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立 釋聖嚴 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 1997年 7 月出版 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 頁1~23 頁1 提要 戒律是為了淨化人類的身心而設,是為了淨化人間的社會 而設。是以人間的善良風俗人情及合理的國家規章法令,為佛 陀制戒的參考基礎,加以佛法的正知正見作引導,便成了有小 有大、能略能廣、可淺可深,可以適應任何時空環境的生活準 則。當你認識了戒律的功能,明白了佛陀制戒的用心,你便不 會拘泥於枝末小節,應著重於人類之身、心、語言三種行為的 淨化︰清淨、精進、儉樸、有禮節、有威儀,不惱害自己,不 困擾他人,並以淨化的人格,作他人的表率,用佛法的慈悲和 智慧,淨化社會,淨化人間。 佛陀所說的戒律雖多,卻不是苛刻的要求。 事實上為使後 代的子孫,能有彈性適應的空間,故有「隨方毘尼」的遺教, 並有「捨棄小小戒」的交待。因此佛教傳到了中國,漸漸地出 現《禪苑清規》的叢林制度,既不即是佛世的戒律形式,也不 違背佛陀制戒的精神。不過,光有叢林制度,也不能取代全部 的戒律功能。 佛教的戒律,是相當人性化、且富於人情味的,因其重視 實用性,故也富有伸縮性。佛教雖有種種戒律,並未規定所有 的人都受同樣多的戒律,那是依照各人發心的程度,來自由決 定的。佛陀及其大比丘弟子們,經常「遊行人間」,用清涼的 佛法,來淨化人間大眾的身、心、語言三類行為,建立人間佛 教;我們現在推廣人間淨土的理念,就是要這樣,呼籲大家, 一點一滴、日積月累,共同努力,來實現它·(附記︰本文撰 成於 1996 年 12 月 18 日紐約東初禪寺·由於老、衰、病、 忙,寫寫停停,起早帶晚,費時二周始畢·) 本文曾於1997年7月19~21日「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 口頭發表 關鍵詞︰ 1. 人間淨土 2. 戒律 3. 隨犯隨制 4. 隨方毘尼 5. 捨小小戒 6. 菩薩一切戒 7. 五戒是五大施 8. 叢林制度 9.(身、心、語言)三業清淨 頁2 一、戒律是因人而有 戒律,是佛教徒們用來淨化個人的準則以及淨化社會的規 律,特別是和敬僧團的運作規範。 戒律是一個複合的名詞, 是由尸羅( 'sila )及毘尼 vinaya )結合而成。 戒的的梵語尸羅('sila)是由動詞轉變成的名詞,例如轉 變成的名詞,例如戒酒、戒煙的「戒」,是動詞,五戒、十 戒、授戒、捨戒、持戒的「戒」,是名詞。尸羅的原意有︰行 為、習慣、性格、道德、敬虔等諸義·例如《大乘義章》卷 1 云︰ 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炎非,焚燒行人事 等如燒,戒能防消,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 能防禁,故名為戒。(1) 戒的功能,在於防非離過,戒有防止發生身口意三意的過 失作用。從糾正人的行為,調伏不良的習慣、性格等,使之合 乎清涼清淨的道德標準。如《大智度論》 13 云︰ 尸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 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尸羅者,略說身口 律儀,有八種︰不惱害、不劫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 舌、不惡口、不綺語、不飲酒及淨命,是名戒相。(2) 原則上佛戒宜有受法,受戒而不行善道,即為犯戒,不受 戒而能行善,亦名為戒。《大智度論》此處說的尸羅,是身口 律儀,略有八種︰不惱害(不殺生)、不劫盜、不邪淫的三者 ,屬身業清淨;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飲酒的 五者,屬口業清淨;淨命是不邪命自活,即是八正道中的正命 ,是身口二業的謀生方式清淨。可見佛戒是為了淨化人的行為 而設,作為一個佛教徒,理應受戒,萬一因緣不具足而未備受 戒的儀式,若能依照這八種戒相行善,也有持守的功德。因此 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有云︰「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 ,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 (3) 也就是說,初入 三寶之門的人,信心最重要;已經發心學佛的人,受戒持 ────────── 1. 《大正藏》冊 44,頁 468 上。 將五分法身的「戒」名為 解脫。 彼云︰「涅槃解脫,名木叉(波羅提木叉)。」又 云︰「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也。」 2. 《大正藏》冊 25, 頁 153 中。 3. 《大正藏》冊 24,頁 1020 中。 頁3 戒是最根本的修行項目。《瓔珞經》所說的受戒範圍,則 有︰「所謂十善法,五戒、八戒、十戒、六波羅蜜戒。」(4) 毘比尼藏中,則有僧俗七眾的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比 丘尼戒。以此可知,佛戒的範圍,有略有廣,有俗有僧,有簡 有繁。 在阿含部及毘尼部所見的在家居士及居士婦,應受五戒及 八戒,具體的有漢譯的《優婆塞五戒相經》詳明五戒;(5) 《中阿含》的《持齋經》詳明「聖八支齋」,(6) 或名八分戒 ,(7) 一般稱為「八關齋戒」及「八關戒齋」。(8) 毘尼部的 出家小眾有沙彌、沙彌尼的十戒,(9) 以及式叉摩尼的六法, (10) 出家大眾有比丘戒及比丘尼戒。(11) 在諸大乘經論中對於發心的菩薩大眾,有菩薩戒。(12) 這些戒的名目和內容,都是為了配合不同程度及不同類別 的佛教徒而設,也可說是層次分明,因人而異的淨化設施,乃 是為了適應高低不同、屬性差異的對象。經中雖有說到︰但能 聽懂法師語言的異類眾生,也得受戒,但是佛陀制戒的對象, 是為了人類。(13) ────────── 4. 《大正藏》冊24,頁1017上。 5. 平川彰博士《律藏の研究》舉出長井真琴博士所編,此經是 《十誦律》中四波羅夷法及波逸提法中的不飲酒條,合譯集 成的單行本。(東京︰山喜房佛書林刊行) 6. 《中阿含經》卷 55, 《大正藏》冊 1, 頁 770 上~頁 771上。 《長阿含經》卷 20,有每「半月三齋」的規定,即是八日 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每月 以此六天, 守八條戒,稱八戒齋日。《大正藏》冊 1,頁 134中~頁135上。 7. 《五分律》卷 18 有云︰「時諸居士, 布薩日持時食、時 飲、七日藥、終身藥,至僧坊供養,欲聽法、受八分戒。」 《大正藏》冊 22 , 頁 123 中。 8. 參考拙著《戒律學綱要》第四篇。《法鼓全集》第一編第三 冊,臺北︰東初出版社發行。 9. 參考拙著《戒律學綱要》第五篇第一至四章。 10.參考拙著《戒律學綱要》第五篇第五章。 11.參考拙著《戒律學綱要》第六篇。 12.a.參考拙著《戒律學綱要》第七篇第二章。 b. 參考拙著《菩薩戒指要》第二篇〈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 的時空適應〉,第三篇〈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 臺北︰東初出版社發行。 13.a. 參考拙著《戒律學綱要》第四篇第三章。 b. 參考土橋秀高博士著《戒律の研究》頁3。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0.17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