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如何自受菩薩戒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講授 今天簡單地談談自己受菩薩戒的方法──就是在沒有傳戒上師的情況下,自己如何受菩薩 戒。去年已經講過菩提心和四無量心的修法,但如何受菩薩戒並沒有講過,現在就來談談 這個題目。 一、受菩薩戒的必經次第 目前在漢地有「三壇大戒」之說,其中就包括了菩薩戒的傳授。同樣,在藏地也有受菩薩 戒的儀軌,我們每天在講課或放生時念誦的受菩薩戒儀軌就是其一。 但只念儀軌是否就可以得到菩薩戒呢?這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在受菩薩戒以前,必須要先 修菩提心,也就是在加行修法中講過的菩提心修法。在沒有菩提心的基礎上念誦受菩薩戒 的儀軌,是不能真正得到菩薩戒的。如同在沒有出離心的基礎上受居士戒,也不能得到真 正的別解脫戒一樣,能得到的只是一個戒體,而這個戒體與外道的戒體別無二致,它並不 是佛教所特有的別解脫戒。也就是說,必須具備了出離心,才能得到佛教所特有的別解脫 戒。再說,如果受居士戒時,沒有斷除殺盜淫妄的決心,只是徒具形式地念了儀軌,則連 與外道相同的戒體都無法得到,更遑論得到佛教的別解脫戒了。同理,要得到完整的菩薩 戒,就必須要有菩提心。 如果沒有得受完整的菩薩戒,是否能接受密乘戒呢?往昔許多藏地的高僧大德對此皆持否 定的看法。所以,三戒──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中,前前皆是後後的基礎,沒有前 面的基礎,就無法得到後面的戒體。菩薩戒對大乘佛教而言,不論顯密,都自有其重要性 。但要得到菩薩戒,就要能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要能生起菩提心,就必須先修四無量心, 不然菩提心也很難生起。這兩個修法我們曾經都講過,今天就不再重複。 如果已經有了菩提心,為何還要受菩薩戒呢?其原因是:如果不受菩薩戒的話,菩提心就 無法變成戒體;如果不是戒體,菩提心就只是一個發心而已,談不上是大乘的菩薩戒,所 以,僅有菩提心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儀軌受戒,才能得到真正的菩薩戒。 反之,要是沒有菩提心作基礎,就算重複念誦受菩薩戒儀軌成千上萬遍,也無法得到真正 的戒體。在我們佛學院聽課時,都要先念受菩薩戒的儀軌。凡是大乘佛法的儀軌或修法前 面,都有或長或短的發菩提心與受菩薩戒的偈子,但如果只是嘴上念,而沒有生起菩提心 ,就得不到戒體,所以,戒體是很有講究的。 就菩薩戒而言,首先是通過四無量心的修法生起世俗菩提心,再通過受菩薩戒的儀軌得到 戒體。受戒時如果有上師在場當然最圓滿,即使沒有的話,也可以憑自己的觀想與發心自 受菩薩戒,如此即可得到完整的大乘戒體。但小乘所有的戒律,不論是居士戒或出家戒, 都必須由善知識授予,佛像或經書都不足以勝任。 平時我們往往自以為:念念儀軌就有了菩薩戒;或是參加一個儀式隆重的受戒法會,如在 漢地有的「三壇大戒」,就深信能得到菩薩戒。其實這很難說,因為是否有菩薩戒,與菩 提心具備與否有很大關係。如果有菩提心,就要讓菩提心變成戒體;要變成戒體,就必須 通過釋迦牟尼佛和菩薩所制定的特殊儀軌;一旦成了戒體,我們就正式步入了大乘解脫道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小乘的別解脫戒也有先後的次序,如果沒有出離心在先,而且內心深處也沒有斷除殺盜淫 妄的決心,如此受戒也不可能有什麼結果。大乘菩薩戒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必須先進行 菩提心修法的鍛煉。當無造作的世俗菩提心生起後,再去受菩薩戒,否則,如果在此以前 受戒,就不會有任何結果。 雖然我們自以為是具有菩薩戒的大乘修行人,但沒有菩提心是絕不會有菩薩戒的,所以, 請大家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具備菩提心,在這一點上的次第絕不能錯亂。 下面簡單談談受菩薩戒的方法。巴楚仁波切所造的受菩薩戒儀軌廣為寧瑪巴修行人所用, 我們平時念的儀軌,就是其中較為關鍵的一部分。其他的教派,如格魯巴傳承也有受菩薩 戒的儀軌,但它們基本上是一樣的。 二、預備工作 首先要選擇該受幾條戒律。就像受居士戒時,要選擇受五條戒還是只受其中的兩三條戒一 樣,受菩薩戒也有三種選擇。上等根基的人可受比較廣的二十條;中等根基的人受四條戒 ,但每一條又可分為二支,所以總共是八條戒;下等根基的人可以只受一條。這條戒是釋 迦牟尼佛為一位國王而特別宣說的,但並不是受這條戒的人都必須是國王,佛陀當時只是 考慮到國王公務繁忙、時間有限的情況而制定了這條戒,所以,在時間、能力等不允許的 條件下,每個人都可以受持這條戒。這條戒並不涉及行菩提心,只是一個願菩提心。戒條 的要求,就是在內心深處要有一個堅定不移的決心──從現在起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誓願 成佛!有了這個決心,就是最簡單、最起碼的一條戒,再加上發誓縱遇命難也不捨棄度眾 生的決心,這個決心就是願菩提心的戒體。 發心與戒體該如何區別呢?前者──為了度化眾生而誓願成佛是發心;後者──發誓絕不 捨棄度眾生的決心是戒體。如果無法受八條或二十條的戒,則只受願菩提心的戒也可以, 但這是最下等的受戒。如果能生起菩提心,則八條戒或二十條戒在意義上並沒有太大的不 同,有的只是數量上的差別而已。作為一個大乘的修行人,要守持八條或二十條戒應該不 是很難,所以,我們最好不要只受一條戒。至於究竟受八條戒還是二十條戒,則可由個人 選擇。 三、正式受菩薩戒 (一)修七支供 一旦完成了前期的預備工作,並確定好所受的戒條內容,就可以正式受戒。 此時如能在善知識前受戒是最圓滿的,如果實在沒有大乘善知識,則通過自己的觀想受菩 薩戒也是可以的。具體方法是:在自己前面的空中,觀想諸佛菩薩及善知識,至於分布方 式,則可按照五加行中的皈依境來觀想,因為在皈依境中,就包括了十方諸佛菩薩以及金 剛上師。在非常清楚地如此觀想之後,又該在觀想的佛菩薩前做什麼呢?首先作七支供, 因為,要使自己心中能生起菩提心的話,就需要有因緣,這個因緣就是積累資糧。 以前阿底峽尊者進藏傳菩薩戒時,當地的高僧大德每人手中只拿著一條小小的哈達去受戒 ,阿底峽尊者就說:「你們的供品太微薄了,這樣是不可能生起菩提心的!」這句話就說 明,如果沒有積累資糧,菩提心就無法生起。 如何才能積累資糧呢?是否要發了大財才能積累資糧呢?不是。其實,最好的積累資糧的 方法,就是供曼茶羅和七支供,因此,在接受菩薩戒前,先要積累資糧,而此處所講的, 主要是七支供。 在《普賢行願品》及加行儀軌中,都有不同層次的、或廣或略的七支供,如果七支供修得 好的話,就可以積累廣大的資糧,所以先講講七支供的修法。 第一支是頂禮,也就是磕頭。平時頂禮時有很多不同的對境,但此處就是向諸佛菩薩及善 知識頂禮。頂禮的方法以前講過,現在只簡略地說一下:頂禮時先合掌於胸口,以表示對 佛菩薩的恭敬;然後合掌放在頭頂髮旋兒處,表示向佛菩薩及善知識的身頂禮,同時清淨 自己以身所造的殺盜等罪業;再合掌於喉間,觀想向佛菩薩的語頂禮,同時清淨自己以口 所造的妄語或惡語等口業;最後合掌於心間,觀想向佛菩薩的智慧頂禮,同時清淨自己以 意所造的罪業;接著五體投地,觀想向佛的身、語、意、功德、事業頂禮,以清淨自己阿 賴耶識中非常細微的業障。 觀想自身不僅是一個,而是變成無數個,並且不僅是自身,而是偕同天邊無際的眾生,同 時以身語意向佛菩薩及善知識頂禮。在磕頭的同時,還需口中念誦對佛菩薩及善知識的讚 頌詞(任何讚頌詞均可),並在心中憶念佛菩薩、善知識的功德,如此即是身口意三門一 致的頂禮。能這樣完整地磕一個頭,其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沒有這些觀想,只是形 式上作個頂禮,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第二支是供養。平時供佛時,供品的多寡與質量要視個人的能力而定。當然供品越好,就 越有功德,就越能積累資糧。如果沒有條件,那麼供沙石也是可以的。可是如果有能力卻 不盡力供養,將最好的留給自己,次等的供養佛,這樣不僅不能積累資糧,還可能有忽略 供養或是有貪著之心的過失。 平時供鮮花、水果就已經很好了,尤其是漢地有那麼好的鮮花,這在藏地根本不可能有, 用這些鮮花供佛是可以積累很大資糧的。以前講加行時已經提到過五供或八供,現在就無 需重複。這是第一種供品; 除了實物供品以外,還有心所觀想的供品。如果心裡能真實地觀想,則觀想的供品與實際 的供品是不分軒輊的,其所能積累的資糧也是一樣的。其實,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清淨、 美妙的物品,都可觀想為供品。這是第二種供品; 平時在路邊看到美麗的鮮花、清淨的水或絢麗的風景,都可以用來供佛,這是第三種供品 。雖然這些東西不屬於我們,但如果我們能真心誠意地以這些來供佛,也會有同樣的功德 。無論是自己親手種的或是別人種的鮮花,只要是以清淨心作供養,其積累資糧的效果都 是同樣的;反之,如果心不清淨,則無論如何都不能積累資糧,所以關鍵在於心。 然而,是不是只要心清淨,供品就無所謂了呢?倒也不是。如果心清淨,供品也勝妙,這 樣供養的功德就很大;要是心清淨,供品卻不是那麼好,則功德雖然還是有,但卻不如前 者。所以,儘管我們修行的關鍵是在於心,可其他事項也不能忽略。譬如在上下班的路上 ,我們常可看到諸如鮮花等曼妙的物品,如果用來供佛,則每天都可以積累很多資糧,也 不用等到發財了。 當然,平時修法只需作簡單的供養就足夠了,並不需要太多的供品。如果願意作,供養就 是這麼簡單。 第三支是懺悔罪業。懺悔的方法就是在不離四力的基礎上,念誦金剛薩埵心咒等,除此之 外,七支供中也有懺悔罪過的儀軌。此處不廣講懺悔,因為加行中講過非常廣的金剛薩埵 修法,其他所有懺悔的修法幾乎都包括在金剛薩埵的修法中,所以不再多說。 第四支是隨喜。什麼是隨喜?一般居士的概念是拿點錢作功德就是隨喜,這樣雖然有隨喜 的意義,但並不是隨喜的定義。真正的隨喜,是當看到別人行善或聞思修行時,不僅心中 沒有嫉妒,反而生起歡喜心。也就是說,在見到他人作功德時,就如同是自己作一樣地感 到欣喜,這才是真正的隨喜。 通常凡夫人的煩惱較粗重,如果看見別人做得好,心中就不是很痛快。這種情況不僅針對 於世間法有,即使針對出世間法,也有可能產生這樣的念頭。譬如看到他人的修行或功德 勝過自己時,心中就有不樂意的念頭,這就是嫉妒。隨喜應該是對他人的功德或善行感到 高興並讚歎,就像是自己作的一樣。 隨喜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個非常善巧的積累資糧的方法。譬如在西藏,有些人會從很 遠的地方一路磕頭到拉薩。如果有一個人這樣去做,而另一個人雖然沒有這樣做,但心中 卻真誠地替那個人高興,就像是自己磕頭到拉薩一樣,那這兩個人誰的功德較大呢?其實 兩人都有同等的功德,這是佛說的。顯然有人會對此心生懷疑,但在因果關係上,除了佛 以外,沒有任何人能洞悉其中的奧妙。佛如此說,我們也沒有任何根據能指出這是不了義 的。 可是,當我們凡夫人看到佛三轉法輪度化了無數眾生,或看到後來的大成就者、大菩薩度 化眾生,從而生起歡喜心時,我們是否就會得到和佛一樣的功德呢?不會的,由於我們是 凡夫人的緣故。要是隨喜就能得到佛所有的功德,那我們隨喜之後不就成佛了嗎?這顯然 不合理。但即便如此,我們隨喜佛還是能得到相當大的功德。然而,如果凡夫與凡夫之間 互作隨喜的話,就肯定能得到相同的功德。因此,平時看到一般人行善時,我們要隨喜; 而對佛菩薩和大小乘成就者度化眾生的功德,我們也要視其為修隨喜的對境,這是積累廣 大資糧的方法。 第五支是請轉法輪。平時遇到善知識時請求轉法輪,是真實的請轉法輪,這是有很大功德 的,但打坐修請轉法輪時,卻是憑觀想來作的。該如何觀想呢? 首先觀想自身變成無數個身體,一一到十方諸佛的刹土中,在尚未轉法輪的諸佛座前請求 傳法,就如同釋迦牟尼佛成道後七七四十九天中不傳法時,梵天和帝釋天請轉法輪一樣, 繼而觀想諸佛也應允了我們的請求。平時打坐的觀想就是這樣。 雖然打坐時的觀想不是真實的請轉法輪,但這與打坐修隨喜時不可能看到或聽到別人在積 累資糧,而只能通過觀想來隨喜是一樣的,都可以由此而積累眾多的資糧。 第六支是請佛不入涅槃。當釋迦牟尼佛即將涅槃時,有一位居士請佛住世,佛就延長住世 了三個月。同樣,此處要觀想自身變成無數個身體,到十方諸佛刹土中,在某些度化眾生 事業即將結束的佛菩薩座前祈請住世,接著觀想佛菩薩也答應了繼續住世。 第七支是迴向。迴向的方法以前講過好多次,這次就不再講,沒有聽過的人可以看書。 以上講的是七支供。七支供在平時走路、坐車、上下班時,隨時隨地都可以作,並不一定 要回家關上門打坐時才可行,但因為打坐時能將心靜下來,所以,那時修七支供,效果會 明顯不同。以前我也一再地要求過,每個人起碼早晚要各用一小時把心靜下來認真地修行 。當然,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不離大乘菩提心、慈悲心、四無量心、 七支供等修法,那麼打坐時的效果就會截然不同,修行上的進步也會更快。 受菩薩戒儀軌前行中的七支供修完後,還可以供修三十七堆或三身曼茶羅,因為修曼茶羅 的功德非常大。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程序是:觀想我願意為眾生奉獻自己的身體及我所擁 有的全部財產,並將自己三世所有的善根都迴向給眾生,但這部分不作也可以,在七支供 作完後,就可直接受戒。以上都是受菩薩戒的前期預備工作。 (二)祈 禱 正式受菩薩戒時要念誦發心儀軌,首先念誦:「祈請十方一切出有壞正等覺、安住十地之 菩薩、大菩薩及上師金剛持垂念我!」經書中說,他們都是我發菩提心的證人。說這句話 的意思,就是為了稟告諸佛菩薩及上師:我現在要在你們的座前開始發菩提心,請你們作 我的證人。 (三)皈 依 然後是皈依。在所有的受戒之前,都要先受皈依戒,不然就得不到戒體。皈依時念三遍: 「乃至菩提果,皈依諸如來,正法菩薩眾,如是亦皈依。」這四句偈頌的意思,就是皈依 佛法僧。皈依的修法以前講過,現在也不再重複。 皈依最關鍵的要點,就是要在內心深處有一種堅定不移的決心:從今乃至生生世世,不論 遇到順境或逆境,不論身處苦樂尊卑,我都只依止三寶,除了三寶以外,不再有其他的依 處。真正的皈依,就是心中要如此發誓。 (四)正式受菩薩戒 接著就是正式發菩提心的修法,此處的兩個偈子「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復此循序住 ,菩薩諸學處。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是最重要的,也 要念三遍。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這兩句是指願菩提心,意思是說:如同往昔十方諸佛,譬如 釋迦牟尼佛,在其未成道前是如何發世俗菩提心的。 所謂願菩提心,就是在心裡發願:我從現在起,要為度化所有眾生而誓願成佛。只是在心 中發了這樣的誓願,而並未付諸任何行動,就是願菩提心。 「復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這兩句是指行菩提心,意思是說:他們是如何按照次第來修 學菩薩的行為,修持行菩提心的。行菩提心的意思,是不僅心中發願,更要有實際的行動 。 所謂「次第」,是指什麼呢?就是各人根據自己的能力去修學,如受菩薩戒時,自己選擇 受八條或二十條戒就是次第。下等根基的人不可能受上等根基的戒體,所以,最下等根基 的人先受一條戒;等能力足夠之時,再受八條戒;然後再受二十條戒,如此一步步地往上 走,就是循序的意思。並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要立刻守持所有的戒,而且當下便能行持菩薩 所有的行為。能作的先作,不能作的等有能力時再說,次第就是這個意思。 歸納以上四句,則前兩句是願菩提心,後兩句是行菩提心。這四句的意思就是說:如同往 昔諸佛是如何發願,是如何依次第修學菩薩的行為。 後四句大致的意思就是:三世諸佛如何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也以他們為榜樣而如是 發心。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的意思是說:為了利益眾生,我也同樣地發願菩提心。譬如 ,釋迦牟尼佛傳記中描述佛在入門前是如何發心,我也就如何發心。 「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的意思是說:我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循序漸進地修學菩薩的 行為。總而言之,就是從今以後要朝這個方向走,能作的先作,現在不能作的,留待以後 再看,如此一步步地學習菩薩的行為。譬如六度也是有順序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禪定、智慧。布施應該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即使不能受戒的人,都做得到。如果暫時 還不能持戒,就只作布施,不用持戒,等能持戒時再受戒;能持戒的人,又不一定能忍辱 ,所以要等能力足夠時,再行忍辱;然後是精進、禪定、智慧,就這樣一步步地去作。 受菩薩戒的儀軌有兩種:中觀派與唯識宗。雖然兩派的詞句有些不同,但其內容都是一樣 的。所有中觀派的受戒儀軌,包括巴楚仁波切的廣的儀軌在內,其中最根本、最關鍵的就 是這八句,其他儀軌只是在前後的供養與迴向等處有所不同而已。我們幾乎天天都在念這 八句,但念歸念,可我們心中發過誓、下過決心嗎?如果下了決心,則反覆念三遍這個儀 軌,就可以得到菩薩戒。 在具備菩提心的基礎上,第三遍儀軌念完的同時,就得到了菩薩戒。其實很多戒律都是在 念完第三遍儀軌時得到的。但如果沒有菩提心,則無論念多少遍儀軌,都得不到菩薩戒。 之後,觀想前面的佛菩薩說:「此乃方便。」自己則說:「善哉!」 (五)自他歡喜,發願迴向 接下來是隨喜,分自他兩部分。首先要讓自己生起歡喜心,儀軌中:「今生吾獲福,善得 此人身,復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爾後我當為,宜乎家族業,慎莫染污此,無垢尊貴種 。猶如目盲人,垃圾中獲寶,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是自生喜的偈子,這些都是《 入行論》中的詞,廣的意思可參考各種《入行論》的注釋。 接下來的四句,是讓其他眾生生起歡喜心:「今於一切怙主前,懇請眾生為貴賓,宴饗成 佛及餘樂,願天非天皆歡喜!」為什麼要讓其他眾生也生起歡喜心呢?其目的是要告訴他 們,我為了你們已經發誓成佛,成佛後我會將所有世出世間的利樂布施給你們,所以你們 應該生起歡喜心。 如果沒有發菩提心,或是發心後又退失了菩提心,就違背了這四句的內容,也就等於欺騙 了所有眾生,這個罪過是很大的。經書中說,一個出家人如果捨戒或還俗,他頂多是欺騙 了五到十個人而已,因為受出家戒時最多有十位比丘在場。可是在受菩薩戒時,不僅觀想 了三世諸佛菩薩及善知識,還向眾生宣布自己已發誓受菩薩戒,受戒後很快就會成佛,成 佛後會帶給他們所有的利樂。如果後來退轉了菩提心,就欺騙了諸佛菩薩、善知識及所有 眾生,所以罪過相當大。 接下來就是發願:「勝寶菩提心,未生者願生,已生願不退,日日其增上;願不捨覺心, 委身菩提行;諸佛恆提攜,斷盡諸魔業;願菩薩如願,成辦眾生利;願有情悉得,怙主慈 護念;願眾生得樂,諸惡趣永盡;願登地菩薩,彼願皆成就。」這一段是受完菩薩戒後的 發願。在迴向之後,受持菩薩戒的儀軌就可以說是結束了。 四、學習菩薩的學處 受持菩薩戒之後,立刻要做的,就是廣學菩薩的學處。不論是選擇受多少條戒,受完戒出 座後,立即就要去學習自己選擇的那些戒條。如果受菩薩戒後不馬上學習戒律,就有可能 在不知不覺中犯戒。菩薩戒的戒本,簡單的有寧瑪巴的《三戒論》,目前已有漢文本;較 廣、較詳細的,則有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薩戒品釋》,這本書也已有漢文本。所以,要 進一步了解菩薩戒的戒條,就可從這兩本書著手,之後才知道該如何規範自己的行為,什 麼是可行或不可行。了解後就要開始真正去實踐菩薩的行為。 什麼是菩薩的行為呢?從剛開始發心到最後成佛之前,也就是十地以下所有菩薩的行為, 均可歸納為六種,或稱六度。從布施到智慧,包含了所有菩薩的行為。真正開始行持時, 從聞思的角度而言,最好能學習《入菩薩行論》,然後學《集學論》,此二者都是寂天菩 薩的著作,也都有漢文版本。當較略的經論學過後,就應該學習這兩部論典。如果還要學 得更多,就要參閱《大藏經》中佛所說的大乘經典。如不能學習更多的經論,則看完《入 行論》與《集學論》以後,也足以了解菩薩的所有行為。要是這些都無法學的話,則絕對 要學《三戒論》與宗喀巴大師的《菩薩戒品釋》。在學完以後,就要按部就班、點點滴滴 地去作,這才是所謂的學法──學大乘佛法,也才能真正地走上大乘解脫道,這一點非常 重要。 菩薩戒可以反覆天天受,雖然戒體只有一個,但每受一次都自有其功德。居士戒或出家戒 則不然,除非是破了戒,否則受過一次後就不必再受,因為多次受戒也不會得到更多利益 ,而菩薩戒卻是受得越多越好,每天都可以受。這些是極為重要的,真要學習大乘佛法, 就必須如此才行。 所謂學法修行,就是佛、大乘菩薩及標準的善知識們如何教導,我們就如何去作。雖然現 在有各種各樣的教法及傳法方式,有的不需要學加行,有的不需要修正行,但這些都是個 人的行為,不能作為修學大乘佛法的綱要。現在有些居士的基礎不僅不紮實,而且根本就 是十分糟糕,如果照他們目前自以為是的修行方法持續下去,則終有一天連其對佛法的信 心都會完全崩潰。所以,如果真要學大乘佛法,就要走佛菩薩所公認的路,而不是個別人 所指的路。 由於目前一般人都沒有受過系統的佛學教育,也沒有人不用學天生就會走大乘的路,所以 在學法方面出現一些不如法的地方,也是在所難免的。但只要能沿著佛菩薩及善知識們所 指定的路去走,就能進入大乘佛法的正途,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 在動物的生命裡,只有悲慘和奴役,這就是赤裸的現實 「駭肉任務」第一集:http://www.themeatrix.com/intl/mandarin/ 「駭肉任務」第二集:http://www.themeatrix2.com/chinese/traditional/ 動物們是否也能逃離這樣的生活,將取決於您的決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5.19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