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菩薩修行竅訣 《修心八頌》 (中) 朗日塘巴尊者 造頌 索達吉堪布 傳釋   頂禮吾等大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大恩傳承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 -------------------------------------------------------------------------------- 四、頌義   第一頌 恆懷珍愛   我於一切有情眾,視之尤勝如意寶,   願成滿彼究竟利,恆常心懷珍愛情。   每個真實的修道者,都應該具足這樣的心願。我將遍三界一切有情,流轉輪迴的無邊眾 生,看作是比如意寶還殊勝的珍室。因為,如意寶只能賜予我們暫時的利益——財物寶貝, 卻不能賜予我們最大的利益——究竟涅槃。而依靠眾生這個唯一殊勝的福田,種下菩提的種 子,我們就能收穫世間的暫時安樂和出世間的究竟安樂之果實。   比如六度中的佈施度,如果沒有眾生,就不會有佈施的對境,我們也就沒辦法進行佈施 了。又比如持戒度,煩惱是因眾生而起的,如果離開了人,又怎樣以持戒來對治煩惱呢?再 如忍辱度,寂天菩薩說:「無害忍不生。」如果沒有眾生的怨恨,就不會有所修的安忍,也 就不能成就安忍的功德。依此類推,精進、禪定及智慧度,都需要依靠眾生才能圓滿。所以 ,如果沒有眾生,就不能成就六度萬行,要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只能成為一種奢望了。   因此,我們在修行中,應該滿足眾生的願望,包括暫時乃至究竟的願望。在日常生活中 ,時時刻刻對眾生懷著愛護珍惜的情意,這樣的修行者才具足真正大慈大悲之心,這也是菩 薩乘的精神——菩提心的真實顯現。   往昔噶當派的大德們,如朗日塘巴尊者那樣,具有高尚的品德,賢善的人格,這是當今 修行大乘者所應努力學習的。否則,成佛作菩薩只能成為空活。如今社會,無論是學佛的人 或不學佛的人,大都缺乏高尚的人格,更不用說大乘的大慈大悲心了。實在可憐!   在學佛人當中,有些在對待眾生的態度上及不正確。他們一方面時常對眾生發嗔恨心、 生厭離心,把眾生看成仇敵一般;另一方面又對諸佛菩薩心懷恭敬。寂天菩薩在《入善薩行 論》中說:「敬佛不敬眾,豈有經教言。」只恭敬佛菩薩不恭敬眾生,佛法中哪裡有這樣的 教言?寂天菩薩以反向的形式批評了我們這種不正確的行為。   實際上,對於「滿眾生願,對眾生恆常珍愛」這樣的大事不能做到,雖然四處求學佛法 ,其修行也是絕對不會成功的。   佛經中有個公案說:往昔有父子二人,共同擁有一個如意寶。一天,父子二人到一個地 方去,路途中父親累了,想睡一會兒,臨睡前對兒子說「你將如意寶收藏好,在我睡著以後 ,千萬不要將如意寶給任何人。」父親很快就睡著了。這時果然來了幾個小偷向這小孩要如 意寶,孩子說「父親說了,如意寶不能給任何人。」小偷們於是拿了一些糖果給他,並說: 「這個如意寶對你沒有什麼用,糖果卻可以馬上吃,不如我們交換吧。」小孩終於把如意寶 交了出去。   父親醒來,聽說兒子因為幾個糖果已經把如意寶捨棄了,心裡非常傷心與失望。   學佛也是如此,如果把最重要的地方捨棄了,雖然得到了一些微利,也沒有多大利益。 比如,平時見這個眾生不好,那個眾生不順眼,對他們生起嗔恨,捨棄了菩提心,這樣的所 謂修行,最多只能得到小小的功德。   所以,我們應該多閱讀噶當派以及印度、藏地、漢地古今中外的高僧大德傳記,看他們 是怎樣對待眾生的。以此可知,這一頌是修行大乘法門、利益眾生最究竟、最殊勝的竅訣。   第二頌 思維卑劣   隨處與誰為伴時,視己較諸眾卑劣,   從心深處思利他,恆常尊他為最上。   這個教言告誡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與什麼人的接觸中,都要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 低微卑賤。在宗喀巴大師的《事師五十頌釋》的頂禮句中有「常住一切上,亦作有情僕」之 句,這是讚揚文殊菩薩雖是諸佛之師,在一切有情之最上,卻仍然像奴僕一樣侍奉一切眾生 。這也是一切諸佛菩薩及高僧大德們共同的行為。他們早已具足了超離世間的功德,卻又以 奴僕的姿態服務於世間。正如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所說:「上師的證悟已遠 離了世俗凡情,卻仍然隨順世間,隨順有情,為眾生做利益之事。」   這些年來,我在其它大的方面沒有做什麼,但在翻譯藏文經論方面也像一個僕人那樣做 事。願以清淨之心將所翻譯的經論供養給在藏地求法的漢地四眾弟子。現已經翻譯了不少, 我打算繼續在這方面精進努力。   這一頌主要講要觀自己的心,使它對任何眾生不起驕慢。藏族有句諺語說:「在驕慢的 山頂上存不住功德的泉水。」又,地藏王菩薩的大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 ,方證菩提。」地藏王菩薩如果不是把眾生看成比自己高貴,就不可能發下這樣的宏願。如 果像高高在上的皇帝一樣,怎能圓滿成就這樣的甚深願力呢?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為人處事 中,一方面要對眾生發大菩提心,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卑賤,從內心深處真實 思維利他。在阿底峽尊者的一生中,有三大殊勝竅訣:第一是常觀自心;第二是用正知正念 來對治自心;第三是如果這樣長期修行就能在自心中生起菩提心。《佛子行三十七頌》中也 說:「總之何處行何事,當觀自心何相狀,恆發正知及正念,修利他是佛子行。」可以看出 ,阿底峽尊者和土美仁波切二尊者的意趣是完全相同的。   一心利他,才能將眾生視為如意寶,如同恭敬諸佛菩薩和大恩上師一樣,把眾生恭為最 上。 第三頌 疾斷煩惱   一舉一動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與他人時,願疾呵斥令消除。   在娑婆世界裡,眾生皆有煩惱。其根本來源,顯密宗都有各自的說法。顯宗認為,煩惱 的根本是心所煩惱和無明;密續中說:彼心起二取之緣,即是微細業風或微細精血氣能作三 現遷移習氣。因此,顯密二宗在對治煩惱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顯教是將因轉為道用:密宗 是將果轉為道用。但在這裡不作廣述。   顯教中,阿底峽尊者承無著菩薩的意趣,而朗日塘巴尊者又繼承了阿底峽尊者的宗風。   阿底峽尊者說:「求法若不對治煩惱,修行則成徒旁無益。」因此,我們求法修行的目 的是對治煩惱。那麼,我們應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對治呢?這裡,朗日塘巴尊者的竅決是:於 一舉一動等四種威儀中觀察自心。這個心是善?是惡?還是無記?如果是惡,則屬於五毒煩 惱裡的那一個?有來去?有形狀?有顏色?有本體嗎?……這樣反反覆覆、仔仔細細地觀察 自己每一剎那的心相續,有智慧的人就能以正知正念來對治煩惱。若生起煩惱,惡念立即捨 棄,並痛加懺悔。而沒有智慧的人卻正好相反,辨不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甚至將善惡顛 倒,更談不上去對治煩惱了。   煩惱由心起,如果心不起煩惱,縱然遇到某些違緣,比如身體不適生病,也不會對自己 產生什麼危害。現代醫學、生理學也認為,痛苦與快樂主要由精神所支配。如果精神快樂, 身體感受痛苦的程度就會減少,如果心裡痛苦,那麼身體感受痛苦的程度就更增強了。   佛法認為,煩惱是自心習氣的顯現,通過對治可以完全消除。比如我們漢族四眾弟子中 ,有的剛到學院時,個性剛強,煩惱粗重。通過一段時間的聞思修後,他們的人格逐漸變得 善良,智慧逐漸增長,煩惱也隨之減輕了。但在他們放鬆對治的時候,往昔的煩惱習氣就又 漸漸抬起頭來了。他們再加以對治,這樣久而久之,精進不懈,心就會逐漸調柔,也就將粗 重的煩惱轉為道用,這是每個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所現量體驗到的。   「正當煩惱初萌生」一句,是講當我們心裡剛剛生起嗔恨時,必須立即覺察,並立即捨 棄。如《佛子行三十七頌》云:「煩惱串習則難治,念知士持對治劍,貪等煩惱初生時,剷 除其是佛子行。」在煩惱剛剛生起之時,若不及時剷除,就會危及自己和他人。比如初遇怨 敵之時,應該觀想眾生皆有佛性,而這個人也有,所以應該平等對待。如果初接觸時不這樣 思維觀想,等到雙方爭吵起來,正在火頭上時,就根本無法以正知正念來對治了。法王如意 寶也說:「如果在煩惱剛生時沒有對治,當它達到一定程度時,想對治就很困難了。」雖然 在無上大圓滿中講「將煩惱轉為道用……煩惱的本性即是菩提……一切都是清淨等性。」但 作為凡夫的我們,所看見的不清淨顯現,仍然是不清淨的緣故。自己只能在心裡願能盡快得 到將煩惱轉為道用、證得等性的境界。而在行為上,仍然要從顯宗的因位現行角度出發,來 摧毀貪噴癡慢嫉五毒煩惱。不然的話,剎那的嗔心就可以毀掉自己往昔所積累的福報,自害 害他。一為的貪心可使自己破戒,同時又毀了他人。   所以,應時常現察自心,時常呵斥自己的惡心。 以前,噶當派的大德們生起惡念時, 就不吃不喝,責罵自己,痛打自己,以此來對治煩惱。   這個竅訣看來簡單,其實極其甚深。每一個修學大乘的人都應該依靠這個竅訣,時時刻 刻從身口意三方面努力精進修學。   這裡需特別強調的是,我們要注意觀察自己的語言,不要講他人過失。《佛子行三十七 頌》中說:「以惑宣說佛子過,以彼減弱自功德,故入大乘士之過,不宣說是佛子行。」如 果說他人過失,就違犯了菩薩戒。我們這裡大部分的人都受過菩薩戒,是發了大乘菩提心的 修道者,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可能是菩薩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所以,不能輕易妄加評論,說 他們的過失。世尊曾說:「除佛以外,很少有人能知眾生根器。」如果自己是佛,可以直接 去說別人的過失,但現在請大家問一下自己,我是否已成佛了?   也許有人會這樣反問:「堪布,您要我們不要說他人過失,為什麼您天天在課堂上講我 們的過失?」這裡有個開許處。以前,堪布門塞的根本上師,華智仁波切的再傳弟子——一 哦西阿瓊堪布在講經中,如果不高興,就會將經夾、杯子打在弟子的身上,常打得弟子流血 不止,這種行為對金剛上師來說是開許的。而我每一天在講你們過失的時候,一方面怕你們 生煩惱,所以盡量少講,或用比較婉轉的方式來提醒你們;而另一方面又怕你們不能知道自 己的過失,就不得不講。這與你們說他人過失不同。十多年來,我從來沒有因為在課堂上講 你們的過失而使師徒間產生任何矛盾。相反,使很多人認識到了自己的過失,調伏了自己的 心相續。   而你們在下面說別人過失,既損了自己的善根,又使自己對他人的成見越來越深,障礙 自己的修行,影響僧團的和合,於己於他都無利益。所以,在修心時,一言一行,所作所為 ,都必須要現察,逐漸調伏剛強的性格,使心相續逐漸柔和起來。   第四頌 願惜此寶   秉性邪惡眾有情,恆為猛烈罪苦迫,   見時如遇大寶藏,願恆惜此大寶藏。   這一個修法極其殊勝。如果一個大乘行者沒有具足這種功德,即生成佛是不用說了,就 進一般世間的成就也難如願。因此,我們要重視這個大乘修法中的殊勝竅訣。   現在是末法時代,大多數眾生的秉性都顯得很惡劣、粗暴和橫蠻。他們相續中充滿了邪 知、邪念和邪見。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他們呢?如果因為眾生秉性下劣而蔑視、厭煩, 從而遠離這些眾生,顯然是不對的。這些道理在《入行論》中有詳細論述,你們可以參閱。   眾生和佛在本性上、究竟實相上,雖然沒有一點差別,然而,在顯現上,眾生被煩惱所 逼迫,身心都不得自在,從而形成了這樣惡劣的秉性。也就是說,眾生是因為往昔無量劫以 來,自己造了無數猛烈的罪業,被這些罪業所逼迫,沒有自在,從而形成了極其惡劣的秉性   然而,我們應該相信,大多數眾生,尤其是信佛學佛者,都願意制止自己的煩惱。但, 強大的業力使這種美好願望不能實現。比如嗔恨心大的人,深感嗔恨煩惱的痛苦,每當嗔恨 心平息下去以後,他們心裡都有份煎熬,有份掙扎,心靈極為不安。每次都想:下次再不能 這樣了。但當一遇嗔境,就又舊病重犯,這樣反反覆覆,受盡折磨。   因為無始以來業力所帶來的果報,如果今生不以精進修持來斷除煩惱,來世就會更加不 自在,更可憐,更悲慘,最後終於墮入三趣,感受無窮無盡、不可思議的痛苦。   這個時代的大多數眾生,因為身心不自在的緣故,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甚至毫無理 由地對眾生做傷害。作為修行者的我們,自己的煩惱還沒有斷除,是一個受外境所轉的凡夫 ,當然也會常受惡劣眾生的傷害,遭受痛苦與不安。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樣的情況呢?應該 按照這裡的竅訣來對待。這一頌和第二頌有相似的地方,但這一頌更進一步講述了更深一層 的修行竅訣。   「見時如遇大寶藏」,雖然各種眾生有貪心大的,嗔心大的,癡心大的,慢心大的以及 疑心大的,但是,我們不能厭離遠離他們。實際上,我們也不可能遠離他們,這一點在第一 頌當中曾經講過了。《佛子行三十七頌》也說:「欲享善物之佛子,一切損害如寶藏,是故 諸眾無怨心,修忍辱是佛子行。」   每當眾生損害我們時,不但不生厭離和嗔恨心,反而將他們當作大寶藏,這種竅訣口頭 講起來容易,心裡卻很難這樣觀修,行為上就更難加以實施了。可是,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白 道理,然後漸漸地進行修持。凡事開頭難,等慢慢習慣也就成為自然。比如剛開始學電腦時 ,會被操縱電腦的複雜程序弄得暈頭轉向,但,一旦熟練之後,電腦就會成為工作的一種方 便。當我們開始修這竅訣時,也會覺得與自己很難適應,只要自己堅持修下去,依靠上師的 加持,不斷的磨練,以後再和各種不同的人接觸時,就可以運用自如了。   寂天菩薩也說,假如他們危害你,一定要對他們生大悲心,如果不能生起大悲心,至少 也不能生起嗔恨心。以前,仲敦巴尊者問阿底峽尊者:「如果人打我、罵我、殺我的時候, 我應該怎麼辦?尊者的回答和後來土美仁波切對此所作的回答在意義上頗為相似,即「吾雖 無有少罪過,何者欲斷吾之頭,然以悲心其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青海省有位著名的喇嘛嘎秋仁波切(至今仍健在),在文革期間受到了批鬥,在每一次 被押至會場之前,就開始發心:「令天我要為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而發心修安忍波羅密多。 」並稱這是「發心殊勝」。批鬥開始了,人們打他、污辱他、誹謗他,而他安住於無緣空性 中修安忍波羅密多,他稱這是「正行殊勝』。最後批鬥結束,他默默地念迴向文:「將此功 德迴向給所有打罵我的人,也迴向給一切眾生。」並稱這是「迴向殊勝」。文革結束,宗教 政策恢復了,許多當年曾經批鬥過他的人,來嘎秋仁波切面前求情懺悔,但他平淡的說:「 你們沒什麼可懺悔的,如果不是因為你們,我就無法修安忍,這是個殊勝的方便。我現在一 點也不恨你們,相反,你們大家是有功德的,請不要做什麼懺悔了。」這就是大乘菩薩與眾 不同的道德與風範!   實際上,害我的人真和如意寶一樣,是成佛不可缺少的助緣。佛曾說只有能安忍的人才 是真正的佛子。無論是在《入行論》、《佛子行三十七頌》還是在《修心八頌》當中,都為 大乘行者樹立了如是相同的標準。所以,我們面討怨敵,應該像報答大恩上師那樣去報答他 們。因為對於我們修忍辱度的大乘人來說,怨敵就是無窮無盡的寶藏,所以說要「願恆惜此 大寶藏」。 (待續) --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8.17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