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六、戒律是實踐佛法的共軌 我們法鼓山正在提倡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人間淨土 的建設,須從我們的身心淨化做起,若能實踐佛法,體驗佛法 ,將佛法的利益來淨化人心、淨化生活,便能淨化社會、淨化 人間。個人的身心淨化,影響他人的身心淨化,人間淨土便在 個人的心中展現,也會在一個一個人間大眾的生活之中展現。 淨化人類身心的基礎,不能離開佛制的戒律。這是大小乘 一切佛教聖典的共識,唯其戒律的範圍有大小寬窄的不同,如 果不去管那微細如牛毛的戒律形式,只要了解戒律的根本功能 及其精神所在,就可發現佛法的修證,不能離開實踐,實踐的 佛法,不能缺少戒律。例如以下各群常見的佛法名相中,均含 有「戒」的項目︰ (一) 三無漏學︰即是戒、定、慧, 且以戒為定慧之首。 (二) 八正道︰正見、 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 方便(精進)、 正念、正定·其中的正語、正業 、正命,便是戒律行為。 (三) 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 (四) 三福業,有二類︰①世福、戒福、行福, ②施類 福、戒類福、修類福。 (五) 四不壞信︰佛、 法、僧、戒。 (六) 五分法身︰戒、 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七) 五種增上學︰善、 信、戒、意、慧。(參考楊郁 文著《阿含要略》) ────────── 45 a. 同上注。 b. 《宋高僧傳》卷 10,《大正藏》冊 50, 頁 771 上, 也有類似的記載︰「海曰︰吾於大小乘中,博約折中, 設規,務於善焉。」 頁13 (八)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九)七聖財︰信、戒、慚、愧、多聞、施捨、智慧。 (十)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 佛教。 因此,受戒是信佛、學法、敬僧的第一步。釋尊成道後,於鹿 野苑初轉法輪,即說八正道及四聖諦;八正道中便有戒行內容。 釋尊的第一位在家弟子,是耶舍(耶輸伽)的父親耶舍長者, 聽聞佛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以及苦、集、盡、道的四 聖諦法,即時見法得果,便受三歸五戒,成為釋尊所度人中最 初的優婆塞。(46) 《毘尼母經》卷 1 更說︰「優婆塞者,不止三歸,更加五 戒,始得名為優婆塞也。」(47)以此可知,若成為一個佛教徒, 不論出家或在家,即使已經先證聖果,還是要受三歸五戒,如 果止受三歸不受五戒,也不得名為優婆塞。受戒對於修學佛法 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即使有說︰「已得禪定者有定共戒 ,已證聖果者有道共戒。」還是須受五戒、八戒、十戒、比丘 或比丘尼等的具足戒。是什麼樣的身分, 必具什麼層次的別 解脫戒。 除了諸部律藏,即在南傳的尼柯耶,漢譯的四阿含,初以 「聖戒蘊」、「聖戒聚」,遂以三學、四不壞信,處處強調戒 律。諸大乘經論,也無不主張戒律對於菩薩行的重要性;直到 中國天台宗的判教,釋尊一代時教的最後一部《大涅槃經》, 也被判稱為「扶律談常教」。總之,要想淨化人的身口意三類 行為,所謂三業清淨、得解脫禪定、開無漏智慧,必須受戒持 戒。要想淨化人間,展現清淨、和敬、和樂、自在、健康的社 會環境,也必須鼓勵僧俗大眾,依各人發心不同的身分,受戒 持戒。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0.17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