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Tantric 看板 #1C79ddUK ] 作者: cool810 (隨緣) 看板: Tantric 標題: [戒律] 《律海十門講記》(2) 時間: Sat Jun 19 18:20:20 2010 《律 海 十 門 講 記》 智敏上師 第二講 還是接下去講。第一個,“攝取於僧”,那是住持僧團了——沒有得戒的,使他能夠得戒 ,已經得了戒的,能夠安住戒中,這樣僧團才能組織起來。要和合共處,大家要和合。僧 就是和合眾了,僧本身名字就是和合。所以說這個和合很重要,令成僧伽。僧團,把它組 織起來,這是第一個條件。組織起來之後該怎麼辦呢?“令僧歡喜”。不要僧團組織好了 ,卻在裡面天天打架,吵吵鬧鬧的,人家看到都害怕,都不敢來了,還說什麼住持正法呢 ?所以說要“令僧歡喜”。怎麼樣令僧歡喜?下邊就是海公上師的批註,在《律海十門》 中舉了十條,沒有詳細、具體的批註。這是海公上師根據自己的心得和經驗寫上去的。“ 如法知事,如法羯磨”,在僧團裡面如法地知事,知事就是當執事的人,當執事的人要如 法地當,不能亂搞。管庫房的、管經濟的,該付的付,該給的給,不該給的是一分也不給 ,一點也不給。僧團的財物是三寶的財物,不能亂用。浪費了,亂用了,都是愚癡波羅夷 ,可能就在這個《律海十門》後邊有的,是波羅夷罪(根本罪)。你說你不懂,不懂—— 愚癡,愚癡還是要波羅夷。貪瞋癡都是大的罪根,你不要說我不懂,就是解決問題了。不 懂!哪個叫你不懂的!你受了戒你就得學的,你不學你就是愚癡。你犯了,做錯了,就是 犯罪了,沒有辦法的。所以說要如法地知事,在後邊講了,真正執持三寶的事情,最好是 阿羅漢,或者是初果二果三果。再不如的話,要真正懂戒的人。如果不懂戒的話,你在僧 團裡邊對一些人不公平——分東西不公平:有愛、有恚,有怖癡。愛的,偏向他,討厭的 ,就給他少一點,或者不給。有怖癡——看到那些人很凶,害怕他,就給他好一點;還有 一些就是愚癡,該給的不給,不該給的給。我們僧團裡分東西,有上下程式的,假使僧團 有一百個人,施主供養了七十件衣服,怎麼分?從上座分起,最好的先分。上座怎麼分? 依戒臘標準,戒臘最高的,最好的給他。然後就是戒臘差一點的。一點點地分下去,分到 後頭沒有了,沒有就算了。前面是根據戒臘分的。假使後邊東西又來了,那麼從下邊又分 過去,前邊得到的就算了。假使衣服又做了一些來了,剛才分了七十個,還有後邊三十個 沒有分,假使衣服沒有三十件,分到二十九件就沒有了——最後一個沒有就沒有了。這不 要嘔氣了:“他們有,我沒有,怎麼的?”你戒臘小嘛,你是該少,不怨我,這是僧伽的 規矩。分的人要知道,被分的人也要知道。你跟他吵架去了,你說“我怎麼沒有啊!”你 是沒有,因為戒臘低,他戒臘比你高,他該有。這是規矩。這些東西都要知道,知道如何 知事。然後僧團裡沒有諍,否則的話,就會有諍了。 “如法羯磨”,作羯磨要如法。羯磨裡邊有傳戒羯磨、說戒羯磨、安居自恣羯磨,還有除 罪羯磨,這些各式各樣的羯磨都要如法地做,不如法就不行。這樣能夠如法地執事,如法 地做羯磨,“增德除罪”——這些都是在增加我們的功德。羯磨中的懺罪羯磨就是除罪的 ,你這樣做呢,使我們僧團裡的人大家功德增長,罪障消除,六和相親。這裡先簡單介紹 一下六和,看《律海十門》第82頁(注:見《戒定慧基本三學》中《律海十門》四根本修 心要門,殺戒攝修一科)。哪六個和?我們先看看名字,詳細的以後要說。82頁妄語戒攝 修的前面,倒數過去第七行:第一身和;第二口和;第三意和,身口意,這很好記;第四 是戒和;第五是見和,這個最重要,見解相同才行,如果見解不相同的話,再也和不了; 第六是利和,利和就是利養共同分,如法地分。這是按上下、按次第地分,不是亂分,也 不是不分。不分,你說有的人他管事的自己享受,其他的人不給,撳著不給,這個也不行 。亂給也不行,跟自己好的,給一些,不好的,不給你,或者那些是自己的弟子就給一些 ,如果不相干的就不給,這些都是不如法。所以這六個和:身口意的和,戒和、見和、利 和,這六個和做到之後就不會諍了,大家和合。僧團的和合,就具體表現在這六個裡邊, 而其中心、核心又是見和,見解要一樣,如果你持的這個見,他持的那個見,那始終合不 了。那麼這個見怎麼說呢?那你宗派不是有見的嗎?沒有,主要是戒和,戒的見,把別解 脫戒的持戒的見大家一致的話,統一在戒裡邊,不管你是什麼教,什麼宗,什麼派,只要 大家尊重戒的話,合得起來。如果對戒的見不和的話,我們八正道——正見,正語,正思 維,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等,都是合戒的——語,合戒的,命,合戒的, 見,合戒的,思維等,都是合戒的,合戒就是合般若,剛才有人講了,合乎戒的就是合般 若的了。所以說,大家在這個方面以戒為標準的話,見就會和起來。 這樣子“六和相親,四緣調順”,四緣——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調順,能夠調和, 順著自己,生活能夠調順,那就是說不要過分,也不太少。佛教總是中道——太苦了,修 道不容易進;太舒服了要生起貪心煩惱。剛剛夠用就夠了。我們說衣服,佛制的三衣,因 為印度地方不冷,三件衣可以過冬了,那麼再多就不要了。中國呢,我們的漢地,多寒國 土,三件衣過冬你過不了的,那就是開許一些其他的衣,但是袈裟還只能三件,不能太多 了。你說這個袈裟好的我要,那個看到好的我再要,拼命什麼好的要來了,又做一件,弄 了十幾件袈裟——那不准的,最多三件。所以你們現在才來的,假使我們常住的袈裟你要 的話,你要把自己的舍掉,只能三件衣,不能超過,長衣就是犯戒了。 “四緣調順,身心無違”,身心無違,大家不爭吵了。有的人表面上跟你不吵,心裡懷恨 在心,身不違心違也不行,身心都不要違,大家互相地團結。“歡喜不諍”,大家心裡歡 歡喜喜,沒有爭吵。“猶如水乳”,水跟牛奶合起來分不出來了,哪個是水,哪個是牛奶 ,是分不出來了。那麼僧團裡邊和合共處也是不分你我,不要說這個我的,那個你的,分 得清清楚楚的,界限分明,這個樣子,決定會鬧事。僧團裡邊大家一個大家族,大家互相 要互通有無,不要說這個我的,或者說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這個不行了,肯定 要爭吵。在家人就是這樣的,自私心重了。我們僧團裡邊,說了半天的和合,就是要把自 己我執去掉。所以海公上師經常打一個比喻:僧團的生活,一般人才進來的,肯定有諍, 他各人各人的習氣不同。一個房間假使有五個人,這個人晚上不要睡的,那個人晚上要睡 的,這個人要念經的,那個人要修禪的,這五個人合在一起,肯定要起矛盾。那麼怎麼辦 呢?互相遷就——他要去睡覺了,你就不要哇哇念,你把燈關了去修禪定好了,或者你把 先背下來的背誦好了,默念默背也可以嘛。你坐在床上背你的經沒關係嘛。你不要哇哇哇 ,燈開得亮亮的,大聲念起來,他睡不著了,肯定要吵。第一天熬過去了,三天以後非吵 不可。 那麼這個僧團裡邊大家將就習氣,海公上師就說了一句話:我們說這個洋芋,五臺山洋芋 最多了,洋芋從地裡采上來有很多泥,我們以前在清涼橋人最多的時候有九十幾位,洋芋 有一大桶了,如果每一個都用手去擦的話,那你哪有那麼多的工夫,大寮裡面只有兩三個 人,怎麼辦呢?把桶裡面加水,用棍子攪,你碰我,我碰你,把這個泥都碰掉了。那就是 僧團裡邊,各式各樣的人,身上都帶了很多泥巴——煩惱習氣,互相擺在一起,你碰我我 碰你,習氣就碰掉了。如果沒有人碰你的話,泥巴一點也掉不了,就是要讓人家碰你才行 ,碰了以後才是斷煩惱除習氣了。不要說“我要一個人一個寮房,我這麼住,我自己一個 人,沒有人干涉我”,這樣你煩惱永遠是去不了的,就是最好是大寮房。我們以前二十六 個人一個大寮房,那你碰來碰去的話,你的習氣非改不可,不改的話,就住不下去了,這 個地方就要起矛盾,要吵架了。那麼,你就要將就人家了,不能將就自己了。 你們在戒堂裡不曉得講過沒有,在戒堂裡不能說“我”的,你說個“我”,我要怎麼樣, “啪!”一個香板就來了,我在哪裡?沒有我的嘛!你“我”,“什麼叫我呢?”我執這 個東西在僧團裡就是要除掉的。你要將就自己的煩惱習氣的話,你修什麼行呢?我們說得 徹底一點的話,真正修行的目的就是證兩個空——人空、法空。第一個就是人空,“我” 把它破掉,如果你受了戒了,在僧團裡學法了,你還是我執重得不得了,什麼都碰不來的 話,那你這個人修什麼“人空”呢?在維持人空,把那些經教那些道理來滋養你的我執, 把自己的那個我執養得胖胖的,“我會說經”,“我會說法”,我會怎麼,“我什麼都懂 !”我了不得,唯我獨尊。“我”就是魔——我執大魔。所以你修法的目的要知道,修法 的目的是去我執啊,並不是抬高自己的。你說你學得好一點就了不得了,你說:“我了不 得了!”那你這個話與目的已經是背道而馳了。所以說僧團裡邊的好處就是大家的我執互 相地摩擦,跟洋芋一樣,在桶裡一攪的話,泥巴就要掉下來,你碰我,我碰你,一碰,泥 巴就要掉了。如果你碰不得的話,那麼泥永遠也掉不了。 所以說,我們勸大家,有的初學、新學比丘,才受了戒的,不要害怕人家來碰你,碰了你 就看你的習氣,自己照照鏡子,發脾氣了,一照:不對頭,瞋心來了,趕快自己克制下去 。如果沒有人碰你的話,你還不知道你自己的習氣有多大,你瞋心多大還不知道,糊裡糊 塗。人家碰了你,你才知道煩惱習氣在哪裡,才可以改。所以說,真正的僧團,初學的比 丘一定要住大寮房。住單寮房是在加行堂以後。我們以前的規矩是學戒堂、沙彌堂,當然 沒有受戒的是沙彌堂了,受了戒以後學戒堂,學戒堂以後再過至少五年以上才升加行堂。 五年以後升加行堂就擔任執事了,那個時候幹事情就要單寮房了。你管錢的,如果跟大家 住在一起的話,這個錢掉了哪個負責呢?那個時候就單寮房或者兩個人一個寮房。那麼, 一般的學戒堂都是廣單,至少五六個人一個房間。我們在清涼橋的時候,一個廣單,最多 的時候二十六個人,最少少到後來五個人以上總是有的,學戒不能少過五個人。這樣子, 互相摩擦,習氣才磨得掉。所以現在不要追求一定要一個人一個寮房。一個人一個寮房你 還是維護你自己的習氣,這個對你除煩惱是很困難的。這就是水乳,大家和合,和在一起 ,還要和合,跟水和乳一樣,大家合在一起跟水乳一樣和得分不出來了,這才是僧團和合 的現象。那麼這是令僧歡喜了。 第三,“令僧安樂”。安樂是身心都安樂,身裡邊、心裡邊沒有憂惱,這些,身上感到也 沒有什麼,碰不得的、刺激的事情也沒有,這是進一步了,比歡喜要深一層了。你安樂, 才能持久住下去,如果你感到這裡不安樂的話,你背了包裹想走了。想走的人都是不安樂 。不安樂呢,但是你自己要考一考,到底為什麼事情不安樂?自己做了事情不如法,人家 提了意見,火冒三丈,拔腿跑掉了,這個不安樂是你自己造成的。你在這裡能夠把你的毛 病習氣發現出來,正是改的好機會,不願意改,寧願拿起包裹跑掉了。跑掉了,你的煩惱 帶在一起跑了,你哪裡都不安樂的。所以說你一個地方不安樂,你要考察一下,還是環境 太差了,都是在吃煙、吃酒,吵吵鬧鬧的,修不了行呢?還是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能呆下去 ?這個自己要觀察,這要智慧了。我們說修行,佛教就是智慧的教,沒有智慧的話,你糊 裡糊塗的話,往往會走錯道路。你說安樂,既然歡喜之後,要能定得下來呢,要身心安樂 。 “無諍”,第一個是前面說的六和,你不要諍,沒有諍之後才能夠心安得下來。具體要“ 上下愛敬”,上邊的——上座,下邊的——下座,上座對下座要愛,跟自己的子女一樣地 愛護;下座對上座也要敬,跟自己的父母長輩一樣地恭敬,這才能夠和合。如果上邊的不 愛護下邊的,下邊的不尊敬上邊的,那談不上和合。我們以前不是請人去照顧一個小沙彌 ,結果呢,跑掉了三天,這個就是不愛的表現。人家病了,真正自己的父母看到孩子害病 了,一刻都不敢離開。現在派你去看看,照顧病人,還是蠻危險的病,結果跑三天,跑出 去玩了。你愛在那裡呢?這個就是沒有悲心的表現了。你如果你學佛法儘管三藏十二部都 看過了,悲心都沒有,你學到那裡去了呢?這個東西事上表現太差了。佛裡邊盡說願諸眾 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天天我們儀軌這麼念。發願要使眾生安樂,結果你做的,使他不安 樂,不歡喜,這個你學到哪裡去了?我們《五字真言》天天念,經上的東西要用到事上來 ,天天說,要使眾生安樂,要使眾生離苦惱,那麼眾生沒有安樂,你就給他安樂了;眾生 有苦,你要給他除苦了。你說不關我的事,這個安樂我自己要,我不給他,那你學什麼, 《五字真言》念什麼東西?念了半天還是念自己的東西,所以有人他經不愛念,不愛念也 是不知道經的好處在哪裡?你天天念,你的行動就會符合經上的要求,慢慢做起來了。你 不念,不念永遠不…… (……2B開始,中間缺)那麼( )果從何而來呢?天上掉下來?不可能的。眼睛閉起 來,自己睡了一夜,明天功德出來了,也是神話,不會有的。 “上下愛敬,互作加持”,互相作加持。有的人說上邊加持我,我下邊的人怎麼加持他呢 ?我們看阿底峽尊者,他有一次背痛了,他就請他的大弟子仲登吉加持,仲登吉有菩提心 ,他就聽他師父的話,給他一加持,就好了。所以上下都能夠作加持。不要說你加持我, 我怎麼加持你?還有上邊下邊要互相加持。“輾轉教益”,不懂的,大家互相教。不要說 “我是老上座,你是下座,你的話,我聽不進去的,你不要來教我,我該教你”。驕慢自 大,不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夫子有這個話,謙虛一點,你可能百分之九十懂得 比他多,但是另外百分之十或是百分之一二他懂得比你多,那你也可以領教一下,沒有關 係。“輾轉教益”,互相地教益,將來得利益了。“日進於道”,這樣子慢慢,一天一天 地,天天向上了。 “日進於道,和合安樂”,僧團和合,身心都安樂。這個和合不是世間的家庭,世間是苦 集,世間的和合是苦集,苦集二諦,有漏的。世間的和合、歡喜都是有漏法。所謂歡喜就 是貪心,所謂瞋恚就是瞋心,都是有漏法,都是感苦果的。這個卻不是世間的,這個和合 是出世的、無漏的——道諦。我們學過《俱舍》知道了,有為法裡邊有漏的是苦集二諦, 無漏的就是道諦,雖然僧團是有為法,但是是無漏的,是道諦。“日進於道”,天天向道 進展的,不是向有漏裡邊泥坑裡滾的。所以我們說出家就是有這個好處——從有漏到無漏 。家庭就是有漏,世間上的一切都是有漏,沒有辦法。 第四是“未信者信”。沒有信心的人要使他有信心。我們僧團裡大家要注意,這是說外相 了,一般人朝山的也好,遊覽的客也好,他看你們僧團好不好,看你們幾個地方:上殿過 堂,平時威儀。走路嘻嘻哈哈、勾肩搭背的,這個沒有道氣。上殿打瞌睡的,背也伸不直 的要靠在牆上的,你象什麼東西呢?你是來睡覺呢,還是來念經呢?念經是什麼?打仗哎 ,跟煩惱打仗就是念經。你說你現在睡覺來了,你打什麼仗呢?如果前線去打仗你說你睡 了,睡了你非死不可。敵人來了,一把刀把你戳死了,你還睡你的覺呢?所以這個時候自 己糊塗了!我們一天跟煩惱打仗的時候就是早晚兩個殿,禪堂當然還有參禪了,我們就是 早晚兩個殿。這兩個殿裡邊正在交鋒,白刃戰的時候,你說你打瞌睡,靠在牆上,你不死 哪個死呢?你自己找死。哪個把你打死了?煩惱把你害死了。你現在是要斷煩惱,結果你 被煩惱害死了,你划不來了。 “未信者信”,使得一個在家人相信,那你得是自己要注意了。我們這個僧團,人家遊覽 的人對我們的看法就是在這些地方看了,最表面上的就是行住威儀跟上殿過堂。這個是一 看就看到的,其他真正的東西他看不到,那麼這個表面上的他看到了。你如果是要正法久 住,你要利益眾生的話,你要未信者信,本來不信的使他信。如果你弄得信者不信,人家 本來對佛教很恭敬的,一看你們這些和尚這樣子地搞起來了,不相信了。那你糟糕了,你 造了大罪了,把人家的信心都退完了,所以這些自己要檢點了。說句話,以前我們有一個 人,人家很多人跟我提,這個人說話亂說,使得很多居士起了一個不歡喜的心。那麼這樣 子“未信者信”就做不到了,使信者給他不信了,這個有罪了。所以說我們這個是很微細 的地方,說話也好,行動也好,上殿過堂也好,自己要振作一點。 我記得有些地方,他們念經趴在桌子上也有,靠在牆上睡也有,結果外邊居士指指戳戳: “哎呀!這個人睡覺,這個人……”。這樣子說,居士造了很大的罪,你自己呢?居士謗 法的罪、謗僧的罪是你造成的,那你自己罪有多少大?你自己想一想看。 “未信者信——威儀幢相”,就是外相了。我們說“幢相”是什麼?“幢”就是殿上那個 幢了,我們的威儀就是出家人的幢。人家一看就看到的,幢就是一看就看到的。那麼看出 家人到底有不有道,就看你的威儀了。內心是看不到的,內心你證到什麼,證到空性不空 性,哪個知道你呢?但是你威儀就看出來了。 “威儀幢相,仁慈和美”。“仁慈”,很慈悲;“和美”,和合,美就是文雅。“德充乎 中”,所以我們說外表也不是裝模作樣作出來的,內心有德,然後行之於外,外相就自然 高雅、聰妙,這個威儀是非常動人的。那麼你如果功德沒有的話,你行動裝不了幾分鐘, 就原形要露出來的,粗裡粗氣的樣子,走路“呯呯哐哐”的,拿東西“乒淩哐啷”的,那 就是沒有道德的表現。僧團裡邊吃飯也好,拿東西也好,都是輕輕的,沒有“乒乒乓乓” 的聲音,這個聲音弄出來的話,就是你沒有道德的表現。所以說,“德充乎中”自然威儀 幢相要好,最能感化人。 下面舉個具體例子:“馬勝尊者,調伏憍王,不以神通,不以說法”。馬勝尊者是五比丘 之一,他原來也是釋迦牟尼族裡邊的一個貴族。因為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是太子)去學 苦行、求法,淨飯王很不放心,就派了五個人陪他一起修行,其中就有馬勝比丘。馬勝比 丘,他的特徵就是威儀第一,他其他的學法也好,神通也好,並不怎麼出色,但是威儀最 好。他調伏憍王,一個憍王。當時有一個國家的國王很驕慢,他下令,什麼出家人來都要 攆出去——他對佛教沒有好感。當然,不能無緣無故攆出去,找你岔子,你那裡不對頭馬 上攆出去——不如法,不要你進來,驅逐出境。這個憍王自以為了不得,他信外道的,對 佛教排斥。所以他國家裡邊是沒有比丘,因為比丘進去了,他總要找一個小岔子,給你驅 逐出境。馬勝比丘,有一次乞食到這個國家裡邊。因為比丘來了,大家都驚動了,趕快找 岔子。找了半天,他越走越深,慢慢進去了,岔子還找不出來。最後報告國王,說這個比 丘已經靠近王都了。這個國王聽了之後暴跳如雷:“居然進了那麼多的地方,竟然跑到首 都來了,到京城來了,還沒有找到他岔子,你們這批人幹什麼的?哪一個比丘沒有一點點 小的漏洞呢?”這個國王就親自去找岔子,親自去看。看了半天實在找不出來——威儀太 好了,一舉一動沒有一點過失可以找出來。這個國王一天到晚圍著他找岔子,後來看到他 晚上坐在大樹下入定,那樣子實在太好了,看了令人佩服,國王感悟了,出來給他磕頭頂 禮請教他。國王本來是絕對反對佛教的,但馬勝比丘的威儀就把他感動了,他開始信佛了 ,也把他國家裡那些過去排斥比丘的教令去除了。 馬勝比丘調伏憍王時也沒有說法,也沒有神通,就是威儀。所以威儀的重要,這裡就可以 看出了。如果你說法說得很好,威儀不好,恐怕人家不一定相信你;你神通很大,但是你 沒有道德——不行,人家也不會相信。我們現實看到裡一個上海居士,他對我說,他以前 學氣功,那個氣功師神通極大,你在哪裡、在幹什麼,他都知道。他有一個師兄弟在成都 ,他在上海了,後來那個師兄弟到上海,氣功師就罵:“你在成都怎麼跟女人一起了?” 回去一想,確實有一次,碰到一個女的,一起走路,他師父知道了,罵了一頓。所以說, 這個氣功師神通很大。杭州一個居士的師父能使弟子入定。要入定的話,師父就加持弟子 就能入定,這個不簡單啦!但是這個居士發現他的品德不好,所以最後還是要脫離。儘管 他要脫離他的師父,但困難重重:他師父以各種各樣的法術折磨他,他還是不願意,還是 要衝出,最後還是衝破了。 那麼這地方說,你就是神通很大,你說得好,沒有德行的話,也不行的。而馬勝比丘就是 威儀好,威儀好也是德行好。說個老實話,內外是一致的,“德充於內,形乎於外”,外 邊的就是內邊的表現,內邊沒有德,外邊裝不來的。你作戲一樣地裝模作樣裝幾分鐘、或 者裝幾個小時,畢竟要露原形的。唱戲一樣的,你唱了半天,做個君子,下來就不是了, 戲裝拿掉了,那就是一個粗大漢就出來了。這個東西是裝不了究竟的。而這個馬勝比丘, 他從那個國家裡邊,從邊境一直走到王都,那麼多時間沒有漏洞可找,那是德充於內的表 現。因為內有德,外邊岔子就找不出來。 所以這個威儀的幢相非常重要,使一般人——未信者,沒有相信佛教的人要使他信,重點 還在威儀。所以,說話粗魯、行動急躁等等,都會使人家退信心。所以出家人你如果說要 利益眾生,宣揚佛法,那你這個威儀先要注意起來。你如果威儀不注意的話,你不是在宣 傳佛法,而是在破壞佛法,把那些有信心的人退掉了。這個是功德和過失自己要比較一下 。 第四是未信者信,怎麼使他信?這是外表的事情,那麼這裡威儀幢相是一個方面。另外我 們說到的就是上殿過堂了,如果出家人吃飯“稀裡嘩啦”地、亂七八糟地,跟婆羅門一樣 ,東喊西喊的,碗筷聲音“叮叮噹當”的,看了你一點道氣都沒有。一個居士他跟我說, 他說“我到一個叢林裡一看,在一個廟裡邊,他們幾十個出家人吃飯,吃稀飯,一點聲音 也沒有。啊!這個了不得”。在家人吃飯“唏哩嘩啦”的聲音很大,他們幾十個人吃飯沒 有聲音,這一點他們就佩服得不得了,那就是上殿過堂的事情。 那麼我們現在這個話說了,大家注意一點:哪個再上殿要打瞌睡的話,你是搞什麼的?你 仔細想一想。你是不是使人家退信心?你說沒有居士,沒有居士,有天龍八部、鬼神都在 你旁邊。 我們以前給沙彌講一個公案:是蓮池大師的。兩個出家人談天,開始的時候很多天人恭敬 地在聽,他們在談佛法。後來慢慢天人跑掉了,談什麼?談起家常來了。最後來了一大批 餓鬼吐口水,他們講什麼?講世間上煩惱的事情。那就是說你念經如不如法,護法菩薩看 到。佛菩薩、本尊當然都看到了,護法菩薩看到,天龍鬼神也看到,你不要以為沒有人知 道。你如果長期下去的話,感的什麼果報你知道嗎?你在破壞佛教啊!使未信者信,而你 是使信者不信,是反其道而行之。好好地要自己振作起來,你晚上睡夠了就夠了,一天到 晚睡覺幹什麼?你如果睡癮那麼大的話,藏地有個辦法——睡七天,不准起來,七天你睡 在床上,吃飯在床上,大小便都在床上,你搞七天試試看,你受得了嗎?你如果受得了的 話,那你就睡七天,你歡喜睡嘛,連睡七天好了。 第五、“信已增長”。已經信的使他能夠增長,不要信已把他退掉,那就完蛋了,信佛的 人要使他信心更加增長。“近有德已”,前面的“未信者信”是外相上,相信之後就要親 近有德的僧人了。親近有德的僧人之後,“親領慈教”,親自聽他慈悲的教導,這是一方 面;另一方面,“僧中六和,知事勤勞”,你看到僧眾裡邊六和相親的情況,那是僧團裡 邊和合是重要的。來一個人,你在吵架,我們說以前靈岩山來了三位,很發心,菩提道次 第聽過,極大感動,想到這裡學法。但是不巧,一來上殿就碰到吵架,退了,不來了。那 麼這個你想想看,你起的什麼作用?“知事勤勞”,當事的人勤勞,不要偷懶,為了僧團 知事要勤勞。 “四依頭陀”,四依,你們受戒的時候跟你們說了四依,忘掉沒有?每個人都給你們講了 ,每一壇都講了的,先是四根本,最後跟你們說四依。四依: 一,盡形壽依糞掃衣。衣服,撿來的衣服,糞掃衣一般是指人家丟了的布,丟的布怎麼會 那麼多呢?一般多的還是屍林裡包死人的布,包死人的布人家嚇死了,微生蟲、細菌多得 很,怎麼要?古代佛教的方法是很聰明,用消毒法,把那些布拿來洗乾淨,埋在沙裡,埋 了之後,隔了兩天拿出來再洗,洗了之後再埋,七次,什麼細菌都消掉了。當時還沒有顯 微鏡,照不出,但是你這樣子處理七次的話,什麼東西都消掉了。所以說是糞掃衣,糞掃 衣就是不要高貴的衣服。有的出家人,他在家衣服固然不穿了,穿袈裟,他的袈裟要買什 麼顏色,要買什麼料,要裁縫做的,哪個裁縫不好,不要他做,還是在家愛好的習氣很重 。這個就要不得了——變相的出家。這個出家本來是要捨棄那些喜好,你出家的衣服還要 去考究,你走錯道路了。 第二,常乞食。自己乞食,不要使人家供養,自己親自跑去要。 第三、樹下住。一輩子樹下住,不要好的房子,不要爭寮房,什麼單人寮、大寮房,不要 爭了,樹下去住。這裡樹多得很,你去住住看。 第四、陳棄藥。醫藥不要太高貴的,什麼補藥哪,要陳棄藥。陳棄藥是什麼?有兩種解釋 ,根據四分律藏、僧祗律藏裡說,是大小便,黃龍湯,有什麼病呢,吃大小便吃得好。最 近有一個地方,就是在推行那個法,還說是我介紹的。我沒有介紹,這個我要聲明。他們 告訴我這個法能治病——吃小便,我說“很好!很好!”就這麼說了一句話,他們說是我 介紹的,推行的,我實在沒有推行,也沒有推廣這個事情。但是就是說,證明大小便能治 病,確實能治病。那麼這是陳棄藥的一種解釋。另外一種解釋是有部義淨法師的,他反對 大小便,說這個東西是髒東西,不吃這個,陳棄藥是人家不要的、陳的或者用過的藥,不 要的、丟掉的那些,撿過來吃。那就是出家人要簡單了,不要買高貴的藥,人家不要的, 丟掉的藥拿來能夠治病就可以了。 四依就是一輩子依糞掃衣、一輩子常乞食、一輩子依樹下坐、一輩子依陳棄藥,這是四依 。那麼我們做不到呢,做不到的要向這個方向,要把這個當作一個目的。開許也有,這些 給你們都念過了,不曉得你們記不記得了?應當記得。記不記得的,有一點印象噢!大概 背也背不下來。後面還要講的,四依、頭陀都要講。頭陀麼,十二頭陀,我們後邊就要講 的,迦葉一輩子行頭陀行,這是佛親自傳法給迦葉,頭陀。所以佛教真正佛法的精神還是 要苦。頭陀是什麼?抖擻精神,那就是修行要拿點精神出來的,不要再懶垮垮的樣子,垮 而垮之的,你沒有成就的。 為什麼佛要把法傳給迦葉尊者呢?也有密意的,迦葉尊者是頭陀第一。“漸漸乃見、僧行 內德、尤勝外表”。前面是看到外相:上殿過堂,威儀幢相,現在你信了之後,親近僧人 了,親自聽到他慈悲的教誡,又看到僧中六和相親的情況,知事勤勞,奮不顧身地為僧眾 辦事情,僧人又是依四依頭陀行的,這樣慢慢看到僧人內邊的功德,比外邊的還要好。外 相只是表面的,內德是內在的。前面是初步看到外相,產生信心,起了信心、親近僧團之 後,又看到內德,於是信心增長。所以說僧團裡邊固然外相要顧好,但內德更重要。外相 也是靠內德來的,內德沒有,裝是裝不出來的。你脾氣暴躁,裝了不開腔,或者眼睛不亂 看,裝兩個小時可以。碰了點事情來了,東看西看又來了,大聲大氣地說話又來了,脾氣 又發出來了,這個騙不了人的。還是趕緊自己改,看到毛病就改,這是好的,並不是說有 毛病就不要了。有毛病,眾生都有毛病的,只是有輕有重,能夠知道自己有毛病,肯下工 夫改就是好的。如果不願意改,哪怕你毛病再輕也不行的。那麼僧團的內德比外德還要殊 勝,這是“信已增長”,這是有信的人增長。一方面,固然是使外面的居士信已增長,另 一方面,是使僧團裡邊內有的人也可以信已增長,後來的人看到前面的有功德(內德也好 ,外相也好),就對這個僧團起恭敬心,願意住。如果看到你這個前面的人上殿打瞌睡, 走路垮而垮之的,說話一下發脾氣,吵架罵人的,他信心會退,甚至於跑掉了、不來了。 所以這些東西呢,攝持僧團的重要性,這些裡邊都講得很仔細。那麼我們要學戒,要修行 ,就在這個地方下手。你不要說“我學法學得很好,考一百分、兩百分”,你考那麼多, 你說做不到,你有什麼用處呢?拿這個法來騙人,拿去做個法師,紅包多一點就罷了,或 者名聲大一點,大家給你恭敬利養多一點,這有什麼了不得呢?等到你眼睛一閉解脫不了 ,你還是輪回六道,可能還要惡趣去的。 第六是“難調者調”,那更進一步了——調煩惱了。“二百五十,名威德戒”,這二百五 十條也叫威德戒,有威德的。我們說大威德,人家看到那個樣子,忿怒相,好象是不得了 的很可怕。實際上什麼叫大威德?慈悲就是大威德,真正的威德就是慈悲。你如果沒有慈 悲的話,你想降伏人家,人家還是可以跟你抵抗,甚至於超過你,只有慈悲是沒有敵的。 海公上師經常強調這一點。因為我們這個大威德金剛道場,一想起大威德,大家都作這個 忿怒相,看到人來了他發脾氣,要現一個大威德相,這個哪裡是大威德真的樣子呢!大威 德是慈悲哎!真正是最大的威德,無敵的。我們說的天下無敵,什麼叫無敵的?你慈悲了 ,敵人就沒有了——人家不會跟你做敵人了。你那麼慈悲,他再跟你橫,但你不斷地慈悲 慈悲慈悲下去,他被你感化了,無形中敵人就消失了。如果你現大威德相的話,你說是忿 怒,這個忿怒相有“意思”,是精進的意思,並不是說對人憤怒、發脾氣就是大威德相。 如果你跟他發脾氣,你現威猛相的話,他還不會現那個相?他自己不行,他去喊一個力量 更大的來跟你搞,好象比武一樣的,你不要有一點武藝,到處欺負人了。他打不過你,他 去叫一個師父或者叫一個師兄弟武藝比你高的,把你打倒了,你有什麼了不得呢? 真正你要無敵的話就是以慈悲感動人。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魔王的弓箭射過來,都化 成花朵,不但是害不了他,還成莊嚴品了,這是什麼?慈悲。慈悲就沒有敵人,什麼刀槍 都不會害到。如果你沒有慈悲的話,刀槍畢竟是刀槍,進來就是要害命的,所以真正的大 威德是慈悲,這個不要搞錯。 二百五十條威德戒,它為什麼叫威德呢?能夠調伏煩惱,這個叫威德。“對症下藥,無病 不治”,這二百五十條戒都是對我們毛病制的戒,對了我們的病下的藥,什麼毛病都能治 。那麼你要治病的話,就要吃藥,吃藥就是二百五十條戒,煩惱病只有這個能治得好,你 如果嫌這個麻煩,那個也做不到,那你就不要治病,一輩子害病去了。所以這個事情呢, 你自己想一想:我們修行,就是治煩惱病,那麼就要吃藥,這個藥是什麼?就是二百五十 條,你不吃這個藥,你怎麼會好呢?“對症下藥,無病不治”,那對症地下藥呢,沒有一 個毛病治不了的。在這個裡邊,有訶責有調伏,威德戒嘛,你做錯的事情要訶責,還要調 伏你,種種東西要調伏你了。那就是“有本可據”,這些都有依據的,不是隨便搞的。這 樣子你能夠依了戒行的話,那你這個罪除了,煩惱也息下去了。如果你不服,“你這個威 德調伏,我不聽你的話”,那完了,那你不要持戒好了,你就不要出家了,你到家裡去, 那裡隨你發脾氣好了。家裡發脾氣也不行的,你發脾氣他也發脾氣,你再脾氣大,人家把 你抓起來關起來了,你怎麼辦?你殺了人還要槍斃呢! “有本可據,諸犯罪人,不得動轉”,根據這二百五十條的威德戒有訶責調伏,那麼犯了 罪的人,犯了戒的人,他不得動轉,沒有辦法的。“速盡有漏”,只有怎麼呢?只有依著 戒行持了,你這樣子做的話,很快地可以把有漏煩惱除掉。“莫妙於此”,比這個再妙的 方法沒有了——持戒是最好的斷煩惱的方法。你說“我要斷煩惱,又不要持戒”,那就好 象我們聽阿毗達磨一樣的,你要斷煩惱,要出有漏的生死大海,一定要學阿毗達磨。你離 開阿毗達磨而要求這個的話,沒辦法的。那麼你要斷煩惱,你就要持戒,你不要持戒,又 要斷煩惱,那你是做不到的。“速盡有漏,莫妙於此”,沒有比這個妙的事情了。那麼你 自己煩惱斷了,他慚愧者叫他安定。本來你假使是無法無天的,那些有慚有愧的人就不能 安心了,他就要走了。那麼大家能依法行持,有罪的調伏訶責,這樣子把罪也除掉,煩惱 也去掉,那麼有慚愧的人才能定得下來。所以說“難調者調”,接下去是“慚愧者安”, 有慚有愧的人他才能安得下來心。如果這個道場都是相當難調的,那些有慚有愧的、真正 修行的人就會走,這個道場的道風就建不起來。 第七條,“慚愧者安”。“奉律修行,無惡道險”,依了戒律,奉行戒律而修行的話,將 來絕對不會到惡道去——險惡道不會去,走的道路都是平坦的大道。“于當來世、受大安 樂”,不會下惡道,將來世受最大的安樂。我們的菩提道次第就是兩個:增上生、決定勝 。增上生——人天的安樂;決定勝——涅盤的大安樂,這些,依戒行持都能得到。現前當 來,都可以得到這些安樂,那麼最大的安樂當然不是當下個個都能得到了,要即身成佛, 最大的安樂就得到。但是你先開始人天安樂,慢慢進入涅盤大樂,這些,持戒都能達到這 些。 “由其了知”,怎麼樣得到安樂的呢?因為他知道“此作得罪,此不得罪”,這個事情作 了要犯罪的,要墮落的,那個事情作了是好的,不會墮落的,持戒先要知道這些。哪些做 了有罪,這個罪將來墮什麼地方、什麼地獄?知道了,那你趕快懺悔,如果不知不見的話 ,也不會懺悔,造了罪不知道罪,將來要墮惡道也不知道墮惡道,那當然不會懺悔。所以 說要學了,知罪知墮,才會懺悔。這個做了有罪的,當然不會做了,造了罪要墮落的,哪 個願意受苦呢? 我們昨天有彙報,出家人受了比丘戒的或者沙彌戒的,那是日中一食,或者早上再加一頓 。不得非時食,非時食是戒,犯了是要墮的,要下惡道、地獄的…… (……3A開始)餓不死的。佛在世的時候,吃一頓,也沒有餓死一個人。我們吃兩頓,你 說你餓死了,不相信。 我們在五臺山住了十幾年,當地的老百姓身體棒得很,上山下山幾十裡,氣也不喘,我們 都跑他不贏,吃幾頓?兩頓。他們那邊天非常冷,早上九點鐘太陽出來了,才能上地。上 地不是在旁邊,要跑到很遠的山上去。十二點鐘再回來吃飯不可能,回來總是兩三點鐘, 四點鐘又吃飯。吃完飯晚上就不吃了,兩頓。他們當然是過午食了,但是也是兩頓,棒得 很,並沒有害病,吃的東西比我們的營養差得多,五臺山去過的人大概都知道。現在可能 改進、改善了一點,我們原來去的時候,老百姓吃的唯一的菜就是酸菜一碟,一點醋,其 餘的都是糧食——爛山藥,爛洋芋,爛窩窩頭,各式各樣的,擺了很多品種,都是糧食, 菜就這麼一碟——酸菜。就這麼一年到頭如此,只有過年的時候,吃一點肉、油,平時也 不見的。但是你看看他的身體好不好?非常好。所以不要迷信那個醫學,我們前面說的皈 依佛,不要皈依醫生。醫生說,“哎呀你這個病啊,一定要吃營養,一天吃兩頓不行啊! 你這個胃病,最好吃五頓”。你聽他話?“要吃肉,要吃什麼東西”,你聽他吧,你修行 搞不成了,皈依醫生去了,不是皈依佛了。皈依醫生了,你皈依三寶的體就沒有了,糟糕 了(笑)。所以說醫生的話參考參考可以,不要太過分去相信他。 下邊是你知道這個是罪,這個不是罪;這個應當作,那個不應當作;“此時應作”,這個 時候該怎麼作,“此時不應”,這個時候不該這麼作,這個事情有時間性的。我們海公上 師經常說的:我們這個大門,晚上一定要鎖,不鎖不行,賊要來偷東西。白天你說“我要 鎖”,人家朝山拜佛的人都進不來了。假如說會供了,你把門關上,不給人家進來,你怎 麼會供呢?我們自己人要出去,買東西買菜去了,門不開,那你怎麼買菜呢?你不要餓死 了?所以什麼時候要開,什麼時候要關,什麼時候要作,什麼時候不能作,都有時間性的 。這個戒律是非常細緻的,不是死板板的啊。 “於行無疑,不錯不倒,故易進入定慧,乃至無漏涅盤”。把戒律搞得清清楚楚,行動的 時候就沒有懷疑了。你搞不清楚的話,就猶豫了,有的時候就起矛盾了。如果你把戒學好 了,什麼都搞清楚了,那你行動的時候毫無懷疑,也不會錯,也不會顛倒。這樣子,“不 錯不倒”,又不懷疑,心是一個,大概是這個意思。你要得定的話,要因緣具足,因緣具 足才能得定。那麼因緣具足得定,就是得定的因緣要夠了,自然定就來了。定是一個果, 這個果是緣起法,它的緣起是什麼?都是戒,你去看一看,要得定的緣起都是很微細的戒 。這些戒,不單是粗大的戒,很微細很微細的,照這個做了,心一定的規模都有了,自然 趣入定中。所以說,真正入定的話就是要持戒持得極純粹,一切行動,都自然而然地依戒 行動,心裡不要去考慮其他的。那這樣的情況之下,很容易入定,因緣具足就能得定。那 反過來說,因緣不具則不得定。如果這些因緣沒有的話,你定得不到。 那麼你說一些不持戒的人,不是比丘,在家人、婆羅門,他們也得定啊!什麼定呢?世間 定,有漏的,不能出世間的。那麼還有些氣功師,也有點禪定的味道嘛——邪定。鬼神加 持的定,那就更糟糕了。你那個定得到之後,鼻子給人家牽住了,他要你怎麼就怎麼了。 我經常說以前我們這裡來過一位學法,學到真實學好的寶貝拿出來學了,那個“小人兒” 受不了了,趕快叫他走。他們這個氣味不投了,他就鼻子牽起走了,就跑掉了。跑掉了之 後,他也知道這個事情不對頭,很悔,但是他畢竟還是牽起走了,自己作不了主了。 “故易進入定慧,乃至無漏涅盤”,你只要戒律作得純熟之後,這個時候應做,這個時候 不應做,這樣子行動毫無懷疑,不錯不倒的話,很容易進入定慧。進入定慧,無漏涅盤也 在手中。這個前面我們講《律海心要》的時候說了,你能夠一切如戒行的話,就常常安住 靜慮之中;你能夠全部跟著靜慮作的話,就常常安住般若之中;你能夠一切依般若行持的 話,那大涅盤就在你的面前了。所以說這是一層一層的因果,而最根本的還是戒。 “慚愧者安”,這個“安”,最大的安樂是涅盤的安樂。這個你們經常不注意,“安住律 儀涅盤中”這個話,《四加行》中的四皈依也有,《上師供》中的五方佛戒也有。先安住 在律儀中,第一個安樂是律儀,最後的最終的大的安樂的最大的果——涅盤,無住涅盤都 給你講得清清楚楚。安樂在哪裡來?最初的安樂是律儀——持戒,那麼最高的安樂是涅盤 ——無住涅盤,這個是有因果關係的。不但是有安樂,而且有因果關係。從這個持律儀的 安樂,最後呢,從定慧般若一直通到大涅盤。這條路是王道,這是一條筆直的大路,都有 因果聯繫的。那麼“安樂”,要得安樂的話,先要住在律儀中,持了戒之後,就當下安樂 。這個你們曉得有不有體會?如果一個人在世間上弄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他一出家受了戒 之後,就放下了,心頭有一種說不出的安樂。以前糾纏不開的種種煩惱的事情,一下子把 它象鏈條一樣地解脫了。所以住在律儀中呢,當下就有這個解脫的安樂。這個安樂解脫當 然是很初步的解脫了,但是已經得到解脫的樂,已經嘗到味道了。那麼他當下解脫那些煩 惱事情的安樂得到了,下輩子最起碼的人天安樂會得到。如果你再進入定慧的話,涅盤的 安樂也決定會得到。所以這是安樂,就是從律儀開始。這是“慚愧者安”,這個“安”就 是最大的,初步就是進入律儀中,最後圓滿的是進入佛的無住大涅盤的安樂。“慚愧者安 ”。 第八是“斷現有漏”。我們的修行主要是斷煩惱,現在的煩惱、當下地把它斷掉。這個斷 掉呢,當然有的是根子斷,有的是把它息下去——現行斷,現行把它止下去。 “由戒威力,能止現行三業之漏染,令此現身,身心安穩,現苦解脫”。戒的威力,把現 行的那些煩惱——三業,身口意的那些煩惱、漏,有漏的染汙、煩惱能夠息下去,這還是 說把它的現行除掉,根子將來能夠除。 持戒的人,因為戒有威力,我們戒的威力,這個公案我再提一次:在佛在世有個地方,有 條毒龍,到處惱害老百姓。這個毒龍神通很大(昨天有人就講起,非常之羡慕神通)。有 的阿羅漢就去調伏龍,他跟龍說法,龍不聽,給它顯神通,龍也有神通。雙方相持不下, 龍就是不走。最後,好多人去過了都趕不走。沒有辦法了,就到佛那邊來告狀說,“那邊 有條龍,把老百姓惱害得很苦惱,很多人去,羅漢都去過了,不走,他就是不走,請佛想 個辦法”。佛一看,就說:“你去。”誰?降龍羅漢,根支具尊者,我們念《羅漢儀軌》 ,第一個“長老聖尊根支具”,就是他。根支具,是什麼根支具呢?佛制的戒,根本的戒 ,微細的戒,微細小戒,一制就受,不犯,一點都不犯的,根本的、支末的,一點都不犯 的。只要佛制了後,就是不折不扣地奉行,絲毫不犯的,這麼一個尊者,但是沒有神通, 也不會說法。大家就懷疑了,怎麼能說法的阿羅漢去了,它說不進去,有神通的去了,它 也能夠頂得住。這位羅漢既沒有神通,又不會說法,去了有不有效呢?但是這個根支具尊 者,信佛是信得徹底地信,佛說我能去,決定就去,一點不害怕,就去了。那麼大家就看 戲去了,“這位羅漢去降龍了,看他怎麼降”。一大批人跟著他一起去,到了之後,就要 看這條龍怎麼顯神通,這個根支具尊者跟龍怎麼鬥法,要看那個。結果,看見根支具尊者 很客氣地遠遠地跟龍說:“賢者(賢者是很尊敬對方的話),你好走了”。這個一說,那 條龍尾巴一搖就走掉了。大家看了半天,想看戲,看一場大戲,結果什麼也沒看到。就是 那個尾巴一搖就跑掉了。那麼大家很希奇,就問佛:“怎麼這位羅漢這麼厲害,一句話就 把它攆走了?他有什麼大的威力啊?”佛就說他是持戒的威力,他根本的枝末的小戒一點 也不犯的,就是這個戒的威力,龍都害怕。 那麼我們說鬼神為什麼對某些出家人特別恭敬呢?道宣律師,天人給他送飯,為什麼?戒 的威力。其他的僧人,羅漢,那些古代的聖僧傳等中有大神通的,有不有天人給他送飯呢 ?沒有,還得自己燒飯。道宣律師就是持戒,戒的威力感動得天人給他送飯,所以戒的威 力你不要看輕了啊!你如果說有鬼神病什麼的,你只要持戒好了,一般都跑掉了。天臺宗 的《小止觀》,在有什麼鬼神惱害的時候,叫你爬起來、坐起來誦戒,單是誦誦戒,就起 威力,都會跑掉,何況你持戒。每一條戒持得清淨的話,如果真正像根支具尊者一樣持戒 的話,什麼龍都跑,都害怕的,不敢來的。 戒的威力,能止現行的三業的漏染,“令此現身、身心安穩”。現身身心安穩,持了戒之 後,那些煩惱息下去了,就安穩了。我們所以不安穩,並不是說福德享受不夠,實際上是 有煩惱在裡邊作怪。窮的人儘管他窮,只要心知足的話,並不煩惱。富的人儘管你的財產 遍世界都有他的企業,但是一天到晚愁眉不展的,不舒暢。這是煩惱的關係,不是物質的 關係。 海公上師經常講這個話:藏地有一個地主,他每一年過年都要算帳,要去討債什麼的。年 三十晚上都是跟帳房先生兩個人,商量啊,算帳啊,搞得一天一點也不安逸。人家過年高 高興興的,他過年都是這個帳要不回來,那個帳什麼的,都在料理那些事情。而在他院子 邊邊上一對要飯的老太婆跟老頭子搭了個草蓬,他們過年卻又唱又笑,哈,高興得很。地 主就奇怪了:“啊,我那麼多財產,我都心裡煩得很。他們什麼都沒有,每天是要了飯才 吃得到的,家裡沒有東西的,怎麼高興呢?哎,這個奇怪了!”那個帳房先生很聰明,說 ,“嘿,你不要看他高興,你馬上可以叫他不高興”。他問“怎麼辦?”“你拿把金子來 ”,一下,丟在他們那個草蓬的前頭,他們兩個正在唱,唱得高興,過年了嘛,“啪”一 下子,面前一看,哦,一個包掉下來了。他去看,什麼?金子!趕快偷偷地藏起來。金子 來了,兩個人就商量了,這個金子該買什麼?一個說要造房子,另一個說要買什麼什麼, 買地。兩個人後來爭起來了,本來是唱得高興的,吵架了,大吵大鬧,最後打起來了。哎 呀,這個東西。後來那個老頭子畢竟聰明,他說,“我們過年,每年都高高興興的,今年 來了個大吵大鬧的,幹什麼?就是這個東西,丟出去”。丟了之後,又唱起來、高興起來 了。 那個東西,不是好東西,藏地人看到錢就是毒蛇。儘管你供養他,一個出家人,供養他錢 ,他拿了,都要罵一聲:“毒蛇”。罵了之後再拿起(眾笑)。非常有這個警覺性,他要 罵一聲才擺進去的。 這是“斷現有漏”,你能夠持戒的話,把煩惱息下去了,自然身心安樂。“現苦解脫”, 現下的苦都解脫。那我們要說了,苦是煩惱造成的,並不是其他的外客觀的一些,主要是 煩惱。一方面,他持了戒之後,不造罪,很多事情就免掉了。你說偷了人家的東西,抓起 來就是要給你關起來,或者要怎麼處罰的。他不偷,也不殺,什麼壞事都不做,當然當下 安樂,將來果報也是安樂。現身能夠安樂。 九,“斷當有漏”,這是最終目的。對個人來說,就是把煩惱斷完了。“由律儀戒、進入 定共道共二戒”,這個我們學了《俱舍》都知道了。律儀戒是別解脫戒,要從人受的。那 麼定共戒呢,得了定之後,就有防止那些作壞事的能力;道共戒呢,見了道以後,就是有 防止作壞事的那個功能。我們說,得了初果的,就是見道以後的人,任運不犯五戒。不管 處在什麼地方,他投生了(初果還有七返生死),他就是投生在沒有佛教的地方,也不會 犯五戒——邪淫、偷盜等,斷命也不犯,這就是道共戒的威力。那麼你先律儀戒受了之後 ,慢慢修行進入定共戒、道共戒。 “能令諸漏、根本滅盡”。道共戒出來之後,就把煩惱的根子也斷了。律儀戒是用自己的 毅力把煩惱止下去。定共戒能把煩惱壓住了,跟石頭壓草一樣壓住了。道共戒把根子除掉 了。所以說一層一層上去,煩惱從現行斷一直到根子斷。“得無上涅盤”,煩惱斷了之後 ,就得涅盤了。“永不漏落三界”,再也不流轉三界了。“除發願度生”,除非你發願要 度眾生,這是乘願再來的,這個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真正地煩惱斷完了,三界的因就沒 有了。三界是煩惱業所感的,既然煩惱的因沒有了,也不會流落三界了,所以“斷當有漏 ”。 十,“正法久住”。“由前九義,自然能令正法久住”。前面九個做到了,正法自然久住 。這是果,前面是緣起,有了這麼前面九個緣,決定要感後頭的果。海公上師經常說的: 你米、柴、鍋、水都有了,你把火一點,把這個鍋裡的米淘好,水加好,柴加好,火點好 ,半個多小時,蓋掀開來,決定是飯。你說不要它變飯,你念咒、發願,等等,你說它變 其他東西,不會的。這是緣起法,什麼緣就結什麼果。那麼前面這九個緣做夠了,正法久 住決定住。那麼反過來說,我們要有正法久住的話,就必定要把前面做到。後頭的不容易 做,前面的幾個還是應當去做到的。做一點就住一點,做兩點正法住兩點,全部做到,正 法就久住。正法,那不是像法、末法了。那麼我們要轉末法為正法,怎麼下手?就把這九 條做到,不從這個下手你從何下手呢?這是緣起法,緣有了,“因緣具足,則能得定”, 因緣具足正法久住,那麼你要正法久住,從因上下手。“菩薩畏因”,菩薩就聰明了,從 因上看;“眾生畏果”,眾生從果上看,這是聰明不聰明的分界線。我們要正法久住,因 上看,把前面的做到,自然正法久住。一天到晚“正法久住,正法久住”去喊,登報喊口 號,正法能不能久住呢?前面不做,住不了的。前面做到了,不要喊口號也不要登報、不 要宣傳,就久住。所以說我們要從緣起上看,佛教是緣起論者。我們要做事情,也要有這 個智慧,把前面的緣做好,自然正法久住。正法久住是我們的共同目的,那麼就要把前面 的做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7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2.233.1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