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Tantric 看板 #1CBq4S-t ] 作者: cool810 (隨緣) 看板: Tantric 標題: [戒律] 《律海十門講記》(7) 時間: Sat Jul 3 21:54:34 2010 《律 海 十 門 講 記》 智敏上師 第七講 昨天講了居士的五戒,我們發現一個很好的苗子,我們這裡的同學們有些是對戒感興趣, 願意研究。這兩天有兩個問題,那麼我們就大概地講一下。第一個問題就是式叉摩那的問 題,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因為很陌生。它的具體的比較詳細的概念沒有,那麼我們說,講 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這些書都有,講式叉摩尼的戒的書不大看得到的。那麼這個 具體是怎麼一回事情,我們今天補充一下。式叉摩那的戒緣起,上一次我們說了,就是因 為懷了孕。她那個時候因為愁憂,身體很瘦,看不出,後來,到了比丘尼僧團之後,受了 比丘尼戒,生活安定了,人也胖起來了,肚子的孕也慢慢長大了,一看看到的是懷孕了。 比丘尼懷孕,這是譏嫌得很的事情,怎麼你比丘尼做不淨的事情,所以說就鬧到佛那裡。 佛就制定,女人受戒,受比丘尼戒之前,先要受兩年的式叉摩那戒。這是一個方面,就是 驗這個身有不有懷胎的問題。另外一個就是制心,要清淨,把她的心清淨,因為女人一般 說是意志不堅定。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要求很高,直接地受,怕受不了,會退,甚至 於會犯,所以說先沒有受比丘尼戒之前,用兩年的工夫專門把那個重要的幾條戒練習精熟 。那麼這練習精熟就是提出六條,式叉摩那她就是要從沙彌尼戒這十條裡邊取出六條,來 專精地學這六條,把它搞清楚了,這也是比丘尼的根本。這個搞熟了,能夠堅持不犯,微 細的也不犯,那麼受比丘尼戒問題就不大,否則的話就容易犯,所以說要制心,清淨心。 一個是用六個法來淨自己的心,一個是兩年來淨這個身體。兩年檢查這個身體到底清不清 淨;六個法來制自己的心,給它清淨,枝末清淨。這樣子經過這兩年的考驗,如果勝過了 ,那就是可以受比丘尼大戒。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說,女人先要受沙彌尼戒,受了沙彌尼戒之後,在受大戒之前要受式 叉摩那戒。如果不受沙彌尼戒,直接受式叉摩那戒,不成立。因為式叉摩那的戒體就是沙 彌尼戒,它的戒相就是沙彌尼戒的十條裡邊揀出六條重要的,專精練習。那麼在受大比丘 尼戒——大戒之前,如果沒有受過式叉摩那戒的,不能受比丘尼戒,所以說很嚴格。那麼 現在社會上有的沙彌尼直接受比丘尼戒的,嚴格地講不得戒,白白受。所以說我們以後要 傳戒的時候,要真正都如法呢,決定要二部僧之外,還要在沒有受大戒之前,兩年的式叉 摩那戒一定要受,這樣你才是真正如法。否則的話這邊如法了那邊又不如法,還是個不得 戒。我們說我們這一次傳戒,什麼都如法了,最後一個缽沒有,如果你借的話,還是一個 不得戒。就這樣一個小事情,不是自己的缽,也不得戒,那這個就把前面的一切努力都白 白化掉了。所以說最後就不惜工本,用幾千塊錢的代價,把缽拿來了,這樣子完成了最後 的一個功德。所以這是,要求是蠻高的。 那麼比丘尼這個受戒之前,這二年的式叉摩那戒是學六法,這六法怎麼學?這問題,就是 說,你說要專精六法,這六法怎麼專精?問題就是受這個式叉摩那戒的時候,先是四根本 ──不能殺、不能盜、不能淫,不能妄語,這是要受。這四條根本犯了之後,驅擯,永遠 不得在僧團裡邊住,那麼這是重點,跟沙彌尼一樣的。另外就是要學的,正學的六條,那 就是說,是輕的,不是最重的。 出家的戒是淫戒為首,淫戒裡邊犯了根本的淫戒當然是驅擯了,它在式叉摩那裡邊就是跟 有染汙心的男人身接觸,犯這一條就是算犯了戒了,這個叫缺戒,不叫犯戒。等於說一個 傢俱破掉了,缺了一個口一樣的,那麼可以補,但是要重來。就是說犯式叉摩那,如果說 犯了這個六條的,缺戒,就是輕的戒犯了,要重受。犯了之後要懺悔,懺悔之後還要重受 ,再受兩年,前面的就不算了,再來一次,再作羯磨,再受式叉摩那戒,再兩年地學戒。 這個這六條都一樣的,凡是你犯了以後,都是要重新再受。那麼這個就不是根本的了,就 是跟有染汙心的男子身相觸的話,碰到了之後就是犯了、缺戒了,那要重來了。一方面懺 悔,一方面再作羯磨,重新受式叉摩那的戒。 那麼盜戒裡邊,本來五錢是根本,那麼不到五錢的,四錢二錢一錢,不管你多少,凡是盜 了之後,缺戒,缺戒之後,式叉摩那重受,還要懺悔,重受式叉摩那戒,等於是這個式叉 摩那戒不成立了。 那殺生裡邊,重戒是殺人,這裡是殺畜生。殺了畜生之後,這個式叉摩那戒是缺戒,也是 要重受了,要重受了,懺悔之後重新受。 那麼妄語戒呢,本來是大妄語,說自己證果證道,得禪定,天人鬼神來到自己的這裡,等 等這些,大妄語的根本罪,驅擯。假使小妄語,一般的妄語,也缺戒,也是重受,懺悔, 讓她重受。 那麼下邊酒戒,跟那個不飲酒非時食這兩條戒一樣,這本來是遮戒,不是根本的性戒。但 是你犯了之後,不管你是吃了多少,一點點的酒,或者是哪一天晚上吃一點點東西,缺戒 ,缺戒就是說這個式叉摩尼戒破掉了,要重新受,懺悔之後重受。 所以這六條看看還是沒有跟前面的不一樣,但是要求是高了。你這個兩年裡邊,這六條就 是很微細的也要守住,不守住的話,犯了之後重來。再兩年,兩年考驗過了,又犯,又要 重來。那就是要過了關之後才能受大戒。那這樣子的話,就是對這幾條戒練習精熟之後, 可以小的也不犯,然後能堪受比丘尼大戒。所以總的來說,這個式叉摩那的六法,是從輕 罪裡邊來看的。重罪當然犯了是驅擯了,跟沙彌尼一樣,是不能犯,而輕的這六個法,犯 了之後也是要重來,重新來。那麼這式叉摩那的戒大概這樣子。 沙彌尼戒受了之後,才能受正學女戒。沒有沙彌尼戒的話,正學女的體沒有,沒有所依, 沙彌尼戒就是正學女戒的體,是一個體。那麼它也是戒相從那十個相裡邊選六個,如果沒 有沙彌尼戒的話,正學女戒無從安立。那麼再進上去,比丘尼戒沒有正學女戒的話,不能 受,受了之後不得戒。所以這些我們說,將來我們傳戒要注意這些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關於盜戒的問題。盜戒的問題,我們以後學這個比丘戒的時候就知道 ,這是很麻煩的問題,講得也很多。我們說盜戒幾個條件,有主的物、有主的想、自己有 盜心、值五錢、興方便、離本處。假使說離本處,有的不要離本處。假使你說劃的田,你 侵犯人家田,把劃的界限把它搌了一下,地沒有動,還是盜戒。你立一個契約,侵犯了人 家利益,沒有動東西,還是盜戒。把人家東西破壞了——這個東西你想它盜取過來,又沒 有能力盜,沒有辦法,把它破壞,把它燒了煮了,或者怎麼了,也是盜戒。所以說盜戒你 真正講的時候,很麻煩的。那麼這裡我們略略地介紹一下。就是弘一律師的《盜戒釋相概 略》,要詳細的那是《南山律在家備覽》裡邊,是在家的戒,是講得比較仔細一點了。我 們現在就是把弘一律師對盜戒的一些簡單地說一下,我們也可以看出來,盜戒是相當麻煩 的。 下邊我們是引一點,他的《南山律在家備覽》是專門把道宣律師關於在家的戒集在一起, 這個可以參考。但是書不多,我們只有一本,不曉得在哪裡,今天也沒有找到,那天整理 的時候是看到的。那麼這裡我先把盜戒的概略的問答裡邊稍微念一些給大家聽聽。(第一 個我們說執掌三寶物的,這個,就是掌管三寶物,在三寶裡邊執事的人,這個呢,相當嚴 重)。 這裡我們先把總的說一下,什麼叫盜戒,盜戒有幾個名字。那麼這個盜,我們說,一般的 盜是強盜的搶,這裡是不作搶的意思,非理侵損於人的,不合理侵犯人家利益的,就叫盜 ,那麼這個盜戒就寬了。如果你搶劫叫盜呢,這個盜就是——盜戒,是名字不太寬的。不 與取,也是一個盜戒的名字,人家沒有給,你自己拿了,那麼也是盜戒。所以說,從這裡 邊道宣律師認為,盜戒,非理侵犯人家利益這個名字比較寬一點,比不與取還要寬,那就 用盜戒這個名字。那麼犯盜戒,它有幾個條件:一是有主的東西,這個是東西有主的,你 去拿了。第二,有主想,你也知道這是屬於主的。你假使不知道,以為是沒有主的,那不 成根本,那麼有主的東西你也知道是有主的。第三,你自己拿的時候有盜心,自己有偷盜 的心。第四,它是值五錢以上的重物,價值高的。第五是興方便,用各式各樣的方便去騙 、偷,或者是用其他的方式拿過來。最後,離本處,離開本處我才講過了,不一定離本處 。一般的說嘛離本處,你把標線改了,契約定下來了,或者把它破壞了,這是都屬於盜戒 的根本,也屬於離本處的範圍之內的事情。那麼犯盜戒,總的說有這六個條件是根本犯。 那麼現在是第一個講有主,有主裡邊又分了幾科:1、這個主是三寶,是佛法僧的東西;2 、是人的東西;3、是非人跟畜生的東西。那麼分了這個三類,犯的輕重也有差別。《寶 梁經》,我們給大家散過了,《南山律》就引了《寶梁經》的一些話。它說:“僧物難掌 ,佛法無主,我聽二種人掌三寶物”。僧眾的東西,很難掌握,佛跟法,就是佛面前的東 西,法面前的東西,也沒有主的,那麼保管這些東西呢,只有兩種人可以保管,這是佛說 的話,兩種人可以保管佛法僧的東西。一個是阿羅漢,一個是須陀洹,就是要成了果的人 才能行了。“所以爾者”,為什麼原因?“所餘比丘戒不具足”。當然須陀洹是最低的, 阿羅漢是最高的,包括斯陀含,阿那含也在裡頭了。就是最高的是阿羅漢標準,最低的也 是須陀洹,那麼其他的比丘戒不具足。“心不平等”,就是有愛、有恚、有怖、有癡了, 心不平等就不能正確地執掌三寶的東西。所以其他比丘因為戒不具足,心不平等,不能叫 他管這些事情。那麼這兩種假使要求沒有——這是聖者了——假使萬一沒有聖者的話,“ 複有兩種”,還有兩種人可以執掌三寶物的。“一能淨持戒,識知業報”,知因果的,持 戒清淨的,這個可以管三寶的東西。“二畏後世業有諸慚愧及以悔心。”他能夠知道犯了 戒之後,後世遭罪害怕,害怕後世遭罪受苦,對這些事情有慚愧心,同時能夠知錯能改悔 的,這兩種人也可以掌握三寶的東西。那就是要管三寶的東西的人,要求是蠻高的。所以 說我們不要看一個庫房,庫頭,或者監院,好像是地位很高,可以支配一切,但是萬一你 不是合這樣要求的人,那將來的果報也是非常可怕。做錯了一點點,那就是要下地獄的罪 就來的。 那麼下邊我們念一點,大家可以知道,下邊有的。第一個問題,盜佛面前的東西,那麼你 是找哪個結罪呢?供佛的東西,佛又不在乎的,佛是無相,真的佛又沒有在,那麼這個罪 是從哪個邊生的罪?它是從守護主邊。哪個管這個東西的,就是在他身邊生的罪。這個罪 多少,盜佛的東西是根本罪,重罪。假使沒有守護主的,這個東西供了佛,也沒人管的, 那麼對施主所,對他那邊犯了罪,也是根本的重罪。第二個,盜法寶的東西,法寶呢,跟 盜佛的東西一樣的,就是哪個守護的就在他身邊結罪。假使沒有守護的,根據施主面前, 施主的福你給它偷了,他的福報就沒有了,那你就對他施主結重罪。 下邊一個問題,這個大家不注意的,我今天趁這個機會念一下。“舊經殘破,應焚化耶? ”,那些舊的經翻破了,殘缺了,是不是該燒掉?很多人說該燒了,燒了之後把灰擺在那 些乾淨的地方就可以了。答,“若焚化者,得重罪”,燒這些殘經、舊經的話,得根本重 罪,“如燒父母”,跟燒父母一樣。這個是厲害了!把自己的父母都燒了,這個罪好大! 燒殘經、破經的話,也那麼大的罪。“不知有罪者,犯輕”,假使你不知道燒殘經有這麼 大的罪的話,那麼罪結得輕一點,因為這個是他沒有安心的,不知道有罪,知道有罪去燒 的話很重。不知道有罪的去燒要輕一點,但不是說沒有罪。 《南山律》的《戒本疏》裡邊說:“有人無識,燒毀破經,我令火淨,謂言得福。此妄思 度”。有的人他沒有知識,以為把這個破的殘的經燒掉,用火來把他作淨,“火淨”,以 火來作淨把殘缺的經燒掉,認為有福報的——以火來淨嘛,這個是作淨嘛,是有福了。“ 此妄思度”,這是虛妄的想法。“半偈捨身,著在明典,兩字除惑,亦列正經,何得焚除 ,失事在福也”,這個經典裡邊講的,為了半個偈,釋迦牟尼佛捨身供藥叉,還有為了兩 個字,有兩個字可以把他的煩惱除掉,那就說半偈兩字尚且有那麼大的作用,尚且佛要這 麼大的代價,何況一部殘經?怎麼可以燒呢?這個實際折很大的福,那麼靈芝律師(著解 釋南山律的《資持記》)說:以前有人這麼說,“如燒故經,安於淨處,先說是法因緣生 偈已,焚之。此乃傳謬,知出何文?貽誤後生,陷於重逆。”他說過去有人這麼說,把那 些舊的經,擺在乾淨地方,先說一個偈,“諸法因緣生……”,這個因緣生的偈說完了之 後再燒掉,是可以的。但是他就說,這是誤傳,你這個出於哪一本經?哪一個文?沒有依 據的,這是自己搞的。這是貽誤後生,把後來的人引入錯路的,“陷於重逆”,犯了重罪 的,這些不能做的。但是我們現在、以前我們也聽到過,經像實在不能補了,把它燒掉, 丟在海裡邊,等等,可以的。現在這個說法,就不行的。半個偈、兩個字都不能燒,何況 你一部殘經,何況舊經,那些還沒有殘的,更不行。他說假使已經有一些像,已經破掉了 ;經,蟲蛀掉了,那怎麼辦呢?燒又不能燒,看又不能看,殘缺的像供起來,人家看了, 起不好的印象,怎麼辦?“必有損像蠹經,淨處藏之可矣”,乾淨的地方,藏了起來,就 可以了,不能燒的,也不能毀的。這是對佛經、佛像,殘缺了、破壞了該怎麼處理的問題 。 另外一個,借他人經而不還者,犯什麼罪,人家的經書,你借了之後不還了。這個很多啊 ,這些人,感到很好,我借,借了之後實際上就是要,要去了不還了,人家是借給你的, 你拿起走了,犯什麼罪?“若因未還,令主生疑者中罪,若心決絕不還者,重罪”,假使 你還沒有還,這個經書的主人懷疑了,是不是他要去了,還沒有決定,這是中等罪。假使 說心決定不還了,根本罪。所以說你借了經不還的話,根本的盜罪,這個也是很嚴重,不 要貪一點小便宜。 問,“盜僧物”,前面是盜法寶的東西,那麼僧物,盜僧眾的東西,偷盜之後,結什麼罪 ?“凡有守護主,餘人盜者,望守護主邊,結重”,假使這個東西有人管的,假使庫房、 庫頭師在管的,你去盜了。這個盜不單是偷,你去浪用,沒有經過批准自己用掉了,也是 盜。那麼對守護主,對這個庫頭,你犯了根本罪。“若主掌之人自盜者,亦犯重”,假使 管理的人自己拿,也是根本罪。“若無守護主,餘人盜僧物者,亦犯重。”即使沒有人管 ,其他的人偷了僧物的話,也是根本罪。“問盜僧物者與盜佛物法物同結重罪,然亦有所 異耶?”盜僧的物跟盜佛的、法的物都是根本重罪,有不有差別?答,《南山律》裡邊有 :“盜通三寶,僧物最重,隨損一毫,則望十方凡聖一一結罪”。盜戒,三寶物,都通根 本罪,但是裡邊盜僧物是最重。因為你只要損壞、侵損僧物的一根毫毛,對十方的凡夫聖 人,就是出家人,都結罪。那個我們講的《律海十門》,盜戒裡邊也有,望十方聖凡,都 結重罪的。 “又《方等經》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方等經》這麼說, 佛自己說,五逆,犯了四重,犯了四根本,犯了五逆罪的,我還能救,盜了僧物的,救不 到了,沒有辦法了。就是說,偷、侵損僧物比造五逆四根本還要重,這個我們在後面盜戒 攝修心要也有引這個文,這都是經律上來的文。我們念一下呢,將來我們念到那個就可以 知道,並不是海公上師自己編出來的,都有依據的。 下面一個問題,三寶的東西互用,佛面前的錢,用到僧寶去,僧的錢,用到法寶去,有不 有罪?答:“律中互相有種種,結罪亦有輕重。”互相用有好幾種不同,它的結的罪有輕 有重。現在舉兩個例,“如寺主互用三寶物,彼以好心,非入己故,謂言不犯,但依律應 結重罪”。假使寺主,假使是監院、或者是管理寺的方丈之類的,三寶的錢互相亂用—— 佛面前的錢用在法寶上去,法寶上的錢用在僧寶上去。他也沒有拿來自己來用,他是好心 ,這邊不夠了,用一下,那邊缺了,補一下,他以為是好心做了好事,實際上呢——根本 罪,犯了根本盜罪。所以這個很嚴謹了,我們賬上,我以前給會計經常說的,人家貼金的 錢,你一定要記下是貼金的,你不能“供養三寶”糊裡糊塗來了,將來你是根本罪,犯的 是根本罪。你貼金的要買金,造佛像的就要將來造佛像,造大殿的就造大殿,買磚的就買 磚,買瓦的就買瓦,這個不能亂用的。你說把這個貼金的錢,成了伙食錢吃掉了,這個不 得了啊,根本大罪。“若當分互用者,如本造釋迦,改作彌陀;本作般若,改作涅盤;本 作僧房,改充車乘,應結小罪”,造佛的,本來造釋迦牟尼像的,造了阿彌陀佛像了,有 不有罪?也是有罪。…… (……8B開始)這些有不有罪,一樣有罪,但是輕一點,不是根本重罪。那麼另外一個問 題,這是居士的問題了,“白衣入寺應與食耶?”,白衣居士,到廟裡來,該不該給他吃 東西?這個我們大寮的庫頭要注意的問題,“若悠悠俗人,見僧過者,應與食物”,一般 的在家人,他要找、看僧人的過失的,可以給他吃。“若在家二眾,及識達俗士有入寺者 ,須說福食難消,非為慳吝”。假使是在家二眾,居士——男居士、女居士,或者是懂佛 法的那些在家人,他們進廟,不要給他吃東西。給他說,這個三寶的東西,就是供僧的東 西,吃下去,你們受不了的,難消。所以說,並不是小氣,這不是不給你們吃,捨不得, 因為你們吃了受不了,將來要受報的。那麼那些你不給他吃,他要譭謗佛教的,那麼給他 吃一點,那是結緣了。真正懂道理的人,或者居士,不吃為上,吃了飯之後要收他的伙食 錢。並不是小氣,你吃了一頓飯,你一定要付多少錢,實際上是叫他不要墮落。那麼我們 這裡也一樣的,你是準備出家的了,我們就算你是出家眾了,頭還沒有剃,那你勉強可以 受,實際上也差一點。如果你在家的,你不想出家了,那你每個月伙食錢要付的。我們以 前一個居士,本來是要出家的,那就優待他,後來他不出家了,不出家就要照一般的居士 待遇了,不然的話他要墮落的。還是悲心,並不是小氣,這個我們管伙食的人要注意。大 寮的不要看到來了一個居士了,跟他要好,給你吃點東西什麼,你害他了。你自己也犯罪 了,犯盜戒,他吃了也是“消化不了”。 下邊是人了。盜戒裡邊的文字很多的,我們揀一點,假使“手執他人之物,不慎而誤破者 ,應令其償還耶?”人家的東西,手裡拿著,沒有小心,打破了,要不要他賠?那麼假使 你的東西,這不是僧物了,是一般的東西,你東西叫人家拿,人家不當心搞破了,你是不 是一定要他賠?這個他不是安心弄破的,不能叫他賠。假使你非要他賠不可的話,那你就 本身自己犯根本的盜罪。那麼盜戒裡邊有些是一般人理解不了的,“賊取財物已”,人家 偷了你東西去了,“物主應可奪還耶?”那麼主人是不是可以搶回來?這個照世間法來說 ,他偷你東西,你把它奪回來是應該的,在佛教裡邊就有文章了。“此事大需審慎”,這 個事情你要仔細地分辨,不能掉以輕心,就是要分析了。“若盜者已作決定得物想”,假 使這個偷盜的人以為這個東西拿到了,已經得到,是他自己的了,“無論物主于己物已作 棄舍心或未作棄舍心,皆不可奪”,不管你這個物主已經舍掉了或者還沒有舍掉,都不能 奪回。他拿的,因為他認為是自己的東西之後,你拿了他的東西,犯盜戒。 以前法海喇嘛要修廟,很辛苦,經常到上海去辦事情。他有一次乘公共汽車,口袋給人家 摸掉了。他一路的居士看見哪個摸的,趕忙要把他抓回來,“犯戒。你不懂你不懂,犯戒 的”,居士是不懂的,這個裡邊學過戒的人知道。賊已經拿到了,管你自己舍了不舍,你 去拿的話,都是犯盜戒。這個,世間人就想不通了。這個,佛有他的智慧,他這樣子定了 這個戒,我們應該聽佛的話。我們一時不可理解的,還是不要自己作主意。我們的思想對 業果是看不清楚的,佛把一切業果緣起看得清清楚楚,他制的戒不會亂制的。那麼假使你 去奪回來了,犯根本盜罪,因為這個東西已經屬於賊所有了,你把他偷回來,你犯盜戒了 。賊倒沒有犯盜戒,你犯了一個盜戒,這個東西你划不來了。 “若物主于己物已作棄舍心,無論盜者已作決定得物想或未作決定得物想,皆不可奪,奪 者犯重,因先已舍,即非己物故。”。假使這個主人東西舍掉了,算了,不要了,已經捨 棄了,那麼這個賊不管他拿東西,認為已經是自己的了,或者還沒有認為是自己的,可能 人家會拿回,追回去的,不管你賊怎麼想,因為主人已經舍掉了,你不可以奪了,奪回來 的話,根本盜戒。那麼怎麼樣子可以奪呢?“必須物主于己物未作棄舍心,盜者未作決定 得物想,乃可奪還也”。物主(主人)沒有把東西舍掉,這個偷的人還沒有決定是我的, 可能還要追回去的,在這個情況之下,偷回來,不犯戒。那麼這個裡邊就大有文章了,你 怎麼知道賊決定得到想還是決定不得到的想呢?這個你怎麼知道呢?所以說這個盜戒的事 情相當麻煩的,很細微的。這個在世間上就搞得莫名其妙了,怎麼他偷去的東西你不好去 拿回來呢? 這個是人的東西了,下邊,畜生的東西或者鬼神的東西,怎麼辦?盜非人的東西,犯什麼 罪?“有守護者,望守護主邊結重罪。”假使這個東西有守護主的,那就是有人管的了, 重罪。假使沒有守護主的,對鬼神來說,中等罪,不是根本罪,這是盜鬼神的東西。那麼 盜畜生的東西,假使一個狗的東西,你去拿回來,狗的東西,你說拿回來有什麼關係呢? 輕罪,還是一個罪。狗的飯你把它拿走了,犯一個輕罪,盜戒。 下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盜戒裡什麼東西叫重物?要什麼價錢的東西犯根本罪,盜五錢 ,律藏裡面五錢或者值五錢的東西,都叫根本重罪。那麼五錢是什麼?這個問題又來了, 值五錢的是什麼呢?各式各樣的說法都有了。蕅益大師說什麼三分銀子,反正各式各樣的 都有說法。以前律藏裡說五錢,他們一個錢管八個小錢,五八四十個小錢,以貝殼算可以 有四百個貝殼。那麼這個算起來了,標準就很難定了,那麼到底是什麼?這裡他引《南山 律》的說法,他說,盜戒最好護持得仔細一點,你情願少算一點,不要多算了,多算了之 後萬一超過這個份量了,那你根本罪犯了還不知道犯根本罪。最好少算一點,少算一點呢 ,根據我們國家用的五個錢。那麼當時弘一大師說——當時用銅板——那麼五個銅板就是 五錢,那個太少了。那這個就是說不要犯,一個錢也不要去偷盜就算了。 南山的戒品釋好像有這個說法:因為當時在瓶沙王的摩羯國,國王治罪的法令是偷了五錢 要判死刑的,那麼以這個定的五錢,所以佛教裡邊定了五錢。那麼他就是說,照原則說, 凡是哪一個國家,它要判死刑的,偷了那些要判死刑的,那麼算重罪。這個原則上說好像 是合理一點,不僅僅在具體的錢上說,凡是夠判死刑的罪,那就說是根本重罪。那當然了 ,現在我們國家算起來,這個錢是不少了,總之不是少數。這個標準,反正我們說真正要 持盜戒,不要從這個上去計較。你算得太寬了,萬一這個不到這個價錢的話,你重罪犯了 ,你還以為自己沒有事。情願少犯,最好是一個錢也不要去佔便宜。這個盜戒是難防護的 ,妄語易犯,這兩個戒從古以來,都是非常麻煩的戒。那麼離本處的問題我也講過了,不 一定要離開本處,訂了契約,或者把東西搞壞了,都是屬於離本處。 那麼怎麼樣子不犯?有幾種情況是不犯,一個是“與想”,他一心想到這個是人家給我的 ,是我的東西,那你就不犯。“己有想”,這個東西以為是我的,兩支筆放在桌子上,大 家在寫字,寫好了,他跑掉了。你還沒跑掉,你看到桌子上有支筆,你拿起來走了。拿錯 了,拿了人家的,那你不知道,以為是自己的,這個不算偷盜。那個人說,“啊,你偷我 東西,什麼東西……”。“當時我以為是我的,兩個筆差不多啊”,搞錯了,那個不算偷 盜。“糞掃想”,假如以為人家丟掉的,沒有主的,人家不要的,那你拿去也可以。但是 你不要看到一個東西,馬路上有一個金戒指,“哎,這個沒有人的,我拿去了”。這個, 你自己說沒有人的,這個是你想偷。真正沒有人要了,你拿走了不算犯,那個金戒指哪個 說沒有人的?沒有人的它會從馬路上掉下來的?那肯定是有人的了,你不能自己強辯說沒 有人的。那麼還有一個“暫取想”,你臨時用一用,並不是拿去不還了,臨時用一用,這 樣子的心,也不算偷盜。人家桌子上擺了一個筆,我要寫字,拿來寫一寫,人家說“你偷 我東西,離本處了,本來我擺在這裡的”。那不是,他暫時用一用,要還的,不能算。那 麼“親厚意”,他們兩個人很要好,你東西他通,隨便你用,他東西也隨便你用,這樣的 人你拿他的東西用一下,那個也不算盜戒。但是這個呢,一般不能是主觀地說,“哎,我 跟你很要好,拿了沒關係,你的就是我的”,這個也不行的,他跟你沒這麼要好。真正有 些朋友是很知交的,你用他的錢,他不在乎的,那麼也可以用一下。如果他斤斤較量的, 你說他跟我很要好,沒關係的,自己一邊地說,那樣不可以。 真正做到“親厚意”呢,也是不很簡單的。律藏裡邊就說什麼叫“親厚意”?它有七個條 件,一個“難作能作”,他們互相是朋友,很難的事情他肯給他做的。“難與能與”,最 寶貝東西他也肯給你的。“難忍能忍”,什麼事情不可忍的他也可以忍下去。“密事相告 ”,秘密的事情都互相告的,就是最秘密的事情,他也不跟你保密的。“互相覆藏”,有 什麼壞事情互相包庇的。“遭苦不舍”,一方面遭了大苦了,或者是遭了王難了,或者被 抓起來了,要連帶的,他不舍,還是繼續跟他友好。第七是“貧賤不輕”,他假使窮了, 也並不捨棄他的,這樣子的人叫“親厚意”。那麼這“親厚意”也不是很好找的那些人了 。 那麼盜戒呢,我們這裡簡單地說了那麼多東西,真正要講起來呢,那就是在《四分律》裡 邊就夠講了,多得不得了。那麼在其他書裡邊呢,《僧祗律》裡邊有五卷,五卷專門講盜 戒,《十誦律》裡邊有四卷專門講盜戒的,《善見毗婆娑》裡有三卷,《南山律》裡邊也 有三卷講盜戒的,那是分析夠微細了,那些從來研究盜戒的人也是感到這是一個難點。我 們現在要研究呢,一般的參考就是《南山律在家備要》了。這本書我是翻過,也是夠麻煩 的,裡邊講得很細,恐怕沒有看到那個書呢,拼命要看;真正那個書給你看,恐怕也看不 進去了。看了頭痛的啊,裡邊很細緻,但是需要的時候翻翻也是要的。那麼這本書呢,我 們有,不過不知道在哪裡,找出來之後可以擺在外邊,大家要翻的人可以翻翻。但是我們 一下子要下去了,也不能緊停留在這個近事戒裡邊。 好,接下去。“近事發起慧行修心之法要”,昨天講了第一個,“以出離心求近事戒”, 這五個根本學處——五條戒,要甚於生命地去冒險地守護它,比生命還要寶貴,冒一切險 要保護這個戒不要犯。這樣子做了之後,還要“兼制五根”,把五根守護住,不要亂看、 亂聽、亂嗅、亂碰、亂嘗味道。這個都容易犯戒的,你貪著味道之後就會產生犯戒的行動 。“此律儀戒,必于人中方得”,律儀戒,人中才有。 第二,“兼修大乘道慧行法理”,我們修別解脫戒,並不是單是小乘,要修大乘的道,修 大乘道的慧行。“本諸大乘經教體性,多聞正思,契合六度行為”。我們要根據大乘的經 教、它的體性來多聞正思,要把我們別解脫戒跟六度的行為契合起來。那就是菩薩戒了, 菩薩戒的根本是別解脫戒,別解脫戒之後的根本有了,然後是攝善法戒,六度才有依據, 才能行得通。自己的六度完成了之後,饒益有情戒才能做得到。這個互相關聯的,前面那 個高潔大行裡邊已經講過了。 第三,“為自戒學處到彼岸故”,自己學了,“為自戒學處”,自己學了戒的要到彼岸, 沒有戒的話,到彼岸是不可能的。“總其輪回住中,究竟無常,及苦痛之智忍生起”,在 輪回裡面,究竟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都是痛苦的。我們苦集二諦,總的說共有苦集滅道四 諦,我們有漏的世界就是苦諦,苦諦的因,就是集諦——煩惱跟業,煩惱跟業就是髒東西 ,髒東西感的果不會乾淨的,那麼整個三界就是一個苦蘊集。這個在十二因緣我們講過, 當然有的人沒有聽過。十二因緣,整個三界十二支,都是一個“大苦蘊集”,“大”就是 無始無終的;“苦蘊集”,一個是果,一個是因,都是苦。那麼這個東西,都是無常痛苦 ,這個智忍要生起來。“智忍”我們在俱舍中學過,忍可這個事情,“智”就是能夠決定 了知的智慧都要生起來。那麼就是自己要把戒學學好、到彼岸呢,要把世間的輪回無常痛 苦,這個智慧要生起來。如果不生起來的話,就要迷糊,持戒就持不清淨。你知道這個世 界是苦無常的,那持戒才能清淨。這個我們說是下士道裡邊的,念無常、觀惡趣,對我們 持戒直接有幫助的。如果“這個世界很可愛”,那你這個持戒就成問題了,這個做不得, 那個碰不得,這個東西那你怎麼辦呢?那麼可愛的世界,你做不得,隔離了,自己就心裡 放不下,放不下的話,那你出離到彼岸那是妄想了。你要真實認識到這個世界是苦空無常 ,痛苦的,那麼這個持戒才有能夠到彼岸的希望。 第四,雖然五戒是在家人的戒,但你不能說就把家庭看作很溫暖,這個五戒裡邊,就安住 在家庭裡邊了,這不行的,要把家庭看作牢獄一樣。“觀家庭如牢獄、郵亭、旅舍、戲場 、合會”,家庭就是“牢獄”,各式各樣的苦都從家庭裡產生。為了妻子兒女拼命地追, 沒有妻子的時候追求妻子,冒了很多風險,也花了很多的代價,甚至於跟情敵要鬥爭。在 古代,歐洲是兩個三角戀愛的時候,就是要決鬥的。兩個人找一個女人,結果決不下來了 ,兩個人拿槍來拼,打死一個,一個占了便宜了,拿這樣子的代價換來的這個家庭。有了 家庭之後,為了妻子兒女生活,又拼命追求,甚至做非法的事情,來滿足家庭的要求,這 是牢獄了,這是苦。世間上認為很幸福很溫暖,實際上是一個牢獄。其他牢獄你關了進去 天天想出來,這個牢獄你關進去天天不想出來,越鑽越深,這個“牢獄”比世間的牢獄還 要厲害。“郵亭”,郵亭是暫時住的地方;“旅舍”也是臨時住兩天的;“戲場”,看一 齣戲,唱完了就沒有了,各了各的了;“合會”,開一個會,開會的時候大家很歡喜,互 相關係很好,散了之後各了各的,回家去了,家庭就這麼一回事情。在這個時候因緣和合 了,大家聚在一起,因緣散離了,你要合也合不起來了,要死的死了,你抓也抓不住。文 化大革命來了,把你送到哪裡去了?到邊境去了,你抓也抓不住。其他的事情,隨著因緣 來了,他要跑了,你拖也拖不住。這個東西都是臨時湊合在一起,不是可以長久保持的。 把家庭要看成這麼一個東西,並不是永久性的東西。 “美食即是雜毒之糕餌”。 在《律海十門》裡邊就是說家庭好象是拌了毒的糕點一樣,就是你看到是糕點很愛吃,巧 克力、奶油蛋糕之類的,看到口水都要流下來了,但是裡邊是有毒藥的。家庭你看看很美 滿,妻子兒女長得很好,經濟條件也好,啥都好,什麼好,這是雜毒的糕餌——那就是看 了很好看的奶油蛋糕,但是裡邊有毒的,你吃下去要死的。那麼你到底要死還是要吃這個 蛋糕呢,你自己考慮了。那麼這也是說家庭的禍害,這裡海公上師卻有他的經驗,他把這 個家庭的享受呢,也把它立了一個“慧行刻意”來做觀。“美食即是雜毒之糕餌”,你想 吃好東西,當然這個意思還是通的,但是他把它轉了一個方向。我們說家庭嘛就是吃好的 穿好的用好的了。你說要吃好的,享受,第一種享受吃,就是“雜毒之糕餌”,表面上看 著很好吃,很好看,但是吃下去會死的,那麼這個就是“慧行刻意”了。你不要貪美的東 西吃了,不要說是居士了,他們在家的美食,我們出家的人也不要今天打齋,“饅頭包子 能吃否?” “能吃!”這個吃起來是大大的脹。 我們說以前我們在五臺山的時候,有一次搞一個運動、學習,反正到太原去,去參觀那些 先進的機器等等。當然吃飯的時候要招待你吃了,吃什麼呢?我們現在想想,也沒什麼好 吃,就是湯麵。但是五臺山從來見不到白麵大米的,到了太原吃白麵的,高興得不得了。 就是有一個,他就吃到怎麼樣呢?吃到一直滿到喉嚨口,打個嗝,裡面的面要跑出來了, 吃得那麼脹,這就是吃得太好吃,拼命吃了。那麼這個東西就是說貪好吃的東西,本身就 是吃有毒的糕點一樣,看起來很好吃,吞下去會死的,那就是不要貪美食了。出家人一樣 的,不要看今天有包子,高興得很,還沒有吃飯,就緊想包子怎麼好,包子怎麼好,等到 吃飯了,拼命吃。我們以前有人吃那麼大的包子,七個一頓。五臺山的胃口是特別大了, 我們一斤麵粉一頓不夠的,一般說我們上坡的,一個饅頭,那麼大一個饅頭,一斤面不夠 的,上面去根本不夠的,要帶那麼大一包的山藥蛋,才可能算一頓飯。這個拼命脹也是一 個貪食,也是將來要感苦報的。 “美衣裝飾即是鐵索、枷索”,有人說穿好的衣服,戴裝飾品,頸上戴項鍊,手上戴戒指 、手鐲,都是手鐐腳銬給你銬起來了,你當它是好東西?就是要把它這麼看,“鐵索、枷 鎖”把你銬起來,你頸上的鐵鍊條,你手上的手銬,你說是金鐲子?手銬! “財寶谷藏、是極至重之馱載”,財寶也好,谷藏也好,以前地主家裡面藏了好多穀、糧 食,都是很重的馱載,等於說牛馬一樣的,把你背得站都站不起來,還要打你,爬起來背 了起來還要跑,這個也是苦事情。 “當面名聞稱讚,即是背後譏謗笑駡”。這個更好,當面湊合你讚歎你怎麼怎麼,就是後 面的罵你,譏笑你。這個不是他一個人,一個人當然有的兩面派的也會這麼搞,當面說你 什麼好得不得了,背面把你罵得一個錢也不值。這樣子的人有,但是即使好的人,他當面 是讚歎你,但是我們說世界上一分為二的,有人讚歎你,決定有一部分人要譭謗你。因為 人的思想不一樣,同你相同的人是讚歎你的,而思想跟你不合的人就要譭謗你,討厭你, 罵你。所以說人是兩邊的人都有,你不要看這邊的讚歎你、稱讚你,名譽利養都有,那邊 是誹謗你,把你罵得一個錢不值的還有,所以說當面的讚歎不值得高興。 “車乘僕使皆是砍手斷足之斧鉞”。我們說享受,出去小汽車、小轎車,做事情自已不要 動手的,這個拿木耳湯來,那個拿什麼蓮心湯來,什麼東西,自己坐在那裡。我們說以前 一個電影,《摩登時代》,就是說,機器給你吃了,你自己只要吞好了,不要你動手的。 這些東西,都是砍手斷足之斧鉞,把你的手足砍掉的斧鉞。就是說你手足不要動了,等於 說把你砍掉一樣的。這個,我們生理學也有的。他們有人說,將來的人,頭會越來越大, 手腳越來越小。為什麼?手不要用了,腳也不要跑了,跑路有汽車,做什麼事情,都是有 機器,這個,它退化了。手腳一點點大,但是動腦筋動得多,頭腦越來越大,將來重得來 ——重得頭腦子人都載不起了,腦筋用這個架子把它架起來了,那個手腳也退化下去,那 些。這個就是說,專門有人服侍你的,那就象把自己的砍斷之手足的斧鉞一樣的,不是好 事情。我們也可以看出來,越是懶惰的人,他就是越是身體差,什麼都要人家敬佑的話, 能力也沒有了,手腳的氣力也沒有了,一天到晚睡在床上,什麼都不要動,你看你搞好久 。你什麼都不要動,你睡在床上,吃了、穿了、弄了,還要吃不消的。 這是都對自己不利的,要這麼觀想。所以說,家庭裡邊的一些享受,美食、美衣服、財產 、當面讚歎、僕使——人家敬佑你的人、車乘、傭人這些,都不是好事情,這個要經常觀 。那麼在家如此,出家也一樣的了。出家裡面也不要貪好食,也不要貪好衣服。我們的三 衣要壞色,鮮的顏色都不能穿,就叫你不要貪好的。在斯里蘭卡,出家比丘手錶都不能戴 ,你戴了手錶,員警可以公開把你抓起來,把你三衣都剝下來。那就是你不能戴裝飾品, 連手錶都不能戴。我們這裡,漢地開許戴個手錶,但是你戴個金鐲子,人家要罵起來了, “你這個出家人幹什麼的”。 “總之一切受用,皆是無常、刹那。至於此時本身內體各各部分,誰是究竟享受者?”總 的來說,一切受用都是無常的,刹那變壞的。再進一層說,在享受的人,在我這個身體裡 面,你分析一下,到底誰在享受,哪個是主宰。沒有我的,這就是無我的道理。這個當然 一般不容易體會,在我們最初的來說,這享受的還是身體在享受,還是心在享受?身體是 色蘊,它不是一個我。你說有的人,你說手是我吧,有的人手壞掉了,砍掉了,他還是“ 我”還沒有死掉。你說腳是我吧,腳砍掉了,人還在。人死掉,你說就一切都沒有了嗎? 還在,這個色身不是我。那麼心,心也分受、想、行、識,一個個分析下去,都不是我, 那麼什麼是我呢,到底哪個在享受呢? 第五條,“于諸出家,視如佛之親子,普皆恭敬,不見過失”。那麼這是在家的居士對出 家人要恭敬了,把一切出家的人都看成佛的親生兒子一樣,因真正繼承佛的家業的,就是 出家人,都是佛的親子。所以現在要“普皆恭敬”,都要恭敬,不要見過失。當然我們這 裡說你對一切僧人都要恭敬不見過失是對的,但是你要跟哪個人學,依止哪位學法,這個 你卻得要有研究了。你不能說,“這個好,我隨便找一個,吃酒抽煙的那些,我跟他學” 。好了,你也學了個吃酒抽煙的,怎麼敢學。跟哪個學呢?依止哪個呢?菩提道次第給你 的標準,很好。 (……9A開始)要找不為名聞利養的,那麼,有十個條件,這十個條件,我們末法時期找 ,一個也找不到,怎麼辦呢?兩個條件不可缺,一個是持戒的,一個是有悲心的,不是為 自己的名聞利養的。這兩條有了,其他八個什麼都沒有,可以,可以依止他。如果這兩條 沒有,其他八個都有,不行。經講得好,人也怎麼聰明,又有一點點修證,有點神通等等 的,但是不持戒,沒有悲心,專門為自己名聞利養的,這樣子的不能依止。這個是菩提道 次第講得很明白。這個菩提道次第的八分之一是什麼呢?這個一般人不好說了。但康薩仁 波切這個傳承就是說悲心、持戒這兩條是不能少的。十條裡邊有悲心、有持戒的,可以依 止。十條裡邊悲心持戒沒有的,八條都有,不能依止。這個很嚴重,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但是說儘管這麼說,聽的人呢不見得都會聽進去。我們以前在各地講菩提道次第,全部、 大的《廣論》是沒有講了,但《科頌》之類還是講過幾道,把十個標準再三地反復地說。 但是今天講得很好,“這個是。”什麼什麼,都承認這個對。過了一段時間,來了個有神 通廣大的什麼人,趨之若騖,馬上去皈依學法,跑過去了。管他持不持戒,管他什麼的, 只要他有點神通好了。這個神通,真的神通假的神通也不知道,人家一吹,“他這個人了 不得!”怎麼怎麼,趕快去學法。以為他有神通的,可以占一點便宜——有神通可以加持 你了,你要什麼東西滿你的願。這個角度去學法,那標準就丟掉了。所以我們學法呢,各 方面自己要衡量一下。找的師是應該什麼標準,自己學法也要具有什麼條件,為什麼學法 的,這些目的都要搞清楚。 “不見過失;三寶財物,盡力守護,如愛己物”,三寶的東西儘量地保護,比自己的東西 還要看得重。因為自己的東西壞掉了不過是一個主——自己,三寶財物是十方凡夫聖人共 同的財物,那你把它損壞了,那比損壞自己的東西還要嚴重。所以要盡力守護。這是對居 士說了。那我們出家人,當了執事了,你管三寶財物了,那更接近了,你要盡力守護。如 果不盡力守護,那麼這個《僧護經》大家有了,可以看看。我記得有一則公案:有一個餓 鬼,他的兩個肋下(兩個手臂下麵),有兩個熱鐵輪緊在那裡燒,燒得很痛,痛苦得不得 了。結果問他什麼原因呢?他說,他以前在常住裡烤餅,供僧的餅讓大家吃,他就是要多 吃兩個,這裡夾了兩個,夾了起人家看不到。夾了兩個餅拿起走了,多吃兩個餅。結果三 惡道受苦,正報受完了,到了餓鬼道去之後,兩肋下邊還有兩個鐵火輪。這個報還免不了 ,緊在那裡燒,燒得非常痛,這個果報。這是佛說的,不是我們編一個讓你們不要偷東西 ,故意造一些可怕的事情嚇唬你們,這是經裡的事情。“如是等說,是種種道之精華,最 極顯明之導師”,這樣子的各種各樣的前面講那麼多,“是種種道之精華”,不管你是人 天道、聲聞道,還是大乘道,都需要的,是道的精華,各種道的精華,最極明顯的導師。 那就是你要走上修行的路呢,最明顯的導師就是這些文。 “若以此為未盡者,則有菩提道次第之慧行方法,是諸智者最極重要之學處,頗有再再研 究觀持之必要也”,這個你還以為不夠,那麼還有介紹,海公上師介紹依菩提道次第裡邊 的慧行方法。《菩提道次第廣論》,我們是到處在推廣,我們現在對居士廣泛地推廣學《 菩提道次第廣論》。我們自己呢,因為第一學年學過一次了,所以不能加進去。但是我們 想有個機會,以後有空閒的時候呢…… 現在我們聽《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恐怕沒有了,大概走完了,第一次聽的人我看看都走完 了吧,沒有了。(你還一個,你聽了多少了?哦,總算你還聽了一點,就是這麼一個了, 前面聽了都跑完了。)那麼新來的基本上都沒有聽過,以後有機會最好聽一下。它是最有 智慧的人最重要的學處——我們要學的地方,是最重要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慧行方 法,值得再三地“研究”,“觀持”,觀察,警示,有這個必要。《菩提道次第》是寶書 ,我們再再推廣也是這個原因。 下邊,“近事六種差別之方便者”,近事有六種。我們說近事麼一種了,怎麼有六種呢? 它就是裡邊又分了幾種近事——“能持一分多分行,圓滿施設淨梵行,但皈依行亦近事” 六種。能持一分,二分、三分,多分的,圓滿的——全部受的,還有淨梵行——一輩子修 不邪淫的,不淫欲的,這些,還有最後一種只有皈依的,五戒還沒有受的,都算近事,近 事可分這六種。“由根本四一二三,欲邪不淨之行斷”,“一分多分”,就是根本戒四個 裡邊能持一分的,持二分的,三分的,圓滿施設——四分都受的,加個酒戒,圓滿的。那 麼淨梵行呢,“欲邪不淨之行斷”,一切不淨行都斷掉的。那麼最後一個,“但皈依行亦 近事”,單受個皈依這也算個近事。 “諸如是等如次第,依彼承諾而分別”,這些分別,按照次第,根據他所承諾的,他能持 一分,持兩分,乃至持滿分,他願意一輩子不淫欲,那麼這樣的分別為這六種近事,甚至 一個也不敢承諾的,就是這五條戒一個也不敢擔承下來的,那麼單一個皈依也可以,也算 個近事。“此近事依男女之分別者,是所依門之分別”,這個近事男、近事女是根據什麼 不同來分別的呢?根據所依門,就是所依的身,有兩種——男身女身。那麼,這是另外一 種分別。下邊六種是根據“是准近道方便之別也”,根據你進入道的方便,由各種各樣不 同的方便又分別了六種。“除酒戒外,余四根本分別”,酒戒是必受的,不能開的,一定 要受的,其餘四條可以受一條,二條,三條,或者滿的——四條都受。“所謂一分近事, 兼行近事,多分行近事,圓滿行近事”,根本四條受一條的,一分近事;受二條的兼行近 事;受三條的,多分行近事;那麼受四條的加上酒戒身五條都受的,圓滿行近事;淨行近 事,一輩子不淫欲的,那麼淨行近事;唯皈依三寶之近事,只皈依三寶,其餘五條戒一條 不敢受的,那麼也算一個近事。這樣就分了六種。 “近事授受之法則者”,那麼近事,就是居士,受居士戒,該怎麼受,它的法則,就是它 的儀式。“求受近事五戒者,應從誰補特迦羅為取得之境?”提這個問題,要受五戒的近 事戒,從哪個戒師來取得這個五戒呢?“即以出傢俱戒之比丘”,那最標準的是出家的比 丘,受了具足戒的大戒的比丘可以授近事戒。“無者沙彌”,假使沒有的話呢,實在是找 不到了,那麼等而下之,沙彌也可以。“或能於五戒學處,完全受持如理守護之近事”, 假使實在十戒的沙彌也找不到了,這些地方,沒有佛法的地方呢,那麼受過五戒的居士, 他能夠受了之後這五條戒完全受持,如理守護沒有犯的,這勉強也可以作一個。這是西藏 的說法,我們漢地的傳承是皈依也好,受戒也好,那是比丘面前受,如果沒有的話呢,佛 前也可以受,但是要一千里內沒有比丘,佛前受。假如你佛前受了,後來比丘來了,趕快 重受。這是皈依如此,五戒也應當如此。這裡,西藏,因為它重在從人前受了,那麼最好 是比丘了,沒有的話,沙彌有五戒的,沙彌五戒,他可以給你授五戒。那麼五戒居士自己 沒有犯的,清淨受持的,他五戒有的也可以給你授五戒。如果你自己本身五戒沒有的,那 不能給別人授五戒。或者授了五戒之後,不完整的,有犯的。那麼從這裡來說,如果比丘 也好,沙彌也好,如果他這五條戒不清淨的,給人家授就不圓滿了。如果犯了一條,那不 要說了,就不能授了。 “若自五戒無受無得,不守護戒,皆不得與人作師授戒,應知”,假使自己的五戒沒有受 ,也沒有得戒體,或者是受了之後不守護戒的,那麼不能給人家作師、授戒,這個應該知 道。所以自己要有這五戒了,清淨地受持的,那麼才能給人家授戒。自己都有虧的,或者 沒有受的,那根本不能給人家授戒。這是戒師的選擇。 “複次,發端之要”,那麼真正要受戒呢,已經把戒師找好了,開始的儀式怎麼辦呢?“ 發端之要”,開始,開端,“皈依三寶最為必要故”。受五戒之前還要皈依三寶,這是必 要的,一切戒的功德都從皈依三寶上來的。“于三寶之功德分別了知,唯具足皈依三寶, 不皈別餘之受持”,三寶的功德要知道。你說要皈依三寶,一切依三寶,一切聽三寶的話 ,一切遵照三寶的指示辦事。那你對三寶一定要尊重到極點,尊重到極點,必定他有功德 很大,你才去尊重他,如果對三寶的功德也不知道,你嘴裡再怎麼怎麼皈依三寶,相信三 寶,到後來就會走到一邊去的,甚至於反其道而行也會的。所以事先要對三寶的功德一定 要先知道,然後這個皈依三寶才踏實。 什麼叫皈依呢?“唯具足皈依三寶,不皈別餘之受持”,具足皈依三寶,皈依三寶要真正 地皈依,誠心誠意的,要具足皈依。不能只皈依二寶,“佛寶,佛是我相信的,至高無上 的,法寶是佛說的話,對的,僧寶,看看不如我,我還是不皈依的好”,這樣子的人現在 很多,這些居士是二寶居士,二寶居士實際上就是譭謗三寶,其實一寶也不寶了。佛法僧 三寶是三而一,一而三的,拆不開的,等於說一個香爐的三個腿一樣的,你說我這個破掉 ,不要,那兩個也站不住了,要倒下去的。所以海公上師說的,現在有的人要破壞三寶, 最巧妙的辦法就是從僧寶下手。因為現在僧寶不如法的很多了,你看這個人什麼不如法, 那個人什麼不如法,看看比起來我還比他好一些,不要皈依僧寶。不皈依僧寶呢,那皈依 佛寶皈依法寶都是空話。佛法的具體表現在僧寶上,你把僧寶推翻了,你佛法寄託在哪裡 呢?所以說海公上師說了,現代的人他最聰明的辦法要破三寶的話就是從破僧寶下手,從 譭謗僧寶,不皈依僧寶下手,這個我們要提高警惕。當然僧寶,自己是僧人,自己罵自己 恐怕很少了,居士裡邊就是不要對僧寶看過失。自己了不得,認為比僧寶還要高上一些, 真正說的話,一個僧人,他從他出家,頭剃了,你行不行啊。你把你家舍掉了,把頭剃了 ,什麼都丟掉了,就是叫你住上個幾天恐怕你也吃不消。真的舍掉了,不是說假的了,你 說跑出去做戲,跑一段時間回來了,那個不稀奇了,你下了決心了,不要了,那你恐怕還 是做不到。他們那些即使是破戒的比丘,他開始還有這股勇氣,你恐怕還不如他們。一定 要具足地皈依三寶,“不皈別餘之受持”,其他的都不能皈依,這很重要。 “復次,先於佛前恭敬至誠頂禮”,皈依三寶的心有了之後,然後先在佛的面前恭敬至誠 地頂禮。“次於師前頂禮親近”,然後在授戒的師面前要頂禮,頂禮他。“於其面前跪坐 合掌”,要人前請的。有的人說,你傳我個法,授我個戒,寫個信受個皈依,寫個信受個 五戒行不行?人都不現前,你師父的話也沒有聽到,師父怎麼一個人也不知道,你怎麼說 我受了皈依了?是某某法師,授了五戒了,甚至於傳密法了。這裡就有人了,他說“你慈 悲啊,我們這裡路很遠,法也沒有,只希望你……。我在什麼什麼居士面前,看到你們傳 的法非常好,我也誠心誠意地要學法。但是條件不夠,我也不能親自來。你最好慈悲啊, 法傳給我,這個磁帶寄一個給我”。行不行呢?我們這個傳法的人呢,本身因為這樣子搞 的話,就犯了戒了,我們沒有那麼愚癡,對他得法也不能,得戒也不能得的。這是佛沒有 這個規矩的。 那麼要在面前,“次於師前頂禮親近,於其面前跪坐合掌”,自己說,“大德念我,我名 某某,從於此時受持竟,乃至命終中間,皈依佛陀耶,兩足尊;皈依達磨耶,離欲尊;皈 依僧伽耶,眾中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 皈依僧,眾中尊。”這是我們早晚功課裡經常念的,但是意思要知道。佛是兩足尊,福德 智慧兩個都圓滿地具足的;“達磨耶”是法,最高的法是涅盤,離開一切貪欲,離開一切 煩惱的;“僧伽耶”是和。“眾中尊”,和合眾,六和相親,以佛法為他們的飲食的,我 們世間上吃的是飲食,僧人就是上乞法,養我們的慧命的,所以這個是眾中尊。“我從今 時、乃至盡壽中間,願作優婆塞”,女的說“優婆夷”,“求尊授予”,要自己說從現在 開始,一直到命終,這個中間,願作優婆塞、優婆夷。希望尊者授予我優婆塞、優婆夷的 戒。“如是二次、三次”,第一次說了,同樣二次、三次,說三次。那麼“師言”,授戒 的師說,“此是方便”,“弟子答:爾。”那麼這樣子近事的律儀授受就完成了。 “復次,學處五戒條相之求受者”,上邊說的是近事戒的基本——三皈,那就是三皈依的 近事。假使你要說五條承諾幾條的,那麼下邊還要說話。“複次學處五戒條相之求受者, 應雲:大德念我,如其聖者阿羅漢,我願同彼清淨”,因為阿羅漢是煩惱沒有了,他持戒 是最清淨的,“我的標準要像阿羅漢一樣”,這是你的標準。“我願同彼清淨,彼于盡行 壽中間,不殺生命”,這一條是殺戒。“背舍斷命業”,不但是不殺,斷命的那些事情也 背舍,也放下的。“今者弟子某某,亦能如是,從於今時受持竟,乃至盡命中間,不殺生 命,背舍殺業,決定能作”,跟阿羅漢一樣地標準做到,這是第一支分,就是第一個,殺 戒。“我同聖者阿羅漢,如其清淨學處,隨其能學、隨其修行、隨時應作也”,這就是殺 戒一條,下邊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酒戒都要這麼一套,要說。那麼下邊是略說,把它 並起來說了。 “復次,如彼聖者阿羅漢,同一清淨,乃至盡命中間,不與取、欲邪行、虛妄語、一切諸 酒能作醉迷轉變入於放逸處所等,應斷棄者,乃至應背舍者,今我弟子某名,從今受持竟 ,乃至盡命中間,於此不與取、欲邪行、虛妄語、一切諸酒能作醉迷轉變入於放逸處所等 ,應斷棄者,能決斷棄”,決定斷棄,“乃至此等應背舍者,悉能背舍。此諸支分,我同 彼聖者阿羅漢清淨學處,隨時能學、隨時能行、隨時應作也”。那麼五條,一條一條地這 麼說,把下面四條並起來了。按規矩呢,跟第一條一樣,一條一條分開說。說完之後,“ 師云:方便”。弟子答:“爾”。 那麼這個儀式完了,戒師應當還要開示,人身的有暇,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世間是無常 ,“業果諸理”,業果的道理,這些道理要告訴你,開示一下。這樣子使他對受戒的心堅 固了,也感到是稀有、不容易了。“及皈依堅固之理”,皈依之後要如何鞏固它,不要破 壞的道理。“併發勝願”,殊勝的願,回向圓滿。這是受近事戒的儀軌。照圓滿的說,應 當這樣子。我們現在授五戒的儀軌,根據我們的海公上師的傳承,因為說話的人一般居士 ,就是文化很高的,你說要背這麼長的一段,背五段,他恐怕也背不下來。那麼如果是不 識一個字的老大粗,叫他背三句話都背不下來,那你怎麼辦呢?就是簡單一些,它的精神 原則不能減,它的字句稍微減一減,然後說個“能持”。但是能持呢,你意思還是要懂, 不要說“包子能吃,饅頭能吃”(笑),這個受的什麼戒?你不知道了。今天我們就講到 這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7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2.233.1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