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律 海 十 門 講 記》 智敏上師 第十三講 律海十門接下去。“十二杜多”我們在《瑜伽師地論》裏邊有一個總結的文,這個文很好 ,我們可以把它稍微地念一下。他先打一個比喻:世間的毛或者是棉,沒有彈沒有鞭,就 是我們看彈棉花,毛一樣的要彈鬆了,不能紮在一柄,要把它彈開來,這樣子做。沒有加 工以前,這個時候毛也好,棉花也好,粘住的,既不輕又不軟,造東西呢,不能造東西。 那麽假使你經過加工之後,鞭了彈了,或者是分開來了、擘開來了,這樣分開之後,就鬆 軟,可以造出各式各樣的東西。那麽這個比喻是什麽意思呢?修行的人,他對飲食的貪, 心染著;對衣服的貪,把自己心染著這個衣服;敷具(住處)的貪,也是心染著。這樣子 的有這個染著,好像是毛、棉沒有彈過的一樣,就是修行沒有堪能性的,那麽如何把它彈 、鞭,分開來,這就需要杜多行,能夠使他這些貪除掉。那麽真正地可以柔軟、輕妙,有 所堪能性,能夠修行證果證道,所以叫杜多行。 那麽這裏邊就分幾類。剛才也說了,要是飲食的,飲食當中,“美食貪”,想吃好東西的 ;或者要“多食貪”,要吃得脹脹的,這些都是貪心,能障礙修善的。要斷這個“美食貪 ”,就是“常(期)乞食,次第乞食”,那就是你要吃好的,不一定給你好的。乞食,人 家給什麽就拿什麽,次第乞食也是,不是挑好的,這家總是供養好東西,天天那裏去,也 不是,按照次第乞,好的壞的不管它,總之乞到算數。所以這個是對治美食貪,你想吃好 的,就叫你乞食,還要次第乞食。假使要斷除“多食貪”的,就是“一坐食”、“不餘食 ”等等。 那麽衣服裏邊也有三個貪障礙我們修行的,一個“多衣貪”,要蓄藏很多的衣服;一個是 “軟觸貪”,要穿輕滑的柔軟的衣服;一個是“上妙貪”,要穿高貴的妙的衣服。那麽對 治“多衣貪”的——“但三衣”,只有三件衣,不能再多。要斷除柔軟貪的,那麽這是杜 多行,各的經論裏邊說的大致相同,有一些不一樣。《瑜伽師地論》裏有一條叫“毳衣” ,毳衣就是一種毛很粗的毛, (16A開始)穿在身上不是很舒服的。那麽爲了斷除這個輕軟的身觸的貪,那就是只用毳毛 衣,其他的軟的、好的料不用;那麽是爲斷除衣服“上妙貪”呢——糞掃衣,你要穿高貴 的衣、上品的好料的衣,就是對治它——“糞掃衣”,人家不要的、丟掉的、髒的、包屍 體的、大小便弄髒的,或者是人家以爲不吉祥的,牛咬過的、老鼠咬過的等等。 還有印度有一些迷信:這個人家有惡鬼作祟,那麽那些外道師就叫他洗個澡,給他作個法 。澡洗過之後,把這個洗澡的布把它丟在路上,把倒楣的東西都洗掉了,把布也甩掉了。 這樣子丟的布,比丘也可以撿,反正比丘就是撿人家不要的,認爲是不吉祥的、不好的、 髒的東西,這樣子對治“上妙貪”。穿那個高貴的殊勝的衣服的貪心就可以對治掉。所有 這些對治都是對治煩惱。 對屋宇的這個貪,就是住所,屋宇就是住所。“諠雜貪”就是城市裏邊鬧熱的,歡喜鬧熱 ,有的人就是歡喜熱鬧,一個人孤獨他就難受的。假使你住在森林裏邊、山上,沒有人說 話的,有的人就呆不住,一天兩天熬過去,第三第四天熬不住了。一天到晚沒有人說話, 難過得很。這個你們在人多的地方不感覺,如果你們到了沒有人的地方,你會感覺孤獨得 很,難過的、不舒服的,這是“諠雜貪”——歡喜人家鬧熱。一個是“屋宇貪”,希望有 華美的或者精致的屋子。一個“倚樂臥樂貪”,歡喜靠、躺,這樣子的貪;一個是“敷具 貪”,要好的敷具。斷除“諠雜貪”,住“阿蘭若”;斷除“屋宇貪”,就是常住“樹下 ”,“露地坐”、“塚間坐”,沒有房子的; 那麽爲斷除“淫佚貪”,就要“塚間坐”,修不淨觀。斷除“倚樂臥樂貪”——歡喜靠、 歡喜躺,那“常坐不臥”。還有一個,我們這裏沒有,斷除“敷具貪”,就是貪著好的臥 具,“處如常座”。這是《瑜伽師地論》有的,這一條。那就是說你的臥具擺好之後,就 是坐在上邊,不去翻動它了,就那樣子緊坐下去。——這個就是都是對治貪心。 我們說,杜多行是一個特殊的修行方式,不屬於戒,不行杜多行不犯戒,行杜多行是戒的 莊嚴,它的目的還是對治貪心。我們出家人的飲食、臥具、衣服、醫藥,這四個是生活的 必需品,把它限制到這個四個裏,其他就不要了,但這四個裏邊還會生貪心,那麽要這裏 邊的貪心除掉,這是杜多行。我們看到出家人——這個很多,叢林裏邊一些老和尚,他們 對一切世間上的五欲基本上放下了,男女的事情也很乾淨,但是,就是“飲食貪”,這邊 壓下了那邊就要拱起來了。這個飲食貪,一般看起來,好象不是太嚴重的。他就是燒小鍋 ,一天到晚房間裏燒這個、煮那個,煮那個、燒這個,以這個來抵消其他的貪心。這個當 然世間看起來,是不錯了——一個老人天天在房間裏燒燒東西吃了,外邊的一切那些都不 起貪欲了——那些其他的男女這個墮落的事情都放下了,在世間上看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但在佛教裏邊看呢,你這個還是一個——“飲食貪”還是蠻厲害的,燒小鍋。所以,一般 叢林裏不准燒小鍋,也是避免這個“飲食貪”。那麽這是杜多行。 杜多行,我們昨天有人指出了,在《清淨道論》講得很多,確實,每一科都是有一章來講 的,那麽可以去讀。因爲他們那裏地方是乞食國家,乞食的規矩很多,一條一條的,講得 非常仔細。 乙九、沙門十七莊嚴門 (戒德之果相) 現在我們接下去講“沙門十七莊嚴第九”,律海十門一共十門,這是第九門,這個也是《 瑜伽師地論》有的,沙門莊嚴,第二十五卷。 “具信無諂而少病,精進妙慧性少欲,喜足易養亦易滿,杜多德嚴知量取,知善士法聰慧 相,忍辱柔和性賢善,莊嚴沙門十七法,是爲沙門真莊嚴”。十七個法,海公上師,他有 個特長,他可以造一些頌,這個頌念起來很順口,因爲順口就容易記住,容易記住呢,就 把法相就攝在裏邊了。這十七個莊嚴,他有一個半頌就把它們攝完了。“具信”一個,“ 無諂”第二個,“少病”第三個,“精進”第四個,“妙慧”第五個,“少欲”第六,“ 喜足”第七,“易養”第八,“易滿”第九,“杜多功德”第十,“(端)嚴”就是第十 一,“知量取”是第十二,“知善士法”第十三,“聰慧相”十四,“忍辱”十五,“柔 和”十六,“性賢善”十七,這個一共十七個——莊嚴沙門十七法。 這個就是沙門的莊嚴。我們說世間上的人,他的莊嚴,頭上戴花冠或者戴什麽帽子,身上 挂瓔珞或是項鏈、金首飾、腳環子、手鐲、耳環等等,這些是世間的所謂莊嚴。那麽男的 莊嚴也是男的戴什麽帽子穿什麽衣服、身上別支鋼筆、戴手錶等等,這是世間上認爲莊嚴 的東西。那麽沙門的莊嚴卻不是那些,就是功德的莊嚴,以這十七個功德來莊嚴這個沙門 的形象。那麽從這個裏邊,我們還可以體會到,我們看到的菩薩身上挂的瓔珞什麽的,也 有手環腳鏈等等,這是什麽?這是表法的,表示莊嚴,修菩薩行就是要六度萬行各式各樣 的,還有三十七道品等等,這都是以瓔珞等等來表功德。所以說菩薩相的那些莊嚴品都是 表功德,每一尊菩薩他有他的特殊的功德。總的來說,我們以前講金剛薩埵的時候,十三 種莊嚴,都是表示那個,一般的報身菩薩都有這麽一些莊嚴品,那就是表示他的功德。 沙門的功德,一般是說十七種。“十七種者:具足清淨正信,不欺僞諂曲”。“諂曲”就 是不正直,不正直就是帶欺騙性的,你表面一套裏邊一套,那就是騙人了,誑惑人家的。 “少諸疾病、性勤精進,成就妙慧,少欲、喜足、易養、易滿、杜多功德”。前面講的杜 多功德,這是十七個莊嚴之一。“具足成就端嚴、知量、具足成就賢善十法”。這裏的十 三他寫錯的。賢善十法裏邊十三不要,那個標題也不要,十三在具足裏邊,具足成就賢善 十法,那麽下邊一個具足也不要了,多一個具足。十四、“具足成就聰慧者相”,十五、 “著忍辱衣”,十六、“柔和決定”,十七、“爲性賢善”。這是十七個法,“如是等十 七也”。那麽下邊,是每一個都分了講。 這個十七種莊嚴品,就是莊嚴沙門的德相的。那我們反過來說,凡是作沙門的,都要具備 這十七種功德,那麽才有莊嚴。如果你沒有這十七種功德的話,那這個沙門沒有莊嚴的, 人家看了就不稀奇了,不好看。有了莊嚴人家歡喜看,對你敬重,容易親近你,沒有得這 十七種莊嚴人家不要看,不親近你,也不敬重。 “初正信具足者,於佛導師、及佛教言,所有寺宇學處、蘭若淨地學處,、於彼如理教師 、同梵行等,諸功德門,常修供養、多生希望、多淨信心、多生敬順作爲”。這個《瑜伽 師地論》這一科很簡單扼要,而這裏可能是海公上師根據西藏的文翻的,可能西藏文也引 了這麽一段,是《瑜伽師地論》文。在《瑜伽師地論》裏邊,就是對佛、對佛的教——法 ,佛是佛寶,佛的教就是法寶,“所有寺宇學處,蘭若”, 那麽這裏是寺宇學處,蘭若學處。這個學處也可以說法寶,蘭若學處。“於彼如理教師、 同梵行等”,那是僧寶。“諸功德門”,這些有功德的地方,就是佛法僧。“常修供養、 多生希望”,常常起供養心,恭敬之後當然是供養了,供養就表示我們恭敬的一方面,我 們對他們有希求心,也很希望得到他們的加持,也成就他們的功德。“多淨信心”,就是 對三寶起清淨的信心。什麽叫清淨的信心呢?就是不能違轉的,對三寶起的信心,其他的 什麽因緣都不可使它轉移,這樣的信心,就是堅實的信心,叫清淨的信心。“多生敬順作 爲”,多恭敬順著他們做。 “如其導師,如其所有諸種學處,於中深廣邊際,以大心攝取”。那麽導師也好,學處就 是那些法,主要是戒,於這個裏邊深的廣的,有的深的很深,有的遍及很廣,數量很多, 這個要發大心把它攝取,都要把它攝取,就不要害怕了——深的不要害怕,廣的也不要害 怕。 “及於導師,如其所有調伏教言,凡其制限分別,如理守護”。對於導師(佛),他所有 制的戒,那些教言,對於戒的那些制的教,“凡其制限分別”,它裏邊一些各式各樣的分 別,開遮持犯等等,要如理地守護。“於解脫道親附渴仰,速勇進行,信心潔白,勝解無 疑”。對於修行解脫道要親近它,“附”、“仰”,依附它,“渴仰”就是如饑如渴地仰 慕它,就是這個東西是自己迫切需要的東西,不是勉強、強迫你修行的。我們說按倒牛頭 吃草,牛不吃,你沒辦法,你把它按在草上,鼓搗它吃,它就是不吃。它不想吃,你按倒 它沒有用的。如果這個牛想吃的話,那你把它拉開不准它吃,它也拉不動,它拼命要跑過 去吃。所以修行主要是自己發動的,那麽自己心裏對解脫道有“親附”、“渴仰”的心的 話,那是印光法師說的,“萬牛難挽”,你要到西方去,如果心裏這樣子“渴仰”的話, 一萬頭牛把你拉到東方來,拉不動的。因爲你信心堅定得很,決定要往生西方了。“速勇 進行”,那你要很快地勇敢地修行解脫道。 “信心潔白,勝解無疑”,“信心”,對解脫道的導師“信心潔白”,毫不摻雜,沒有摻 雜其他的東西,單純。“勝解無疑”。“勝解無疑”在《瑜伽師地論》裏這麽說的,佛有 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現在所不能理解的,那就是想到這是佛的境界,我還是相信,不 管他世間人情看起來是講不通的,但是我們相信佛,這個勝解心決定不會動搖。是佛說的 決定是對的。 我們說西藏經常有這個話,當然這個話是一種鼓勵人的話。他說,你假使親近一個如理的 上師之後,他告訴你說太陽從西邊升的,你還得信下去。這個太陽東邊升起來,哪個不知 道呢?他的師父他說是西邊升的,那就是西邊升的。這個說法,並不是說師父是萬能的, 他說什麽就聽什麽。實際上就是說我們的智慧還不夠,有的時候,佛也好、上師也好,他 們的境界比我們高,他們說的話我們不能理解,在你不能理解的情況之下,信下去再說。 如果你不信的話,憑你自己煩惱的心來出發的話,那往往會走錯路。所以說既然信了自己 的師了,我們說依止善知識不是馬馬虎虎依止的,是自己經過幾個月的考察,認爲確實可 信的,依止他,依止之後就不要再懷疑了。就是他說太陽西邊升的,還得信下去,因爲他 畢竟有他的密意,不會亂說的。那麽佛更是這樣子,佛說的話,我們不可思議的事情,在 我們的心量裏邊不能理解的,要信解不疑,這個是“勝解”。 “所謂誠實、樂欲、勝信”。這個裏邊就包括三個要點,一個“誠實”,踏踏實實的;一 個是“樂欲”,心裏渴仰;再一個“勝信”,毫不動搖地信。這三個東西合起來、具足都 有,這叫信心具足,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是“無有諂曲”,要正直。我們說“直心是道場”,這個我們經常說那個話。修 行人不能有諂曲的心。“謂具純質、爲性正直”,單純的,心是正直的,沒有委曲。“心 無委曲,其心方正”,正規的、不是歪曲的,委曲跟方正就是兩個反的。“稱性施爲,如 實自顯”,“稱性施爲”,所做的事情就實事求是地做。“如實自顯”,也不掩飾,不要 故意裝個樣子。當然功德要隱瞞,功德你說故意現給人家看,那就不必了,其他一切事情 都是實事求是,不要做個假相迷惑人家。 “於殊勝導師、同梵行友、諸行誠實,不涉引誘虛僞之心,如實作語”。對殊勝的導師, 那就包括佛、自己的師,跟一起修行的同梵行的人,一切行動,關於身語意都要誠實。“ 不涉引誘虛僞之心”,一點也不要帶一點“引誘虛僞”,就是騙人的、諂曲的心一點也不 要有,就是對師也好,對自己同修的人也好,要真真實實,不要做假相,“引誘虛僞之心 ”一點也不要有。“如實作語”,說話誠實、實實在在的。“如實成事”,做事也踏踏實 實的。“言與事合”,說的跟事要符合。“事不異言”。爲什麽強調這樣子呢?就因爲是 我們現在的人言行不一致,嘴裏說得很好聽,什麽東西說得完全跟經上一模一樣,那這個 人很好,正知正見,那是可信了。但是行動上卻不行了,行動上跟自己說的話全部不一樣 ,你是說的要供養,要什麽什麽的,結果行動就貪污浪費挪用之,三寶財物盜取都會來, 那這樣的人有什麽用呢?所以就是不好了。一定要沒有諂曲。所以“言與事合,事不異言 ”,再三強調這個,一正一反地這麽說。“如是等能作”,這樣的事能作,能做得到的事 情就說,做不到的不要說,做的事要跟你說的一樣,不要做是一套,行動是一套,說話是 一套。現在的人最是講究這個,你說了一套好話把人家騙進來了,他上你的當之後,一切 事情可以滿你的願了。這個世間上的虛僞就在這個地方,出家人就不能這樣子做。 第三種是“少諸疾病者”。“少諸疾病”,就是這個人天性少病。“於諸飲食受用,順時 變熟,平等執受”。這個裏邊,《瑜伽師地論》中包括了,這個人本身他的業報,過去造 的業沒有那些多病的業。我們一般說,多病都是殺害,或者是對病人不照顧諸方面,這類 業他沒有,以前宿世沒有做這些,天然他的異熟報就是少病的,這是第一種。那麽另外, 過去造的業好是一個,但是你現在現世還是要注意養生,所以說“於諸飲食受用,順時變 熟”。飲食受用這方面,要“順時變熟”,這個“順時變熟”,《瑜伽師地論》就是這麽 說的,“不非量食”,不吃得過分,或者,“不食匪宜”,不應當吃的不要吃。 像我們說在四川地方潮濕,這個地方要多吃辣椒、胡椒、花椒等等的麻辣味,適合於他們 當地的養生條件。如果到了江浙一帶,地方乾燥,尤其秋天那個時候,高秋了,氣候是又 幹又燥的,你又吃辣椒又吃麻辣的東西,醫學上就說會導致咳嗽多病。本來是你去病,現 在是你自己找病,所以“不食匪宜”,在某些地方不能吃的東西就不要吃。 再是不食“不消”,吃下去消化不了的,有些東西太硬了,或者是我們人的消化系統不能 承受的,那就不要吃。吃了這個東西就使自己腸胃受不了,要害病的。像這些東西,你自 己飲食比較注意的話,就是“順時變熟”,就是吃的東西都如法的,那吃了之後可以消化 。如果你吃了不如法的東西,當然消化不了。我們要測量一個人是不是健康,就看你是不 是每天大解很通暢的,這是一個標準。如果你幾天屙不下來的話,那腸子裏就有問題了。 “順時變熟,平等執受”。“平等執受”,《瑜伽師地論》也有解釋,他說這是兩種,一 個是心裏煩惱——貪瞋癡這些煩惱不多現行,你假使貪瞋癡多了就不平等了。那麽貪瞋癡 這些不多現行,就是心裏煩惱很少的,不大現貪瞋癡這些煩惱相;那麽第二種,四大沒有 偏增,假使你火大盛,就是身上要起火,假使水大盛,要浮腫,風大盛就要痛。那麽四大 沒有偏增,四大平等。一個是心裏的平等,煩惱很少;一個是四大的平等,那就是四大調 和。那麽這樣子,身體就可以不害病,所以“平等執受”了。 “不極溫熱寒冷”。那麽你吃的東西,包括你穿的衣服,不要太燙的也不要太冷的。夏天 吃一點冰,那是因爲氣候太熱,降溫,那是適應時令的關係。如果你不管夏天冬天都是吃 冰的,那你腸子就要受損傷;冬天吃一點燙的固然是增加一點體溫,如果你不擇時間、不 管春夏秋冬,都把飛燙的東西吞下去,這個腸子也受不了。所以說你要吃東西,不要太燙 的,也不要太冷的。這個我們一般呢,中國的一些家庭裏邊都有這些一般的常識,都知道 一些,那麽我們這裏集中起來講了。 當然包括衣服了,也不能太熱也不能太冷。冬天人家都穿棉衣了,你還亮膀子,當然除非 你修行有成就,那可以的,如果沒有成就,在那裏凍在那裏熬得發抖,結果發高燒生病, 那何必呢?夏天人家都穿了汗衣扇電扇,你穿個大棉襖,身體裏邊一身汗憋在那裏,這個 也沒這個需要。我們說真正修行成就的,他當然可以了。我記得以前好象有一位,他夏天 冬天衣服是一樣的,不調的,夏天那麽多的衣服,冬天也是那麽多衣服。西藏修拙火定的 ,冬天甚至不穿衣服坐在雪地裏邊,周圍的雪全部化完。那這個身體裏邊的真火生起之後 是不會感冒的,那麽夏天你叫他穿皮袍他也可以穿,他身體已經跟我們不一樣了。一般沒 有達到這個要求呢,還是不要太熱太冷。 “隨時安樂”,夏天我們說,穿了個汗衣有的時候熱得不耐了,你說你穿個大棉襖大皮襖 裹在那裏,心裏怎麽安樂呢?安樂不了。安樂不了,你得定也得不了,連看書都看不進。 “隨時安樂”,這樣子隨時可以安樂。“不隨諸界擾害”,不隨了這些不平等的——四大 也好、煩惱也好的惱害。“致身疲勞”,受到擾害,身體就要疲勞了,疲勞之後,“怠惰 善業”,對善的事情就要怠惰了,做不起來了。 “勞身衆務,歡喜諧談,具力越事”。那麽反過來,你爲大衆(一般是僧團)做事情很辛 苦,在這個辛苦當中歡喜諧談,說些風趣的話,心裏輕鬆,雖然很勞苦,也感不到勞苦, 這是一種方便,在平時,是不准說笑話。在很重的勞動的煩擾之下,說些風趣話來減輕勞 動的苦悶,這個是可以開許的。但是風趣話不是說世間那些下流話,這是不行的,說一些 高尚的、能夠引起人家輕鬆的話,說一些。 “具力越事”,要具力地、努力地把事情搞好,就是不要怕疲勞,再辛苦你可以說些風趣 話,把疲勞減輕,並不是說太辛苦了,不幹了,坐下來了,那個不行的。“少諸疾病”, 我們說,一般叢林裏老修行他的病就是少,因爲他生活有規律。我們前邊講過一個道悟, 那個上座,他是以前清涼橋的首座。他就是吃東西什麽東西都是有規律的,一天幾頓—— 兩頓,限定的,每一頓多少窩窩頭也是一定的,他是幾十年不害病的。我們說,以前的薄 拘羅,他是八十年沒有害病,這與生活有規律有關係。 第四是“性勤精進,依佛黑白業果,大意信受”。這個我們在《俱舍》裏講了很多,業果 有黑黑業、白白業、黑白黑白業,這個講了很多。業果的一些變化,造什麽業感什麽果, “大意信受”,全部信下去。佛說的話決定不錯,能夠勝解決定如此,不會動搖。業果的 信心有了之後,“以此施作一切善法加行,及殊勝調伏中所有範圍,如理守護,不作遲延 、推後、懈怠、懶惰及怯弱如羊、顧忌、恐怖等。而能具足奮勉,及堅定究竟彼岸”。對 業果相信之後,做事情就有方向了。我們說一般人做事猶豫、考慮、要算命,這就是對因 果的道理不明白,他都是怕。一般人都喜歡福果,好的果,要避免那些災患的果,那怎麽 樣子能得到福報,好的福報的果來,怎麽樣子來避免災難的果呢?就有各式各樣的說法了 ,迷信等等,科學也有科學的解釋,各式各樣都有說法。我們佛教的標準——依業果,依 業果來判斷:這個事情,你是造的是善業,決定得好果;如果造的是惡業,決定得壞果, 沒有懷疑的。那麽如果你說有些事情你還搞不清楚的話,依戒!佛制戒上該怎麽做就怎麽 做,戒上不准做的就不做,你說這樣子做世間上看起來會得到很大的利益,但是不合戒就 不做。你假使從世間上的眼光看,要受損害的或者要倒楣的,佛說戒要怎麽做就怎麽做, 不要根據世間一般摻雜的話做。我們的信業果,戒就是業果,戒是修行的業果。一般世間 就是黑黑業、白白業等是業果。這些都能夠把它信下去的話,那就是做事情沒有猶豫了。 “以此施作一切善法加行,及殊勝調伏(中所有範圍)”,一切善法加行也好,修行也好 ,或者對佛的殊勝調伏,就是戒裏所說的話,都能“如理地守護,不作遲延、推後”,不 會遲延,業果上該怎麽做就怎麽做。不遲延,也不推後,推後就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 天這麽推;“遲延”就是慢慢地,“好好好,等一下,……”,“我等一下,我明天搞。 ”什麽東西,一推一推的。好的事情,我們說就要當下就做,做得慢的話,失去機會就做 不成了。所以說雷厲風行。我們說,鄧小平以前,他也是什麽事情決定之後,馬上要幹的 ,不能推的,所以他獲得成功了。你說你做什麽好的事情,你心裏知道要做的,好的,要 做的,非做不可的,“等一下,慢慢的”,這樣子搞的話,或者忘掉了,或者機會失去了 。假使你看到一個窮人,你要救他的,這個人很可憐,你慢慢的,等到你錢拿去的時候, 他早就走掉了。一個病人他很苦,要搶救的,“慢慢的”,等你搶救的東西拿去了,死都 死掉了,你怎麽救呢?所以不能拖的。“懈怠、懶惰”,這個都要去掉,這些都是煩惱。 不要看這個“懈怠”好像是“我是幹的嘛,就是慢慢幹。”這就是“懈怠”,“懈怠”就 是煩惱心所之一。 這種是想幹而不馬上幹,還有一種,不敢幹。“及怯弱如羊”,跟羊一樣,害怕得不得了 。這個事情是好事、應該幹的,他看到就不對頭,對自己有損害,不敢幹。這麽顧慮很多 ,“顧忌”,就怕這個事情做了對自己有什麽不利,或者“恐怖”,恐怖對方,你做了之 後他要報復等等的,羊,最膽小的就是羊了。我們不要看羊那麽大一個東西,雖然不是頂 大,也不算太小了,它看到小動物來它都害怕的,那就是沒有用的了。那麽我們人千萬不 要做這樣子,人長得棒棒的、高高大大的,一點小事,就害怕得不得了,那多難爲情。 “而能”。那麽做事情不但是不推延、不懶惰、不膽怯,而且“具足奮勉”,要十分地努 力、精進。而且決定“究竟彼岸”,印度話“彼岸”就是一個事情完成了,叫“究竟彼岸 ”。當然我們六度,成佛的事業完成了,也叫彼岸——到彼岸。那麽把它意思推廣來說, 什麽事情做究竟了,都叫“究竟彼岸”。就是把事情,決定、堅定地完成這個事情。我們 說部隊裏邊一個任務給下了,堅決完成,一定要拼了命去完成,哪怕你犧牲生命也要幹下 去。普通的人就不行了,嘴裏答應的:“啊,我給你辦,辦辦。”辦的時候碰到一點點困 難,算了,不幹了,那個事情就完成不了。那麽要“堅定”,決定要堅定地要辦,“究竟 彼岸”,決定要完成它。 “制伏違障”。假使有違緣障礙,不是逃避,制伏、降伏它。違緣障礙大的時候怎麽辦? 你降伏不了怎麽辦?繞道而行。這個海公上師教導就是:小的障礙沖過去,就是對它沖過 去,把它降伏;大的障礙,看樣子你降伏不了,那麽繞過去,繞過去還是過去了,不過曲 線地過去,不是直線地過去,而目的還是要達到。“堅定究竟彼岸”,這個不動搖,就是 方式有所轉變。那麽這個方式,就看你障礙的大小了,如果碰到一點小障礙,“啊,我繞 道而行!”,你要繞到哪里去了?繞到反面去了。那就是害怕了,“怯弱如羊”,不敢了 ,“恐怖”、“顧忌”都來了。那麽這是這些小的違緣障礙不要害怕,沖過去。大的,實 在沖不過了,你說雞蛋碰石頭,你去碰吧!碰一個,爛一個,碰兩個,爛兩個,碰一百個 ,爛一百個,那就不要碰了,繞過去好了。 “引發修行,耐苦成就一切善業正事,日夜如是,令其增長也”。這樣子的精神來引發修 行,要刻苦耐勞地成就一切善的事情,這個“善”是包括你思想上的,也包括修行上的。 “日夜如是”不但白天如此,晚上也如此,“令其增長”,把善業要增長,這個是精進。 我們悎寤瑜伽,就是白天黑夜都在修行,白天固然是張了眼睛修,晚上睡覺的時候,也得 提心吊膽的,不要睡得太沈,要以“光明想”入睡眠,這樣子修行的話,白天黑夜善業都 在增長。如果你說白天辛辛苦苦了,晚上時間到了,睡大覺去了,呼嚕呼嚕地睡了,把一 切修法都丟開了,那這個功德就繼續不下去了,白天的功德到此爲止,也就慢慢消失了。 第二天又來,又來,又重來了。 五、“成就妙慧者”,成就妙慧,是“俱生覺慧明瞭,具求聞思修三慧,應如何作,殷勤 能作,若未純熟通利,終不放舍”。那麽這個成就妙慧,就是俱生慧、覺慧明瞭,這個是 生得慧,生下來具有的智慧是明瞭的。跟前面的身心少疾病一樣,天生他的業報,就是不 做那些多病的、殺生害命的,宿業沒有那些。那麽這個俱生覺慧明瞭,就是過去世也沒有 做什麽不好的、愚癡的事情,所以這一輩生下來都是覺慧明瞭,俱生慧。俱生慧明瞭,再 求聞思修三慧。這我們學過《俱舍》都知道了,你有俱生慧之後,然後去求聞慧、思慧、 修慧,最後思慧得到之後,産生無漏慧。修行就是這麽回事情。所以說你要離開聞思修, 離開戒定慧,你談什麽修行呢?你說你眼睛閉起來,腿子收起來,肚子裏聞思修一點影子 也沒有,戒定慧,戒是什麽都不知道,定怎麽樣子修的方法也不知道,什麽叫慧也不知道 ,那你修什麽東西呢? “什麽都不想”,這個樣子——“得定了”,心止下去定會得,得什麽定?無想定。無想 定是外道定,外道定是享受五百大劫的無想果。這個還是不容易的。第四禪才能得到無想 定了,把想、受都滅掉了。就算你得到那麽高的成就,外道定得到了。五百大劫在無想天 裏邊什麽都不知道,時間很長,生的時候知道——生了,中間,什麽都不知道。這五百大 劫等於沒有,最後臨死了,心又生起來了,到哪里?惡道。決定下惡道!那麽這有什麽意 思呢?而且不但是惡道,等流果,以後你生到人間來了,就是個大笨蛋,不會動腦筋的。 因爲你這個習慣太深厚了,不動腦筋的嘛,什麽心都不要它的,那麽你不笨哪個笨呢?這 就是天然的笨了。我們說笨的人是不是無想天來的,那個也不知道了(笑)。 有了“俱生覺慧明瞭”之後,要具足地求聞慧、思慧、修慧。這個我們說俱生覺慧有沒有 是天生的,也是過去宿業所感,那麽聞思修慧卻是現生可以努力追求的,你只要不是一個 呆子,也不是一個白癡,也不是一個神經病,那你俱生覺慧多少有一點,有了這個俱生覺 慧,你就可以求聞思修。那麽你自己現下努力的話,三慧增長,就是個聰明人。如果你說 俱生覺慧有了,很好,但是不求多聞,不求思慧、也不求修慧的話,那你還是一個愚癡的 人。或者你求的是邪慧,世間那些邪分別,世智辯聰,那你雖然很精明,說話很狡猾,但 是你沒有用,對解脫上的事情,邊都沾不到。你自己說了一套做了一套,自以爲很聰明, 結果一敗塗地,做生意是破産,做什麽什麽都倒楣,你不知道因果嘛,你人再聰明沒有用 。因果的事不知道,你適得其反——你想發財,偏偏是破産;你想長壽,偏偏短命。這個 你因果不知道,就得不到好的果。所以說這也不是聰明。 那我們先聞思修慧要好好求,“應如何做,殷勤能作”。在求的時候,該怎麽作就殷勤地 去作,努力地去作了。“若未純熟通利,終不放舍”。假使沒有純熟,沒有通利的話,不 放下。這個我們現在的——不要提高的,背戒本、背時念法、背略戒,還有背一些晚上懺 悔文,我看現在背得到的有幾個人。這個“殷切能作”,這個該作的,殷勤作,好好去念 ,沒有念熟,沒有通利,沒有背下來之前,終不放舍,不要放下。那麽這樣子搞的話,總 有一天會成功。 “無知愚昧之勢力,不可依附”。無知愚昧的那些力量,不要依附它。就是世間上有些大 權大勢的,但是他不識因果的,那些無知愚昧的,或者是外道的勢力,千萬不要去依靠他 。只要依靠的話,智慧就沒有了。我們要精勤地求智慧,不要去依附那些。什麽叫愚癡、 無知愚昧?那些邪知邪見都是無知愚昧的東西,那麽你要分別清楚,這不是佛教,管你神 通怎麽大,你也是愚癡的,是愚…… (……16B開始)不會逃避掉的。所以說“善惡法上,應善巧能作觀察”。這就是觀三業 ,善法惡法要善巧地、不錯地能夠作觀察: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而且於特殊之調伏 戒經,宣說取捨之處,如是等最極警覺,成就鋒利智慧之加行”。這特別強調戒,對特殊 有調伏的戒經,就是講戒的經,裏邊說的取捨就是哪個時候開遮持犯,就是哪些該做、哪 些不該做的,要最極警覺,要特別地去警覺。“成就鋒利智慧之加行”,就是對這些地方 觀察得最仔細,特別地注意哪些該做的要做,哪些不該做的就不能做,就是強調持戒要精 嚴。這是所謂聰明,聰明的,我們也看出來了,特別要緊的就是持戒方面,如戒而行的, 這是聰明;如果背道而馳的,不依戒法的,就是笨。不管你經講得怎麽好,你也是有什麽 通,有什麽功能,如果不依戒而行的話,將來決定達不到解脫的果。這個我們前面講開端 的時候,講別解脫戒重要性的時候不是講過一次嗎?這些是宗大師的話,宗大師也是依據 三藏的經教上來的話。 所以說,我們真正的聰慧,從戒上看也可以看出來:這個人如果是真正依戒而行的,我們 一般人的看法是這個人呆得很、刻板得很、或者教條主義,這麽做就這麽做,那麽做就那 麽做,不做就一點不做,弘一大師就是這麽的,你說他教條主義嗎?實際上我們說最聰明 的人。戒就是般若的思想,就是般若流露出來的嘛,般若是最大的智慧。從般若流露因果 上的事情就是戒,那你依戒而行,就是依般若而行,那麽怎麽不聰明呢?是最聰明的事情 !當然你持戒不要有戒禁取,執著自己的看法,這個強調得不得了,那個不在乎,那你這 樣子持戒當然是不對頭了,那是以自己的見雜進去,雜冗了,就是把自己的私心雜念加到 戒裏面去了,那不是純粹的持戒了。 要鋒利的智慧,那就是說把這些雜的東西要去掉。很尖銳的智慧,智慧就是要尖銳的。我 們說一把刀不磨的話,砍東西是砍不斷的,哪怕你裁張紙,裁下來也是疙疙瘩瘩的,因爲 刀不快,裁不平的,那麽如果刀快的話,什麽都砍得斷。我們過去說什麽龍泉寶劍斬鐵如 泥,把鐵砍下來跟砍泥巴一樣,那多快!那麽智慧就要這樣子。我們記得在五臺山,我們 那個時候去還是有老的家風,就是小孩子,童男,就是七八歲、十一二歲小孩子他就看見 你外地來朝山的,就跟你要針,要針線,“給個針線呀!”,“給個針線呀!”針線就是 智慧,針是鋒利的,什麽都穿得過去。 這裏我還要說一下,“性情精進”補充一點材料。在《瑜伽師地論》說了五個精進的相, 精進有五個相。第一個是有勢力,有大勢力的,“被甲精進”,等於打仗一樣,披了甲鎧 的,這個有很大的勢力。第二個有精勤,“加行精進”,加行的時候有一股勁。第三,勇 悍精進,于廣大的法裏邊,不膽小,法再廣再大,不害怕,勇悍精進。有堅猛的精進,即 使寒熱、蚊虻等等,各式各樣的環境、違緣不能動搖的,堅猛,堅定、勇猛、精進。這個 “猛”不是壞事,看你怎麽猛了,你說粗裏粗氣地亂猛,那是不對,堅猛那就是修行必須 的東西。“文殊師利勇猛智”,這個勇猛才是好的猛。有不舍善軛的精進,不舍善軛,得 了少數的滿足、成就,不喜足,還要往上進。那麽這個精進具足這個五相,這是在《瑜伽 師地論》裏講性勤精進的話,就補充了這一些。 在成就妙慧裏邊,《瑜伽師地論》又強調了三個東西:一個聰、一個念、一個覺。聰就是 俱生慧、加行的聞思修慧,這個相應的叫聰;于所聞的義不忘失的叫念;最後,覺,於實 有義能真了知,對一切法空性的道理,真正了知的是覺。成就妙慧要具足這三個東西:一 個是聰、一個是念、一個是覺,這三個。 下邊我們說第六、“少欲者,自己爲求知於人,而作大成就修心之欲心不有”。我們說一 個人他要發心修行,要“作大成就”,這個心,好的。但是,你自己要大成就,又發了個 心,目的在什麽?目的要擡高自己,要大家知道我是一代的偉大的人物,完了!這個就錯 了,你這個心又是爲名利去了。 所以說我們看到許多學密法的,他非常精進,很好。但是他精進的目的——要做金剛上師 ,這個金剛上師嘛很好,是度人嘛。但是你沒有資格的時候,不要自己來不及要登這個金 剛上師,金剛上師有什麽好處?我說什麽你要聽什麽,我說太陽西邊來的,你也說太陽西 邊來的,那是無上的權威了。那這個是最高的,要摘取這個地位,這個樣子發心就不對了 。那麽我們說金剛上師很好,我們也讚歎,希望大家都做金剛上師,但是不要以奪取最高 權威的發心來做這個。那麽就是“求知於人”了,自己爲了自己的利,反正總的一句話, 還是爲了自己。如果爲了自己的話,要求什麽的話,都錯了。如果你是爲了自己要成佛, 成佛是好事情,爲了自己得到安樂,最高的地位,“我是至高無上的,是無師智,天上天 下,唯我獨尊”,以這樣子的心去求佛的話,恐怕也不行了。所以說,“自己爲求知於人 ”,爲了自己使人家知道,或者要人家恭敬你,作大成就修心的欲心,這樣的欲心都不有 。 這個很微細了,我們說這是一般人還感覺不到的。一般人他自己覺得自己很了不得,拼命 修行。但是再追問下去,你這個精進修行的心到底爲什麽?成名成家,就是要“求知於人 ”了。世間上認爲成名成家是對的,這是絕對是合理的,我們埋頭奮鬥,十年寒窗,將來 做個成名成家,這有什麽不對呢?我們佛教裏就不對的,還是煩惱我執,這個就是不行的 。我執的最後就是我執大魔,是最大的魔。 “且于施主等,同梵行等,獲得承事敬仰之尋求心亦無”。這就是淡泊的心了。不管你功 德有多大,對施主或者同梵行——同是修行的人,希望得到他們的承事敬仰的,追求的心 ,這個,起一個念頭都不起。一般人總是“我現在好好地修行,將來人家好供養我,我出 了名之後,或者我把法學好之後,做了大法師了,那麽大家供養我了、恭敬我了、承事我 了、很多弟子給我做事情了”,這個念頭起都不要起。那個是少欲,這才是真正的少欲。 這個呢《瑜伽師地論》裏也有,跟它差不多的。它說雖然自己有少欲等等,包括少欲在裏 邊的各式各樣的功德,功德雖然有,是有了,成就了,“而不於此欲求他知”,而不希望 人家知道我的功德。“謂他知我具足少欲成就功德”,就是說不要人家知道我是少欲的, 是還有什麽功德的。 這個,我就是今天早上翻了一下《清淨道論》,他說有兩個人,大概是師兄弟,一個長坐 不臥的,他每天晚上黑了就沒有睡覺。還有一個跟他一起睡的呢,他一個人睡在旁邊,但 是不知道他晚上不睡的。有一天晚上他沒有睡著,恰巧是打雷嘛什麽,一晃,看到他師兄 坐在那裏沒有睡,他說:“你是不是常坐不睡的?”他說不是,倒下去了,他就裝了睡給 他看看,那就是隱藏自己的功德。那這些人很稀有,我們只看到的是,我又沒有看到他到 底是不是常坐不臥,“我晚上不睡不倒單,我一頓”,到處宣說,有的跟居士都說。跟居 士說幹啥呢?跟有錢的居士說更不對頭,這個一想,可想而知了,你說幹啥? 第七、“喜足者,謂隨能得一衣服”。隨什麽緣得了一件衣服、或者一個飲食、或者一個 住處、臥具,這是我們的四緣,“等生緣資物”,生活所需的那些資具,“皆稱心、滿足 ”,不管你得什麽,得好的也好,壞的也好,多的也好,少的也好,都高興、都很滿意, 滿足稱心。“道美”,還讚歎:“這個好!”。“而亦別無求多之想”,也沒有再求多一 點好一點的思想,這個念頭也沒有。 “若凡發心任何事儀,如法能作,不以爲苦”。這是喜足,少欲是不去“求知於人”;喜 足,你隨便得個資身的資具,隨便得了一個,能夠稱心,都感到是合我的心。我們說吃東 西,給你一坨東西來了,“啊,這個東西,我正肚子很餓。”吃了之後,能修行,好得很 ,稱心、滿意。你如果說,看了這個東西,“給我吃這個東西,你看,你明明看我不起, 我幹啥要吃你的?我不想吃!”——丟了,這樣子的話就不對了——不喜足。那麽喜也不 求,得了很差的,不想再求好的,這是一方面。 那麽另一方面,積極方面呢,當你做事情,發心做什麽事情的時候,“事儀”,各式各樣 的禮節儀式,像我們以前傳戒,這個“事儀”多得很,一會兒這堂佛事,一會兒那堂佛事 ,多得不得了,要如法能做。不但是要做,如法地做,再煩,不以爲苦,不嫌麻煩,不嫌 疲勞。這個就是說喜足裏邊,消極方面是得到少的東西,稱心滿意,不追求多的,不追求 好的;而積極方面,一切艱難困苦的事情都要去如法地做,而且不以爲苦地做,這兩方面 都要做到,這叫“喜足”。 喜足裏邊,《瑜伽師地論》裏補充一點,它說不管你得到哪一個東西,喜足了之後,不管 你得到好的壞的,再沒有其他希望,再沒有其他的考慮,再得到更好的,得到壞的就壞的 ,可以了,沒有什麽。我們分東西,大家一家一個,分到我身邊一看,“這個壞的,你看 看這個人就是對我有看法了,人家都那麽好的,給我一個壞的,跟我有仇了”,心裏就懷 恨在心。這個壞的麽就壞的,沒有關係了,你不得壞的,總有一個人得壞的嘛,我得到了 嘛就可以了,人家都得好的,該隨喜。不要說“我這個壞的,這個人跟我過不去,總要找 他個空子,整他一下”,這個心不能有。那麽不要希望、不要考慮。還有一個更進一層的 就是說,拿到東西即使太好了,不染不愛不貪著,也不陵懱於人,這個就是我們以前《法 蘊足論》的,不要對人家起驕傲心。 下邊是易養,八、“易養者,不待父母、兄弟、親朋,眷屬、童僕、作成衆事,亦不希望 ,而能獨一,自得怡養”。“易養”的話,這個人,他生活是簡單了,不需要人家侍侯他 的,不要依靠父母,或者兄弟,或者親戚朋友,或者眷屬,或者是童僕來做事情。不但不 要他們幫忙做,想也不要想,也不希望,就是希望他們幫忙來做都不要。 “而能獨一自得怡養”。而能自己單獨自己怡養,很愉快地自己養自己,那就是生活方面 來說了。做弘法利生的事情,我說不要你管,我自己一個人幹,功德我一個人拿,那也不 行了。弘法利生的事情,人家幫忙,儘量讓他幫忙,大家一起做,把事情做得更好。那麽 生活,自己的生活方面,就不要去依靠人家來幫忙了,這個事情不要象地主一樣的:“香 煙拿來!”,“碗拿來!”……這個東西不好看了。 “亦不追求施主財物”。不要去追求施主的財物,就是多餘財物不要去追求。“隨所得者 ,適宜受用”。追求財物,今天我要這個,明天我這個不夠用,我要那個,後天又要這個 ,又要那個,這個人難養了,不好敬佑了,那就不是易養了。就是不要經常去追求這個那 個的,夠了就行了,用不到的東西不要追求了。人家供養你,當然你可以受,人家沒有供 養你,不要去要。所以我們經常說,不要多伸手,多伸手,人家即使表面上不說話,心裏 說:“這個人貪得無厭!”多求人鄙厭,你多求了之後,人家就看你不起,以後敬而遠之 。 “僧道無緣”就是這個東西,你去化緣他也化緣,他本來供養心很大,也供養三寶的,這 個化緣的人太多了,沒有辦法了,不好應付了——“僧道無緣”,還是門梢挂一塊牌子, 沒有緣,跟你們沒有緣,你不要來了。這個把他們的福報,培福的機會也頂住了,自己也 碰了一鼻子灰,有什麽意思呢?這是難養了。所以不要追求財物,就是不要施主認爲這個 是難養的。 “隨所得者,適宜受用”,你自己得到之後,就適當地受用,不要浪費地受用。“反正東 西多得很,施主供了那麽多,糟蹋一下也沒有關係”,這個心千萬不要有。施主的財物大 如須彌,一粒米就如須彌山那麽重,你背不背得起?背不起的話,好好地要節約一點。 我們在文革以前,尤其在解放以前,我們的教育是老古董教育,讀書人的思想,儒家的思 想最嚴重,那是非常講節約的,一點東西也不糟蹋的。文革以後,提倡什麽?要消耗,儘 量地多消耗,多生産——那麽多東西,不在乎了,“啪!”丟了,“你不丟,人家生産哪 個買?”。我記得有個人,他手粗裏粗氣地,洗碗的時候,“砰!”把碗都打爛了,人家 就怪他:“你這麽粗了?”,“哎,你不打爛,人家碗店裏的碗哪個買啊?”以這樣的話 來說。你做了錯事情,還要說他對的。他是符合現在的要求,工廠裏生産那麽多的産品, 你不打爛哪個去買啊,趕快打吧!這就是浪用了。適宜受用。 (17A)第九、“易滿者”。易養,還有個易滿。“一切同上”,易養、易滿的意思很多 都是相同的,那麽所不同的呢?“而於所得微少,亦自支援;若得粗弊,亦自支援”。易 養,你生活上不需要很多的麻煩;易滿,你內心滿足,這是一個事物兩方面看!一切同上 。而所得很少,假使你得到衣服財物等等,得了一點點,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亦自 支援”,都勉強過去了。假使得的“粗弊”,假使得到很差的,“亦自支援”,也就過了 。反正我們是身體是行道的,爲的是修道,能夠把修道的事情幹成功了,這個身體的目的 也就達到了,不要使得它太舒服,太舒服反而引起煩惱。 “衣食飽暖思淫欲”,這個是儒家有這個話,吃得胖胖的,睡得好好的,那壞的念頭就起 來了。一天到晚是忙於正事的活,這些念頭插也插不進來。那麽我們一天到晚如果觀三業 的話,那這些念頭根本就沒有辦法進來了。易滿,這是指內心來說,能夠“支援”,就是 思想以此爲足了。 第十、“成就杜多功德者,謂於常行乞食,杜多十二功德等”。常行乞食是杜多功德者的 一個。它有哪些功德呢?“如前所說之理,而受持之”,根據前面“易養”、“易滿”的 道理,而受持這十二種功德的杜多行。十二杜多行我們前面講過了,所以不要再重復說了 。 第十一,“端嚴者”。端嚴是不是長得好看就叫端嚴呢?把這個眉毛畫一畫,眼睛做個雙 眼皮,鼻子做個假鼻子,這是端嚴了?做出家人了要去美容院經過一番呢?那不需要。什 麽端嚴?下邊就要說了,我們出家人的那些行動都合乎威儀、律儀,這是端嚴。 “端嚴者,若往、若還、若覩、若瞻、若伸、若屈,釋著僧伽法衣,持托缽器,一切所作 ,合順律儀”。我們說比丘,往返就是到村子裏乞食或者是跑出去看到什麽東西,或者伸 屈——手拿出去拿回來,或者穿僧伽的衣,身披祖衣,就是著衣持缽,這些事情都合律儀 ,一切都跟律儀順的,這叫“端嚴”,這是看上去舒服。 “凡所目擊,皆生悅意”。看到的都看到是歡喜。馬勝比丘,什麽行動威儀一絲不苟,完 全符合律儀的,你找他的岔子也找不到。那個憍王專門派人去找他岔子,找不到,親自自 己去看,也找不到,實在沒辦法,這個威儀好啊!他最後是心服了,就皈信三寶了。所以 這些威儀事情全部符合律儀的話,這個是真的端嚴。所以說,我們比丘也要講端嚴,講端 嚴不是早上起來,讓你搽胭脂,抹粉,不是那個“端嚴”。是要“若往、若還、若覩、若 瞻、若伸、若屈,釋著僧伽法衣”(釋就是脫下來,著就是穿上去,穿脫僧伽衣),“托 持缽器”,一切所做的事情都合順律儀的,合律,合、順著這個律儀的。 “凡所目擊”,凡是看到的人,“皆生悅意”,都高興,生歡喜心。那麽反過來說我們如 果做事情使人家起不歡喜心,討厭的心,那就是不端嚴。你自己端不端嚴,就看人家的反 應了,人家對你生了歡喜,那就是端嚴;不歡喜,性格粗魯出言傷人,這個不歡喜了,不 要做。但是還有一種對某些煩惱重的人,你說起些調皮的話,很歡喜,這是不是端嚴?不 行的,這是順了煩惱走了。所以我們不能拿這個做藉口,“我說話他歡喜,我這個行動他 歡喜”,你跳跳蹦蹦的,他也是個跳跳蹦蹦的,很歡喜,合得來,你說端嚴?這個不端嚴 。要合律儀,這個不要忘記。一切都要合順律儀的,這才是真端嚴。說歡喜,是有智慧的 人、有戒行的人歡喜,不是一般的、煩惱重的人歡喜。煩惱重的歡喜,那就是貪瞋癡重的 人,你跟他是搭夥了,他倒很歡喜,你就不合律儀了,就不是端嚴了。 十二、“知量者,若諸施主、淨心士人、及諸淨行梵侶,予諸衣服、飲食、什物、敷具、 醫藥等,請待極多,持屬豐餘積聚,而心不貪商,知量受取”。知量就是說,假使有施主 他的發心很大或者“淨心士人”,那些居士之類的,還有同修梵行的,他給你什麽呢?很 多的衣服、飲食、什具、敷具、醫藥多得很,“請待極多”,他供養你的隨便拿,多得很 。“持屬豐餘積聚”,那你拿的東西供養東西很多,積了很多的東西,那麽你是不是心貪 著呢?不貪著。東西再多,人家供養你的,你不能不要。這個也不好——人家培福。那麽 拿來以後,自己拿去供養三寶什麽都可以。 積聚很多,“心不貪商,知量受取”,心裏一點不貪。“哇!我今天有什麽什麽東西了! ”心裏很高興,空下來就去看看摸摸欣賞欣賞,這個心沒有。那麽受用的時候,“知量受 取”。並不是說人家供養多少東西,把最好的趕快用掉它,什麽高級的東西享受一下,這 個,不要。自己享受呢,知量,一般性的受用就可以了,不要去儘量地享受。同時心也不 貪,再好的東西積了一大堆,也不貪。我們說上師庫房裏邊東西多得很,他什麽東西,管 也不管它的,就是侍者師,有的時候,“哪個要,拿去!拿去!”都拿去送掉了。 十三,“具足成就賢善士夫十法者”。賢善士夫,他要成就,有十個法,這十個法都能夠 具足。哪十個法呢?“謂生高族”,生在高貴的家裏,這是過去的業報了。生在高族裏邊 呢,“淨信出家,或生富族、淨信出家”。出家是清淨的信心出家的,不是不活,飯沒有 得吃了,或者是強盜王賊冤家逼迫,或者是自己有什麽其他的社會上失意,這樣出家,不 是,“淨信出家”。出身得很高他卻是出家。出家又不是其他的打擊出家,是淨信出家, 這是賢善士夫的一個相了。 再一個,“容顔殊妙,喜見端嚴”,容顔殊妙,這也是過去的業報,過去所做的事情都是 端正。我們說慈悲心大就是感得容貌端正,你對人家總是很有悲心不是兇惡的樣子待人的 ,反過來報就是端正。那麽觀音菩薩就是相貌最端正,就是大慈大悲的心,這就是端正。 因爲過去世的悲心大,總是救濟人的,所以這一世感到容貌殊妙。“喜見端嚴”,長得很 端嚴,人家看到就歡喜。“具足多聞”,他又是有多聞的功德。“語具圓滿”,說話清楚 、有韻音,這些都是過去世的福報所感。有的人說話就是,說了半天不知所云,一大堆話 到底哪一個重點呢?不曉得你說啥東西,時間都耽擱了。再有一些人說得結結巴巴的,說 的話都說不清楚,那麽這些都是語業不圓滿的表現。 “或隨獲少智、少見、少安樂處,而不高舉、不陵懱他、能知唯有法隨法行”,或者你隨 便得到一點智慧,一點正知正見,或者是安樂,不管你持戒的安樂,禪定的安樂,得到一 點成就了,就是說,“不高舉”,不自以爲了不得;“不陵懱他”,也不看不起人,“哎 !你看我得到輕安了!你沒有,你不如我”,這個心沒有。“能知唯有法隨法行”,只知 道依法修行好了,其他的東西這些驕傲自滿、看人不起這些念頭都沒有。 這個在《瑜伽師地論》裏還有兩句,“能知唯有法隨法行,是其諦實,精進修行,法隨法 行。” 他知道只有法隨法行是真正的事情,是我們要幹的事情,那麽就精進,一心一意 地法隨法行去修行。至於其他的比較我慢貢高的事情,根本念頭都不起一個。這個很難了 ,所以說一個沙門的莊嚴,作到一個沙門,我們都是出家身,基本上都是比丘,是大沙門 了,那麽你這些端嚴呢,到底自己有幾個了?自己看看了,啊。如果沒有的話,也不要歎 氣:“哎呀!我沒有莊嚴,我不端嚴,大家不歡喜。”你做嘛,你做到就是莊嚴起來了, 這個又不是天生的,你自己現在可以馬上培養的。 第十四個、“具足成就聰慧者相,謂由(在《瑜伽師地論》裏,下邊多一個“作業”的“ 作”字)業相表知愚慧一切所作” 。在做事情的時候就可以知道,你這是愚,還是智慧 ,有智慧。“于他語言,隨行衆事,能善尋思如理,特於調伏所有諸範圍處,厚重觀察, 乃至無少顛倒錯失之作爲,是爲慧相”。什麽叫聰慧相?這個《瑜伽師地論》的話,我們 補充一下,什麽叫聰慧相呢?我們說從表相、做事情、說話都可以看出來一個人是聰明還 是笨。你說假使愚夫的話、笨蛋的話,他思想都是壞思想,說的話都是口四惡,這就是笨 。我們不是說笨得來什麽都不知道,也不一定,就是說的話,做的事相都是壞的,念頭貪 瞋癡,說的話是惡口妄語等等,做的事情都是不如法的事情,那是笨,一看就是笨蛋。如 果聰明的人呢,起的思想都是…… (……17A開始),你就可以從他的作業相來表現一個人是聰明的,還是愚癡的。 “于他語言,隨行衆事”。那麽對他的說話,他做的事情,能夠“善尋思如理”,能夠如 理地去觀察。“特於調伏所有諸範圍處”,戒裏邊所規定的那些範圍,“厚重觀察”,特 別注意地觀察;“乃至無少顛倒錯失之作爲”,那麽一點也不要搞錯,顛倒錯失都不要有 ,這是慧相。怎麽聰明?這個就叫聰明。 十五、“大堪忍者,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弄不報弄。”這個難了!我記得我 們聽說——當然我不是直接知道的,就是人家跟我說的——張大千是一個大書畫家,他也 是信佛的,他發心出家,真的出家了。就是在船上跟一個船老大吵一次,人家說:“你出 家人怎麽怎麽樣?”“噢!出家人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這個出家人太受委屈 了,不幹了”,他就是這樣子還俗了。那麽這個說法呢,沙門就是要這樣做的,打你不開 腔,罵你不回報,挑弄你也不報弄,瞋,他恨你,你也不恨他。這個東西不好做了,說是 很好說的:罵不報罵,打不報打,瞋不報瞋,弄不報弄,真正做起來,不好做了,心裏難 過得很。人家罵我一句,心裏好象刀刺一樣,我不罵他兩句就是過不了的,那個就要罵起 來了。 “亦復忍受寒熱饑渴等緣,蚊虻蟣虱、風日蛇蠍毒觸、猛利堅勁,辛楚切心,奪命苦受, 爲性堪忍。”這個堪忍更難了,不但是人間的一些罵、打、瞋、弄要不報,那麽自然界的 一些寒熱、饑渴也要忍下去。那麽還有動物界的一些蚊虻蟣虱,它要咬你,你如果修定的 話,蚊子跟你打閑岔,它實在是麻煩,你剛剛心裏想靜下來了,“嗡嗡嗡”把你咬一口, 這裏咬一口,那裏咬一口,心裏煩起來了,手一甩,它又跑掉了,再靜下來,還沒有靜下 來,又來了,這個東西,打也不敢打死它,殺生的,怎麽辦呢?這個就是要忍了。乾脆你 想個通,供養你,好了,隨它去吃,吃飽了,就走了。這個要忍得下來,這個確實是困難 。 我們再說一個:海公上師,他是一個標準的。他在西藏修白文殊閉關——一個安居,康薩 仁波切給他找個房間安居,他也看這個房間很好,這個安居裏邊就是專門修白文殊法。結 果,哪知道這個房間什麽都好,就是臭蟲太多,不但是床上有,牆壁有,頂上還會掉下來 ,就跟降落傘一樣的,“啪!”都掉下來了,掉到身上。那是咬得不可耐煩了!他有一個 同修,大概跑掉了,跑了之前在裏面住了幾天,他把頭什麽都用被子包起來,都不行,實 在熬不住了就跑了。海公上師就這麽咬著牙巴,三個月熬下來,白文殊成就。那麽這是忍 受這些蚊虻蟣虱的,要忍得下去,這個說是這麽說,我看我也忍不了。那個東西,一天到 晚,你殺又不能殺它,等等你坐下來,它,到處,臭蟲又多得不得了,坦克車一樣地在你 身上亂爬,你這個是不大好受的。 “風日蛇蠍毒觸”,風吹太陽曬。太陽曬不是好玩的,我以前看了一個報,一個年輕的女 人,她曬太陽,曬曬,曬了爬不起來了,中毒死掉了。太陽裏有毒的,熱帶地方的太陽有 毒的,那這個是很難受的。還有蛇蠍,那些毒蛇毒蠍子,它咬了之後,有毒的,這個痛很 痛,猛利的、堅勁的、辛楚切心的痛,還奪命的苦受,要命的苦,這些都要忍得下來,難 了!哪怕斷命的苦受也得忍下來。 “乃至他所干犯,惡語回施,堪能容受”。那麽再一個就是說人家干犯,人家來侵犯你, 惡語,說一些不好的話,你能夠受得了。我們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道場,他發了一個願 ,假使不成道,不起此座,不起來。那麽這些惱害他的人,就想盡辦法要他起座,修不成 道,那是魔害,魔來擾他。所以開始就是叫個健罵丈夫——丈夫,是很有能力的人,這個 丈夫,是什麽樣子的丈夫呢?健罵,會罵人的丈夫,很會罵人,各式各樣痛心切心的話, 會罵的——輪班,到釋迦牟尼佛面前來罵。“啪!啪!啪!”罵一頓,這個人罵得疲勞了 ,走了,再掉一個人,又“啪!啪!啪!”。罵得你心裏難受得不了,一般人受不了爬起 來要打起來了,佛呢?不動,這個很不容易了。成佛要經過這些關的,健罵丈夫的這樣子 的圍攻、疲勞轟炸,不動心,這個是很不容易。“堪能容受”,能夠受得下去。 “特別於律儀所有制限,不作敗壞能忍”。律儀裏邊所限制的,不能做的,不作敗壞、能 忍,絕對不違,乃至斷命,不犯戒,不作敗壞,不犯的,這個要做得了。 這個最標準的,就是兩個比丘。他們見佛,經過沙漠,都沒有帶濾水囊,沙漠裏面水很少 ,很渴,好容易走到一個地方有點水可以喝了,但是一看,蟲很多。一個比丘是持律的, 他說:“哎呀!我們濾水囊沒有帶,有蟲的水不敢吃”,還有一個說:“你呆了,我們要 見佛了,你不吃你渴死了,見不到佛了。我吃了一點水,我去見佛了,聞法了,將來成就 了,我來度你了!你不吃,你呆了!你這個沒有辦法了。”隨他去。那一個就渴死了,一 個就吃了水去見佛了。見佛之後,磕了頭,還要裝模作樣地說:“哎呀!我很可憐了,我 一個同參他在路上因爲沒有水渴死了。”佛說,“你這個愚癡,他渴死了,早就在這裏聽 法了,他投了生天人來這裏聽了,你見了我有什麽用呢?我的話你也不聽,你天天在我旁 邊都沒有用,佛制的戒你都不守了”。所以說要以這個樣子的話,律儀所制的,哪怕小到 這麽小的事情,“不作敗壞”,忍得下來,哪怕斷命,也要忍下來。 這個也是難的,所以說我們沙門的莊嚴,說起來莊嚴哪個都要,做起來,哪個都不敢做。 那麽這個要發願,一點一點要做到它,總有一天把它圓滿都做到,這個是我們要發的願。 十六、“柔和者,與誰同行伴友共住,身口意三,常行慈湣”。那麽對於其他的一些同梵 行的人同住的話,使自己的身口意都要行慈湣,就是要和藹,要慈心和悲心具備,不要起 瞋恨心,觸犯人家的心。 “自信具足成就,若見同道同行伴友得樂,意生歡喜,超勝同梵行等諸善巧者,及彼同居 住者,時生歡喜,和同受用,如理而作,是名柔和。”這個話,大概也是西藏文法,看看 重復的很多。我們先把這個消了,然後把《瑜伽師地論》的稍微再補充一下。 按照文說,“與誰同行伴友共住”,跟自己同時修行的人共住,身口意三都要慈愍,以慈 愍的心對待自己的同修,同梵行者。“自信具足成就”,自己要有信心具足成就,自己信 心當然要有。“若見同道同行伴友得樂”,看到同修的人,或者他自己的伴友得到好的事 情,“意生歡喜”,心裏,我要隨喜,生隨喜心。“超勝同梵行等諸善巧者”,殊勝的那 些同梵行者,那是師承,或者是導師之類,或“諸善巧者”;“及彼同居住者”,一般的 同修的人,經常要生歡喜心,一切受用跟他相同,就是平等受用,不突出,不要以特殊的 相現出來。吃,大家吃一樣的;穿,穿一樣的;受用,受用一樣的,大家共同,“和同受 用”。“如理而作,是名柔和”,如理地這樣子做,這是柔和,也是六和敬的一些方面的 表現了。 最後是,十七、“性賢善者,於諸善法朋侶,遠離頻蹙,舒顔平視,含笑先言,常爲愛語 ,性多攝受”。這個性格是賢善的,就是心是善良的心。對那些善法的朋友,就是同修的 那些人,他的表現就是,我們這個就是——行住威儀、行根面首。就是你修行的最高的表 現就是在自己的臉上表現出來,內心充實之後,自然就體現出是和善的臉相,與同修同梵 行“遠離頻蹙”,從來沒有皺著眉頭,愁苦的樣子,都是歡歡喜喜的。“舒顔平視”,心 裏都看了很舒服的。“平視”,就是心裏很坦然,很高興的樣子。“含笑先言”,說話都 帶著笑,先去問候人家,“常爲愛語”,說的都是愛語,都是對人家有好處的,關心人家 的話,關心人家修行的話。“性多攝受”,他歡喜攝受人,總不貶、不排斥什麽樣人,什 麽樣人他都會攝受,攝受就是引他到菩提道上去了,那麽這樣的人叫性賢善的。 “若誰成就沙門十七種功德莊嚴者,所有人天,莫不滿意”。假使這出家人能夠成就這十 七種功德的話,所有天、人,都感到歡喜、滿意。“而複生大歡喜,於此沙門行莊嚴是所 應作也。”這個我們做沙門的,修行的人應當做得莊嚴。其他的畫眉毛、什麽裝高鼻子、 割雙眼皮什麽東西,身上嘛,有的人練武了,把身體鍛煉得棒棒的了,這些不是莊嚴,不 要去搞了。那麽這十七種是我們沙門應當做的莊嚴,也是應當要去追求,所要做到的。那 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13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