如果家裡一個獨生子那沒話說了,只有一個。如果有兩個以上的,肯定會有偏 差的。這個歡喜一點,那個就差一點,這個造成家庭裡孩子的矛盾,那這個是因為世俗法 ,不可避免。僧團裡面就不行了,要“如法親”,要按照佛制定的制度來互相親近。不能 違法而親,違法而親就是世俗感情了。感情用事,沒有原則性的。我們要以原則性的,一 切不能是憑感情來做事情,這是“身和”。 做到這些地方身就和,可以“堪共住”。我們下面的《共住規約》,基本上都是身和口和 的事情。打架罵架的不能共住,出院;什麼什麼要出院。這都是身不和。人家上殿過堂, 你怎麼偷懶睡覺,久了,屢教不改,出院!這個下邊寫了很多,自己看去,在客堂裡。那 就是身口不和的表現——太不和了,那就不能共住了。不能共住就出院,遷單了,那個話 了。我們以前妙果寺有一個和尚,他發起脾氣來說,“統統地遷單,你這批東西都是壞傢 伙”。那當然脾氣不要那麼大。但是我們說,真正你做得太不和,那就是要遷單了。 “口和無諍言,稱德作讚歎,施惡語不報,有過輾轉諫,學問互相教,犯罪互悔懺,不作 口四惡,罵訾等離間”。“口和”,表現在具體的下面:第一,要“稱德作讚歎”,要稱 讚人家的功德。我們“自贊毀他”不能做的,讚歎人家的功德那是要做的,那就是謙虛了 。一般人他總是我慢貢高,“我怎麼怎麼怎麼”,碰到人就說自己怎麼了不得,“我不倒 單,我吃一頓,我一天磕大頭五千,我怎麼怎麼,我做事情都比人家好,我做事情都是從 來不貪污,怎麼怎麼”,說了很多,總是我我我,一百個我。都是我好,我功德大,就是 這麼回事情。我們說反過來,要讚歎人家的,人家的功德要說,自己的功德不要說。“自 贊毀他”是犯菩薩戒,那麼贊人家,自己的功德隱藏起來,這是要做到的。“稱德作讚歎 ”,讚歎人家的功德,讚歎他,這樣子鼓勵人家作好事,這是好事情。人家有功德你表揚 他,人家做了好事讚歎他,那麼人家就感到:“噢!做了功德,有功德大家會恭敬的,作 了好事大家讚歎的”。他做了一個再做一個,再一個……越做越多。你如果做了功德,罵 他一頓,他不幹了,“我辛辛苦苦做了那麼好事情,還罵一頓,不幹了,再也不幹了”。 所以這對僧團是不利的,對整個不利的,就是這個一點。 另外“施惡語不報”,人家有不好的話過來,不要報。如果你以牙報牙的話,那這個僧團 馬上就不和合了。口和就是人家有惡語過來,你不要去回報他,就是人家在罵你就算了, 跑跑開就完了,不要兩個人對罵起來。叢林的規矩是對罵的話,統統遷單,兩個人一起遷 單。那就說,他罵你固然不對,你罵他也不見得好,也是口惡,那就是不共住了。我們說 施惡語也不要報。“有過輾轉諫”,假使有過失的話,互相地勸諫,這個上下座都可以。 上座有過下座也可以勸,但是上座有過,下座勸的話不能“你這個不對”,這樣子不行的 。你不是上座,上座對下座可以這麼說,下座對上座要婉轉一點,不能這樣子態度粗暴的 ,是不可以的。這是如法親,要如法地做。 “學問互相教”,學問哪個有長處的,都可以教。就是上下座也可以的,但是教的時候也 要分輕重。上座教下座可以以老師的口吻教,下座教上座不能以老師的口吻教,這個都是 要恭敬上座。“犯罪互悔懺”,犯了罪之後也是互相懺悔。“不作口四惡”,口的四惡: 妄語、綺語、惡口、離間不要做。“罵訾等離間”,口四惡就是罵、惡口、離間,等就是 包括其他的妄語、綺語,這些口惡不要做。那麼這些條件就是口和的具體表現。 第一個“口和無諍言”,不要諍。我們佛教裡邊就是不要搞那些,世間法一樣,吵架、諍 。口和就是說有道理講道理好了,不要爭吵,一切事情都可以合理地解決。你自己兩個人 說不清楚的話,可以到上座那裡或者領導那裡解決這些問題,不要自己在下邊吵起來,那 個東西不好看。人家一看這個僧團跟在家的差不多,沒有什麼可貴的,還供養你幹啥呢。 “我們在家的也不過如此,甚至有的家裡還比較和睦一些,沒有什麼吵的,你們僧團裡邊 跑進去吵了鬧了,甚至於打架的話,那供養你幹啥了?我們自己的東西,辛辛苦苦賺來的 工資,我不吃不用給你用,你去打架去,哪個給你?”這個,不願意了。 “意和同僧事,謙卑心慈湣,不固執己意,不違逆眾心”。這是身口意要和。身和口和是 表現在事相上的,“意和”就是內心的。身口的表現也是內心的外邊表現出來了,那麼主 要還要“意和”,意和身口皆和。意不和的話,身口是和不下來的。你跟他有冤的,一句 話,你說得很輕,但是你心裡有一個意思,他聽了很重,明明無意的,他也會聽了以為你 在罵他,罵到你吵起來了。意不和的話,身口也不容易和。那麼所以說意和,身口自然能 夠和。本來你跟他很好的,一句話說錯了,或者說了重一點,他也不會生氣的。如果你本 來就有譏嫌的,無意中你說一句話,本來不是說他,他聽了就發脾氣,這因為心裡有一個 疙瘩在裡邊。 “意和”是怎樣呢?“同僧事”,我們同是為僧眾辦事情。常住裡邊,既不是為你,也不 是為我,都是為了僧團。那你吵什麼呢?都是為了僧團的利益,正法久住,共同為僧團辦 事情了。 “謙卑心慈湣”,自己辦事的時候不要我慢,一切都是要謙虛為上。我們中國人,“滿遭 損,謙受益”,古代已經就有這句話,你一驕慢的話,決定要遭損害的,就是要倒楣的。 謙虛就受益,謙虛的人,不會倒楣,他可以得到益處。一個碗如果不滿的,你甘露水加進 去它就接受,得益。如果滿滿的就加不進去了。我們學法也一樣的,你肚子裡把你一套過 去的成見裝得滿滿的,那你再好的甘露進不來了,一點也聽不進去,聽了半天或者是修了 五年、六年,原來一碗滿的自私自利的不正之見,還是那麼樣子,乾淨的東西加不進去了 。一定要謙虛一點把這些成見掃除,然後才能接受正法。這個《菩提道次第》一開始講聽 聞正法的時候,固然講經的人——依止的善知識要十個功德,而接受法的弟子也要成就法 器,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條件,那就是要排斥自己的成見。你如果把自己的成見執著不放的 話,你學什麼呢?你跑來學什麼東西呢?你自己是至高無上的,你不要學了嘛!你已經是 無師智得到了,你還不要學了,你成佛去好了。佛是無師智,你假使有無師智嘛,你成佛 好了,你學什麼呢?不要學了! “謙卑心慈湣”,心裡要“慈湣”,一切諍、不和都是不慈湣,那麼你心裡邊慈湣的話, 就能夠避免很多不和的事情。“不固執己意,不違逆眾心”,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對的 ,這個非要照我辦不可”,大家的想法有的時候即使不對,也不要說“你們不對,你們全 都錯了,要聽我的才對”。海公上師這個時候經常講這個比喻:假使一個殿上,那是我們 清涼橋的那個殿,有的人要把一個桌子擡進來。那麼當然,從正門擡進來是很好了,門又 大進來進門又容易,一直擡進來,中間擺起來,供桌上去就可以擺上去了。但是,你固然 這麼想,但是擡桌子那些人,假使五六個人擡,你一個,一共六個人,五個人都說要旁邊 進去好,那你一個人“正門好,旁邊不對”怎麼怎麼,吵起來了,五個人,他人多,吵了 你也不便宜,大吵一頓也沒有用。那麼你就是,人家要,他們願意旁邊進去也可以嘛,就 旁邊進去好了,一樣擡到中間擺起來,不過多費點力。他們願意做些什麼嘛讓他做好了, 何必吵呢?大家和和氣氣把事情做好就對了。即使你是對了,他們的想法好像走了些彎路 ,只要把事情搞好,那麼他們的思想搞不通,你就讓他們,不要跟他們吵起來。所以這一 點我們很不容易做到,總是以為自己對,人家不對,當場就開罵,批評起來了,那這些又 不和了。所以你們要把這些東西記在心裡,存念在心,那很多的矛盾都可以避免掉了。所 以不要自以為什麼都是,一切都對的,即使人家有點錯的,只要把事情搞好也由他去。你 跟他辯論起來反而吵起來了,他也就不安心搞了。你說他,他不擡了,“你擡得好,你一 個人擡進去”,他們走掉了你怎麼擡?一個人擡不動。這是“意和”,那麼“戒和”,那 就是從根子,從進一層的法上來說了。身口意,應該還是,世間上也可以做到一點。 (……11B開始)戒呢,就是特殊的了,佛法裡邊的東西。“戒和不雜冗,如法作羯磨, 犯者如律治,不恃戒輕人”,戒上邊要和。那麼幾個具體的表現哪裡?“不雜冗”,就是 你持戒,不要“雜”,不要“冗”,就是說本來這個做到這裡就夠了,你偏偏要過分;“ 雜”就是不純粹。那麼你假使這樣子持戒的話,表面上持戒,夾雜著私心雜念,私心雜念 摻了進去或者是過分的戒禁取,就是不需要這樣做的,偏偏要這樣子做。我們說戒裡邊並 沒有叫你不倒單,當然你得了禪定,修到一定、好高的地步,到這個水準可以不倒單了。 但是你偏偏就是一開始就要不倒單。有時候並沒有叫你打餓七,真正你修行到一定的時候 ,沒工夫燒飯了,那就是為了修定什麼,可以餓兩天。但是你現在沒有到那時侯,你去打 餓七,這個都是過分的一些,就不要做。 “如法作羯磨”,作羯磨要如法,作羯磨不如法的話,容易產生鬥諍。那麼假使有犯了戒 的,怎麼辦?“如律治”。根據律的規定如何對治。這個治就是處分,你犯了什麼戒該怎 麼處分,假使犯了僧殘該怎麼處分,幹了什麼的該怎麼處分。那就是要如法的治,不是亂 治,並不是憑我的看法來懲罰人家,根據律的規定。 “不恃戒輕人”。有的人自己能持幾條戒,就看不起人家,“你看我過午不食,我吃一頓 ,我不倒單,你們不行”。這樣子弄的話就我慢貢高。最後,第一是自己進不去了,不會 進步了,已經高了滿了嘛,滿了就進不去了;再一個會增上慢,我慢生了以後就會產生很 多的過失。 我們在清涼橋的時候,就是有一位,他持戒是比較精嚴,十分用功,而且很多人家做不到 的做了。但是他就是憑這一點自己自恃。我們在這本書的《禪定品》後面有一個三十八恃 ,這是海公上師加進去的,不在原文裡邊的。三百零八頁(《戒定慧基本三學》),三十 八個恃。“恃”就是憑自己有一地方殊勝的,就貢高我慢,這些都是對我們修行有害的。 這是煩惱品裡講的,這是屬於煩惱的。他因為自己持戒,能夠做到一些人所不能做的,人 家也很多人湊合他、恭敬他,他就越擡越高,最後發展到怎麼呢?在一次會供的時候跟海 公上師兩個公開地對抗,就是說海公上師。因為他本來有這個成見,他說自己吃一頓,海 公上師吃兩頓;自己五臺山亮膀子,他五臺山可以右臂露出來的,大風雪不怕,他年紀輕 嘛當然可以了,海公上師穿棉襖,他就看不起上師了。結果有一次就爆發出來,跟上師對 抗起來了,最後下場很不好。“不恃戒輕人”,不要以自己持戒就看不起人家,這是戒和 。 最重要的是“見和”,見解一樣的話,其他東西都會和,見不一樣的話,那是鬥爭不可避 免。“見和理同解,正真淨不違”。“見和”就是對這個道理,大家的看法是一樣的,同 樣的觀點。“正真淨不違”,“正真淨”,我們在討論的時候可以做參考的一些東西。在 《菩提道次第科頌》四十四頁,講般若裡邊,“般若謂正知”,什麼叫“正真淨”?什麼 叫“正”?就是正知。什麼叫正知?遠離顛倒。顛倒呢,“常樂我淨”就是顛倒想,遠離 的,這叫正知。“般若者真見”,如實地見,“不觀夢幻實”,我們看到的一切如夢幻泡 影,你認為是實在的。我們講中觀就是講這個。一切法本來是如幻地顯現,沒有自性,你 執為實在的有的,有自性的,有實體的,那就是不真的見。那麼反過來能夠知道它都是如 夢幻泡影,沒有不變的自性的,那就是真見。“般若者純淨”,什麼叫“淨”?沒有我, 離開我的,把“我”這個塵垢去掉的就是淨。所以說一般般若裡邊,“正真淨”就是這三 個東西。遠離四顛倒的是正;不觀夢幻是實的,這是真;不摻我的,這是淨。那麼這個是 般若的空,有這三個重要的方面。我們說正真淨就是指這個東西。 “正真淨不違”,般若的空性,般若的知見不要違背。我們說般若的空性,正真淨固然是 一切法的空性知道,但是並不是說一切法什麼都沒有了,成了一個斷滅空,也不是那回事 。因果還是如如不虛誤的。我們說上師供經常講這個“生死涅槃纖毫自性無,緣生因果如 如不虛誤”。固然,一切法自性是空,但是因果緣起卻是一分不差,不要說以空來遮掉緣 起,也不要由緣起抹殺掉空,這是執兩邊了。我們要中道,就是說,既不是因為有如幻的 緣起而忘了空性,又不是因為空性而抹殺了緣起,“緣起性空”兩個東西就是二而一,一 而二的,是一個東西兩面觀,從它的自性看它是沒有自性的,是性空;因為它沒有自性, 因緣和合就有如幻的現象出現,就是緣起。這兩個東西,不要把它拆開,執了一邊,一個 是執有,一個是執空,都是錯誤的。執空比執有還要厲害。 我們漢地經常有這個話“寧起有見如須彌,不生空見如芥子”,有見如須彌你執有,很多 很多有的見跟須彌山那麼大,你因為執有不能出生死。但是,執有知道因果,害怕惡道, 你還會造善,人天福報還能得到。如果你執空的話,一切法都是空,持戒也是空,犯戒也 是空,涅槃也是空,生死也是空,都是空的,地獄是空,天堂也是空,都是空的,無所謂 。那就糟糕了,那是惡取空。這個惡取空將來的果報是什麼呢?就是惡趣,必定是惡趣, 決定到惡趣去的空,這是斷空,斷空是最危險的。斷空起了芥子那麼大一點點,比執有的 見跟須彌山那麼大還不如。你說份量很輕,只有芥子那麼一顆,它有須彌山那麼多,怎麼 還是它好呢?就是它好,他還能人天福報得到,你壞了因果之後必下地獄。我們學法就最 怕墮到頑空、斷空。斷空進去之後呢,因果都破掉了。 我們講這些公案,“野狐禪”就是這個東西,經常要講的“野狐禪”:他一個禪師在那裡 給人家講經。人家問他:“大徹大悟之後還有沒有因果”?他說:“大徹大悟之後是不落 因果了,得了空性之後因果管不住了”。結果因為這句話說錯了,他本來修持很好,就這 一句話說錯了,墮入野狐身五百世不能超脫。後來這個地方又來了一個禪師,這個野狐很 痛苦,這個禪師很有名,它就問他,說他以前說大徹大悟之後不落因果,這個話到底對不 對?禪師說:怎麼不落因果呢?不昧因果啊!大徹大悟之後因果還是絲毫不錯的。它開悟 了之後,當下野狐身就脫了。他還是一個很講修行的禪師,就是知見錯了一點點,尚且不 免要墮五百世的野狐,碰不到後來那個禪師還脫不了身。那麼如果你行持不如他的話,那 不是畜生的問題,恐怕是地獄的問題了。 “正真淨不違,善符合法印”,我們說我們的見要符合佛的三法印或者是實相印,三法印 就是實相印:一切法無常,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空。無我當下就是空,那麼一切法實相就 是空性,空性就是從無常進入空、無我。實相也就是這個東西。一個東西三面觀,不要把 他拆成兩個,以為實相印是大乘,無常空無我是小乘。這個我們說,現在很多的法師把已 經這個道理講清楚了,無常跟三法印是一個不是兩個,沒有大小乘之分。宗大師也說了, 大小乘證的空性是一樣的,就是菩提心有沒有,菩薩行修不修的問題。如果發起菩提心、 修了菩薩行,你證了空性就是大乘的見道。如果你不發菩提心、只是出離心,你證了空性 是二乘的見道。所以空性是一個, 大小乘分別在菩提心和菩薩行。 我們說一切法,心裡的觀點都要符合法印的,你說這個話合不合佛的法印,不管你實相印 也好,三法印也好,都要符合。反過來,不符合法印的就是邪見。般若是正真淨,是正的 。那麼不符合般若的,不符合法印的——以般若的眼光看就是符合法印的,以般若的眼光 去觀察一切宇宙的事情,絕對符合法印的——那麼假使不符合的就是邪見了。我們現在經 常說那個話,般若很深,我們把一部《菩提道次第廣論》拿來,前面的很難,很難也好懂 ,後面止觀章尤其講《毗缽舍那》,那實在不好懂。跑馬山有句話“寧肯背石頭,不願學 止觀”,這個學止觀比背石頭還要惱火,還要難。法尊法師到西藏學《菩提道次第廣論》 ,開始的人一大堆,人多得不得了,因為《菩提道次第》是學法的一個重要論典,宗大師 的一個代表作,大家都要聽。聽到後來越來越少,越來越少,最後止觀章講完了,畢業了 ,一個——法尊法師(笑)。那就是說這個止觀章不是好學的,我們這個《菩提道次第廣 論》好多人都有,你去翻翻看,毗缽舍那那一章,眼花繚亂,不知所云,不好懂的。 那麼不好懂,你般若掌握不住,法印搞不清楚,怎麼辦?依戒!這個我們講過,戒就是從 般若裡邊流露出來的,依戒走,你不會錯,不會違背般若。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的話,就 會跟般若背道而馳的。所以一切魔都是破戒為先,他要你入邪見入魔道,把你戒先破掉, 你不依戒了之後,你就脫離般若了,那就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你依戒的話,你還在般若 的框框裡邊拉不走。所以說這個戒很重要,不要輕於事相,事相跟理是一致的。以理壞事 ,以事壞理,都是執一邊去了。我們不要執一邊,學法要學中道。這是見和,見解大家要 一樣,這很難做到。 我們說一個僧團裡邊得一個見解的很不容易,因為各人先入為主的見很多,要經過磨練, 慢慢才能達到一致。這個磨練還要自己下工夫,還要自己謙虛,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可 以吸取那些如法的見解。如果你自以為自己滿足了,自以為自己什麼都對了,那好的東西 你接受不進去了,那永遠見和不了。我們說,不管你哪個派,佛教的最終標準就是中觀見 。我們說格魯巴——黃教固然是以最高的應成派中觀見地為正知正見,那麼禪宗和國內的 其他宗派也是要達到最高的中觀見,天臺宗也不離開中觀。那就是兩個門進去,空門進、 有門進,總是最後達到的那個中道——中觀,我們說能達到這個見就和了。如果達不到這 個,要向這個方向趣入,大家謙虛也可以保持和。如果你執自己的為對,人家的不對,好 的也吸不進去,那見永遠和不了。 那麼怎麼和不和?看也看出你是不是“正真淨不違”的。你是符合法印的,這樣就見和得 起來。如果你對正真淨兩個合不攏,不符合,對法印也不符合,那和不了了。如果你和的 話決定是一個見,不會第二個見的。 “利和如法分”。最後是利養的問題,“如法分”,不是絕對平均主義。假使我們說一件 衣服五個人分,絕對平均主義——它剪開來,一人一塊,這是糟蹋施主財物。該怎麼分呢 ?一件的話從上座分起,先給上座,以後來了,第二上座第三上座一個一個挨下去,不能 說裁了五塊,大家一人一塊,這個是不對的。如法的分,不能憑我們自己的想像分。“羯 磨事不背”。那麼我們要作羯磨的時候,不要違背事相——就是事情不要違背。“僧利不 回己,六法以相親”。僧團的利養不要拿到自己來,我們比丘戒就有一條,犯戒的!僧團 的利養你不要轉到自己身上來。是供僧的就供僧的,你不能說自己拿去了,也不能說這個 人想供僧,你說“哎呀!供僧有什麼大利益呢?你要供養如法修行的人才好,你供他一百 個不如供一個真正修行的人”。哪個是如法修行的?說了半天就是我,供養我好了,把人 家——“對對對我供養你的功德大”。好了,把這個本來供僧的錢供給你了。這個不對啊 !你犯戒了!而且有邪命在裡邊呢。 這個就是說講殺戒的攝修最後是歸入六和,有了六和你嗔心都起不來了,你怎麼還殺呢? 所以僧團裡邊的標準依六和是我們要求做到的。我們這個僧團也開始要求大家做六和,我 們是知客師、糾察師都要注意這個問題。處理事情的時候都要依六和的標準來看,每一個 人也要自己儘量做到六和,自己看看身和不和、口和不和。說起話兩句話就擡杠子的,你 口就不和,那你是六和沒有做到,那就是你自己有欠缺,要好好改。身不和、口不和還好 辦,那些意不和、見不和的更難改了。見跟意比起來,見更難改,見和了意才會和,見不 和的話,意也和不了。這是有辯證關係的,裡邊。 下面是妄語戒,妄語戒更長。 我們這個四“攝修心要”要求大家都要背,這個不是說我講了之後非背不可,好像是表示 給你們一個壓力,不是這回事。你們修行必需要的東西了。如果這些你修行做不到,你還 修什麼行呢?這是起碼的要求了。那麼你說背也背不下來,什麼東西也不知道,“你說我 修行,如法而修行”。如什麼法了?法都沒有你照什麼修行?這個是最基本的東西,經常 要把它憶念在心呢,才可以如法地做起來。你就是背下來也不一定做得到。說個老實話, 你背得滾瓜爛熟的話,做起來是不是行呢?但是你不背的話你根本就不能做了,知都不知 道你怎麼做?所以說第一個要求是背,第二個要求是做,這兩個是要連貫起來的。不是說 背了就算數,也不是說不背就能做,不背做不到的,背了之後進一步還要求你做。 這是妄語戒攝修,妄語戒攝修更長了一點,但這都是重要的東西,也不見得很長。妄語, 先來個標準,佛的五語先告訴你,你照佛的五語做,那絕對沒有妄語的。 “如來真實語,各各不誑異,離世間理想,忖度虛構畫,是名為真語”。現在佛的五語之 一,第一個真語,如來的話是真真實實的話,真真實實的話主要是超出世間上的一些虛妄 分別、忖度構畫。世間上都是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想了半天自以為了不得,自以為是非 常科學非常合理,結果呢?都是世間的知識,跟實際上是不符合的。科學裡邊有很多事情 現在證明是不一定正確,某一時候執著得非常之嚴格,一定是非此不可,但是後來更新的 科學出來了,就感到前面裡邊不是那麼死板板的。這些東西我們學科學的人都知道,世間 的思想都不一定是那麼正確的。 我們說為什麼世間的思想不正確呢?因為世間的觀察,一般說都是根據實踐來的,理論是 從實踐裡提取出來的,實踐靠眼耳鼻舌身體這五個官觀察的客觀現象。第一眼睛,觀察的 是不是絕對正確?這個,深的我們不說,一切法執實的性,沒有自性,你看起來都有自性 的,那這個根本就錯了。再一個我們眼睛看的是光波,紅內紫外的光都看不到,只看到這 麼一段一段的光波,你能說你這個是真理嗎?耳朵也是一樣的,聽到聲波的頻率,高的你 也聽不到,低的也聽不到,只聽到那麼一段一段,鼻子聞到、身子碰到的,都是有局限性 的,不會是絕對真理的。一樣的一條河,鬼看起來是膿血,人看到是水,天人看起來是琉 璃,那就是客觀的東西在各人的意識裡邊反映是不一樣,你怎麼說這個客觀的科學是絕對 正確的呢?何況你還有一個執實在的執著在裡邊,一切法本來是如幻如化沒有自性的,你 說都有自性的,凡夫哪個說東西沒有自性的?都是有自性的。這些東西執在哪裡都是錯誤 的因素。所以說以世間的眼光看問題都有錯誤,都有誑——欺騙性。 我們說在汽車上或者火車上,車開的時候就看到樹往後倒。一個雲,風吹的時候就看到月 亮在跑。這都是欺騙眼睛的東西。一根筷子放在玻璃杯裡邊,倒一杯水,就看到筷子是斷 掉的,彎曲的,這都是眼睛騙人的問題。所以說我們以世間的知識看問題,得的結論就是 虛幻構畫,不真實的。 如何才是真實的話?因為佛是超脫這個世間虛幻理想的,那麼這是“真語”。 第二是“依戒定慧學,此行墮染汙,此行得清淨,如言行不虛,是名為實語”。這個實語 就是說依戒定慧來修,這個樣子修行。怎麼樣子行動要墮染汙的,怎麼樣子的行為是能夠 得到清淨的,這個佛如實的跟你說了。一點也不錯的、不虛的,那麼這叫實語。就是說我 們修行依戒律而修,決定會能夠證果證道,能夠得到什麼果,某一個中間什麼站口、什麼 里程碑,都給你講得清清楚楚,這樣子做,會得到什麼成效。反過來,你煩惱起業造惡, 又會得到什麼果?地獄、餓鬼、畜生!講得一點 也不錯。“實語”。 “現量第一義,真諦十如等,如來隨自語,是名為如語”。這是勝義諦、第一義諦,依現 量得到的。我們以比度得到是比量,當下直觀得到的叫現量。這個現量是佛的現量,不是 我們五官的現量,五官的也是現量,這個現量是假現量,真正的現量是佛的智慧。無分別 智得的現量,這個現量得到的呢,一切法的空性,就是第一義諦,真諦十如。這些都是佛 親自證到的,隨自己所證到的說的,所以叫如語,如佛親自所證到而說的——“如語”, 這是第三個語——“如語”。 第四個“世尊見言見,知聞言知聞,現實有不虛,是名不誑語”。看到的就說看到,沒有 看到就說沒有看到,聽到就說聽到,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沒有不實的話叫 不誑語,沒有欺騙性的。誑語就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明明是心 裡知道的這個,說那個,這就是虛誑語。這是“不誑語”。 下面是“不異語”,“教海廣無邊,自語不相違,四十九年說,初中後一貫,大哉十力尊 ,無說說種種,契機施悉檀,三藏語一致,是名不異語”。五語的最後一個“不異語”。 佛說的法廣無邊,我們單是看看大藏經,就看得嚇人,那麼大一堆都是佛說的法。這還是 說了一點點,沒有說的跟大海水一樣,佛說了才跟牛跡水那麼多。那麼佛說的教法是多得 無邊的多,但是這些無邊的教法,沒有一句話自語相違的,都沒有違背的,都是一個,體 系一貫的。 “四十九年說”,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初中後一貫”,都是沒有矛盾的。但是有 的人,我們看看,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一會兒讚歎出離,一會兒呵責小乘,好像是 矛盾的。這個就是要看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話了,對那些才發心的人,他貪著五欲的,當然 說出離、清淨了,他才能進道。那麼對那些執著聲聞自利的,他以此為滿足了,當然呵責 他了,你但求自利,利眾生的事還沒有做到,成佛的廣大利益你還沒有得到,不能以此為 足。那就是看什麼時候、什麼樣的人說什麼話了,話裡邊好像上不一樣,實際上目的是一 個,最後都是達到成佛度眾生的最高目的,所以是一貫的。但是你如果不會看經,就看得 來矛盾百出。 我記得以前有一篇雜誌裡面一個歐洲人,什麼人我記不起了。他說,佛的經說那麼多,他 研究下來是個大雜燴,一會兒這麼說一會兒那麼說,沒有體系的,沒有中心思想的。那是 他自己愚癡,看不出來。我們旁的不要說,三藏十二部我們把它攝持起來作一個宗派,沒 有這個能力,但是把宗大師的《廣論》看一看,基本上不會再生這個邪見了:說佛的話是 東說西說,好像不成體系的,一會兒這麼說,一會兒那麼說,前後是矛盾的,不會說了。 因為宗大師的《廣論》裡邊基本上把一個原則性講出來了,為什麼這時這麼說,為什麼那 個時候又那麼說,都基本上講了,這本《廣論》如果學通的話,這個問題基本上解決。 佛說的法,四十九年說法,初中後是一貫的,這一貫看出來了,你才是把佛的中心思想得 到了,如果你看的佛經是東說西說,一會兒說這個一會兒說那個的話,你根本沒有體會, 佛說法的密意,根本沒有得到,就是執在文字上看問題。那麼這個很不容易啊!說了那麼 多的法,都是一貫的,這偉大得很。“大哉十力尊”。“十力尊”就是佛,佛有十個力, 佛的十八不共法裡邊,我們《俱舍》講過十力四無畏大悲三念住。那麼這個十力尊就是指 佛,佛是偉大得不得了。 “無說說種種”,一切法本來無可所說,四十九年說無說。四十九年說無說有兩個解釋, 本來一切法不可說,但是又說了很多,這是一個解釋。另外一個解釋, (……12A開始)是四十九年說了很多,但是還沒有說的更多,這個是佛的法。那麼這兩個 意思都沒有問題,都可以講。這裡說的“無說說種種”,本來一切法不可說,都沒有自性 ,都沒有相。但是為了對機,就說了那麼多的法,無說,無可說中又說了很多。 那麼“契機施悉檀”,因為對機,佛就說了四個悉檀——世間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 、第一義悉檀。這四個悉檀一般人都知道了,我們以後黑板抄一抄也可以,今天時間快到 了,我們就不打開講了。他之所以“無說”之中說種種,主要是為適合各人的機,用四種 悉檀來說,所以說了很多。而說了那麼多呢,“三藏語一致”——經、律、論三藏,我們 把佛說的話分成三藏。論,不一定是菩薩說的,佛自己說論——阿毗達磨也有的,那律當 然是佛親自說的了。經律論三藏那麼多,又分三大體系——經律論三個,但語都是一致的 ,沒有矛盾的,這是“不異語”。就是一點矛盾也沒有,前後不矛盾,中間也沒有不一樣 的地方。 這就是講佛的“五語”。“佛子應學佛”,我們說話,先來個最高的標準給你看,我們應 該要學佛一樣。“五語心常念”,這佛的五語一定要心裡常常記住,就是我們說話的標準 要學佛一樣說五語。那麼有些我們可以學了,有些我們還學不到,學不到,發願,我們要 朝這個方向學,要朝這個方向修,將來能夠做到。真正做到不妄語,是要妄語戒守得最好 ,最高的標準就是佛的五語,那成佛的時候才最圓滿。我們經常說的,一切戒真正絕對圓 滿的是成佛。我們都在學,所以叫學處,都在學,粗的先學,細的慢慢學,最後完全圓滿 了,成佛的。 那麼我們現在“妄語戒”,今天介紹了佛的五語。我們做佛子的,應當要學佛一樣,把五 語經常要放在心上,常常念。今天就講到這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82.233.134.46 (01/23 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