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Tantric 看板 #1C9BUE2e ] 作者: cool810 (隨緣) 看板: Tantric 標題: [戒律] 《律海十門講記》(3) 時間: Fri Jun 25 22:04:59 2010 《律 海 十 門 講 記》 智敏上師 第三講 乙二、高潔大行因相門 (成就別解脫戒體之十一支頌) 接下去,律海十門第二門,“高潔大行因相門”。這個就是我們要立的志向,真正要修別 解脫戒的話,都要有這個“高潔大行”。“高潔大行”如何能得到呢?就是下面講的那些 。 什麼叫“高”?“高”就是高尚,一般就是無我,這是最高的,有個“我”,私心雜念的 ,就不會高了。無我、捨己為人的叫“高”。那麼“潔”呢?當然,沒有染汙的了。能夠 無我就不起煩惱,不犯戒,這是清淨的,潔的。那持戒清淨、不起煩惱的染汙,而自己又 是“高”呢,就是說,沒有我自己,把自己排開,無我。我們經常提醒你們,在戒堂裡邊 的事情,要一輩子記住的。戒堂裡邊不准說“我”這個字,什麼意思?大家就明白:修行 的人,不能有“我”。你說一個“我”的話,那就是有我執的表現。所以說只能稱自己的 法名。不能說“我”要怎麼,“我”想怎麼。你有個“我”在那兒,就是我執用事了。說 一個法名呢,那就是說假安立的補特伽羅,就是這麼一個東西,那是可以用。這一點,當 然戒堂出來之後就不限制了,說話也隨便了,“我”又跑出來了,但是大家要警惕這個“ 我”。 海公上師他就是一輩子沒有說“我”,說什麼呢?“能海,能海”,都是這樣子的,都稱 自己法名,這個是我們的榜樣。記得有一次,天黑黑的在近慈寺,海公上師從院子裡過來 ,前面有個比丘,他也不知哪個人,“哪個?”很凶的,海公上師很客氣地——“能海, 能海”,這個謙虛的態度,我們可以學去。一方面也是他自己不說“我”,這是值得我們 學習的。 這個高潔大行因相門,我們在講菩薩戒的時候講過,菩薩戒裡邊有。可能有些人沒有聽到 ,有些人聽是聽到了,可能也忘掉了。那麼我們在這個時候也重複一下,將就那些沒有聽 到的。如果都聽過了,那麼我們就跳過去了。 “不具精嚴律儀戒”。這個就是說,三聚戒的關聯關係。菩薩戒裡邊三聚淨戒:別解脫戒 、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三聚都是菩薩戒裡邊的支分。這裡講的就是菩薩戒裡的一段 ,即別解脫戒跟攝善法戒跟饒益有情戒的關係。那麼這裡我們講的是別解脫戒,就把這一 段引下來。 “不具精嚴律儀戒,攝善無成他方懼,施戒忍進次第興。戒度性戒十善體,靜慮緣缺得複 失,雙運般若但言論”。這個律儀戒,我們說七眾的別解脫戒,那麼要得菩薩戒、修菩薩 戒的,他必定要先受過律儀戒,才是菩薩戒的法器。一般就是說至少受個五戒、八戒,當 然直接受的也有,但是從殊勝的來說,先要受過一個別解脫戒,然後進入菩薩戒。菩薩戒 裡邊也有共同的別解脫戒,這個我們以前講過,不共的跟共的,在菩薩戒裡邊的別解脫戒 是共的,主要是離開身口七支跟十善戒。而這個不共的別解脫戒呢,就是沒有受菩薩戒之 前的別解脫戒,這個是不共的,單獨的。那麼這是各是各的了,兩個是有共同性,但不是 絕對一個東西。而受菩薩戒之前,一般說最殊勝的話,先要受不共的別解脫戒,受了之後 ,才是菩薩戒的法器。 那麼這裡講的是菩薩戒,假使你受菩薩戒,而不嚴格地、精密地受別解脫戒的話,那麼你 攝善法戒無成——不會成功——“他方懼”,人家害怕你。這是什麼說法呢?別解脫戒裡 邊,身口七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那麼這個東西呢, 如果你說你律儀戒不受的,你單是去做攝善法戒(六度),你假使佈施他東西,你自己別 解脫戒不嚴持的,他就對你懷疑、害怕了——你給了他東西,你是不是要把他殺掉?我們 說釣魚的時候,魚鉤上掛一點蚯蚓去給它吃,佈施它吃,但是還沒有吃好一半,把它釣上 來了,殺掉了。那麼你沒有持殺戒的人,你給他東西,人家害怕的。你佈施他東西是不是 上了鉤子?你要把他殺掉了,或者偷他的東西,或者搞淫欲的事情,或者什麼的?都要懷 疑的。那麼你這些事情,你沒有別解脫戒的話,你攝善法戒搞不成功的——人家都要害怕 你,不敢接受你的。所以說,這個別解脫戒跟那個攝善法戒的關係,是它的基礎。沒有別 解脫戒,攝善法戒搞不成的。人家害怕你,不敢接受你東西的。那麼下邊就是攝善法戒( 六度)。 “施戒忍進次第興”,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這是按照次第一個一個上去的,修的時 候最容易的就是佈施。佈施基礎有了,修持戒,持戒之後忍辱,再精進,最後禪定、般若 。那麼我們說在菩薩的十地裡邊,也是初地圓滿佈施度,二地圓滿戒度,三地忍度,一個 一個圓滿,就是有層次的。按著次第的,不能超越,那麼你戒都沒有的話,後面的忍、進 、禪定、般若當然不會有了,前面的佈施也不圓滿。我們說這個六度,每一度都有六個度 。你如果在佈施裡邊沒有持戒,沒有忍辱,沒有精進,你這個佈施也搞不圓滿。如果沒有 般若的話,佈施僅不過是佈施,不能叫波羅密。佈施波羅密一定要有般若在裡邊,能施、 所施、中間的施法,都是三輪體空。這樣子三輪體空之後,才能叫“佈施波羅密多”。不 然的話佈施就是佈施,不能到彼岸,只是世間的佈施了。那些善是世間的善,你要證到“ 波羅密多”的話,決定有般若的成分摻在裡邊。所以說你如果缺一個,這六個都不會完整 。 “戒度性戒十善體”,六度中戒波羅密多的體性就是十善。我們說身三口四意三,這十個 善法,是在菩薩戒中別解脫戒的體。這十個善沒有做到的話,你看看你做事情怎麼行?最 起碼的要求是要做到這十個善。那麼靜慮,最前面的是“忍進施”,沒有戒是不能完整。 尤其是後頭的,沒有戒就不能完成忍,沒有忍就完成不了精進,都是按照次第來完成的。 靜慮呢,“緣缺得複失”,沒有戒的資糧,靜慮也不會得到,因為是因緣不夠。我們在《 禪定品》裡邊,“因緣具足,則能得定”,那麼因緣不具的話,靜慮的定也得不到了。但 是有的人他沒有持戒,但是也得定了,這個定是不可靠的。今天得了定,明天不一定來— —“得復失”,偶爾得到了之後,還會失掉。 他下面旁邊注的是“如蟲食木”,那是一個公案:過去有一個人,把一棵樹柴劈開來一看 ,裡面有“天下太平”四個字。這四個字是怎麼來的呢?是白螞蟻蛀跑進去吃那個樹,恰 恰巧就吃了這四個字出來。也沒有人教它,它們自己碰巧把樹蛀了這四個字出來。 但是這樣子是偶爾碰巧的,你下一次再叫白螞蟻再蛀那四個字出來,搞不成。那就是碰巧 得了一些定的話,你說下一次要再得定的話,不會了。我們修行人經常有這些事情,這一 天坐得很好,定的味道很強,甚至於可以看到一些東西。但是你明天希望再能這個境界, 沒有了,甚至一輩子都不現了。為什麼?偶爾得到的,過去的善根,一刹那一閃就完了。 這就是說因緣沒有具足的了。僅不過是偶爾這麼現一下,你要把它保持下去的話,做不到 的。那麼你這個禪定也一樣,你如果沒有戒的話,得不到禪定——因緣不夠。就是偶爾得 到一下,也僅就是這一下子,不能保持的。“得復失”,得了之後也會失掉,那麼有戒的 基礎在那邊,不會失掉。除非你犯戒,我們以前就看到的,大家都知道那個外道的公案。 (……3B開始)得了禪定有了神通,是五通的外道了,就是國王的女兒的手一碰的話,他 的禪定沒有了,神通也就沒有了。所以對五欲如果沾染的話,外道的通尚且起不了,何況 佛教的這個無漏的定?根本更難,得不到的。“雙運般若但言論”,止觀雙運,我們說修 定的話,先是修止。把心定下來,然後再定下來之後,修觀,當你修觀的時候,止的成分 要減下去。當你修止的時候,觀的成分要減下去。總是一個強一個弱一點,有所偏。等到 你修得成熟以後,修止把觀就帶起來了;修觀,定也帶起來了,兩個能夠雙運——就是平 均地一起起來了,這個是修禪定得了成就的最後一個階段。那麼你說要“止觀雙運”這個 高級階段的般若的出現,那你沒有戒的話,這是空話。“但言論”,只是嘴上說說而已。 實際上做不到的,所以說你止觀雙運也好,要得勝義的般若也好,你沒有戒的話,這是空 話!只是紙上談兵,根本是作不到的,不會出現的。 下邊說三者關係。沒有別解脫戒,攝善法戒就搞不成。這六度都不成功;六度沒有的話, 饒益有情戒也搞不成,菩薩戒裡邊基礎就是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有了之後,能夠饒益有情 ,攝善法戒能夠搞起來。攝善法戒——六度是完成自己的功德,饒益有情戒全部是利他, 不是為自己了。自利的功德沒有的話,你要想利他——饒益有情呢,那也做不到的。“自 行不能全六度”,自己菩薩修行,六度的攝善法戒假使不能做好的話,“別餘善法多苦集 ”。那麼你其他做一些好事,就是六度以外的,“別餘”,“別”就是除了六度以外的那 些善法,都是有漏的。“苦集”,這個我們學過《俱舍》知道,苦是果,集就是煩惱跟業 。從煩惱起造業,造業之後感得這個世界苦的果。這個都是有漏的流轉的因,因跟果。那 麼你假使離開六度波羅密多,六度是波羅密多、到彼岸,你離開六度到彼岸行的善法都是 世間的善法,都是流轉生死的苦集二諦。 所以說在下邊,我們在黑板報上寫了一篇文章,希望大家看看,不曉得你們看了沒有?有 些人他說行菩薩道,對修持不重視——只要利益眾生就可以了,自己呢,修行的事情可以 放下。我們以前也有這樣的人,寫這篇文章就給他看一看:你自己的善法都沒有修成,你 要想去利眾生,最多是一個世間善法,不會成菩薩行的。菩薩道是要出三界、證菩提的, 那你這樣子的,自己的功德都沒有,表面上作一些好像是利生的事情,好像是利益眾生的 事情,但是呢,根子上說,都是苦集二諦的東西,有漏法,流轉生死的東西,不能出三界 的。 “臨陣無兵工無器,饒益有情何所依”。“臨陣無兵”,打仗的時候,兩軍相對、要展開 的白刃戰的時候,你刀沒有帶,那你非死不可啦。人家要展開白刃戰,大家短兵相接了, 你說你沒有帶刀,你怎麼辦?那就是說這個敵人是什麼?貪、瞋、癡、煩惱。煩惱現前的 時候,我們用別解脫戒把它對治了,你沒有別解脫戒對治的話,等於打仗沒有武器的,你 打什麼仗呢? “正知正見現前”,就是別解脫戒提起來了。“工無器”,你要饒益有情的時候,你自己 要有六度的方便。你沒有這個方便,等於說這個木匠沒有鉋子、斧子等工具,你做什麼東 西呢?做不出來的。沒有工具,你做不出東西來的。工匠都有工具的,木匠有木匠的工具 ,鐵匠有鐵匠的工具,乃至現在的機器廠,那有很多的機器的,工作模具等。你這些沒有 的話,產品怎麼出來呢?出不來的,那就是自己六度沒有的話,你要想饒益有情的效果是 達不到的。 “饒益有情無所依”,那麼你要想饒益有情呢,沒有依據的。工具沒有,產品不會出來; 打仗的時候武器沒有,不會打勝仗。那麼你饒益有情的前面兩個沒有,怎麼會產生一定的 效果呢?不可能的。“以世間知見利他”,那就是前面說的,是苦集、有漏法。“何所依 ”,你這樣子利他,“眾生莫不懷疑恐懼”。我們說一般人呢,你突然和他特別親近,他 要懷疑的:你為什麼對我那麼要好?總有所企圖。菩薩他對你要好是無私的,他饒益有情 戒是以別解脫戒為後盾的,他使人家不懷疑的。你假使說沒有前面兩個,你突然對這個人 特別要好了,他總是想起你要打他什麼主意,要害怕你的,對你懷疑的,不會相信你的, 甚至於逃避你,當你是個壞傢伙。哈,你為什麼一下對他那麼要好啦? “持聲聞律舍劣心,攝善悲懷饒益行”,這個就是說我們行菩薩戒的時候,是不是聲聞的 別解脫戒不要持了?有的人說這是二乘的戒,我們不要他,菩薩戒是大乘戒。這個,我們 說依宗大師的抉擇,聲聞律是要持,但是聲聞的心不要有。什麼叫聲聞心?自了漢的心, 單為自己了脫生死,不顧一切眾生的苦惱的。聲聞律是斷煩惱的,我們煩惱不能不斷,但 是二乘自利的心不能有。所以聲聞的律是要持的,但是二乘的下劣的心——只是自利,自 己了脫,不度一切眾生的心要舍掉。這是菩薩要做的,不是一概地排斥了,聲聞律也不要 了。所以說有的人認為行菩薩道,比丘戒持不持沒有關係,不是菩薩戒有開性罪的嗎?什 麼時候開性罪?什麼菩薩可以開性罪?都是有標準的。你不是那個人,不是那個因的話, 不能開,要持。我們昨天講的,一個門,該開的時候開,不該開的時候就是要關。這是持 戒的一個開遮持犯。你不能說永遠開在哪裡,那個不要緊的,沒有關係。沒有關係,你東 西都偷完了,怎麼沒有關係呢?功德財都偷完了,你還怎麼修行呢?所以說聲聞律是要持 ,但是聲聞的下劣的自利之心不能要。 “攝善悲懷饒益行”,那就是說,前面是別解脫戒,別解脫戒要持,但是二乘的心不要有 。下邊的攝善法戒就是六度,“饒益行”,就是饒益有情戒。這個都要作,就是說這三聚 淨戒不能偏,依順別解脫戒為基礎,攝善法戒是完成自己的功德,饒益有情戒就是悲懷利 他,為眾生,一切眾生都當父母地度他。這個就是菩薩戒的三聚淨戒,不能偏。而基礎還 在別解脫戒。那麼我們這裡講的別解脫戒,律海十門重點是別解脫戒。要持別解脫戒,能 夠持成就。成就別解脫戒有什麼方法呢?有方法的,修行都有辦法的。你說別解脫戒好, 你就是持不了,怎麼辦呢?有方法。下面就是介紹如何把別解脫戒持好的一些方便。 “具足律儀戒因緣,此中分別十一支”,佛教是緣起論者,這裡又看出來了。要把這個律 儀戒具足地持好,也要有因緣。這個因緣,我們把它分別成十一支,十一個支分。你這十 一條做到了,別解脫戒決定具足;反過來說,這十一條做不到的話,別解脫戒就不能具足 地持,甚至於會退——會退道。那麼下面就是修法了,這十一條我們一定要把它搞好,那 麼你這個別解脫戒決定持得好。 第一個,“菩薩如如善串習,利生無障佛加許”。菩薩,這裡還是講菩薩戒,因為這段文 字是從菩薩戒裡引過來的。這個就是受了菩薩戒的人——菩薩,把這個好好地串習,就是 把它搞熟練,實際上多多地修,就是多多地實踐、多多地修,把它串習得精熟的話呢,那 麼“利生無障佛加許”。你利生的時候不會有障礙,佛也給你讚歎,加持你,“加許”就 是認可你了。那就是說,如果菩薩要具足別解脫戒的話,他做利生的事情呢,不會有障礙 ,而且佛還讚歎、加持他。這就是別解脫戒跟菩薩戒的關係。下邊是小字。“宏法利生之 阻力多由不順律儀起”,這個很重要。宏法利生碰壁了,你自己檢查自己對戒律是不是有 不順的地方。一般說,你如果持戒的話,護法菩薩會加持你,戒的威力也可以把你的障排 除。那麼假使你在宏法利生的時候,碰到許多的阻力,那麼你檢查的就是自己戒是不是不 清淨,戒不清淨的,障自然會起。那麼這裡是強調要把戒持好,持清淨了,然後利生的事 情才能夠無障,可以做成功。這是總說,要具足律儀的因緣十一支,下邊就是十一支要說 出來了。 第一是“不顧過去諸欲境,厭棄在家荊棘林”。過去的那些五欲的境界不要去回顧它,不 要去顧戀那些過去的事。出了家之後,把過去的東西都舍掉了,那你再也不要去留戀過去 的事情了。有的人出家之後感到生活上不順,尤其是害大病的時候,就感到還是家裡好, 家裡有人照顧什麼什麼的。這個念頭一起就危險了,那就是說弄得不好會還俗的。那麼要 克服這個念頭呢,我們就要修這個法。過去的那些五欲境不要去顧戀它,“厭棄在家荊棘 林,輪王寶位如草穢”。在家,那個家庭,在家的一些生活,跟對著荊棘林一樣,到處是 刺,一碰到身上刺一痛,一碰到就把你皮刮破,沒有一個安樂的地方,這個要厭棄。在家 的家庭生活也好,社會上的那些也好,都是荊棘,對你是有害無益的。這個厭棄,要厭離 它,要棄舍它。 “輪王寶位如草穢”,輪王的寶位,我們說在世間上,最高的權威、地位、財富、享受就 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他是統一四天下,人間的他可以管,全都可以統治。同時有七寶, 就是財富也滿足——金銀琉璃寶,伺侯的王妃也是最好的,那麼這樣子在人間的享受最高 的,轉輪聖王,我們也要把他看得跟草一樣,跟穢(大小便)一樣。這裡邊我們已經講過 了,我們是自己出了家之後——出家都是人間出家,天上不能出家的,只有人能夠出家, 人也是三洲的人,北俱盧洲沒有。那麼人間最高的享受就是轉輪聖王了,要把這個也看得 像草一樣,像大小便一樣,那才是真正把出家的心堅固了。如果你感到在家有很多溫暖的 地方,出家是辛苦,很困難,這個心一起就完了。你要把在家的那些享受看作是草,看作 是大便,那你就不會再去留戀了。 那麼這裡邊就是說兩種了,一種是那些享受的東西,“外物”就是財產、妻子兒女之類, 一種是內心的煩惱。要把享受的東西——資財看得像草、爛的草一樣,就是垃圾一樣,垃 圾都是丟的東西,哪個再去把它撿起來?沒有的。撿垃圾的人還是有,他是撿那裡邊值價 的東西,真正不值價的東西他不要撿,也不要的。要把那些享受的東西,就是享受的那個 資財、妻子兒女之類的,看作是一個丟掉的垃圾一樣。丟就丟了,哪個還要再去拿起來嗎 ?所以要把它看得是草一樣。那麼那個煩惱、貪心呢,要把它看得是大便一樣,這是最髒 的東西了。貪心是最髒的東西,大小便一樣,屙的大小便再把它撿起來的人,恐怕沒有的 吧?這個東西,你說貪心,出了家之後把在家的貪心放棄了,你說再把它拿起來,再去享 受,起貪心。哪個把大便撿起來放在口袋裡?你和神經病差不多!要把輪王的寶位,人間 最好的輪王的寶位,看成草一樣,垃圾一樣,看成大小便一樣,就是把輪王的享受的東西 看成是糞勺、垃圾一樣。那些享受的貪心看成是大小便一樣。這樣子你再不會想過去的事 情了。你總不見得比輪王再高吧?輪王的東西尚且要把它看得是這樣子的討厭,你自己那 個家庭有什麼了不得?一般出家的人,輪王出家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了,其他的都沒有,都 差得很遠。有些人要飯出家的也有,那你比起來簡直不可說了。那麼,這些過去的欲呢, 小小的欲就不要去貪了。輪王的寶位的那些東西尚且看成這樣子,你自己那麼微小的五欲 有什麼可貪的呢?要把這個看透了,還俗的心就不會起。 那麼另外還有一個,“不樂未來諸欲境”。過去的欲是丟了,出家了、修行了,未來?出 了家後,我們說增上生、決定勝兩種,等到你把煩惱斷掉了,那就是決定勝——證涅盤。 如果沒有斷掉煩惱之前,你是增上生——生人天,那麼就是說,出了家修行了,過去的輪 王的寶位等等都舍掉了。出了家之後,過去的東西都不要了,未來的卻還要想。我們說難 陀,這個難陀的公案大有這個教育意義,海公上師不厭重複地講,我們也要多講幾遍,可 能新來的還沒聽到過: 佛回家之後來度他父王了,父親很高興,他就鼓勵那些釋迦族裡、王族裡的人都出家。這 時候出家的很多,阿難等等都是佛的堂弟之類都出家了,還有一個難陀。我們說難陀跟提 婆達多,他們從小是佛的堂兄弟,都是有三十一相(佛有三十二相,他們有三十一相), 氣力大得不得了。難陀有一次在街上走,有一頭大象擋路,他就一拳打過去,把象打死了 。提婆達多看到那頭大象擋他的路,就跑過來,把象一拉,拉到另外一條路上。後來,釋 迦牟尼看見路上一個死的大象堵起了——過去的路很窄,不象現在有幾十米寬的公路,車 子都跑不過來——就把象抓起來,一扔,扔到城外去了。釋迦牟尼佛的氣力比他們還大。 但是這個難陀氣力也不小。難陀有三十一相。 那麼這個時候呢,很多釋迦族的人出了家了。那個難陀,他有個妻子叫孫陀羅,非常漂亮 ,他不想出家。有一天佛去托缽,佛觀察他的因緣成熟,要度他了。佛托缽到難陀家裡, 難陀正在給他的孫陀羅畫眉毛,畫了一半,聽見佛來了,難陀對佛還是很恭敬。他說,“ 佛來了,你等一下。他來托缽,應供嘛。我把他的東西一放,我馬上就上來”。孫陀羅說 ,“你趕快上來啊,我眉毛還沒幹你就要上來的,不能太久的”。他說:“一定上來。” 結果呢,難陀下去了之後,把佛的缽接過來,把最好的飲食放好了,就把缽還給佛了。他 想好上去畫眉毛去了,結果佛呢,不接他的缽,走了。佛在前頭走,難陀呢,拿著佛的缽 ,又不能說擺到家裡去——不行的——只好拿了缽跟在佛後頭走。佛呢,盡走盡走結果也 走到他的那個精舍裡去了。難陀也進去了,難陀進去了之後,缽擺在裡邊交給佛,想去了 。佛說“你剃頭,出家”。難陀實在不想出家,他想:“家裡的女人等他,畫眉毛的,怎 麼出家了,不行的”。但是佛的威光大得很,他在佛的面前不敢說不出家,硬了頭皮就把 就把頭剃掉了。剃掉了嘛出家了,出家修行了——哪裡修啥行呢?一天到晚想他的女人。 那麼他總是想機會要逃跑回去啦。但是佛的威光大,他也不敢當了佛面前跑,只好賴在裡 邊。 他們要值班的——去乞食時精舍裡邊要一個人值班,那麼這次輪到他值班了,他說,“對 了,這個值班,他們都走了,佛他們都乞食去了,我可以溜了”。他就把門關關好,他這 個心還是好的——東西怕人家偷了,把門關關好。他想門關好之後他好跑了,關了東門西 門開,關了西門東門又開,關不好。關來關去時間耽擱很久,他說:“乾脆不要關了,東 西偷掉了我賠好了”。他也是一個王子,他說:“我賠得起”。他就這個門不關就走了。 走了之後,他想佛去乞食,他們一大批比丘呢,都是走大道,這時候很久了,佛快回來了 ,他說:“他們走大道回來,我走小路”。他就去走小路去,走了一半,偏偏碰到佛走小 路來了,佛說:“你幹啥啦”?他不好說了,只好老實說了,他想他女人。佛說“你想女 人,可以可以,你回去,我以後有辦法,你先回去再說”。後來過了兩天,佛說散散心, 就帶他遊覽去了。來到一座山上,有一棵枯樹,枯樹上邊一個老的癡的猴子,老得來牙齒 掉了,眼睛也看不到了,耳朵也聾了,這麼一個在樹上坐在那裡。佛就指指那個猴子看, 他說“你這個猴子看到沒有”,他說“怎麼看,看到了”。佛說“這個猴子跟你那個孫陀 羅夫人比比怎麼樣”?他說,“這個怎麼好比呢”?他的女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這 個猴子是又老、又瞎、又聾,毛都掉了,牙齒也沒有了,這麼怎麼好比他的孫陀羅夫人。 這個不好比,不好比。佛說,“你好回去了”。 回去之後,佛過了一天帶他到天上去。他就看到很多天子都是天女圍繞了。他們來到一個 地方,很多天女沒有天子,難陀就問佛了,“怎麼這個地方沒有天子,只有天女呢”?佛 說:“你自己去問”。難陀就去問了:“你們那些地方都有天子,天女圍繞。你們這麼多 天女怎麼沒有天子”?那麼天女說:“哦!那是人間有個難陀,他出家了修行了,將來升 天,就升到這裡,我們在等他”。這是很快的,人間幾十年,在天上呢?我們學過《俱舍 》就知道,天上一會兒工夫。難陀高興得很呢:“我就是難陀哎,你們伺候我好了”。天 女說:“不行的,你這個身體臭的,還沒有生到天上來。現在不能去,你快回去,回去以 後,你命終以後就生這裡了”。難陀很高興,那就是持戒精進,升天嘛,就是這個,為了 未來的欲持戒修行的,這個也不要。那麼難陀的公案就再講下去。 難陀就這樣子持戒精進——他將來為了升天,目的還是天女。過了一段時間,佛又帶他去 遊了,這下游地獄了。遊地獄之後,又看到地獄各式各樣的苦,苦具,刀山什麼都有。還 有油鍋裡面煎罪人的,油鍋裡煎,獄卒把他用叉子叉起,往油鍋裡丟,裡面滾,叫喊的那 個樣子。一會兒工夫,只有骨頭了,什麼肉都爛掉了,都化掉了,燒熟了,燒爛掉了,都 垮下去了。看得很可怕。跑到一個地方,一個鍋子,沒有罪人的。獄卒旁邊空站在那裡, 難陀就問佛了:“這麼什麼原因啊?”佛說:“你自己問嘛”。他就去問了,“他們都在 把罪人叉進去煎,你們這個鍋怎麼空在那裡沒有事幹哪?”他們說,“哦!這個樣子的, 人間有個難陀,他為了天上享福出家修行,他將來死後就到天上享受,享受好了之後呢, 天福享完了,就到這個油鍋裡來了,我們等他”。地獄裡的時間更長了,天上享福多少年 ,一下快得很,他鍋子的火都架起來了,就等他來了,來受。那個難陀再也不敢說我就是 難陀了。一說的話,把他叉進去,不得了。趕快,來不及就跑掉了。這樣子他就是心定下 來了,就是修行不是為了貪未來的欲了。 那麼這裡是說了,“不樂未來諸欲境”,我們出家人修行,不是為了將來貪那個天人的果 報。“天魔王宮虎豹穴”,天上最殊勝的就是他化自在天,也就是魔王的宮。我們說五欲 最好的地方,就是他化自在天。欲界就是須彌山,四天下,東南西北洲,上邊是四天王天 ,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最高的一層,那就是五欲最高的 一層。所以說天魔王宮呢,“虎豹穴”,好像虎豹的窩一樣,裡面就是有了這個享受呢, 最最好的享受都在這裡,但是有鬥爭,跟虎豹住在一起一樣。做國王的人,都是提心吊膽 的。他雖然享受是最好了,但是跟鄰國一打仗的話,如果打敗了,頭就砍掉了,就完了。 如果國家裡的大臣造反,他也是頭砍掉了,把家宅都抄了,妻子兒女都給人家或者是殺掉 了,或者是配給人家作奴隸,作什麼去了。那這個東西,“虎豹穴”,都不離鬥爭,所以 說這個也不要,過去的固然不能貪戀,未來的也不要去追求。 “意樂清淨無依住”,意樂清淨,就是我們的發心、意樂也是求解脫,不是為了貪著五欲 的境而持戒。無依住,依解脫而住,不要依靠這個五欲而住。就是對過去的欲境不要去貪 著,不要留戀,未來的欲境不要去希望,貪戀。 那麼現在的呢?現在的什麼?利養恭敬。“不樂現在諸欲境,國王長者利養尊”,現在的 五欲,出家人嘛,現在就是最高的利養是什麼呢?國王長者請你去了,拿最好的東西給你 吃,拿最好的東西供養你。這個也不要去貪著,這個當下能夠看破很難了。有的人供養了 一點錢,紅包一上來,高興得不得了。我在解放前看到過一個趕經懺的,趕了一半,散包 子了。散包子嘛,本來是他們辛苦了,給他們吃。他拿了個包子,很高興,就“呸,呸, 呸”,很高興,當然不是馬上就吃了,總要念完了休息時候再吃。他拿了包子,我看他勁 “呸”,那就是說心裡很滿意,“啊!那個包子來了,今天好大吃一頓”。這個不要貪著 ,這個小小的包子有什麼呢?國王長者的利養那比這個超勝多了,要看成什麼東西呢?“ 反吐”。反吐就是嘔出來的東西,你再好的飲食吃到肚子裡邊吐了,那吐出來的東西你說 再吃下去吧,死也不吃,那東西臭得很,樣子也不好看。哪怕你是沒有吃下去,色香味觸 都好,但是吃下去了,經過你牙齒一嚼,吞到肚子裡去,再吐出來呢,那就是變得來再也 不想吃了,那個味道也不好聞。“反吐不食”,“反吐”,吐出來的東西你再也不會吃了 。你也不會去嘗一嘗,味道也不嘗。不但不吞下去,嘗嘗味道好不好?也不會嘗,哪個把 自己吐的東西“嘗嘗看這個味道好不好吃呢?”不會有的,都來不及掃掉它了。 “在家對境舍貪著,出家永棄不少遺”。在家的,他五欲境不能舍離,那麼對境的時候, 要把貪心去掉。事情不能避免,但是不要生貪心。而出家的好了,他就是乾脆了,“永棄 ”,永遠拋棄,拖泥帶水一點也沒有了。“不少遺”,一點也沒有剩下的東西,那就是說 呢…… (……4A開始)這樣的人,他出家之後,這個廟蹲蹲,不如法,那個廟住住,很辛苦,我 們國內的幾個地方,漢地的廟、重要的叢林都去過了,藏地的廟也去嘗了一下味道,藏地 的更辛苦了。他們不象我們漢地的叢林制,吃飯自己搞,自己花錢,衣服自己備,學法還 要供養他的師父,藏地以前就是要搞金子供養的。這個,看過《密勒日巴尊者傳》的就知 道了,供養東西,你少少地供養十塊錢,拿不出來的。那麼你要真正有福報才能學到法。 我們就是有這些人,到那裡去第一藏話不懂;第二,生活的費用都負擔不起,何況供養呢 ?所以不行,到處不行。想來想去,最溫暖的是家庭,回家去了。這個就沒出息了。想想 過去的欲境,跟現在一對比呢,就完了。那就是要過去的欲境跟大便一樣地討厭,那就不 會回家了。未來的,就是天魔王宮。現在的就是“反吐”,吐的東西不能再吃了。 那麼這就是過去未來現在的五欲境都要舍離,不能起一點貪心。你這樣的心有了之後,出 家的心就穩了。如果這個心生不起來,不曉得你哪一天總是要變相的。或者是這一輩子變 相了,回家了,或者是下一輩子升天去了,享受去了。我們記得無著菩薩、世親、師子覺 他們三個,好像三個人以前講好的,哪個先走,他來報信,到什麼地方的淨土去了。結果 有一個人他先走,走了之後,不報信,升了兜率天,沒有報信。後來他們有人去看他呢, 看他在那裡享受五欲,忘記掉了,那就是可惜了——修行的目的不是到天上去享受的。那 麼,這個善巧呢,就是對過去的、未來的跟現在的那些五欲境要這麼地觀:一個是當草、 大便地看,一個是當天魔虎豹穴地看。你人進了老虎的、豹的洞裡邊,你不死哪個死呢? 當然要死的。天魔王宮的危險性有這麼大。 我記得一個公案,這個不是佛教的,是海外一個國家的故事。有一個國王,有一個人很羡 慕這個國王,吃得也好,穿得也好,權威又大,侍候他的人又多又漂亮。他就天天想,國 王的地位好,很羡慕。這個國王看著那個人說:“你羡慕我啊?我的位置你坐兩天試試看 吧。”他就在國王的王位上搞了幾天,正在享受很高興的時候,頭一抬,一把劍直的掛在 上面,一點點小繩子系住的,隨時有掉下的可能。“哇”一看,嚇得不得了,“你王位上 一把寶劍作什麼?”國王就說:“你坐這個位置時時刻刻有生命危險,打仗起來,敗了就 殺掉了;老百姓造反你也被殺掉了;宮裡邊太子要奪位,把父王殺掉也有的。我們中國歷 史也有,死的可能性很多。就是那麼危險,你認為好啊?”這個人才覺悟了,這個也是同 樣的意思,不要去貪那些。 第四個,“身心堪寂”。“四者身心樂遠離”,第一個就是說把五欲的心抓住,不管過去 、未來、現在的都不要有,這個比丘才當得穩。那麼你不貪五欲之後,一天到晚跟人家談 些雜話行不行?這個也不能得道。第四呢,身心要“樂遠離”。遠離世間五欲,遠離那些 雜染。“依止律儀喜足生”,他依別解脫律儀,這裡說是七眾,重點還是說比丘。他依持 戒呢,假使受了二百五十戒,他依戒而行持呢,不但不感到苦悶,感到很舒服。“喜足生 ”,很高興,感到滿足,這個對持戒有喜足的心,才是對戒可以說穩得住。假使你說戒羸 ,對戒感到麻煩,不想持了,那你遲早還俗了,甚至於破戒。所以說對戒、持戒感到喜足 、很高興,“啊,我這個戒很好,很殊勝,很滿足”,那這樣子才能夠穩得下來。“獨處 靜居堪寂味”,他不要跟大家、鬧市裡不要呆。“獨處”,遠離世間,這個“獨處”不一 定是一個人,就是遠離世間的困擾之處。“靜居”,清淨的地方住。“堪寂味”,在這些 地方就跟定相應了,“堪寂味”就是跟定相應。 “行想慎觀顛倒境”,行動思想要隨時隨地正知正念觀察,不要起顛倒。這個顛倒的境呢 ,要看它的過患,這裡小字是“不見五欲過患”。所謂顛倒境就是看不到五欲的過患,就 是顛倒了。那你隨時隨地要警覺,要看到五欲的過患。這個身心要堪寂,就是身心要遠離 五欲,這個是要。我們說有的出家人,他身體是出家了,二百五十條戒也受了,但是心裡 想的都是財色名食睡。財色名食睡那個東西,世間的,地獄五條根呢,跟在心裡纏著放不 掉的話,那這個戒是不穩固的。 這裡我們要附帶說一下,你們受戒了,海公上師經常講這個公案,你們受戒清清淨淨,每 一次受戒前面的開示都給你們講清楚,那麼受戒的時候人也少,不混雜,腦筋裡糊糊塗塗 的沒有。其他地方就不一樣了,幾百人還是少的,兩三千的都有。時間又這麼短,在裡邊 吵吵鬧鬧的,人多就不可避免地沒有安靜了,那麼裡邊什麼事情,哪有工夫給你們兩三千 人都講清楚呢?都搞得什麼事也不知道,一天到晚就是,受戒嘛就打齋了,今天吃齋就是 饅頭包子,明天是什麼?豆腐、烤麩了這些。等到持戒的時候,人家在上面問什麼什麼“ 能持否”?他心裡想“饅頭包子能吃否?” “能吃!” “麵筋烤麩能吃否?” “能吃 !”好幾個能吃。糊裡糊塗,這個戒受好了。海公上師經常擺這個公案,什麼能吃能吃, 胃口好嘛。這個也能吃,那個也能吃,好了,戒律哪好去了?這樣受什麼戒呢?所以說這 個就是受戒要清清楚楚的,到底能持不能持自己要想一想,這條戒能不能持,能持那就對 了。 “第五者言思習清淨”,前面是身心要遠離五欲,這個就是自己的思想跟語言不要去思惟 那些惡尋思,或者是雜論,世間的雜亂的話不要隨便,不要亂說。這個我們很難避免,那 個嘴啊,生在那裡它就愛說話。說的話呢,就是愛說那些煩惱習氣的話。我們再重複那個 公案,那天跟他們講的。兩個比丘開始講,討論經論,旁邊天人畢恭畢敬地聽他們,後來 慢慢慢慢就是家常了,不要聽了,走了。再後來呢,煩惱事情了,鬼在吐口水了,“唉, 你們兩個人講這些東西”,“吐吐吐”,口水吐他。我們說話,所以說散閑說話不要多說 ,說到後來會轉題的,說到那些煩惱事情去了。有的人就是看了電影,什麼都會來了,這 個不能談。看電影看錄影之類的,對我們修行是有妨礙的。思想,那更要惡尋思不要起, 那麼語言呢,要少說話好些,要說就說清淨的、出離的話,或者是經上的話。最好是討論 經論,自己學過的東西大家互相討論,這是好的,其他的散閒雜話就最好不要說。言論思 想要清淨,不要起那些雜穢的語,惡的尋思。惡尋思是什麼?就是貪那些東西。 “雖處雜眾不染紛”,雖然在人多的地方,也能夠心不染汙,“紛”就是心亂掉了。我們 看以前一個報上一個報導:說斯里蘭卡來了幾個比丘,到我們這裡來一個代表團,當然要 招待他們了,招待他們看什麼?看什麼戲啊、什麼歌劇啊,不曉得什麼東西,反正記不清 楚了。這是很早的時候。結果呢,看了之後呢,人家就注意了,到底他們這幾個比丘看怎 麼樣,就看到那幾個老比丘動也不動,臉色沒有動,看了等於沒有看到一樣,實際上不在 看,在用功。那個年輕的比丘呢,臉上很高興的樣子,那心已經入了那個境去了。這個有 道沒道馬上就看出來了。我們說在這些地方,心不亂掉,那就是很難做到的。看上去歌舞 娼妓的地方,心不亂,這個考驗,老比丘真正有功夫的能考驗一下,一般年輕的人呢,下 染缸了,就壞掉了,不能考驗的,不要隨便去考驗。那麼在這些地方不染汙也不昏,不昏 亂,心不亂掉,就是不著境生貪。亂就是著境了,生貪了,看了個戲,“啊”,高興的臉 現出來了,那就著境了,貪心生出來了,那麼“紛”就是說——“心散無主持”,心亂掉 了,沒有主持了。 “偶一失調能速知”,假設萬一你,“失調”,就是說搞錯了或者起一個惡尋思或者是一 句話說錯了,這樣子要警覺,“速知”——馬上回過來,不要跟著它跑了。馬上起正知正 念起來,安住正念,不要再跟著那些雜念跑。“深見過患猛利悔”,那麼要深深地看到這 些的壞處,要猛利地懺悔。如果不見過患的話,你就不會收住你的心,“反正起一個惡尋 思,也沒有什麼關係的”,心裡想一想,也沒有行動,人家也不知道,身口也沒有做那些 不好的事情。或者說兩句話,說過就算數了,沒有關係,那就完了,那就是越來越多。你 要知道他的過患,那就是可以把它制止,慢慢慢慢少下去。深知過患之後還要猛利懺,起 了這個念頭,不好的要懺悔,說的壞的話更要懺悔,這是貴在平時練習,平時要看過患。 凡是做那些不好的事情,第一要見它的過患。當下起什麼壞的作用,對你修行起什麼不利 的方面,再看以後的果報又如何。這是看到它的過患之後,不敢,就不敢說了。如果不知 道那些過患的話呢,肆無忌憚,無所謂。犯戒一樣的,看到犯了這個戒,將來墮在哪裡, 受什麼苦。 昨天我想起,以前好像《僧護經》裡邊的。他在僧團裡邊散果子的時候,對他的師父有偏 見,多散了七個,結果後來地獄裡面受了很多的苦。最後呢,生到餓鬼裡去。他受了餓鬼 的身呢,地獄苦固然是出離了,但是有七個鐵丸子從他的口裡吞進去又出來,出來之後又 進去。鐵丸子是燒熱的,吞進去當然焦頭爛額,把腸子都燒焦了,結果他的業報呢,吞下 出來之後又好了,好了之後呢,第二個鐵丸子就又進去了,不斷地受苦,這就是七個果子 受那麼大的苦。常住三寶物,所以把三寶的東西一定要看重視。這篇好像就在這裡。執持 三寶物,要羅漢、須陀含,只有講因果的才能管、做三寶的管事情的人,否則的話要懂因 果的、知律的。假設不懂因果,不知律的,不知好歹的,把常住的東西亂用的話呢——愚 癡波羅夷,這是很危險。 “六者自尊不輕蔑,自許凡夫下劣輩,聞諸菩薩難行事,猛勇勤修令漸能”,這個就說菩 薩戒了,當然我們別解脫戒也可以說。這些戒,有的人認為這個是佛在世時那些利根的人 持的戒,我們現在是二十世紀快進入二十一世紀了,太空時代,這個戒不適合、要改,不 要那麼艱苦地,不要持了。要自己生自尊心,不要輕蔑,不要說自己是凡夫,持不了戒的 。這個心不要起,“不輕蔑”——不要看輕自己。“自許凡夫下劣輩”,自以為我是凡夫 ,末法時期的有情,這個我做不到的,這是佛菩薩的事情,我們做不到的,不要做了。“ 聞諸菩薩難行事”,聽到菩薩難行能行的事情,你們受菩薩戒,有些人燒個疤都捨不得, 你看怎麼發菩提心,怎麼發呢?有的人把頭上燙了幾個疤,那麼要發心,這是要代眾生受 苦,將來要行菩薩道,是發一個願作這麼一個標誌,這是可以的,那麼手上燒一些做一個 象徵性的也可以。一點都不敢燒的,那太沒有勇氣了,將來你菩薩行怎麼行呢?我們說菩 薩道有些事當下是做不到的,並不叫你做,但是發心要發起來。你心都不發的話,永遠做 不到,這是等流果,等流果的同類因沒有的話,等流果起不來的。那麼開頭,菩薩戒如此 ,我們別解脫戒也一樣。別解脫戒,不要看了這個很難行,二百五十條戒,把我捆都捆死 了,我們只要持個五戒就夠了,現在末法時期差不多了,可以了,這個心不要起。二百五 十條戒都是保護你的鎧甲,打仗的防身的鎧甲。你不要這個東西,敵人武器來不是把你刺 死了嗎?這是保護自己的,越多越好。 菩薩難行的事情,“猛勇勤修令漸能”。雖然現在做不到,也要發願將來一定要做到,這 個願要起來。“不畏難”、“不苟安”,勇猛勤修就是不要怕困難,勤修,不要“苟安” ,“苟安”就是推到明天再說吧。這樣子“令漸能”,慢慢慢慢做,就是能夠現在做的。 這裡是說菩薩戒,我們說別解脫戒一樣,能夠現在能夠實行的,馬上做起來,實在做不到 的,就發個願,將來一定要做到它。那麼能夠達到做到持戒的資糧、因緣把它積集起來。 你說我將來要做到,發個空話,那也沒有用的,就是要積聚那些做到的資糧,那就是積極 地行動起來。即使現在做不到,發願將來要能做到。菩薩戒如此,別解脫戒也是這樣子。 因為很多現在認為別解脫戒是過時了,很難做到。的確有些微細的是難做到,但是我們要 發願,總是將來要有個條件能做到。同時積極地在積集這些條件,準備將來能做到它。否 則的話,你永遠就不做,永遠做不到。 第七,“七者調柔觀己過,不伺他非不放任,悲心補救無損惱,令彼舍惡發菩提”。自己 持戒了不要看不起人家——“這個人不持戒”。“調柔”、謙虛,固然有自尊心,但是不 淩蔑於他,這個是不要看不起人家。自己持了一條戒,就“你看這個人,他這個都做不到 ,你看這個要不得”。就看不起人家,你自己呢?你現在這輩子固然是能夠持一個戒,你 前輩子呢?也做不到的,那你慢慢做到了,他也慢慢會做到。“觀己過”,假使碰到一些 不順的事情,要看自己的過失。你做了很多好事,結果碰了一鼻子灰,你要怨人家了。不 要怨——你過去業報。你現在碰鼻子了,肯定是過去作了一些不好的業,那麼你碰到現在 不好的果。這個不好的果不是人家給你的,是你自己給的,那怨自己、看自己的過失,不 要怨人家。有的人他發好心,菩薩道或者別解脫戒,發了個很猛利心要持了,結果一持的 話,碰了好多個鼻子灰,他就不高興了,看過失了,甚至於想要退了,這個就是不明因果 了。要知道碰到一鼻子灰的話,都是過去的惡業感的,那正因為自己過去沒有持戒,所以 造了惡業,現在碰了一鼻子灰。如果你再不持戒的話,將來的灰還要碰得更多些。那趕快 要持戒。“調柔”不是看不起人家,碰到不好的事情要看自己的過失。 “不伺他非不放任”,“不伺他非”就是不要看到人家的過失,也“不放任”,也就是說 他是個犯罪的,或者是個破戒的人,我不去管他、不教育他了,“不放任”就是不放舍他 。即使地獄的有情,他還有佛性,所以不能把他放掉。我們發菩提心,是不缺一個有情的 ,不能說“地獄有情我不度的,他們太壞了,十惡不赦,我只度其他的幾個道”,這個不 行的。一個有情也不能舍,這個才叫菩提心。如果有一個有情不度的話,那就不圓滿,不 是菩提心,也成不了佛。別解脫戒一樣的,別解脫戒我們在傳戒的時候也說的,遍法界的 有情,情非情器界,都要起持戒的心。有情當然是要起持戒的心——不偷盜、不打他、不 罵他、不去殺他等等,那麼非情呢,我們說草木也不能隨便砍掉的,這是對情非情,都要 把持戒的心遍滿十方的情非情,然後這個持戒的力量才充裕。某些地方持,某些地方不持 ,那是叫“留限”,有留限的就得不到清淨的戒。有的人就說“我人是不殺的,動物好的 也不殺的,蛇、老虎那些要害人的,我要殺的”。那你殺戒持不了的。有些人認為是我某 些地方我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某一個事情來了,我就要怎麼樣子了,那個都是留限,都是 不完整。真正持戒都要遍一切時一切處,都要做到這樣子,那才是真正的持戒。 “悲心補救無損惱,令彼舍惡發菩提”,要起大悲心,他有假使不對的地方,觸犯你的地 方,不要去懷恨在心。“無損惱”,“損”就是損害他,“惱”就是使他心裡不高興,就 是不要去罵他,不要去責備他。而要悲心補救,起悲心來挽救他。他做錯事,要如理的方 便把他出罪,能夠使他不繼續犯下去,而不要一味地呵斥人家,責駡人家。當然了,要調 伏的時候也得要用一下責駡跟呵斥。我們也呵斥調伏,戒律也有,但是心裡起慈心、悲心 ,並不是起瞋恨心,這個要知道。“令彼舍惡發菩提”,目的就要使他舍掉那些惡事—— 煩惱、造惡、犯戒、惡行等等,舍掉,發菩提心。那麼這裡別解脫戒呢,發出離心,這是 都可以通的。那就是說,對那些犯戒、不如法的人,不能是恨他或者是一味地呵斥他、責 駡他,應當起悲心補救他,救他,治病救人嘛。病是要救的,但人呢,是不要恨他的。因 為我們說,人做壞事都是煩惱指使他,煩惱作了主之後,他就跟了煩惱跑做壞事了。那麼 做壞事的是煩惱,不是他。我們應當把煩惱除掉,他這個人要救他,人有佛性,他才能會 成佛。“令彼舍惡發菩提”,各式各樣的方便使得他把壞事去掉,也要發菩提心、出離心 。“成悲和順”,這是成就悲心,不要去恨人家。“柔順不惱”,這個題目都是把重點都 標出來了。 第八是“耐他怨恨”。耐他的怨恨才安穩得了,如果人家對你不好的話,你不能忍的話, 一天到晚都生氣了。“八者堪忍他方害”,即使他方對方故意地害你,確實那個人是惡有 情,他各式各樣地惱害你,要堪忍,要能夠忍下去。“罵辱捶打刃杖侵”,怎麼害呢?有 的是罵,有的侮辱你,甚至於是打你,甚至於是“刀杖侵”,殺掉你,這個都要堪忍。“ 正觀安忍遠八風,漸能三門獲清淨”,要正觀——正知正見觀察一切法本來無自性。“安 忍遠八風”能夠堪忍,遠離世間的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個都要遠離,這個說是 說得容易,作起來卻是很難了。 蘇東坡不是有一個公案嘛,他作了一首詩,“安住紫金台,八風吹不動”,就這麼一首詩 ,他自以為作得很好,給佛印禪師拿去看。佛印禪師一看,批了四個字——“放屁放屁” ,帶回去了,蘇東坡氣得不得了,“我作了那麼好的詩,你說我放屁。”馬上就渡江去, 要找佛印禪師辯道理去了,結果佛印說“你說八風吹不動,兩個屁就把你彈過江來了”, 一屁彈過江。一個屁就把你彈過江,哪叫吹不動呢?所以你文章作得好,沒有行持,不行 的。真正要遠離八風呢,人家讚歎你也不動,罵你也不動,譭謗你也不動,這很難啊。我 們說讚歎你不動,已經不容易了——人家讚歎你,總是心裡感到高興。譭謗你不動,說你 做了什麼壞事,犯了不淨行,怎麼怎麼,那你氣得要跟他打、拼命了,這個就更難了。但 是這個要安忍!比丘就是要安忍,這樣子才能“三門獲清淨”,忍辱第一道嘛。出家人作 比丘就是第一忍辱啦,沙門就是要忍辱的。 我記得畫家張大千,他以前出家時坐船,跟船老大不曉得怎麼吵起來了,人家就說“你這 個出家人,怎麼一點都不忍”?“啊!出家人該忍啊?”乾脆就不出家了,算了。他就不 願意忍辱,那就出家是當不成。這個公案,是聽說的,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我還不知道。 反正出家人就得要忍辱一下。 “漸能三門獲清淨”,這樣子的話呢,三門就可以清淨。怎麼三門清淨呢?對那些壞的人 ,不起一個瞋恨的心,這麼意業清淨;你不以這個惡口來罵他,也不加害他,不以惡語罵 他的話,語業清淨;身不去加害他,那就是身業清淨。他方怎麼樣子地惱害你,你三業清 淨,心裡不恨他,嘴裡不罵他,身也不去打他,不去害他。那麼這樣子呢,真正的比丘戒 持戒才能有把握。這裡都是我們如何把別解脫戒持得好的話,必要的條件,有十一條。這 是第八條。 第九條,“諸行不放逸”,正知正見不放逸。“諸行”,就是我們修持的那些東西不要放 逸。“過去違犯如法悔”,過去的犯了什麼的,如法地懺悔,“有智有畏依儀軌”,“有 智”,就是知道自己違犯了,“有畏”,看到犯罪的可怕,那麼依了儀軌來懺悔。“依儀 ”,依儀就是有兩種懺法,一種是對首懺:對人面前懺,犯了戒的,對一個人懺的,對五 個人懺的,或者對二十個人懺的,都如法地依照羯磨的儀式懺悔。另外一種是取相懺,有 些懺悔不能對首懺的,就是這個罪重,對首懺是不行的,那就是取相懺:修一個懺悔法, 修到你見相——見到好相、瑞相,就是夢見佛,或者定中夢中見到佛放光加持,自己穿了 清淨的衣服,去沐浴清淨身,能夠輕舉上升天上去,能夠升上去等等,好的相、瑞相現了 之後,那就是表示你罪障清淨。那麼就是如法地做了。 “未來應理諦思行”,過去的毀犯的要好好懺悔。未來的還沒有做的應“諦思行”,要謹 慎了,該怎麼做,要合理的做,要合乎律儀,二諦四諦,就是你要做的話,一定要合戒的 ,又要合道理的,就是佛的二諦四諦了,你這樣子做——“諦思行”…… (……4B開始)那就怎麼樣子。現在的怎麼樣呢,“現在刻刻正念知”,最重要就是當下 一念了。現在就是“刻刻”,隨時隨刻正知正念觀察,不要出岔子,就是重點還在現在。 過去的過去了,未來的還沒到,當下的這一念要守住,惡尋思、毀犯的身口都不要起來, 就靠正知正念。 “如律行住猛心誓,不生毀犯善依止”。“如律行住”,依戒行住,住在戒裡邊,行動依 戒而行,而且要發猛利心,發誓——一定要如此作。如果你輕輕地,那個就不會作好,要 起猛利的心發誓言,決定要依戒行住,那這個心發了之後,才起效果。我們經常說的,寧 舍生命,不要做什麼——寧可犧牲生命不要犯戒,這個心是經律裡經常說的。但是一般人 ,小小的一點毛病來了,戒都要來不及放掉了。病來了,趕快開,“寧舍生命不犯戒”這 個話你怎麼說呢?那麼“不生毀犯善依止”,不要生起毀犯來,不要犯戒。不要犯戒就是 要靠依止善知識,“上師三寶親近勿離”,這是不犯戒的最可靠的一個方便。你離開善知 識之後,假使碰到惡知識的話,那就完了,毀戒的事情就會不斷地產生。惡知識是不能要 的,這個也是海公上師給我們說的。西藏的人經常要發願,希望自己永遠不要碰到惡知識 。惡知識就是叫你不要修行的人,破壞你修行的,引人邪道的那些。就是一輩子、永遠, 不是這一輩子,是永遠不要碰到惡知識。萬一碰到了,希望他不要跟我說話,萬一他跟我 說話了,希望我不要聽到或者聽不懂,就要發這樣的願。發願有沒有好處?有好處,你經 常發這個願就會起效果,這一個是你自己願力的原因,一個是三寶加持的原因,就會不碰 到惡知識。如果你不發這個願呢,那惡知識很容易染到你。善知識是很難找的,惡知識卻 是隨時隨地都有的,僧團裡也還會有。我們這裡就是有些人,他經常喜歡那些接近那些知 見不正的人,結果呢,一哄子走掉了,不少。走掉了悔了又來了,來了就要考慮考慮了。 你歡喜親近惡知識的,你來了又是那麼個脾氣,將來又是弄一個幫子,弄一個派系地搞起 來了,對我們僧團有妨礙的,還是要謹慎,不敢隨便接納那些。 “十者進行依軌則”,第十條,進行。一切行動,都依軌則、律儀裡邊,律儀就是威儀、 軌則,戒條是戒條,軌則是那些僧團的規則。 “不為名聞揚自善,不行覆藏勇露罪,少欲少求無憂惱,知足常滿用節省,堪忍寒熱饑渴 苦,求謀不遂無尤怨,諸根調柔動履和,安靜不掉不隨境,威儀閒雅無急躁,如理治心跏 趺定”。這個很長,今天不一定講得完,先講一點再說。第十條,一切行動,合理合法的 ,合威儀的,合律儀的,軌則就是包括僧團的規則都包在裡邊。 “不為名聞揚自善”,自己的好不要讚歎自己了,菩薩戒裡邊贊己毀他是犯一個菩薩根本 罪的,不要為了名聞利養而讚歎自己。反正你說自己好,什麼時候該說?教化人的時候, 有的時候偶爾說一下,打個比喻或者舉個例子,使他能夠進入善道來。這是有的時候偶爾 用一下。但是絕對不能說為了“名聞利”,為了自己名氣大或者是有好名或者是利養,說 自己好的地方,這個事絕對不能做。所以說我們說話裡邊呢,在家人總喜歡吹自己怎麼了 不得怎麼了不得,出家人一定不要這樣子做。你這個了不得,藏在裡邊好了,功德是要藏 的,不能到處宣揚。功德一宣揚之後,海公上師就是這麼說的:我們作一個什麼菜,要罎 子裡甕在那裡,甕一段時間,這個菜就特別香。如果你把它蓋子開在那裡,那就是做不到 那麼好吃的東西了。功德一樣的,功德要藏的,越藏,功德越大,你一宣揚的話,就跑掉 了,氣味走了,氣味也都沒有了。甚至於產生我慢貢高,還會著魔都有可能。我慢貢高一 來,就飄飄然了,飄飄然之後,下邊就不可靠了。不要為了名聞讚歎自己。 那麼假使有些過失,馬上髮露,不要覆藏。“不行覆藏勇露罪”,這個也是很難做。一般 人總要說自己好,總不說自己壞。自己犯了什麼過失,要當下地髮露,不要覆藏。這個要 有一定的勇氣,沒有勇氣的話,不敢髮露的。自己總要人家說我好,你把自己過失說了, 人家就要說你壞了,不親近你了,甚至於罵你了,就不願意。 “少欲少求無憂惱”,少欲、少求,“少欲”就是看到那些東西不追求;“少求”,得了 少的、下劣的,心裡不憂惱,也不去追求。心少欲,事情上少追求,就是自己少一點差一 點也不懊惱。我們自己想一想,假使你跑到一個地方,法會裡邊散了,或者是散東西,大 家都散到了,你一個人沒有,你怎麼想法?不高興了,“大家都有,我怎麼沒有啊!”甚 至於跟他鬧起來了。“少欲少求無憂惱”,沒有麼就算了,“這個本來就不是我的份,我 跑到這裡來,碰到了散點東西,假使我不來,又散不到的”,不要吵了。這些東西都是看 看很微細,但是你有道沒有道,在這裡都看出來了。而關鍵更大的就是說你能不能持戒, 穩固下去,也在這小地方下手,這是緣起論。這些因緣做到的話,持戒決定能夠具足、清 淨,如果這一些做不到的話,你說要持清淨的二百五十條戒,那是談不上的。今天時間到 了,我們就講到這裡。 補注:《西域記》五卷十頁雲:城西南五六裡大庵沒羅林中,有故伽藍,是阿僧伽 (唐言無著)菩薩請益導凡之所。無著菩薩夜升天宮,于慈氏菩薩所,受瑜伽師地論莊嚴 大乘經論中邊分別論等,晝為大眾講宣妙理。庵沒羅林西北百余步、有如來發爪窣堵波。 其側故基、是世親菩薩從睹史多天下見無著菩薩處。無著菩薩、健馱邏國人也。佛去世後 一千年中,誕靈利見,承風悟道。從彌沙塞部,出家修學。頃之回信大乘。其弟世親菩薩 、于說一切有部、出家受業,博聞強識,達學研機。無著弟子佛陀僧訶(唐言師子覺)者 ,密行莫測,高才有聞。二三賢哲每相謂曰:凡修行業、願覲慈氏。若先舍壽、得遂宿心 ;當相報語,以知所至。其後師子覺先舍壽命。三年不報。世親菩薩、尋亦舍壽。時經六 月,亦無報命。時諸異學鹹皆譏誚;以為世親菩薩及師子覺、流轉惡趣,遂無靈鑒。其後 無著菩薩、于夜初分,方為門人教授定法。燈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虛下降, 即進階庭,敬禮無著。無著曰:爾來何暮?今名何謂?對曰:從此舍壽命,往睹史多天慈 氏內眾蓮華中生。蓮華才開;慈氏贊曰:善來廣慧,善來廣慧。旋繞才周;即來報命。無 著菩薩曰:師子覺者,今何所在?曰:我旋繞時,見師子覺在外眾中、耽著欲樂,無遐相 顧;詎能來報。無著菩薩曰: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說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 。演說妙法,義不異此。然菩薩妙音,清暢和雅;聞者忘倦,受者無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7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2.233.1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