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Tantric 看板 #1C6sZz4m ] 作者: cool810 (隨緣) 看板: Tantric 標題: [戒律] 《律海十門講記》(1)──智敏上師 時間: Fri Jun 18 20:39:22 2010 律 海 十 門 講 記 第一講 甲一、教學計畫概述和《律海十門》講經緣起 我們這次講經是第二個單元的開始。1992年開始到1994年的秋天是講第一個單元。其 間,經藏以《阿含》為主,律藏以《沙彌戒》為主,論藏以《俱舍》為主。這個,我們已 經學過了。同時,在講之前還聽了一遍《廣論》,讓大家知道了整個成佛的菩提道次第。 《廣論》之後就是《沙彌戒》。因為講《阿含》的老師沒有,就請顧興根老居士講解了《 遺教三經》。論藏講的時間最多,主要是講《俱舍論》。現在第二個單元是講戒律。 我們經過兩年的鍛煉,現在產生了十幾位新的比丘,當然沙彌還有,基本上以比丘為 主了。那麼現在開始就要講戒律了,這是第二個單元的計畫,基本上實現了。開頭是講《 律海十門》,這是通的──四眾弟子都能聽。之後,就要講《比丘日誦》裡平時念的那些 內容,如《毗尼違順觀》、《十一門教誡》等。這些都是我們以前在清涼橋時出了戒堂就 學的。接著,因為戒本前後還有一些《辨識阿含》裡沒有的內容,那看起來戒本還得要略 略地銷一下。戒本講好之後就講《新學比丘行護律儀》,這也是我們在清涼橋時出了戒堂 之後必看的書,那時候沒有講。這次現成的本子我們已經在請了,到時候可能會到,那麼 我們就講這個。另外還有一本也是我們以前必學的書——《淨心誡觀法》,這本書好像是 沒有,不曉得廣化有沒有,以後再看一看。這個呢,只好是自己看了。這兩本都是道宣律 師著述中關於我們修戒必定要看的書。律儀就是說,戒條是講的那些止持,就是什麼不該 做。但是行住坐臥的那些威儀呢,《沙彌戒》裡有很多門,比丘戒裡也有很多——在《新 學比丘行護律儀》中廣講。所以我們準備在比丘戒本之後,講威儀。 過後,就要講《辨識阿含》。《辨識阿含》是把戒本的二百五十條詳細打開來講的, 就是制戒的因緣,戒相的開遮持犯。另外還有攝修心要,每一條戒如何修法,對此海公上 師都有他傳承的教授教誡和自己的親身經歷,都集中在那裡。在《辨識阿含》之後,我們 就要講《根本阿含》,那就是二十犍度。 經藏四阿含是《長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律藏裡也有四 個阿含:《辨識阿含》、《根本阿含》、《雜細阿含》、《正宗阿含》。《辨識阿含》和 《根本阿含》,海公上師已經編輯成冊,這就是我們的教材。我們也正在聯繫,希望支持 一些《四分律藏》。我們在清涼橋的時候還請得到,每個人都請了《四分律藏》。現在要 請也有,但很貴,假使支持我們就可以參考了。 今天我們要講《律海十門》。在《律海十門》的後面,海公上師講了,基本上是從《 律海心要》中摘下來的。《律海心要》是藏地學習的很重要的一本書。海公上師翻譯藏地 戒律的文稿中,以這本的內容為最廣。以前在戒堂中,大家對別解脫戒已有一個初步的認 識,也經過了羯磨儀式,得到了比丘戒。那麼別解脫的真實含義,我們現在就要開始把它 慢慢地廣講了。 首先,把《律海十門》中別解脫戒的一些要義先講一下。 第一,我們要知道:佛,得了一切智,具足十力,能夠最明晰地瞭解一切業果。一切 聲聞緣覺都不能如佛一樣地那麼仔細。一切緣起的法,因果、業果的問題,一絲一毫的道 理,佛看得清清楚楚——這樣子的智慧,之後才能制戒。所以說律藏只有佛能制,等覺菩 薩尚且不能參與。在戒律中有很微細的戒,如用水、取水、倒缽水之類,都有明細的做法 。那麼對這些看起來很熟悉的事情,為什麼佛要這麼制戒?這是佛的密意——這樣制了之 後可以在將來感解脫的果。如果這些小地方不注意的話,後來的果就得不到。佛是從業果 方面明察了需要這麼做才告訴我們這麼做,並不是故意給我們找些麻煩。這點,我們一定 要搞清楚,不要說比丘戒裡邊很多是小的、看起來好像不用重視的事情。在《根本阿含》 裡邊還說到剃下的發、剪下的指甲不能亂丟,而要擺在什麼地方,這都有明細規定。為什 麼要這樣做?這都是佛的智慧,教我們——這樣做,可以很快趨向解脫道。此中都有密意 。我們一定不要以自己的凡夫之心來猜測:認為這是過去了、這是繁瑣的事情,現在不需 要了。這些認識完全是錯誤的。 這裡先要強調:一切業果的微細道理,只有佛的智慧能夠現量地了知,其他一切有情 包括一切菩薩都不能圓滿地知道。所以說,因為佛有這樣圓滿的智慧來制定別解脫戒,那 只有佛能制、佛能說,其他的人一概沒有權利來改動。至於現在很多的人要私心雜念地根 據自己的需要,或者藉口所謂現在客觀的現實,來制定一些改變的方式,這都是不符合佛 的本意的。當然因地制宜的方式,佛的開許是有的,但是戒條的原則不能超越。在不超越 原則之下,當地有些特殊情況,經過大家共許——僧制,也可以通行。但是僧制絕對不能 違背佛制,這一點我們要知道。這是一個重點,我們說戒律是佛制的,這一點希望大家要 記清楚。沒有佛的智慧不能制戒,也不能改動戒律。所以說佛沒有說開的,我們不能亂開 ,佛說要制定的我們也不能違背,這是一個重點,我們要知道。 甲二、別解脫戒的重要性及出家在家的比較 乙一、別解脫戒的重要性 第一,三乘(菩薩、緣覺、聲聞),乃至人天,共同的基礎都是別解脫戒。人天福報 ,離開戒也得不到。大家都知道,五戒十善感人天的福報,別解脫戒感聲聞,要是大乘的 戒就感佛的果。大乘的戒也沒有離開別解脫戒。對此,我們在講菩薩戒的時候都清楚地講 了。菩薩三聚淨戒就是別解脫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可見菩薩戒沒有離開別解脫戒 ;而別解脫戒裡邊也有大乘的成分——我們在戒堂裡對大家說了,你們要發心就是要發把 一切父母眾生都要度的心,這個心就是大乘心。在受比丘戒的時候就是發的大乘心,所以 這個別解脫戒不是小乘的,那麼後來受了菩薩戒當然更是大乘的。 書上有個比喻:假設一顆樹,它的樹幹、樹葉、花、果等的生長,都是靠樹下的根。 雖然埋藏在地下的根是看不到的,但這個根卻是重點。從這個根慢慢地發芽、到長成樹幹 、樹葉,最後開花結果,一切都是從根上來的。因此,我們說,這個重點就是羯磨。這裡 強調羯磨。 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道果、一切俱有的法,這些功德都是依靠這個樹根——別 解脫戒的羯磨而來。所以我們在作羯磨的時候都經過再三的考慮,再三地把它完善——把 羯磨如法,這樣這個根子就有了。三乘道果是從羯磨的根上而來的,所以,羯磨不能隨便 !我們已經把所有應當符合四分律的,全部依照四分律改正了。她們比丘尼要三人一壇的 ,也滿了她們的願了。我們本來的規則是不能超過三人(授大戒時,人數限定一人、二人 ,最多不能超過三人)。羯磨如不如法直接影響到將來的三乘道果。我們發的大乘心就是 將來佛果的根子——就在這個羯磨上,所以這個是極端重要。我們在授戒的時候,也花了 很多的心血,參考了很多律藏——南山律、四分律、僧祗律、五分律,基本上能夠參考的 資料全部都翻過了,然後採取最如法的羯磨。在我們授戒的時候,戒師都能夠很重視這件 事。所以這次傳戒也是大家各人的福報。 當然這中間有辯論。有人認為:明朝見月律師制訂的《三壇正範》已經流行好幾百年 了,我們不要隨便改動。但是,不是我們開始改的。在隆蓮法師傳戒的時候,就改動了一 些地方。後來我也發現那本《正範》的後面也附了一篇文章,認為裡面有缺陷。我們現在 基本上是根據律藏如法地改正了。這就是說已經把你們的根子搞正了,這是羯磨的儀式, 是很重要的。一般人認為這是一個形式,但是我們說,真正講律地說呢,三乘道果的樹根 就在這個羯磨上面,所以至關重要。 第二、別解脫戒是一切善法功德依止的地基。造房需要地基,那麼一切善法依哪裡生 長呢?依別解脫戒!必須有戒。沒有戒,一切功德長不起來。 第三、遮止煩惱。我們的修行是為了斷煩惱,第一步是要把它遮止,不讓其滋長出來 。要遮止煩惱,依什麼方法?就是別解脫戒。除了別解脫戒,你如何遮止煩惱呢?——煩 惱相如何、煩惱如何發生、危害性如何、如何使煩惱不現行,方法都沒有。而方法就在別 解脫戒裡面。所以說,要制止煩惱的橫流,不使它氾濫的話,就要別解脫戒的堤防。對此 ,我們在講《俱舍》的時候基本上也介紹了一些,就是防水的堤能夠防止洪水氾濫沖壞房 屋等人民財產。所以別解脫戒非常重要。 第四、我們在別解脫戒裡邊,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摻進去。你自己的意思摻進去, 把一些名利習氣加進去的話,那就是甘露變毒藥了。本來是甘露水,你自己的私心加進去 了,以這樣的方式來持戒的話,那就是很好的甘露裡邊,你加了一些毒藥。毒藥再少,吃 下去一樣死掉。因為這樣嚴重,所以別解脫戒一定要依佛的原意,不折不扣地執行,不要 摻雜自己的意見。 現在很多人認為持午的問題可以開放了,或者說現在的人體質差,應當要吃幾頓,甚 至於說有胃病的一定要少吃多餐,一天吃個七八頓,每頓少吃一點。你這樣的方式!難道 佛的智慧還不如現在的醫生嗎?這個想一想,我們到底是皈依佛呢?還是皈依醫生呢?如 果皈依醫生的話,又何必穿袈裟呢?你去學醫好了。既然你皈依佛了,就要依佛而行。佛 的智慧,我們認為決定不會比醫生差。他教我們吃一頓,我們現在開許兩頓了,還要膽小 的話,那你修行的勇氣也太小了。我們要出離三界,要度父母眾生,頭目腦髓都要犧牲, 你難道連一頓飯都犧牲不了?這個自己要好好想一想。同時你要知道這一頓飯吃下去,你 的後果如何?咽一口,一個波逸提。一個波逸提就是在地獄裡邊要呆很長時間。那你吃一 頓飯要去好多次,劃不劃得來呢?你現在吃了一頓飯,認為沒有什麼了不得,但是後來地 獄的果報,你受起來就感到後悔都來不及。佛的智慧,他告訴我們不要吃,就是不要吃對 ,不要自以為聰明。醫生說的營養不夠等話,這些都是世間的一些貪欲、世間的一些不正 之見,不要往戒律中摻進去。 戒律裡面摻雜了私心雜念的話,就和甘露里加了毒藥一樣。這裡面舉了幾個比喻:一 ,很好的良藥(如戒律)本來是對治煩惱病的,你把自己的私心雜念摻進去的話,等於摻 了毒藥,這個藥不但是不能治病,反而把你毒死。二,年紀輕輕的人本來很有所作為的, 但是他瘋了,有瘋狂的病,那就沒有用了。一個年輕的人,本來我們可以培養,可以什麼 事都能幹,但他是瘋的。有什麼用呢?毫無用處——再年輕也沒用。三,假使一個人的兩 隻腳被捆住了,腳銬銬起來了,這個人就做不來事了。所以說,別解脫戒再好,你如果把 自己的私心雜念摻雜進去的話,那也成了一個不起作用,甚至於甘露加了毒藥,反而毒的 作用大起來了。所以,我們持戒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知見摻進去。這現在是最多了,最普遍 的——什麼“戒現在應當怎麼樣了,哪個戒該不要了”,都是私心雜念來看的。佛的智慧 相對我們的智慧,那是不可比的。聲聞、緣覺、菩薩、等覺菩薩都不能與佛比,那我們又 有好大的智慧想來改佛的教呢?所以,這一點是非常錯誤的。持戒的人一定要建立起堅強 的信念,對佛的話絕對地不折不扣地相信。 我記得《廣論》中博朵瓦大師也感歎,說現在的人呢,佛的話跟你講得苦口婆心,再 再地講,倒聽不聽;反而如果算個命,說你今年不對,你該怎麼怎麼做,就拼命不折不扣 地照做了——就怕死,怕自己倒楣。佛的話不在乎,而那些看命先生、或者那些醫生的話 卻信得不得了,他都全部依照執行。那麼你到底是皈依佛呢,還是皈依什麼呢?這就有問 題。所以,既然《廣論》裡也提出這個問題,那麼我們一定要把它當重點地看。 第五,別解脫戒的作用。這裡強調一下:一切非是處(就是不對的地方,有什麼機會 叫你進入做錯誤事情的時候),都給你遮止了。就是說做壞事的機會都給你切斷了——你 不會做壞事了。如果真正持戒,一切正道都可以趣入。所以持戒的人呢,做壞事的機會都 給你截止了;做好事的正道,修行正道的門對你都開放了。那你照這個做就最對了。如果 認為別解脫戒是一個束縛身心的事情,那你放棄這個條件了,壞事做了沒有人阻止,好的 事情也沒有方便進去。對別解脫戒不重視的後果就是這樣。 第六、別解脫戒。三藏十二部的中心是什麼?當然,解脫是要靠般若。般若照見五蘊 皆空,然後能度一切苦厄,生死輪回就從般若裡斷。但是般若從哪裡產生?從戒!所以說 ,真正的三藏十二部——佛的教證心藏,就是別解脫戒。我們從某一個觀點說,別解脫戒 ,就是從佛的身口直接流露出來的。我們要學,就是學佛的身口。別解脫戒裡面就是這個 。那麼意——佛的意呢?在菩薩戒裡也有,那是以般若為主了。但是身口就是佛的身口, 我們直接向佛的身口學習,當下做到能夠跟佛相近相似,這個就是別解脫戒。所以這是心 藏。到這裡說一個話,“盡其所有諸行大覺尊,殊勝調伏寶藏滿藏蓄,照明生死法炬善明 朗,” (……第一盒B開始)假使你不這樣子重視別解脫戒的話,“若成相反涅盤無得成” ,那麼你要成涅盤之道呢,是沒有希望的。下邊更明顯——“覺道不通世途之關津”。修 行的菩提道跟流轉的世間法,它們不同的關鍵在哪裡?在戒律中。即使你把經藏支分一切 都修得很好、學得很好,而沒有進入律藏的話,決定不成法器。如來讚歎淨戒是最珍貴最 奇特。所以說,你經藏論藏學得再好,你如果沒有戒的話,律藏沒有的話,決定不能轉成 法器的。既然法器都不能成就,那你成涅盤之道、涅盤之果當然是不可能的。律藏的重要 性由此可以看出來,它是一切教證的中心,是心藏。 第七、一切教海的指南就是律藏。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 進、正念、正定)之“正”是什麼?合戒的叫“正”,從般若流露出來的叫“正”。從般 若出來的一切都是合戒的。這兩者不會矛盾。如果說從般若出來的,卻跟戒違背了,那就 錯了——你這個空性證錯了,不是真正佛的中觀見。中觀見是很微細的。我們將來在第三 階段要學。這個中觀不是靠說“一切法空”,好了,你就懂空了。我們要如何達到真正的 這個“空”,不是一句話就解決得了的。我們藏地的傳承至少要四個階段:先要學有部, 一切法的緣起學到,然後再進入性空。先得法住智嘛,後得涅盤智,這是龍樹菩薩的話。 那麼,先要學有部的緣起——一切法有了,有部的“有”,法如何有的?如何緣起生起來 的?一切法生滅的因緣如何?把它搞清楚,然後進入經部的空。經部裡把有部的很多東西 空掉了,然後又進入唯識的空,把外境空掉。然後進入中觀的空。中觀裡邊又分自續派和 應成派。最後要把自續派空的不徹底也除掉,達到最高的應成派的空見,那時候才說是達 到了真正的中觀正見。這不是一下子能得到的。但是如果我們依律行持的話,當下就符合 佛的中觀正見。因為真正的中觀正見絕對是符合戒律的。因此,從戒下手,當下中觀正見 就含在裡面。所以,這是最便宜的方法。 要得到中觀正見談何容易?昔日法尊法師進藏,學《菩提道次第》,開始學的人很多 ,學到止觀章時很多人都退了,到最後他把“毗缽舍那”一章學完畢業時,只剩他一個人 ,其他的人都退掉了——這個很難學。跑馬山有“寧肯背石頭,不願學止觀”一說。就是 說背石頭雖然辛苦吃力,但是還可以熬得住,而學止觀時腦筋裡邊痛得不得了,簡直耐不 下去,都要跑掉了。這說明止觀很難學。但如果你從戒下手,當下就是符合般若的。所以 說,這是最直截了當的方便,不要輕視。 第八、教證的中心解脫之道也就是在別解脫戒裡面。這裡講了很多,都是別解脫戒的 重要地位,大家在學戒之前一定要把它肯定下來,然後才不會對戒產生一些輕視或者是需 要修改之類的不正之見。這裡還有一個頌,很有意思,是龍樹菩薩所造。 “大覺及諸緣覺等,聲聞一切決定教,解脫道者一性同,無你我他作不二”。 不管你是大覺之道——菩提道、菩薩的成佛之道,或者是聲聞緣覺的道,所有根本解 脫的道都是同一個性的。什麼性?不管哪一乘,都是以別解脫戒作為基礎的,這是同的, 三乘的基礎都是別解脫戒。所以說,我們要成佛,如果離開別解脫戒的話,那就是南轅北 轍,是沒有辦法成功的。 最後我們再念一段。“若於別解脫律儀正作依止者,靜慮般若等自然次第出生也”。 假使你能夠真正依止別解脫戒行持的話,那麼靜慮(定)、般若(慧)自然會按照次第出 生。你別解脫戒持好了,將來的定慧是決定能夠得到的。這裡引一本經說明。“比丘依淨 戒律儀修行所作者”。 假使你是一個比丘,(當然我們修行最圓滿的是比丘身,也不排斥在家。但是在家修 行與出家修行畢竟有差別,後面講得很多,我們改天再介紹,今天是介紹一下別解脫戒的 重要性。這裡就是說比丘依照淨戒修持),依照這個別解脫戒(具足戒就是比丘的戒,戒 中最圓滿)好好修持的話, “于靜慮中長時安住”。你只要對別解脫戒如法地修行、如法地行持的話,就在靜慮 中可以長時安住了,那靜慮就在裡邊了——很快能夠得定了。 “能成靜慮中修行所作者”,假使你能好好修靜慮的話, “于般若中長時安住”,就安住在般若之中。這三者有因果聯繫。所以,先把戒得到 ,定就在其中,定得到之後,般若也就在其中。 “能成般若中修行所作能作者,則于彼貪嗔無明自心正確明見,能作清淨解脫成就也 ”。能在般若中如法修行,能夠“作”的話,解脫道就在手中,解脫涅盤馬上就能夠得到 。由此可知,要得到解脫涅盤的話,必須要有般若。要有般若的話,非要靜慮不可。要靜 慮的話,非要持戒不可。所以最根本的還是戒律方面。反過來,你沒有淨戒的話,戒沒有 的話,決定得不到定。即使得到也是邪定,或者是世間的有漏定——不能出生死的,不能 產生般若的。要是沒有定的話,般若不能產生;沒有般若的話,解脫也得不到。 所以說,佛在世時,出離王宮去訪道,六年苦行訪道,到處去參訪善知識,都得不到 圓滿的解答。因為它們都不是佛的正道——沒有般若,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正定, 沒有正定就沒有別解脫戒。外道苦行的禁戒很多,但都不是別解脫戒,不能得解脫,而只 能是感一些有漏的果,甚至惡果。我們經常說,持牛戒持狗戒的,人家看起來很辛苦地在 修(持牛戒的是吃水吃草,睡在草地上;持狗戒的甚至要吃屎的),就問佛:他們這樣精 進地持那些禁戒,那麼將來能感什麼果呢?佛說,他們如果持戒不犯的話,將來就做狗做 牛。他們要持牛戒嘛,那將來就感做牛的果,持狗戒的,將來會做狗——滿他的願啦!如 果他還要破戒的話,那要下地獄去了。那是多危險!沒有別解脫戒,再辛苦,再苦行,結 果是如此。而我們的別解脫戒並沒有那麼辛苦,而果是解脫道、菩提涅盤,何樂而不為呀 ?有些人感到持戒麻煩,感到不順不合自己的習慣。本來持戒跟你的生活習慣是不一定會 合的。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慣都是流轉生死的習慣,都是煩惱的習氣,都是造業的那些。那 和要還滅的清淨,當然不能全部相合了。你如果不把自己的身心淨化的話,不用別解脫戒 來淨化自己身心的話,如何能得到解脫呢?你要順自己的習氣的話,就永遠在輪回之中。 你想解脫呢,那非要改變自己的習氣不可。第一步改變就是從別解脫戒下手。所以一定要 明確這個重要性。 乙二、出家在家的比較 下邊就是在家出家的問題了。這個我們也要講一下,因為大家現在都是出家的,要珍 惜自己的出家身。有些出家人,在寺廟裡待了一陣,碰了很多釘子,最後來一個“出家在 家一樣修道,倒不如回家去修好了”。有的人回家,家庭裡邊不要他幹事情,也不要工作 ,有父母養他,好像很安逸,時間也很長,寺廟裡的事情都不要幹,一天到晚吃飯看書。 但是你這樣修行會不會成就?這裡,我們就把在家出家的分別也稍微講一下。念了之後也 就是激勵大家:得到很稀有的出家身,那就要好好行持修行,不要再放逸了。下邊就在家 出家的比較介紹一下。 我們要知道,“家是一切眾苦發生長養住處”。一切苦,產生、長養、住的地方就是 家庭。我們不要以為家庭溫暖啊,方便啊,有人體貼照顧啊……要知道一切痛苦就是在家 庭裡發生的,一切痛苦就是在家庭裡長養的,一切痛苦住在哪裡?就住在家庭裡。“若住 家中現生不能出離者”,那麼現在在家的人,今生不能夠馬上出家的、出離的,那怎麼辦 呢?——那麼痛苦的地方,你待在那裡,心裡很不舒暢了或者是精神很痛苦了,但也有辦 法。“應當日夜作念,如何乃能成就出離。我願日夜之中,凡僧百業,布薩自恣,各種羯 磨,禮佛誦贊,行住一切威儀,如住僧中,做能成想”。在家人假使因種種因緣羈絆不能 馬上出離,出家因緣尚未成熟的話(我們這裡很多,想出家還是被喊回去了),就日夜都要 這麼想,這麼發願。就是說自己要發願,這樣能夠成就出離、成就出家的事情。發願日夜 之中,僧團裡面各式各樣的事情——布薩、自恣,各式各樣的羯磨,禮佛誦贊念誦,行住 威儀一切,“如住僧中”——就跟自己住在僧團裡一樣,希望都能夠成就,這個願要發。 就是說將來要能夠跟出家人一模一樣地做,這個願要發。即使你現在不能出家,但是要發 這個願。《五字真言》中初地菩薩“心常欲出家”就是這個意思。初地菩薩尚且要出家, 難道我們現在倒不想出家嗎?所以現在一時不能出離的人呢,就要發這個願——希望將來 僧團的事情都能夠做到。這樣生歡喜心。 現在我們說為什麼要發這個願呢?即使是菩薩(在家的),因為家庭所系縛,不論怎 麼樣努力,無上正等菩提現生是證不到的——佛是出家身。所以我們看到有些人呢,他說 他是什麼如來。後來有居士(是不是真的居士我不知道)寫信來問此事。我問,這如來是 怎麼樣一個人呢?回答說是在家的。這裡就說了,在家人無論如何努力,佛的無上正等圓 滿菩提現生是證不到的。佛出世都是現出家相。如果在家菩薩呢? “於現生出離之心,居住淨刹之念,于寺致力,恒常依法往還淨寺,作於無上正等圓 滿菩提、現生成就大覺等資糧,正真淨潔積集修行也”。在家菩薩怎麼樣?他這時候一定 要發出離心,要發願——住在淨刹(僧團)的念頭要生起來;在寺廟裡要致力,要努力地 培福,依止僧團(有的時候持八關齋戒)。把證得無上菩提、現生成就大覺的資糧積聚起 來,就是要把即生成佛的資糧積聚起來。這是對在家的而言。下邊就是出家在家的比較。 出家有五個功德。(1)“謂聰慧出傢俱學之士夫”,就是聰明的人。出家都有點聰 明的,如果笨的人就不會想走出家的路——再是社會上遭到打擊,他情願自殺或者情願偷 盜,也不會去想到出家的。能夠想到出家的總是還有點善根,這個善根就是智慧的善根。 所以真正出家的人都有點智慧的——他別的路不選擇,就選出家這個道路。真正有智慧的 人,就不是受打擊來的了,真正有智慧的人出離了,將來能夠成就涅盤無上大樂,將來能 夠度人,產生很多的善法功德。(2)“將來眷屬延綿無絕”。(3)“自身不離聖哲親近 承事”,自己可以不離開那些聖哲。過去正法住世的時候,很多聖哲都住世,他們的弟子 就有機會親近聖哲。現在是末法時期,當然聖哲不容易親近,但是你如法地照菩提道次第 所說,依止善知識作佛想,就得佛的加持——這是佛的慈悲。即使沒有聖哲住世,你只要 把善知識當佛想,即使這善知識不是佛,但是你作佛去想的話,佛就會加持你。佛就通過 善知識來加持你,得佛的加持,所以我們要認識到這個。這是功德,出家的幾種功德。( 4)“無權快愉”。(5)“成就讚揚”。 五個出家的功德講了,下面我們看重要的對比。在家的跟出家的對比。 “若出離者,是為如來及賢聖眾之所贊也”; 而在家的呢,第一個是 “在家住者普遍之大害,致苦之魔軍,亦成魔所愛惜之民也”。 在家人,雖然修行,但是普遍的一些大的苦、害都會碰到,“致苦之魔軍”,家裡就 有一切能夠產生苦的魔軍,甚至最後自己也成了一個魔子魔孫;那麼出離的呢,他受到誰 加持呢?如來和賢聖眾(賢聖僧)所讚歎。這兩者不同。 “在家者,住在罪緣眾多貪染之中”。在家人的住處有各式各樣的造罪因緣,貪染習 氣非常之多,都能使之產生貪染。財產、妻子兒女都是生起貪染心的環境。再說在家的職 業,做廚師的每天要殺;做屠夫的更不要說,每天殺羊殺豬;釣魚的每天要釣魚,要殺; 那些劊子手等等都在造殺業;在家的工作,做生意的要騙人,犯妄語戒;偷稅漏稅的是犯 盜戒。這些都是在家人離不開的罪染因緣,而出家人卻沒有,所以這點上兩者不一樣。 “出離者,住在完全功德叢林之聚”,一個是罪緣眾多貪染之中,一個是功德叢林裡 邊住。在家的人“住在恐懼渴仰之中”。在家人,沒有的要渴仰、追求,有了又怕盜賊來 搶——恐怖;而出家人“住在無畏寬舒之地”,毫無畏懼,非常寬舒,沒有什麼值得我們 去渴仰的。為什麼?出家的人衣食自然——你去乞食好了,既不要去燒飯,也不要去買米 ,什麼都不要打主意,到時間拿一個缽,人家就把飯給你吃了。我們在漢地,乞食制推不 開,但叢林制推開了,也是根據佛的原則,我們開了叢林制(僧制)。你只要供養儀軌一 念,飯就來了,不要你操心的。 佛在世時有一個國王,他出家後,住在曠野森林中,住到後來高興得很,叫起來了: “好啊!好啊!”人家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我以前做國王,旁邊警衛很多,但是還膽 小,總怕有人害我。現在我身邊一個人也沒有,住在曠野裡邊,感到很舒暢,沒有人會害 我的。到處都沒有怨敵,這個舒暢從來都沒有享受過。”那就是說出家跟在家不一樣。 “在家者,住在廣大執持垢糞具足之中,出離者,住在完全執持清淨解脫業上”。在 家的人都要積聚,要這要那,沒有的要有,有了還要多。做生意本來是窮的,弄了一點本 錢,慢慢地發財了,你該夠了吧!但他不夠的,他還要發大財,發大財後,還要發更大財 ,最後弄到破產。一天到晚就是搞那些事情。而出家人不積聚,他是作解脫之業的。在家 人用繩子把自己越捆越緊,出家人解脫,越放越松。這是不一樣。 “在家住者,諸罪惡行之根基”,就是造罪,在家人造罪的機會很多。那麼出家人呢 ,“出離住者,無過善行之根基”。他所做的事情沒有過失——都是善行,這也不一樣。 “在家住者,眾苦聚中住,出離住者,眾苦聚中不住”。在家人住在苦裡邊,他自己 要受苦——妻子兒女是牢獄,他放不下,一定要在苦裡幹,做了牛還不放,還不想求解脫 。而出家人在苦裡不住,他離開了,沒有苦了。 “在家住者,欲愛污泥之所沒溺,出離住者,欲愛污泥之中出離”。在家人的妻子兒 女、財產名譽、地位、社會上的權位等等都是愛欲的污泥,使人陷在裡面。而出家人一切 放下,不但妻子兒女沒有,名譽財產地位也不要,那就是從愛欲的污泥裡出離,不但陷不 到還能夠跑出來。 “在家住者,多強合之人類纏繞,出離住者,多方便善巧之智者相聚”。在家人有些 工作同事講不來的偏偏要把他合在一起,你要做生意、你要工作,非要合在一起不可—— 強合,給他纏繞在這些人中間。而出家人都可以親近方便善巧的大善知識,這也不一樣。 在家人的生活受用要去追求——非常艱難;出家人的生活受用簡單、容易。我們說, 佛在世的時候最容易了——三衣、一缽,解決問題了,什麼都不要再操心。我們現在還是 根據佛的精神,也給你們創造了條件,三件衣給了,一個缽也給了,念供養儀軌——飯就 來了,其他的如醫藥費等也報銷了,你還想要什麼?所以說你再不用功,你自己……啊! 那麼,有的人對錢還放不下, 錢不發你,大喊大叫說:不講因果,把 錢扣住了。扣住了 給你散東西不是一樣的嗎?你一定要把錢拿去幹啥呢?有了錢之後,自己的貪染習氣又來 了。我們還還不是把你錢扣了,是給你調了東西的,還不要!法器都不要,哎!這些人啊 就不好說了,法器都不要,這個話怎麼說呢?要金錢的。這是末法時期的人。 “在家住者,競爭敵對頗多”。在家人相互競爭的很多,冤家對頭也多,做事情總有 冤。你做一個生意就有人跟你競爭。有人在平陽開了一個百貨店,別人在旁邊也開了一個 百貨店,兩家就要搶生意了,每天兩家店鋪之間就勾心鬥角起來了。而出家人就沒有這些 了。“出離住者,競爭敵對無有”,沒有跟人家競爭的,三件衣一個缽,你有我也有,搶 什麼呢?名譽地位大家都沒有,用不著搶。但是現在還是有人在出家人裡又競爭起來了。 爭什麼?爭一個領導者,或者是住持方丈,甚至要爭一個上師地位——可以統率一切、至 高無上的上師了,什麼人都要聽話的——在追求這個。這個呢,我說不要追求,你到那個 地位,人天、龍天就會把你推出來,如果沒有到那個地位自己蹦上去,那掉下來粉身碎骨 ,沒有好的。這都是不需要的,出了家之後就千萬不要去競爭那些了。 “在家住者,貧窮匱乏頗多”。在家人貧窮的,東西不夠的,需要很多各式各樣的條 件。 “出離住者,貧窮匱乏無有”。出家人沒有這些。現在泰國、緬甸、斯里蘭卡,還都 如佛世的時候,出家人不要積聚東西的——資具不會少的。我記得海公上師去過那些地方 ,他說一個比丘看到店鋪裡一個東西是需要的,只要站在櫥窗外看一看好了,馬上裡邊的 老闆就拿出來供養你了,不要動腦筋的。當然你貪心不要有——“看到一個最好的手錶我 看看,我也要”。最近,臺灣的淨念法師告訴我,在泰國那些地方,如果員警看見一個出 家比丘帶手錶的話,有權力把你三衣剝掉,並把你關起來。因為手錶就是一個裝飾品,也 是出家人不准戴的。這些在我們漢地是不重視,但那邊卻很重視,員警發現的話可以馬上 把你關起來,把你衣服剝掉——你不夠資格做比丘。 “在家住者,多在罪苦中生活,出離住者,多在善樂中生活”。在家人都是在造罪、 受苦,出家人都是快樂、做善事。對比多得很。 “在家住者,惡處探求門第品級之梯子,出離住者,淨法探求高勝現量之梯子”。這 就是在家人的一個門道了——惡處、三惡道,你自己一個梯子爬到三惡道去。而出家人的 梯子卻不到三惡道去而是高勝現量——成佛。 “在家住者,無量內外習慣緊縛,時時怕脫,自加結套,出離住者,雖有內外習慣緊 縛,時時悎寤,力求解開”。最後就是自己智慧的問題了。在家人被各式各樣內外的習氣 捆得緊緊的,不但被捆緊了還怕丟掉——抓得更緊;而出家人雖然也被一些習氣捆住,但 是他有覺悟,能夠把它解開,自己有這個自覺心,不把自己捆緊,把它解開。在家人從小 長大的時候,要追求這個追求那個,最後要追求妻子兒女,妻子兒女之後就一定要追求財 富了。我們這兒看到,一般農村裡,妻子娶到之後就要造房子,房子造好之後,以後就有 孩子,還要洋房汽車等,這麼地搞起來,越捆越緊,越捆越緊,沒有停的時候了。出家人 知道這些東西不好,不但不被捆緊,反而把它一個一個解開,原來有的把它解掉,沒有的 不套上去。這是趣向不同,一個是出離,一個是纏縛在三惡道中。 我們把這些文字念了一下,目的就是要大家知道別解脫戒的珍重性。 甲三、正說《律海十門》 乙一、制戒緣起十義門 (歸敬請戒緣起之十義頌解) 我們現在歸到《律海十門》的正文——先是制戒緣起。我們說這二百五十條戒是怎麼 制的,為什麼緣起而制的?下面就講這個事情。 “稽首禮諸佛,及法比丘僧,我今學毗尼,令正法久住”。 這也是皈敬頌,同樣皈敬三寶。“稽首禮諸佛”,就是頂禮佛,十方三世佛;“及法 比丘僧”,法寶,僧寶。這兩句就是頂禮三寶。下邊發願,頂禮三寶你有什麼事情呢?發 願——“我今學毗尼”,我現在要學這個毗尼藏(律藏)。為什麼要學?“令正法久住” ,目的是要使正法久住。這是我們學《律海十門》的開端,先是禮敬三寶,然後是學毗尼 的目的。 下邊是制戒緣起了。 “尊者舍利弗,請問於世尊,過去等正覺,何者法久住,何者法不久,願如來指授” 。 這是舍利弗尊者以悲心問佛的一個問題。他問,過去的佛,哪一尊佛的法能夠久住? 目的是正法久住。所以根據這個題目就把舍利弗這一段文引出來。舍利弗曾經問過佛,過 去的佛,我們指過去七佛,哪一尊佛的法能夠久住,哪些佛的法不久住,希望佛告訴我們 。目的也就是參考過去佛的經驗,哪些能夠久住哪些不能久住,為什麼能久住,為什麼不 能久住?以便知道如何使我們現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能久住。佛以悲心告訴舍利弗: “佛告舍利弗,毗婆屍式棄,拘留孫迦葉,四佛法久住,由廣說經法,結戒亦說戒, 拘那含牟尼,毗舍二如來,不廣說經法,未結戒說戒”…… (……2A開始)毗婆屍佛、式棄佛、毗舍羅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 釋迦佛,這個是七尊佛,我們戒本後頭都有。這裡邊,有毗婆屍佛、式棄佛、拘留孫佛、 迦葉佛,這四尊佛的佛法是久住的,為什麼原因?廣說經法,他們說了很多的經法,同時 也結戒也說戒。而拘那含牟尼和毗舍二如來,他們兩尊佛沒有廣說經法,也沒有結戒說戒 。那麼為什麼不廣說經法,為什麼不結戒呢?原因是: “時人根善利,但說教授戒,諸惡莫作等,皆除惑證道”。 因為他們兩尊佛的時候,當時的人的根器都很利,你只要給他講一個簡單的教授,如 講一句話:諸惡莫作,或者眾善奉行,這麼簡單地說兩句,他馬上就證果證道了,煩惱也 除掉了,這是根利。現在禪宗雷根利的人,給他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或者遇到風吹樹葉 動,或者聽到茶杯“啪!”掉在地上,就會開悟了。這是根利的人,簡單給他說兩句話, 就開悟了。那就不要廣說經法了——沒有這個需要。他也不犯戒,也不要結戒、也不要說 戒。當時的人的根機雖然利,“彼二佛示滅,種種姓出家,日久生疲厭,無經律攝持,令 正法速滅”。但是他們兩尊佛示滅(滅度)以後,後來的種種姓——各式各樣的人出家了 (種種姓就是當時印度的婆羅門、刹帝利等等各式各樣種姓出家的人),如果沒有經律攝 持的話,“日久生疲厭”,時間久了,就疲了。一句話:諸惡莫作,諸惡莫作,經常說那 幾個字,就疲厭起來了。因為沒有經律攝持,正法就很快滅掉了。這就是說,為什麼廣說 經法、結戒、說戒能夠正法久住,不廣說經法、不結戒、說戒,正法要速滅,就是這個原 因——根利的,固然簡單的一句話,他可以證果證道、斷煩惱;但是後來根鈍的,一句簡 單的話攝不起來,那正法就滅掉了。 佛舉一喻來說明:“若眾花散置,無線貫穿故,被風則渙散”。在印度,大家看到過 花鬘——把花串成一個環。假使這花不用線串起來而散放著的話,風一吹就吹掉了。那就 是說經律沒有,沒有說戒、結戒,等於花沒有串起來一樣的,碰到一定的環境來了,它會 散掉——正法速滅。因此結戒、說戒、廣說經法,有能使正法久住的好處了。 “尊者跪合掌”,舍利弗聽到這個開示之後呢,馬上有所覺悟,趕緊跪下來合掌請求 ,“願如來制戒,令諸弟子眾,依戒修梵行,正法得久住,流潤盡未來”。這是舍利弗的 悲心,他聽到以前的四尊佛因為要正法久住而廣說經法、結戒、說戒,後兩尊佛因為沒有 廣說經法,也沒有結戒、說戒而正法速滅了。那麼,為了不讓釋迦牟尼佛的法速滅,趕快 請佛制戒,使得弟子依戒修梵行。這樣,正法可以久住。 正法久住,可以“流潤盡未來”,這個法的利益可以盡未來際等流下去。我們現在是 末法時期,佛的正法一千年,那是真正得了益的,那時候的人證果證道的很多。像法一千 年,也能夠產生很多人才,當然證果證道的少一點了,但畢竟法還是興的。末法時期就不 行了,教證二法都差了,教中相似佛教出來了,混淆我們的正教。證果證道的更是如麟角 一樣,太少了,碰不到了。那麼,要使這個佛教的利益能儘快地流傳下去、正法久住的話 ,就希望佛能夠制戒,這是舍利弗以悲心勸佛制戒。 “佛語舍利弗,時至我自知”。佛對舍利弗說,結戒時候到了,我自會知道,會結戒 的,現在時機還沒到,不要著急。我們將來講比丘戒時都會知道,每一條戒都有緣起的, 因為有人犯了戒,佛才制戒。如果沒有人犯戒,而佛說“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人 們就要起譏嫌,說佛這麼專制,“什麼事都不能做”。如果你出了毛病,給你結戒——以 後不要做了,大家都照這個戒做,沒有這個戒是不對的,會產生很多弊端。如此大家便能 接受了。所以佛說“時至”——到那個時候,我知道的,會結戒的,現在不是那個時候, 不要著急的。 這裡二百五十條戒,戒相有很多不同,但是總的歸納起來,都有下面這十條意思。“ 結戒有十義”,佛結戒不是隨便結戒的。我們看佛結戒的緣起,好像碰到一個事情集一個 戒,具體事上好像是很隨便而結戒的,但是密意裡邊是每一條戒都有十個意思。結戒有十 個重要的意思,那屬於《正宗阿含》。為什麼要結戒?有十個道理、十個原因,這十個意 義通各個戒——二百五十條戒中的每一條戒都有十個意義含在裡面。所以說我們持戒不要 死在事相上,要回顧一下每一條戒都是為了這十個意思,總的目標要看清楚,這樣就不會 死在教條下。 哪十個意思呢?“一攝取於僧,二令僧歡喜,三令僧安樂,四未信者信,五信已增長 ,六難調者調,七慚愧者安,八斷現有漏,九斷當有漏,十正法久住”。每一條戒都有這 十個意義包含其中。我們得看一看。 第一,“攝取於僧”,攝持僧團。有的人持了一個戒,要去住茅蓬了——戒的第一條 就不合了。攝取于僧,要適合僧團。正法久住就是靠僧團延續下去的,沒有僧團,正法如 何久住呢?所以從這一點看,如果你持戒持得好的話,就要把僧團搞好。 第二,“令僧歡喜”。僧團裡邊住,不要自以為了不得——“我持戒的人”!看不起 人家。要“令僧歡喜”。我們在僧團裡邊要做一些事情,看看為什麼過去很多大成就的人 ,在叢林裡邊都是做苦事情的——或者是飯頭、水頭等等,或者淨頭師(掃廁所的),他 們使僧歡喜——大家不願幹的事情而你幹了,大家就高興。那麼你使僧高興之後,持戒的 功德就有了。你如果持戒硬梆梆的,到處跟僧人鬧彆扭,你這個持戒就失去意義了。你自 以為了不得,到處都跟人家吵架,還持什麼戒呢?結戒十義第二條就不符合了。 第三是“令僧安樂”。這些都有具體意思,下面都要講。 第四是“未信者信”。要使沒有信佛的人看見你的樣子,就信起來。如果你自己做得 不如法,人家誹謗起來了,你這個持戒怎麼持?所以我們每一條戒,都要照顧這十個道理 。 第五,“信已增長”,人家已經相信佛的,看到你持戒的樣子,能增長信心。 第六,“難調者調”,有些脾氣剛強的,在僧團裡邊是個老大難的人——難調。但是 你持戒的話,再強也能調服,二百五十條戒就有這個能力。那如果不持戒、不信,那就算 了。若真正想修持的話,決定能調服。 第七,“慚愧者安”,有慚愧的人呢,也能安心。 第八,這是效果就來了——“斷現有漏”,現在的煩惱可以制止,不讓你造業。 第九,“斷當有漏”,將來的煩惱可以斷掉,徹底斷完,證涅盤。 最後呢,“正法久住”。因為做到前面九點,自然正法會久住。那麼,我們如果這二 百五十條戒能持的話,把這十個意思照顧到的話,決定正法久住。如果你不明確戒的這十 義,偏離了這十個去做,那就很難做到正法久住。所以不要搞個人主義,佛教是集體主義 ,把僧團搞好,就是正法久住。你一個人再怎麼樣子的話,也最多是聲聞緣覺的人!要攝 持僧團,正法久住,絕對是靠僧團的。所以說這二百五十條戒不是你單個單修的,都是為 攝持僧團的,這一點要我們明確,不要貪圖安逸,自己搞一套。當然,你自己搞一套也可 以——證到聲聞果緣覺果也不是壞事。但畢竟使正法久住的效果達不到。我們真正要利益 眾生,就要正法久住。要正法久住呢,這二百五十戒就有此堪能性,這個堪能性就是統帥 在這十個義之下的。這十個做到之後——二百五十條戒貫穿這十義的話,自然正法久住。 所以說,我們持戒持得好的話,正法就會久住,這不是自己主觀的想像,客觀就會產生這 個效果。 那麼正法久住是不是好做呢?也不是那麼容易。別解脫戒二百五十條(《辨識阿含》 中講得更詳細)不犯,個人的行持不犯,還得要會《根本阿含》的二十犍度攝持僧團的方 法以及羯磨、懺罪和訶責調伏等等,這樣正法決定久住。所以羯磨住世,正法久住。住世 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在戒堂裡給你們開示,也給你們說了比丘戒不是二乘戒,要發大乘心 。住持僧團,弘法利生,正法久住,就是大乘心。那麼我們比丘不要說別解脫戒是二乘。 人家譭謗你們是受比丘戒的出家人,是二乘,小乘的,逃避世間,那麼是他不懂,要可憐 他,若真正懂就不會說那些話了。 下邊就是每一條的具體講法。 第一,“攝取於僧”。怎麼攝取於僧——僧團如何攝取?“未得戒者,令其得戒”, 沒有得戒的,使他受戒、得戒。那就是你們這一批人,沒有得戒的,受戒了,那就是參加 僧團了。僧團就是靠得戒的人組織起來的。如果大家不得戒,僧團哪裡來呢?所以說,先 要未得戒的使得戒。“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已經得了戒的,要安住戒中,對持戒 感到很安心。不要受戒後,不安心、到處跑,跑到後來,跑到回家去了。這樣你就不能安 住戒中,也不能攝取於僧了。好不容易受了戒,東轉西轉的,回家庭去了,僧團也組織不 起來了。那麼這樣子沒得戒的得戒,已經得了戒的,能夠安住。能夠安住的話,“和合共 住”,這樣子和合——六和(後面要講)。共住在一個僧團裡邊,“令成僧伽”。這是二 百五十條戒的第一個意思。要成立僧團,在僧團裡面要和合共住,如法的僧團組織起來, 這是第一條。 今天時間到了,明天再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7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2.233.1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