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法友是一位修習南傳法的行者,由其他發文中,可知道他對於如實知見略有體驗,所以在 面對世事時的看法,能有一番見解,有幸閱讀此文,發現該為對於煩惱的解說甚為有理, 經首允,與眾法友分享,願大家閱讀此文都能獲得利益。 題外話,真正有在接觸內觀的大陸法友還不少,且都略有體悟,期望大家對於實修的體驗 上能多多交流。 ------------------------------------------------------------------------------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因不喜歡一些事物而產生煩惱,事情本該這樣,為何會那樣呢? 即使那已經成為事實,他的內心依然不願意接受。這就是與事物對抗而產生的煩惱。其實 ,當人們願意接受眼前的事實,即使那是不情願的結果,他也不會產生太多的煩惱。清晰 而明覺的心會發現,煩惱來自於與事實的對抗。因此,我們要認識所謂事實的本質。 什麼是事實呢?當一個人以自己局限的知識來衡量外在的事物時,就自認為那種認識是一 個事實。然後當再次地確認它為事實時,把它定義成更適合自己心意的結論,於是告訴自 己與他人,這是事實——其實內在已經強化了這一認知;於是,與此相違就是錯誤的,與 此相應便是合理的。如此一番想像後,便有充足的理由堅持自己的見解。如此這般,煩惱 已經在醞釀中,此後便是煩惱的產生與揮之不去。 佛法視這種現象為「當然地妄想」,即人們在所謂合理的外衣下固執己見。但這種固執己 見很難被禪修者自己發覺。不被發覺,所以一犯再犯,不斷地強化,不斷地在循環中。這 種循環是痛苦的,即使一些希望擺脫這種困境的人,也很難找到頭緒。 佛陀告訴我們,在自己局限的知識與有自我傾向的合理外衣下,想像變成了事實,然後就 是把這種事實強加給自己,再強加給他人,甚至於強加給自己的親人與心愛的人。有時候 ,這種強加以關心、忠告的面目出現;有時候,以責任與習慣的面目出現。 當然,即使我們的認知是正確的,也需要知道,這種認知只是一時一地的認知,有其局限 性,而且不是面面俱到的。一切的想法都是一時一地的,有著它產生的因緣。它既能因緣 而生,說明它所適合的範圍只在其因緣內。當它產生的因緣消失的時候,它所適合的範圍 也就隨之消失了。所以,從法的角度來看,一切的想法與念頭,只是因緣的產物,只是一 時一地的產物,故它只能適合一時一地,當它產生的時候,那個因緣已經變動了,所以, 思想往往滯後於現實。新的事實又產生了,而思想則還滯留在原地。 智慧的思想家都贊同「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事實總在變動,我們的思想總在其 後才認識到,而我們所謂的認識只是已經過去了的想法。但我們並不知道這一點,卻把它 強加給新的事物——它顯然已經不適合新的事物。 佛陀說,所有的念頭與想法都是無常的,它們川流不息,生起然後消失。我們應用佛陀的 這個發現來分析事物,我們所認同的事實,其實已經是過去的一個認知,也只是一種暫時 心理下產生的理論,在其產生的當下便已經失去了它的意義。而我們看不到這一點,總要 說它是事實,它是合理的,它是實法。哪裡有實法呢?一切都在產生與變化中,剛產生的 現象,剛被心認識,它已經變化了。 如果我們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認識到這個現象,看到我們所執持不放的想法與念頭的性質, 我們會給自己的心理放一個長假。是啊,我們為何要執著那些時刻變動的事物呢?! 我們為何要執持那些已經過時,執著那些已經滯後的看法呢?我們還沒有能力看到這些現 象的本質,所以我們一直處在煩惱之中。如果我們看不到這一點,我們就會一直在妄想中 掙扎,這種掙扎只會帶來痛苦。擺脫此種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去認知我們所執持的觀點, 它是怎樣的性質呢?我們應該在這一點上多下功夫,清楚地觀察、印證。如果我們認知了 想法、念頭與事實的基本性質,我們就放下了,心理上就輕鬆了。這種輕鬆被佛法稱為解 脫。 ■這篇文字是早些時候寫給一位朋友的信札。朋友是一位熱愛理論,信仰觀念,對自己的 知識、思想很自信的人,也非常執著他所認可的事實。在他從事的領域裡,他有著刻苦的 精神與熱忱,所以較有成就,這種成就下的心理助長了他的那種執著。他的成功並沒有給 他帶來寧靜,反而常常被痛苦心理纏繞。世界形勢、社會現象很容易引起他過激的心理反 應。 前一段時間,這位朋友因思維習慣與工作單位和周圍發生了很大的矛盾,給自己和他人造 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以至於他說道:這樣活著還不如死了。他終於認識到過分地執持已 見給自己帶來了心理痛苦。朋友知道我信仰佛陀,修習佛法,於是寫來一封長信,對自己 做了反醒,並希望求助於佛教來解脫自己的心理痛苦,上面這篇文字就是我給他的回信的 部分內容。 痛苦的心理往往會讓敏感而智慧的人尋求解脫煩惱之法,佛陀在《中部》中告訴我們:「 我只教導苦與苦的止息。」佛法就是從根本上解除痛苦的良藥。佛陀的法義告訴我們,痛 苦的心理來自於對自我觀念的執著,而消除這種不良心理的唯一途徑就是真正認識我們一 直在維護的所謂「自我」的真實面目。 這只是給朋友看的一篇方便文字,隨手而寫,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佛法理論的闡述。這一段 時間我正在專注於一個禪修主題,無暇撰寫修行方面的文字,於是把這篇文字貼出來,供 博友們參閱。 如是 2007-1-5 -- 經典裡對整個的(修行)過程有系統描述是很精密的,但實際的經驗卻超越經教研 究。研究無法告訴你:這就是無明升起的經驗,這就是行的感覺,這就是特殊的意識, 這就是身與心各個不同元素的感覺(受)。---阿姜查《水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Blok:推推 61.58.182.195 07/15 19:18
xopowo:好! 61.229.142.172 07/15 20:42
papau:推推! 211.74.105.150 07/15 21:11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7/15 21:20)
chowyc:推..並請問南傳彌蘭王問經有後續嗎^ ^ 218.173.6.135 07/16 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