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律 海 十 門 講 記》 智敏上師 第十一講 律海十門。昨天我們講到第八個。我們現在先說一下,這個律海十門,海公上師是根據很 多的大經大論來的。主要的是兩本書,一本是《律海心要》,是西藏的,還有一本就是《 瑜伽師地論》。現在我們這兩天講的都是《瑜伽師地論》的東西。如果有書的,去第二十 二卷可以翻得到,不知道圖書館有沒有。 我們現講第九——“過事苦行”。這個八、九兩個在《瑜伽師地論》是一條,沒有分開的 。這個兩段了,一個是“過奢受用”,一個是“過事苦行”。兩個,執著兩個邊都不行, 要中道。 前面第八講就是說一切要求精益求精,好了還要好,有了之後還要有,有了之後“堅藏護 ”,好好地保藏起來。“愛玩貪無已”,平時去看看玩玩,這個東西是享受,像這些享樂 的一邊,下面是自苦一邊。 “復又一類人,好自行苦行”。前一類根基就是歡喜享受的,但是還有一類,歡喜苦行的 ——自己找一些苦來吃。我們說依法修行的這個苦是應當受的,但是“不依律法制”,並 不根據佛的戒律,也不根據佛的法規定的,自己找一些苦的事情來幹,來吃苦,自行苦行 。這個話就是自行,自己找些苦行來。你說佛教裡修行的苦行,一些精進的行,我們頭陀 行是杜多行,杜多就是抖擻精神,也不是叫苦行,苦行是外道的話。我們說杜多行是特別 的抖擻精神的修行,那當然不是享受的。但是我們如果自己想一套苦行來修,這不是杜多 行的事情了,因為它沒有根據佛的律和佛的法制定的——自己想出來的一套。 “無量苦逼身”。這還不是小苦,很多的苦,來自己折磨自己,使自己逼勞身心。下面具 體的怎樣子的苦呢?“食住同畜類,蓬垢若囚人,毀身學外道,自作教他行”。吃的住的 跟畜生一樣,那麼這個在原始佛教裡的經典裡講得很多。當時佛在世時,很多外道,他們 執著什麼呢?有些執著的人,因為他們也有點通,得了禪定都有點通,知道現在人間受苦 都是過去造的業。那麼要把業報償掉了,這個苦也就完了。根據這個道理,他們就拼命地 吃苦。他們就想把苦一下受完了,以後就不要再受苦了。那麼這種人,你說他因果懂不懂 ?懂一點點,但是沒有懂透。沒有懂透,就像摸象一樣,摸了個鼻子,就是像是這麼一個 圓的東西,那你錯掉了。你不能說他完全錯透了,但是他執了一點把其他的忽略了,那就 錯了,也可以說錯到底了。他以為苦受完了就可以升天,可以安樂,或者得涅槃了。那麼 這樣子執著,他就拼命自己找苦吃,越苦越好,把苦趕快受完。 那麼有的人也有點通,看到一個雞或者一個狗命終之後升了天,他前因後果看不清楚。這 個雞、這個狗升天不是這一輩子的事情,可能以前的順後受業感得升天的報。他就看到目 前的,這個雞這個狗,狗是吃屎的,它是做這樣的——一天到晚看門的,雞是對著太陽要 叫的,早上東方太陽出來要叫,那他就學雞學狗;或者學牛,牛,吃草的喝水的,經常受 苦,睡在草地上的,他也去學牛一樣。以為這樣子做了,下 輩子就可以升天。 這個也是因果搞錯了,為了達到他們升天的目的,就“食住同畜類”,跟畜生一樣,持牛 戒的吃草喝水,持狗戒的乃至吃大便,這樣子搞,他自以為這樣能升天,那是搞錯的。 “蓬垢若囚人”。也有些人他頭髮不剃,臉也不洗,身也不洗,手指甲長長的,這樣子以 為將來可以得到解脫。各種各樣的都是把因果沒有看透,自己想一套去搞。“毀身學外道 ”,把自己身毀壞了去學外道的法。外道有些把自己往火裡烤,到水裡漂——以為多受點 苦,把自己的身子毀損去學外道。那麼我們說佛教裡一些把手指砍掉了什麼東西的,這樣 在菩薩戒裡也有。你真正菩薩戒證得了空性以後,你焚身供佛都可以,把身體全部燒掉都 可以。但是沒有達到空性的時候最好不要做。手砍掉了,你去做事情不方便了,你把頭砍 掉了那就更糟糕,你學法都學不成了。 所以說“毀身學外道”這些都是執著苦的一邊。自己做了之後還教他,這樣子做的話,“ 無量苦逼身”,那身上受不到輕安的樂。沒有輕安的樂,“於定無堪能”,要修定是沒有 希望的。就是一天到晚受苦,在苦裡邊煎,得定是沒有希望的。 “種種戒禁取,不生戒功能”。那麼你說他這樣子戒禁取做得很精進、很刻苦了,持戒的 功德有沒有呢?不但定的功德生不起,戒的功德也不生。因為他的戒是不如法的戒禁取, 執著,搞錯了的執著。本來不是升天的因,他執著這個是升天的因;本來不是解脫的因, 他執著這個是解脫的因。那麼這樣子的戒禁取,戒的功德是生不到的。因為戒是由戒生定 ,由定生慧,最後慧成解脫,這是戒的功能,這個戒禁取是沒有這個功能。 所以自苦一邊跟自己享樂一邊,這兩邊都是執著,墮在兩邊。在《瑜伽師地論》上說是墮 在兩邊,我們就是說走兩個極端了。佛修行不要太苦,也不要太執著。釋迦牟尼佛,太子 離宮、出家,他的六年苦行,沒有開悟,所以苦行也不是真正修道的方式。那就去受食, 吃牛奶,牧女供的牛奶吃了。本來也是“毀身學外道,蓬垢若囚人”,身上髒得很,那麼 到尼連禪河去沐浴,把身上洗乾淨了。這樣子,也吃了牛奶,輕安樂生起來了,最後在臘 月初八夜睹明星,悟道了。所以說太苦也不行。太樂當然不行,太苦的也不行,與道不相 應。所以說要中道,但這個中道也不是很容易的。我們說一加一等於二的中道是要不得的 。那麼以什麼標準呢?也是真正證到空性的人的標準,沒有證空性的人就以戒為標準。 第十條,“內穢外淨”,那是最害人的。以前我們說佛經裡說的四種果子的比喻:有種果 子外邊也好看裡邊也好吃,這是上等的。那就是說出家人修行外相做得很威儀,內部的戒 定慧功德也充實,這是人天福田;有一種是外相不好看,這個果子外面看了很難看,裡邊 卻是很甜。那麼就是有些人修行不修邊緣,但是裡邊卻是好的。那麼這種人是差一點,那 麼說也不算太壞;第三種就是外也不好裡也不好。外邊是這個樣子,戒律不遵守的,裡邊 戒定慧功德什麼也沒有,應該是最壞的了。但這還不算最壞,因為他自己本身是不好,給 人的印象卻不是太壞。因為他一看就是壞傢伙, (13B開始)他是不會跟他學習的。最害怕的就是外相很好看——這個果子外面看起來很紅 、很光滑,看起來很好吃的,咬開了裡面是又苦又爛,臭的。那麼糟糕了,這樣的出家人 外面威儀很好,看起來好像是修行人,實際上裡邊有邪見、有什麼東西,貪、嗔、癡什麼 都有。就是那個《楞嚴經》裡邊的潛行貪欲,暗暗地搞那些不淨的事情,表面上裝得很道 貌岸然的樣子,這樣子的人最害人。 這裡講的就是這類人。“內懷實腐壞,外現清淨行”,裡邊實際上是爛透了,爛到芯子都 爛掉的人,不但是戒定慧功德沒有,一切邪見、惡見、犯戒的思想充滿著。但是外面又裝 模作樣,作個清淨的樣子。 “無慚愧羞恥”。他心裡沒有慚愧心,沒有羞恥心。“不顧出家行”,出家人應當做的事 情,戒定慧、聞思修這些都不管。“毀犯於重禁”,重的根本戒都犯掉了。“習諸惡法行 ”,儘管他犯重戒、根本戒,但是他表面上卻裝得很整齊,做起來行動威儀裝模作樣地做 得很像。這個就不好搞。 “習諸惡法行”。他做了許多不如法的事情,做了之後又不懺悔,“不真實懺悔”,或者 是表面上的:“啊!懺悔!懺悔!我錯了錯了!”這麼樣說了就算了,不是真心懺悔。這 樣的人我們裡邊也有的。他們兩個人吵架,“懺悔懺悔!我懺悔!”,好了,這樣子,這 個懺悔還是在心裡不高興的,好像是不情願的懺悔,這個沒有用。懺悔是真正認錯了之後 ,以後再不幹了叫懺悔。你錯都沒認錯,表面上給人家問了個訊,道了個揖,這樣子,好 像是怒氣的樣子。這個哪叫懺悔。“而修戒定慧”,裡邊犯了那麼多的重禁惡行又沒有懺 悔乾淨,卻裝模作樣地學起戒定慧來了。那就成了個比喻:“人糞作旃檀,假花無果實” 。我們說旃檀木是雕佛像的,雕了之後,這個佛像是香的。你現在旃檀木沒有,拿個大糞 來做,那你怎麼弄?再咋個是臭的,不能做的。大糞不要是說做雕像,你就是做個什麼裝 飾品也不行。它從外到裡都是臭的,你再怎麼扇、吹,再塗香還是臭的,那個沒有辦法。 所以你本身內外腐朽的話,外面再怎麼裝飾也沒有辦法。 “假花無果實”,假的花你叫它結果,永遠結不了果,它本身是假的。外相是假的,內德 沒有的,要證果證道,那簡直不可能。那麼這樣子好的做不到,那麼要得哪一個果報呢? “終當墮惡趣”,將來必定要墮惡趣。 這是最後一種。這世間上這些人有沒有呢?還是有的。外邊看到很有修行的樣子,實際上 裡邊一塌糊塗的,現在還是有,過去也是有。因為這樣子十種,如果不墮到裡邊,那尸羅 就可以清淨圓滿。如果這十種裡邊沾了一種的話,這個尸羅就是修不好的。 下邊,尸羅(戒)有一些功德,有一些比喻來解釋,也是屬於《瑜伽師地論》裡邊的話。 這一段我們一直到這一篇完,全部是《瑜伽師地論》,而且基本上很多字是原文。 “此十種常思”。這十種東西,應當經常要去思惟,那就是說不要墮在這個虧損尸羅的十 條裡邊。能夠經常去思惟不虧尸羅,對尸羅沒有虧損,那麼才有可能性得到定、得到慧。 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脫苦、要證涅槃,那麼脫苦證涅槃要般若的智慧。這個智慧從何而 來?從定中來;定由何而來?從戒中來。所以說你尸羅不虧損的話,就能得到靜慮,靜慮 再上去的話——般若,般若之後就解脫。所以說我們真的根本的還得要不虧損尸羅,能夠 尸羅不虧損。認為“這是等而下的東西,我只要般若得到了我什麼都行,這個尸羅是沒有 什麼大關係的”,那你錯到底了。你般若是永遠不會得到,或者你說你得到了,好像說的 話、道理人家琢磨不透,那你是邪知邪見的狂慧,斷滅空、惡取空的那些慧。你只能自已 騙自己,將來墮落惡趣去,如果人家聽你的話,也跟你一起下惡趣了,那是很危險的。真 正的般若智慧決定是從戒中來,這也是緣起的法,法爾的道理。離開了戒、定的話,般若 是生不來的。 所以我們學這個《廣論》,一開始把戒講得很嚴格,那就是最後最如量的應成派的最高的 中觀見才能得到。如果你開頭就講得馬馬虎虎的,那本身這個見不是真正的中觀見,那你 得到的果也是一個馬馬虎虎的果,或者是錯的果,那就糟糕了。所以這個始終如一的,戒 定慧都是一貫的,而我們的戒,我再三強調,是從般若的心流露出來的。你如果是順於般 若的心,決定是順戒的,如果你跟戒合不來的話,你決定是違背般若的道理的。這個是肯 定的,絕對不錯的。這是我們宗派的見,海公上師咬定牙齒說是這樣子,宗大師也這麼說 ,佛也是這麼說的。 “如世尊宣說”。這是讚歎戒的功德,能夠不虧損尸羅的話,那戒就能圓滿地行持。能夠 得到圓滿的戒律的話,將來得定得慧。那麼下邊是佛讚歎戒的功德,因為戒律很重要,所 以要詳細讚歎戒的功德,又分了好幾條。 “如世尊宣說”,這些都經上到處說的。《瑜伽師地論》把它收集攏來,把它合在一起。 世尊到處在經裡邊這麼講:第一個,“尸羅”就是戒律,它是“根本”。尸羅是根本,什 麼叫根本?“能持任建立”,能夠承受建立一切東西的。它的比喻就是大地,大地能承一 切,不管你須彌山它也承得住;不管你人、畜生、什麼東西,反正有情世界、器世界都依 靠大地,大地把你負擔起來、承受起來、建立,能長一切。一切,我們的情器世界都依靠 大地。 這個尸羅也是跟大地一樣,能夠長養什麼,任持什麼,建立什麼。世間的善,有漏的善; 出世的善,無漏的善,涅槃功德。那就是說一切的善法都從戒中出來。如果你發的是有漏 心,持了戒之後得人天的增上生;如果你發的是無漏心,就得到涅槃的決定勝。所以一切 功德,世出世間的善法功德都是從戒上起,等於說世間一切都從大地所生一樣。植物、礦 物、動物都靠大地建立、載負而生長,那麼這個不可缺的。你說缺了大地,還有什麼生物 呢?沒有地了,你依據都沒有了,你生長什麼?什麼都長不起。那麼戒律一樣的,你缺了 戒律的話,你的依據也沒有了。你說“我要定、慧什麼,我要解脫”,那就空話了,這是 第一個根本,同大地一樣。 第二,“尸羅名莊嚴,老少服常美”。尸羅是莊嚴品,什麼是莊嚴品呢?我們穿了好看的 衣服,好看的裝飾品,頭上戴花鬘,再戴上金項鍊,手上金鐲子金戒指什麼東西,還有身 上瓔珞、什麼寶貝、金剛鑽之類的,戴在身上莊嚴品好看。 但是這個好看呢,年輕的當然好看,年老的把這東西戴起來,人家說“老妖怪”,感到害 怕,不但不好看,還是特別醜。《瑜伽師地論》說得很幽默,如果一個老的人戴了這個東 西,不但不好看,而且使人家看了就討厭。除非她是作戲的老太婆,帶了很多的金屬片, 金項鍊,那是幹什麼?給人家笑的,逗人家笑的。作戲嘛,是給人家取樂,這樣子做個老 太婆當著那麼多人給人家看,好笑,除非戲上這麼做。真正的一個老太婆,你戴那麼多莊 嚴品的話,人家要笑的。 但是這個戒卻是老少平等。年少的人持戒,大家讚歎,年老的人持戒更使大家恭敬,所以 說這個平等平等。一些世間莊嚴品平等是要分等級的。好看的人戴了好看,難看的人不要 說你年老,就是你現在沒有老,你戴了人家說越顯得你的醜態。人是這樣子的,你本身就 難看了,你少裝扮些要好一些,樸素一些。你本身難看得很,你裝得妖魔怪狀的越顯得你 本身難看,把你內心的醜也表現出來了,那是醜上加醜了。 但戒就不一樣,老少穿了之後,大家都讚歎、恭敬,這是“常美”,最好的,這是戒的功 德。 第三,“尸羅名薰香,順逆普飄揚,遐邇俱周流,芬馥可眾心”。我們以前在《俱舍》講 到一個問題,天上——忉利天有棵圓生樹,在它樹下順風逆風一百由旬都能聞到它的香氣 。一般我們人間的花樹,順風能聞到它的香氣,很遠就聞到了,逆風的話就聞不到,除非 你坐在樹下邊,在香氣的範圍裡邊才能聞到。但是那棵樹,順風逆風都能聞到。那麼戒也 一樣,“順逆普飄揚”,戒德薰香的氣味,順風、逆風都能聞到。那就是說惡劣的環境裡 邊更顯出戒的高尚。在順利的環境裡,當然不要說了,大家看到戒很好,就是在文化大革 命什麼時候,大家把佛法都糟蹋了,你如果持戒的話,更顯出你戒的尊嚴。所以順的逆的 都能聞到這個香味道。 “遐邇俱周流”,近的遠的地方都有可以知道,都飄得出去,那世間上的香就做不到了, 這是戒德薰香的力量特別強。“芬馥可眾心”,這個味道人家聞到之後,都感到心裡是舒 服,可心,適合我們的心。持戒的人,不管是信佛的人也好,反對佛的人也好,大家看了 都起歡喜心,恭敬心。因為這個東西,他持戒本身就是利益眾生的,所以說哪一個人看了 不歡喜?但是也有人不歡喜,譬如說妒忌的人。他要跟你比,他又不持戒,人家看他不起 ;你持戒,人家給你恭敬禮拜磕頭,他就氣得不得了,這個人的妒忌是例外,這個不好算 在裡邊。一般的來說都是“芬馥可眾心”,這就是戒德薰香的功德。 接下來,戒是塗香,我們說我們念“更得”就是戒,塗香。“尸羅名塗香,郁蒸諸毒除” 。在印度那個地方濕氣熱氣很重,“鬱蒸”就是受了潮熱的氣之後毒氣攻心,鬱在心裡身 上,裡邊毒氣——蒸發的那個氣,那是要致命的毒氣。但是你把戒的塗香一塗,那你皮膚 上那些毒氣就進不去了,那些毒氣都可以除掉。那就是說一切犯戒的那些緣來的時候,你 只要把戒——別解脫戒持好的話,侵犯不了你,跟身上塗了塗香一樣。那些鬱蒸最毒的氣 侵犯不了你,蚊子蒼蠅要咬你,也咬不倒。你塗了塗香之後,它們咬不起了。所以,小的 蚊蟲蒼蠅的毒受不到,哪怕印度那些濕熱的毒也可以除掉,那就是戒香的功德。我們念“ 更得”,“更得”就是指這個東西。 “尸羅名妙行,不入險惡道,健速亦安穩,直至涅槃城”。那個殊妙的行——尸羅,就是 尸羅。尸羅是最好的行動、行持。它不會給你走到險惡道去,不會受三惡道的。持戒的人 ,最起碼是人天,殊妙的人天趣,那是增上生。它,最後是涅槃——決定勝,能夠很健速 安穩,就是持戒搞得好就穩速登,既快又穩。我們說快了就不穩,我們說飛機是快的,都 是提心吊膽的,那一下掉下來就不得了。慢的東西,走路最慢了,摔一跤,爬起來就是了 ,不會受傷的。那麼既要快又要穩的話,那卻是很難了,但是尸羅就能夠做到這一點。既 快又穩,一直到什麼?直接地給你開到涅槃城。我們說尸羅是快而穩,但是很多人說“持 戒是最慢的道路,我們要開悟,開起來就馬上成佛了,你持戒搞了幾十年還是個老比丘” ,這個是邪見,我告訴你。真正的持戒是快速登涅槃城的道,如你要快、穩,那你是非借 持戒不可。你離開持戒,又快又穩到哪裡?魔城,著魔很快,你馬上就著魔,發瘋了,打 人了,什麼都來了,大叫了,各色各樣的。 天臺國清寺的一位師父,在廣化寺給我做侍者時,他就說,在天臺上住茅棚的,經常有人 著魔。著魔之後怎麼呢?這個山頭那個山頭哇哇大叫,這個山頭奔到那個山頭,那個山上 奔到這個山頭,邊奔邊叫,“哇哇”地吵。這個是什麼?著魔了,那很快了。你住山,你 說你去住山去,你沒有持戒的話,很快會走上這個道路。那麼你要很快地走到涅槃城的話 ,那就要持戒。 “尸羅名律儀,清淨妙善法,亦防護息險,靜潔遠離性”。律儀就是防止那些不善法的, “尸羅”也叫“律儀”,這是清淨的法,妙善的法,最好的法。它有幾個意思,就是“防 護”,防護那些不善法生起來。“息險”,能夠息住那些因為不善的法而生起的不善的業 。 “靜潔遠離性”,它這個尸羅的體性就是乾乾淨淨的,這個是什麼東西呢?在《瑜伽師地 論》就這麼說,一個能夠捨棄不律儀的,就是不犯,捨棄那些不律儀的思心所,跟“信勤 念定慧”這五個善根合起來,這就是尸羅遠離的體性。我們戒的遠離的體性就是能夠捨掉 那些不合戒的思心所,就是造業的思心所。跟“信勤念定慧”五個善根合攏來就是持戒的 體性,遠離的體性。這是一段說尸羅的功德,用幾個比喻來說。下面是觀三業,這也是《 瑜伽師地論》的文。 “欲學修易成,觀三業最要”。我們說前面是持戒,持戒的目的就是要學修,能夠證果證 道。那麼你要想學修能夠很快地成功呢,那就要觀三業——觀身口意三業。我們很多人就 是想得一個無上的大圓滿,或者圓成次第,得到之後這麼一坐,即身成佛。但是你不想觀 三業,這些眾多的東西不去觀,你想最高的東西拿一個,那些最高的東西能不能即身成佛 ?能。但是都把下面這些觀三業、持尸羅清淨這些功德搞夠了,最後龍都畫好了,眼睛一 點,馬上就飛了,那就是說即身成佛了。你下面的東西的基礎都沒有,觀三業也沒觀,尸 羅也不清淨,什麼基礎都沒有打,你說我要找最好的龍給你畫一個龍眼睛。你畫了一萬個 龍眼睛,還是一萬個黑點點,沒有一條飛得上去的,沒有這個身體怎麼飛呢? 所以我們經常有些人搞錯,總不歡喜搞基礎的東西,要拿就拿最高的,要麼就必須修密法 。“什麼四加行,這些基礎的東西我不要的,我是上根利器,給我一個最高的圓成次第好 了,給我個大圓滿好了,我馬上就成佛了”,貪便宜的心,本身這個心就不好。這麼不辛 苦,不要做的,就想摘一個最方便的便宜一下子成佛,一下子成佛哪有那麼方便的事情? 我們要介紹一本書,就是昂旺堪布的《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聖教願文》,這裡邊就說了 一個,他說,其他的教,什麼教都是即身成佛,幾年成佛,說黃教慢。黃教慢什麼?他說 ,我們黃教四十五天就成佛,最快了。你是上根利器的話四十五天就成佛了,那是真的成 佛了,法報化身都成就了,是成佛了。但是你要這樣的根器,要什麼樣條件的人,一個一 個條件,給你說出來,你看一看有不有。第一條沒有,第二條沒有,第三條沒有,什麼都 沒有,那四十五天你不行的。你要這些都有了,四十五天保證你成功。我們佛教是緣起論 者,講了半天你因緣條件沒有,你說你要達到果,哪裡拿得到果呢?條件夠了之後,果不 要求,自己來的,條件不夠的話,一天到晚求,果也不會來的,這是妄想。我們說這個科 學得很,你什麼條件夠了,果它自然會來,這個因緣聚足,果就現了。因緣不具足的話, 你要求果現,哪裡會現? 下面就是“觀三業最要,此身語欲作,或正作作已”。怎麼觀?下面就是說,我這個身語 意,它分成兩段,先觀身語,後觀意業。那麼身語,身也好,口也好,要造業的時候,“ 欲作”就是還沒作,未來的;或“正作”,現在正在作;或者“作已”,已經作好了,過 去做過的,那麼就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身語業都要觀察。 “覺悟善觀尋”。那你自己要有正知正見來好好地觀察、尋求。怎麼尋求?就是下面的內 涵了。“我今此所作,若是益自他,增長戒定慧,諸善性所攝,能感樂異熟,不生起眾苦 ,不妨於餘善,應速勤勵行,反是宜即止”。不管是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正要做的 、已經做的、或者將要做的,要看一看,這個做的事情。假使這個事情做了之後對自他有 利,同時能夠增長自己戒定慧的功德,又屬於善性所攝。善不善的標準,我們《俱舍》講 過了,能感善趣的叫善法,能墮惡道的叫惡法。我們世間上的善惡的標準很多,你有一個 標準,他有一個標準。一個哲學家一個標準,一個宗教是一個標準,都是要行善。這個話 一樣的,“你是行善,我也行善,我們倆相同的,三教一家,五教一家”,糊裡糊塗的教 。他的善跟你的善是不是一樣的,這個你有沒去問呢? 我們說,哲學裡邊有好多派,他們的標準是,雖然有相同的,但是也有不同的,那麼宗教 裡邊更不同了。我們說,前面說過,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它把最好的人殺了祭天——這是 “功德”,異教徒殺得多能升天,這個是不是你所說的善?佛教裡的善是什麼?不殺的, 連個螞蟻都不殺的,怎麼把人殺了祭天去呢?怎麼把人殺得越多越能升天呢?這個善那個 善絕對是不一樣的,甚至相反的。所以說這個善是各有各的標準,我們這個善是客觀的標 準,能感善趣的,是善法,大家所贊,那些聖者所讚歎的法,這就是善法。這些標準拿來 不會搞錯的,單是籠裡籠統地說個善呢,就不一定了,到底哪個善的搞不清楚。 “諸善性所攝,能感樂異熟”。做了這個善事,他將來能感樂的異熟的。我們說“善得善 報,惡得惡報”,這是不合法相的說法。“善得樂報,惡得苦報”,這是符合法相的說法 ,因為異熟果是無記的,沒有什麼善不善的,這個大家學過法相知道。但是有樂的異熟, 人天的樂趣,還有三惡道的苦趣,這三個趣是惡業所感的,是苦的。那麼感果報的說苦樂 ,不能說是善惡。能夠感到樂的異熟的,就是感得生人天善趣的,這是善性的。 “不生起眾苦”,反過來說,不會生起各種各樣的苦的,不但是三惡道的苦,也包括人間 的苦、天上的苦。“不妨於餘善”,這個條件更高了,你做了這個事情不妨礙其他的善法 的。如果你做了這個事情雖然還是善的,但其他善法給妨礙掉了,你說你拼命去做好事, 把你戒定慧荒廢掉了,這也不對。我們出家人主要是修戒定慧求解脫的,你世間的善事, 一天到晚忙於做那些事情的話,你哪有功夫修戒定慧?你沒有戒定慧的話,你這個解脫生 死又如何?生死了不了的話,你如何度眾生?所以,總的來說不能事務主義的,一天到晚 做善事。做善事好不好?世間上是好的,善的,但是從出世的眼光看,從佛教的眼光看, 這只是有漏的善,只能感人天福報,不能得大涅槃的果,大菩提的果。所以,要妨礙餘善 的也不行。 假使能夠真正符合這些條件,能屬於善性的,能感樂異熟,又不生苦的,也不妨礙其他的 善,這樣子的東西,觀察是這樣子的,那麼要“速勤勵行”,要趕快,要精進地、全力以 赴地去實行它、做它。那就是不要推緩時間了,“啊!今天還早,明天做好了”,早上的 時候,“哎!下午做好了”,下午說,“晚上好了”,晚上說,“哎呀,我疲勞了,我睡 覺,明天……”,明天還有明天,推到後來,一口氣不來,你永遠沒有做到。所以說要快 ,有好的事情,說幹就幹。我最討厭那些人,“噢”,噢了之後沒幹;明天問他,“你做 了沒有”?“噢!”又是個“噢”,又沒有幹。好久一月過去了,還是個“噢!”,永遠 停留在這個“噢”上面。很聽話,但是實際上不聽話,沒有做。 所以對於好的事情,對的馬上就做,精進地去做,全力地去做,這個是我們應當善於學習 。那麼這是觀察。 如果是“反是”,“反是宜即止”,如果反過來,不是善性所攝的,要感惡趣的,要生起 眾苦的,要妨礙其他的善的,那麼馬上停下來。不能說“我這還沒搞完,等我搞完了再停 下來。我正搞到一半”,或者“我對這個很有興趣,一下子停不下來,等我興趣完了,再 停下來”,那就永遠停不下來。要停下來就馬上停下來,戒就是這樣子的。戒就是說,馬 上,說幹就幹的,不要你考慮的,佛已經給你考慮好了,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你不要自己 去考慮,東想西想的,你沒有資格去考慮戒。佛說對就是對的,你照它做好了。你受了二 百五十條戒,你不能說“這一條我考慮考慮,能不能持,那一條我考慮考慮對不對頭”, 那你不要受了。你如果受了之後,沒有還價的,這二百五十條都要受。只有一個條件,就 是說,反正你在現在的五濁惡世有些一下做不起,那麼發願將來一定要做到,現在起慚愧 心——暫時做不到。沒有說考慮考慮,這條可以不要的,那一條可以不實行的,沒有這樣 子做的。 “反是宜即止”,馬上要停下來。那麼正在做的要停下來,沒有做的就不做,已經做的怎 麼辦?這裡就是沒有說,《瑜伽師地論》就是說,已經做了的話馬上找一個善知識面前, 發露懺悔、悔過,發露自己做的壞事,那麼以後永遠不犯,求懺悔。這是就是說對善的惡 的身語業應該這樣子的觀察。 下面一段是意業。“過去行為緣,或未來現在,而生起念慮”。我們這個思想都是從行動 上產生的,思想不會過期的,一發不過期,他產生這個思想是過去行為或未來的行動或將 來的行動產生一些思想。這些思想不管是過去的因產生的,未來因產生的,或現在的因產 生的,都要去看這個念頭對不對頭。 “應以正意觀”,以正知正見來觀察。“若是損自他,妨失戒定慧,諸惡性所攝,招感苦 異熟,不生起眾善,亦礙餘善業,應嚴行責止,如利刃斷絲”,這個就乾脆了。“勿少與 方便,稍縱則難制”,自己觀察這個念頭,“應以正意觀”,正知正念地觀察。假使這個 念頭起來了,損自他的,對自他有害的,對自己有害或者對人家有害,或者兩方面都有害 ;或者對戒定慧是有妨礙的,會失去的;或者是“惡性所攝”,能夠招感苦的異熟報的; 或者是不能生起眾善的,雖然不感苦報,但是不能生善法;或者是妨礙其他的善業的,這 樣子的念頭,“應嚴行責止”,自己嚴厲地呵斥,不准它起來,這個念頭不能起來。 “如利刃斷絲”,就像利刀斷絲一樣乾脆,一下就斷掉,不能猶豫。“勿少與方便”,不 要來一個慈悲,姑息一下,慢慢地斷。“這個習氣是難斷的,人都有習氣,慢慢斷好了” ,今天不斷,明天也不斷,不斷不斷越來越大,你什麼時侯斷?當下就斷!我們文殊菩薩 的寶劍,大家看,幹什麼的?你修這個法,就要搞這個東西,自己檢查身語業不說了,就 是念頭一樣的,惡念起來之後,一刀砍下去,不與方便,一點方便也不要給他,不講情的 。你說你要給你講說好話了,“饒饒我,不要弄掉,讓我這個念頭再保持一段時間”,不 行,馬上給你砍,這個是煩惱賊啊,你不能放縱哎。放縱的話,它要滋長的,象微生蟲一 樣的,你有幾個微生蟲不去處理的話,將來把你整個人都爛掉了,微生蟲充滿全身的話, 你的命就沒有了,所以要趕快。 “稍縱則難制”,你要稍微放鬆一點的話,姑息一點的話,以後就不能制了,難制了—— 不治火,灶頭的火或者爐子的火沒有關係,是人管得住的火。如果“不治火”,你一個火 柴掉在地下,沒有關係,一個香煙頭掉在地下,沒有關係,它引起其他的紙燒起來,這個 紙又引起蚊帳燒起來,蚊帳燒起來又引起床上的被蓋燒起來,那整個房間燒起來了,你救 也來不及救了。所以說不能放縱,一個香煙頭就可以造成幾億元的火災的損失。大興安嶺 的火燒了一個多月,到底原因是什麼,現在還沒查清,也不是大事情,故意放火恐怕不會 ,總是小地方不謹慎。不謹慎的話,造成那麼大的大火災,損失很大,不可數的損失。 這都是物質的損失,你如果煩惱得放縱的話,那你不但是法身慧命沒有了——你受的戒就 是法身慧命的體。這個體沒有了,你將來得不到涅槃,還要到三惡道去受大苦,那個更划 不來。所以說“稍縱則難制”,你一放縱的話,它就不好制了。所以一定要馬上利刀斷亂 麻地一下砍下去,不能猶豫,不能姑息。 “反此應勵行”,假使不是這樣的,是好的,是善性所攝的,能夠造好的樂的異熟果的, 能夠生起眾善法的,能夠不妨礙其他的善業的,那麼趕快做,不要拖。“勿緩待亡遺”, 不要說,“啊!現在我瞌蟲還沒醒,讓我眼睛再閉一下”,這一閉一下的話,人家經都念 完了,你才醒過來,那你善事幹不成了。“今天不幹,我明天幹”,明天幹?忘記掉了, 永遠不幹了。所以不要緩,一緩的話,忘記掉了,那腦子裡就沒有這個事情了。你還記得 到的話就幹,人的記憶力好的固然不錯,一般人的事情忙了,抓了這個丟了那個,如果今 天不幹的話,明天忘記掉了,那什麼時侯幹不知道了。 所以,這樣子我們觀三業。如果你真正要修行成就的話,一定要這麼地觀察。我們天天觀 察就忙得不得了,你說你閑得到寮房裡衝衝殼子,去散散步,哪裡去遊覽遊覽,遊山玩水 ,朝朝山,這個恐怕沒有這個時間了。除非你不想解脫,你就是要混,那麼差不多,你真 正想解脫的話,我們一天到晚沒有空的時間的,分分秒秒都緊張得不得了。 下面一段是佛教導他的孩子囉怙囉尊者的一些話,也是從《瑜伽師地論》及其他經典裡邊 引過來的。“汝今囉怙囉,於身語意業”,這是連下來的。佛就給他的親子囉怙囉尊者說 ,“囉怙囉,你現在自己對身語意業‘應數正觀察’”,就永遠像這樣子,“數”,經常 地數數地極具正念地觀察,就是觀察身語意業。這個念是不是損自他的?還是感樂異熟, 還是感苦異熟的?是不是妨失戒定慧的?還是有助於戒定慧的。經常地觀察,觀察自己的 身語意三業。 “念諸佛聖教”,同時要記住佛的教導。觀察要以佛的教導來觀察,如果你沒有佛的教導 的標準,你觀察什麼呢?根據你自己的標準來觀察,越觀越糟糕了,以自己的煩惱心為主 的,順了煩惱就是好的,違背煩惱的就是惡的,那你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了。所以說以佛的 教導為基礎,然後正觀察,這是正的觀察。 “囉怙囉汝應,學是沙門業,若能於此學,唯勝善無惡。”佛是悲心,對三界有情都同囉 怙囉一樣地看待,這裡引囉怙囉,也就是說這是佛的真心教導。“囉怙囉你應當這樣子學 沙門的業”,沙門就是出家人,沙門就是無漏道,修無漏道的人。“這是修無漏道的沙門 應當做的事情,你也應當這麼學”,就是觀察自己的身語意三業。假使能夠照這個學的話 ,“唯勝善無惡”,那就是最殊妙的善,一點沒有惡的,最圓滿的善是菩提。那麼你從因 上做,做到最圓滿,將來就是菩提了。發大心的是圓滿大覺菩提,發出離心的、沒有菩提 心的是聲緣菩提,反正都是菩提,這是殊勝的。 “尸羅次第清淨之法”。那麼這裡尸羅要獲得清淨那也是有方便。如何按照次第使它清淨 ?“由戒生定”,這是次第。尸羅清淨,它有些方便。“若如法思擇,此業益自他”,這 是一段都連下來的,教你如法地去思惟、抉擇一些問題,這靠我們的智慧來抉擇了。沒有 智慧的話,哪個對,哪個錯,哪個清淨,哪個染汙都搞不清楚,所以我們要學法,也就是 要把這些標準學好。佛教裡的所謂什麼叫清淨的,什麼叫善的,什麼要去掉的,惡的,什 麼是不清淨的,這些標準你心裡沒有的話,你修什麼東西呢?那就胡扯了,打仗一樣的, 你敵人都認不清楚,你到處開槍,把自己人打死了,敵人正好,把你抓起來——你只有一 個人了,那當然俘虜去了。 (……14A開始)就是善的觀察。“若一分攝斂,不作不與便,誤犯不由己,加行或本罪 ,能發露悔除,乃至無持犯,不方便加行,清淨心安住”。那麼怎樣子達到尸羅清淨呢? 你要觀察,這個是好的,對自他有利的,那個是錯的,對自他無利的,這麼觀察。當然, 對自他有利要做。那麼下面是說對自他無利的,不好的惡的身語意怎麼辦?“若一分攝斂 ”,假如你要做的話,最好是當下不做了,如果你習氣很重,一下子斷不完,一分,少做 ,收攝一點,一分斂攝。 “不作不與便”,一分收斂就是不要做它,也“不與便”,不要方便。要做,前面要加行 、方便,有這個方便才做得成,這個方便也不要給它有。假如你要做壞事,你要找一個地 方去做。你那個地方去都不去,那就方便都沒有了,所以說你不但不要做,能做的方便也 不要有給它。假使你犯了,“不由己”,假使你因為煩惱太重了,不由自己地犯了罪,誤 犯,犯了之後,不是安心犯,是誤犯。那麼“加行或本罪”,犯了什麼?加行罪也好,根 本罪也好,要發露悔除。馬上要發露,不要怕難為情,“哎呀!做了這個事情給人家知道 了,丟臉的,不要說,悄悄地藏在那裡”。藏在那裡的話,你這個罪永遠悔除不了,將來 地獄的果,那馬上就去。所以第一要發露懺悔。發露之後,才能懺悔,你發露都不發露, 你懺什麼呢?發露就是自己認錯,這個事情做錯了,大家都知道,然後才能悔除。我們說 你發露之後,就有慚愧心起來了。大家“哎呀,這個人做這麼樣壞事,你看看”,他自己 就不好意思,那以後絕對不敢幹了。如果你不發露,人家對你還蠻恭敬,對你很客氣,你 還無所謂,做了壞事也不過如此,那你以後還得要做,所以一定要發露。發露之後再如法 地懺除,這個懺除我們講過的,一般就是對首懺,對清淨比丘面前懺悔。如果根本的罪犯 了,取相懺,修懺悔法,得到瑞相,能夠見光、見花、見佛摸頂等等,這個就是罪滅的相 。那麼這個是要真正發露才能見相,馬馬虎虎地,相也不會來的。 “乃至無持犯”,“無持犯”就是說,你舉心動念,沒有作意,它也不會犯戒了。那就是 孔夫子的七十以後“隨心所欲不逾矩”,我怎麼樣子心裡想,怎麼做怎麼好,從來不會犯 規矩了,已經成熟了,無持犯。就是持戒的念頭沒有,但是不會犯戒,這是無持犯。那有 的人說,無持犯,持也不要持,犯也不要犯,稱心地做好了,饑來吃飯,困來睡眠,這個 樣子,我要怎麼就怎麼,無持犯,這個就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無持犯”就是說你已經 持戒純熟到你沒有心去作意這個持戒的事情,也不會犯了,那就是已經般若的念頭爐火純 青到成熟的時候。佛持戒根本沒有持戒的念頭,但是佛一舉一動,乃至小小的威儀,都符 合戒律的,那就是無持犯的標準。並不說你什麼都不知道,也不知道持,也不知道犯,犯 也不知道,持也不知道,這個就是“無分別智”,那跟畜生差不多。畜生也不知道持戒, 它也沒有分別,這個就是愚癡,不要這樣子說無持犯。 “不方便加行”,方便,不作方便,不作加行,就是說根本的不做,遠加行、近加行都不 要作,這樣“清淨心安住”,清淨的心安住在律儀中。我們經常說“安住律儀涅槃中”, 這樣能夠做到第一步安住律儀中,這樣清淨的心,第一步的清淨做到了。那麼清淨的心做 到之後有什麼好處?“尸羅若清淨,功德無量聚”,那好處說不完了,假使戒能清淨的話 ,那功德無量無邊地積聚起來了,那是說不完的多,那麼重點地說有十個功德。 下面就是,“戒清淨之十種功德”,第一個是“五分法身以戒為首”。“五分法身”——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是我們的修行的法身,一般的法身總是認為是一切法空 ,什麼東西也沒有,無相什麼就是見法身。這個法身哪裡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 見裡來。你要從這個地方搞上去,才能證入無相的法身。如果你戒、定、慧、解脫、解脫 知見沒有的話,法身就證不到了。所以這個“五分法身”,就是以法為身。 “若具戒士夫,自觀戒清淨,便得無憂悔,無悔生歡喜,歡喜生輕安,輕安受勝樂,由樂 而心定”,由戒生定,假使具戒士夫,就是持戒清淨的士夫(人),當然最高的是比丘, 假使一個持戒清淨的比丘,他自己觀三業,經常觀觀觀,觀到後來,惡業沒有了,“自觀 戒清淨”,自己觀察到戒非常清淨了。戒清淨不要到處宣傳,“我的戒清淨,我那個不犯 ,這個不犯,乃至小事情都如法以戒做的”,到處去說。不要說的,你說,還漏了氣了, 就不行了,本身你說話的這個心就不清淨,你要利養嘛!你不要利養去說它幹啥了?這個 就不清淨了。 自己觀清淨之後,“便得無憂悔”,戒清淨,沒有憂悔。事情做錯了,心裡要憂、要悔, 那麼我一點也沒有做錯,都是清清淨淨的,你觀察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將 來的念頭也不會起壞念頭,那就是清淨“無憂悔”,沒有憂,沒有悔。沒憂悔有什麼好處 ?“無悔生歡喜”。沒憂悔,當然這個是緣起法,有此緣必有此果,無悔的話決定生歡喜 心,我們有的人他心裡很高興,為善最樂,做了好事情,心裡不會追悔,這是最快樂了。 這個為善是要花代價的,或者是經濟上的代價,或者是身體上的體力上的代價,或者還有 各種人力上的犧牲,但是最樂,這個回過來的感覺卻是最快樂的,這個大家可能有這個體 會。那就是沒有悔,做了好事不會生悔,不生悔的話決定生起歡喜心,“歡喜”之後,“ 輕安”。 “輕安”就是身心輕安,有堪能性,你心裡歡喜了,堪能性就來了,什麼堪能性呢?身心 都能夠修正法,如果你身不能修正法,坐下來,腰痛,靠牆壁,要靠;心沒有堪能心,一 坐下來,昏沈來了,想打瞌睡了,那你善法修不起了。“輕安”生起之後,就是身心有堪 能性,身輕安,身堪坐,一坐坐兩天十天都可以;心輕安,再微細的觀想觀得起來。我們 在五臺山,海公上師講的,他開始在近慈寺講三皈依觀,傳了個三皈依觀,一個老居士就 跟上師說,“哎呀,你那麼多觀,我這麼一觀的話,啊!頭昏得要倒下去了”。這就是沒 有堪能性了,他年紀大了,思想也是沒有力了,三皈依觀學過的就知道,一會兒這個觀, 一會兒那個觀,一會兒那個觀,一會兒那個觀,哎呀,這個就是一想起來就頭昏了,只好 倒下去了,那就是沒有堪能性。有堪能性的話,你再細的觀,沒有關係,心裡能夠觀想起 來。這個堪能性哪裡來?從歡喜心來,那麼歡喜心哪裡來,無悔來,無悔哪裡來,戒清淨 來,這個也是因果,這一連串的緣起法。 那你得了輕安之後怎麼辦呢?“輕安受勝樂”,這個樂不是世間的樂,是殊勝的樂,定中 的樂。我們說那個“離喜妙樂”,這一類的就來了。第一個是“離生喜樂”,離開了那些 惡不善法、五蓋之類的,它會產生樂。很多人執著世間的五欲是樂,你把它放棄了,那你 不是一輩子就是愁苦憂慮,沒有快樂了嗎?好像這個人生就暗淡無色了,失去價值,人生 價值失去了。他不知道,把這些放下了,有一種樂,真正的、殊勝的樂會生起來。這個樂 ,貪著五欲的人是沒有辦法想像的,只有把它放下之後、斷除之後才生起,第一個“離生 喜樂”,離開惡不善法、五蓋,那就生起了喜樂,這個喜樂,欲界裡邊嘗不到味道,是色 界的味道。 好像是哪一部經上說的,如果說沒有這些樂的話,世間上的五欲哪個就放棄呢?沒有人會 放棄——一般人都喜歡離苦得樂,世間的五欲雖然是苦的因,但是,暫時有樂的感覺。那 他如果沒有其他的樂追求的話,他這個樂就不會放掉。我們修行的人,不要說佛教的修行 者,就是世間的有漏的定,他也有這個智慧,知道定中還有個樂趣,比這個還要殊勝,我 情願放掉這個,追求那個高尚的,更大的樂。這個哪裡來呢?世間法那些修有漏定的人他 會教他的弟子:這個定比那個世間的樂好,殊勝得多,你不要去執著那個,放下來修這個 將來你會得到這個樂。那麼佛教的樂更不要說了,佛教的法樂喜樂比世間的有漏定的樂更 加殊勝。所以不要以為把世間的快樂放棄了就是一輩子枯燥無味的了,我們還有殊勝的樂 在後頭。如果沒有這個樂的話,噢,這不是佛經裡邊的,我記得是一個歐洲人他說的。他 參觀了一些比丘僧團,他就懷疑了,因為他是十足的凡夫,他說人生下來就說兩個,就是 我們以前儒家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說人是離不開飲食男女的,他說你們 出家人,你們一個個獨身主義者,這個你怎麼受得了呢?好像離開男女不能稱為人生了, 他們看來是毫無人生樂趣了,他不知道出家的樂還多得很。解脫的樂,你受了戒之後就能 夠得到一部分解脫的樂,法上的樂。你如果學法學得上了勁了,法樂生起來了,可以把一 切世間的五欲全部丟得乾乾淨淨。 不要說佛法的法樂,就是世間上研究學問的,研究科學、哲學的,他研究學問的情趣生起 來之後,可以把家庭的樂趣全部丟掉。梁啟超,他是一個學問家,他研究學問到什麼程度 呢?人家問他,你家裡有幾個孩子?一下說不出來:一,二,三,四,五,六,六個,不 錯,六個。幾個孩子還要一個個數起來才知道,他平時家庭的事情都不在他腦筋裡,他一 天到晚鑽到學問裡邊去了,那這個已經勝過五欲之樂了,何況我們這個定中的樂跟解脫的 樂呢?那個更殊勝。 這個樂生起來之後,“由樂而心定”。這個殊勝的樂還有一個好處,樂一生起,心就定了 。我們所以說得定之前要生起輕安,沒有得輕安,心定不下來的。所以說你要得定的話, 要輕安,輕安的樂,輕安樂生起能夠得定,那就是由戒生定,由戒生定的原則性是這樣的 。所以說你要離開戒,你說由戒生定,我只要做就行了,不持戒一樣的,我只要做得好, 心裡把它壓下去,不思善,不思惡,一念不動,不就得定了嗎?何必去持戒呢?你這個做 不得,那個做不得,不是麻煩嗎?好像是又快又穩,實際上你沒有持戒,你念頭息下來, 就會產生憂悔;憂悔之後生不起歡喜心;歡喜沒有,不能生起輕安;輕安沒有,沒有樂; 沒有樂,心定不了的。一定要由戒生定。 “心定如實知”,那麼由定生慧,心定之後能夠如實地知道,知道什麼?“如實見諦理” ,四諦十二行相,我們在《俱舍》講過了。那麼大乘見是無相,見法身、空性。我們四諦 十二因緣有沒有空性呢?“無常、苦、空、無我”,也有空性的道理在裡邊,它是緣起和 空都在裡邊了,四諦十二行相。 “於諸有為法,能起厭離意”,見到四諦的道理之後,那有漏是苦知道了,苦、集二諦要 捨離,能起厭離的心。“離染得解脫”,那麼涅槃的樂要追求,怎麼不要追求?修道,由 道得到滅諦,那麼“離染得解脫”,滅諦就是解脫,離開那些染汙之後就能得解脫。怎麼 離開?修道。這個“離染得解脫”,得到解脫之後就是“五分法身”的第四個——解脫。 那麼解脫知見,“能自知自見,我已得解脫”,得了解脫之後,能夠自己清清楚楚的,我 已經解脫了,解脫怎麼來的,因為修什麼什麼來的,一目了然,完全知道,這是解脫知見 ,自己解脫的前因後果,當下解脫的情況,全部瞭解。解脫知見,那就是五分法身,第一 個是戒,戒之後生定,定之後生慧,智慧之後如實知諦理,知道之後就能夠生起厭離,厭 離後才能夠解脫。你厭離都不厭離,你說你求解脫,求什麼解脫呢?我們說解放,因為三 座大山壓在身上,要把它解脫,如果你沒有壓,你解脫啥東西?你解放什麼?那當然先要 生厭離心,厭離心起了才能解脫。所以解脫之後再解脫知見,怎麼解脫的、解脫的情況, 自己全部知道。“我已得解脫,乃至當涅槃”,解脫之後,最高的解脫就是涅槃。 這是“如來五分身,次第而生起”,這個按照次第來的,不亂的。我們很多人就是眼睛閉 起來,身子睡起來,就想馬上證法身,要證到那個解脫,沒有看次第,不行的。譬如燒飯 ,總是要水加起來,柴堆起來,米淘好,鍋擺好,火一點,慢慢的,水微微的熱,燙起來 ,滾起來,然後,飯就成熟了。你說不要次第,我馬上就吃飯,那怎麼來呢?世界上哪一 個東西沒有次第呢?你看我們說這個樹,它長,先要發芽,發芽後樹葉長出來,然後慢慢 開花、結果,最後果實下來了。你說“我不要花,不要葉子,我只要果”,你去求嘛,沒 有的,一切世間道理都是有次第的,沒有無次第的。我們偏要佔便宜,總想不要次第,就 想得最後的便宜果,沒有的。 “次第而生起,無戒不能成”。既然次第生起的話,最根本的第一個就是戒,“戒為無上 解脫本”,你沒有戒,那後頭的一連串都不能成,搞不起來的。這是第一個,戒的功德, 五分法身能夠生起來就是靠戒為基礎的。 第二個,“若具戒士夫,臨終觀業行,無罪不悔恨,善稱遍方域,必往人天趣,隨願生淨 土”。所以說你說你要學淨土宗,你不學戒怎麼行呢?持戒的人,戒律清淨了,到臨終的 時候,這一輩子的業都要現出來的。因為什麼原因呢?平時我們的五根,都在對外界的不 斷地追求,眼睛看東西,這個看,那個看;耳朵聽聲音,這個聽,那個聽,等於是新聞記 者,到處在採訪新聞,把新聞採訪過來,下面就是編輯彙報。編輯就是這個意識,它是專 門收集情報的。那麼到臨終的時候,眼睛看不到了,耳朵也聽不到了,鼻子聞不到香味了 ,這時五根先滅,這些《俱舍》都講過了。最後意識還沒有滅,它怎麼辦呢?新的材料沒 有了,新聞報導沒有了,它怎麼辦呢?翻舊帳,過去的都要翻出來,過去翻出來的時候, 你這一輩子造的惡業善業都要現出來,所以臨終眾業現就是這樣子現的。它現出來之後, 假使善業當然生歡喜心了,若是惡業的話,那這個心就顛倒了,恐懼害怕的心都要生起來 了,乃至狂叫都有的。我記不起是哪個說的:他一個人臨終,“火啊,火啊”,那是地獄 之火就現出來了。 “臨終觀業行”,臨終時所有的業都要現出來的,一看自己這輩子都持戒清淨,沒有造壞 事,既然沒有造壞事,臨終不會起悔恨的心,也沒有恐怖心。“善稱遍方域”,這樣子你 善的名稱到處流布,你死後決定人天趣,那沒話說,持戒的人決定生人天趣,增上生。“ 隨願生淨土”,如果你發願生淨土的,還可以根據你的願生淨土。所以要生西方極樂世界 ,你要持戒了,你不持戒的話,這一份功德就沒有了。所以說,“我們只要念一句阿彌陀 佛,什麼經不要看,什麼法都不要學”,你說夠不夠呢?支分就不夠了,你要往生,持戒 是更要緊的。我記得好像三輩往生裡邊也有是持戒清淨的,中上品的。這是第二個。持戒 的人臨終不悔恨,而且你要往生人趣是必定的,發了殊勝願的也可以生淨土。 第三條,“寢悎身心調,遠離諸熱惱”。“寢”,睡覺的時候,“悎”就是醒的時候,身 心調和,一切因為煩惱、惡業纏身的熱惱心都不會有。這是現下身心坦然,也是它的功德 。 第四,“日夜諸天護,不為鬼魔嬈”,有很多的居士來講,身上附著東西,或者他們家裡 有鬼神病的,感到很苦,所以教他們幾個方法,持戒是方法之一,你如果持戒清淨的話, 日夜有諸神保護的,一切邪魔外道鬼神惱害不了你。除非過去有深怨的,那是業報,它要 報,那是要修懺悔法來解怨。那麼一般性的鬼神來惱害你,只要你持戒清淨的話,他看了 護法菩薩來也不敢來了,這是第四種功德。 第五,“於他兇暴類,一切惡有情,不懷恐怖心,驚狂顛倒行”。一切世間上的暴惡的有 情,“兇暴類”就是殺人放火的人,這些壞的有情,也包括獅子老虎之類的,對它你只要 持戒好了,自然不會恐怖它。我們說,悟道法師,有人告訴我,他以前在普陀山,他在樹 下走,一條大蟒蛇掉到他身上纏在他身上,他也不驚也不叫——給他說法,說了之後蛇就 走掉了,持戒就有這個功德。所以說真正持戒清淨的人,一切惡有情不會害你的,你也不 會對他起恐怖心。沒有恐怖心,驚狂顛倒的行動也不會產生。如果你一個不持戒的普通人 ,一條大蟒蛇來了,一定會大叫大嚷,趕快要跟那條蛇鬥爭了,把它甩掉、或者把它弄死 ,這是顛狂心,驚狂行。不會,他根本不起恐怖心,也不會那些,這是持戒功德來的。 印光法師,他有個居士家裡小的時侯抓了個小老虎,那個時候跟貓一樣,很有趣,養在家 裡。慢慢慢慢,這個老虎長大了,吼一聲也讓人害怕,這個東西把它殺掉嘛,又捨不得, 怎麼處理呢?沒辦法。結果印光法師來了,就跟印光法師講,印光法師就把這只老虎喊來 ,跟它說皈依。一般說狗看到陌生人還要大吼大叫的,老虎看到陌生人當然蹦了,但是看 到印光法師就是乖乖的,聽他說皈依。受了皈依之後它就不吃飯了,幾天就餓死了,脫了 身——畜生道脫掉了。這個,印光法師的傳記裡講得有。那麼就是真正持戒清淨的人對這 些惡有情都不會害怕了,人更不要說了,人還有一點良知良心呢。那些殺人放火的人,看 見持戒的人還會起恭敬心。 “又諸惡有情,或仇怨惡友,雖得其暇隙,不害反相親”。本來,這個世界上的一些惡的 有情,要害人的,或者冤家仇人惡友,他要鑽你的空子,只要有什麼機會就要害你的。但 是你只要持了戒之後,儘管那些機會很多,“雖得其暇隙”,有空子可以乘,但是因為你 持戒了,那些惡有情、冤家、仇人也不會害你。這個要真正持戒了,如果持了一兩條馬馬 虎虎的戒,恐怕達不到這個要求。真正要清清淨淨地持戒,無犯,犯者如法地懺悔清淨, 就產生這些功德。“雖得其暇隙,不害反相親”,不但不害你,甚至於反而跟你要好起來 了,親近你這個善知識。 第七條,“藥叉諸鬼神,一切非人類”。我們說再兇暴的人,他看到佛教的和尚,一般還 是恭敬的——那麼他也要保佑,知道你是學佛的,有三寶加持的,他要在你僧面前恭敬一 下,也想得到一點保佑,所以“不害反相親”。這個並不是說空話,事實上是有的。那麼 “藥叉諸鬼神”,藥叉是吃人的惡鬼,那些暴惡的鬼神,“一切非人類”,“不俟其便隙 ,而常作護佑”。這些鬼神一般是找人的空子,要害人的,但是你持戒的話,這些藥叉鬼 神不但不找你的空子,還來保護你。所以說你如法地持戒的話,護法神固然保護你,那些 暴惡鬼神也會保護你。很現實的就是有些本來不是護法,害人的,經過那些大德們給他說 皈依,他就做護法了。現在我們很多地方供的關爺,就是智者大師給他化過來的。所以說 ,對大力鬼神碰到持戒有德的人,他會做護法的。 第八條,“求法無艱難,四緣不勞獲,王臣諸長者,商主眾黎庶,皆敬重尊仰,樂於做護 助”。這個也是現實世界上可以看到的,真正持戒的人,求法不困難,你要什麼經,這個 書就來了,你要那個書,它就來,不要你去求的,它自己會來,或者法器,它就這樣來了 ,就是這個機會碰上就會的。 “四緣不勞獲”,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也不要你辛辛苦苦去求,它自己天然會給你 不缺乏,當然不要去追求太好的,能夠維持到身體修行就可以了。“王臣諸長者”,那些 國王大臣,長者是有地位的有財富的大商主,那些老百姓等等,都尊重恭敬,“尊仰”, 都願意幫助。真正持戒的人,大家都歡喜幫助他。世間上看到好人都願意幫助他,何況你 是佛教裡邊的持戒的人,他還有一個想保護的心,他要這裡做點好事,也求保佑保佑了, 所以說這個是很現實的,都會來説明你。 “若願當轉生,刹利大族姓,婆羅門居士,長者富貴家,欲天色無色,兜率彌陀土,十方 淨佛刹,隨願定往生”。你看,西方極樂世界也可以去的。假使要投生到刹利、大種姓, 高貴的種姓,或者婆羅門居士家裡,或者長者富貴家裡,這是轉世,要再修行;或者要生 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天、色、無色天),乃至兜率天——這是彌勒菩薩的內 院,或者彌陀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都可以去。“十方淨佛刹”,十方的清淨的淨 土,“隨願定往生”,只要你發願好了,以持戒的功德回向的話,決定往生。 所以說有的人就說,“哎呀,我修了密法了,跟淨土不是兩個矛盾了嗎?淨土要去不成了 ”。怎麼去不成呢?不要說密法,你只要好好持戒的話,“隨願定往生”,發願去就去。 “若發願欲證,無上大涅槃,由戒清淨故,離欲得現證”。假使你發願要證無上大涅槃, 這是佛的果了。“由戒清淨故”,因為你戒清淨的話,“離欲得現證”,你能夠離了一切 欲,假使你這一輩子能夠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的話,也可以當下現證,就是即身成佛了。 你說密法有即身成佛,顯教也有即身成佛。但是你要有條件,“離欲得現證”,你如果戒 清淨了,但還離不了欲,煩惱種子沒有斷掉,那還現證不了,得下輩子證,或者說以後再 證。反正你條件具足,當下現證,即身可以成佛的。 下面講戒的幾個名相,“別解名義”。“尸羅策三業,防護能調伏,學處亦制止”。講尸 羅,我們說戒有好幾個名字,尸羅、毗尼、律,還有什麼?波羅提木叉。…… (……14B開始)“防護”,防止那些壞的事情,不要侵犯我們的身心,把煩惱防止。我 們說堤,地,假使低於河道的話,那就要做堤,防止水侵犯進來。我們世界上最有名的是 荷蘭國,它的地比海面要低得多,它全靠築堤築了把國土保護起來。如果堤破掉了,它國 家就是在海裡淹沒掉了。那麼這個堤是很要緊的,防止那些煩惱侵進來的,尸羅就有這個 功能,能防護。 “能調伏”,調伏自己三業,三業要作惡的能夠調伏它。調伏的意思我們以前好像講過, 馬假使不聽話,它口裡不是裝有一個有刺的東西嗎?你要不聽話的話,把那個一收緊的話 ,痛得來沒有辦法,馬最怕痛的就是嘴上這一塊肉。你其他地方打它,踢它,它也不一定 痛,不一定聽你話,這一塊地方,口邊的那個東西一收緊,刺給它刺進去的話,它就痛得 沒有辦法動了。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五臺山的那些馬發性亂奔的時候,那個調馬的就跑 上去,把它那個繩子一抽,馬上,站著不會動、停下來了,再也吃不消了,痛得不得了。 象也是,調象的話,把那個錐子燒紅給它看看,把它鉤子裡“嚓”刺進去,痛不痛?痛。 再給你看一看,以後你要做壞事,給你看看,害怕了,再也不敢做了。現在調獸的也是, 電鞭子舉上來晃晃,它也害怕,這就是“調伏”。尸羅就有這個功能把你調伏,“難調者 調”,不要說你剛強難調,就要把你調伏。就怕你沒有信心,受不了跑掉了,那就算了。 “學處亦制止”,尸羅是“學處”,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什麼地方呢?五戒、兩百五十 條戒,在哪個地方就學哪一條,對那些境就要學不殺不盜不淫這些。“制止”,制止惡業 ,這是尸羅的,有那麼多意思。那麼“毗尼”是什麼呢?“滅惡”,所謂叫毗尼毗尼就是 滅惡的意思。“律”,律法是“斷持”,善於斷善於持,好的要持,壞的要斷。“木叉” ,波羅提木叉,解脫,別解脫,別別得解脫,一條一條地解脫,各種各種人的不同的解脫 。 這個講到戒裡邊有很多的名相,一般人不去這樣子分別呢,“尸羅麼就是戒,律也是戒, 毗尼嘛也是戒,波羅提木叉嘛也是戒”,“那麼到底全部一樣的話,一樣的弄那麼多名字 幹啥?”“哎,就是一樣的嘛!你不要多說了。”你就是沒有學麼這樣子說,你學了人家 問你,“尸羅是什麼?”“尸羅麼策三業,防護能調伏,學處亦制止;毗尼麼滅惡,木叉 麼得解脫,律法麼斷持”,很乾脆地跟你講了,要點都講了。所以要學,不學你怎麼能說 服人呢,你說得個馬而馬虎的,人家說,“這個人,我問他白白問的,問和沒有問一樣” 。所以鼓勵大家多學,學了之後才能自利利他。今天講到這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82.233.134.46 (01/26 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