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經法友分享,末學整理,希望大家對五蘊有更好的認識,有誤歡迎指正。 ------------------------------------------------------------------------------ 古文翻譯講名(精神)、色(物質),現代話講身(色)、心(名),身心的說法是故不會出現在 一千多年前的阿含中。 Citta (心), Mano(意), Vinnana (識) 應該是有區別 (雜阿含經中有兩種不同的意(心 "意"、"意" 根)、兩種不同的識(心 "識"、"識" 陰)、 兩種不同的意識(心的 "意識"、六根的 "意識"),也有不同的名稱,卻有相同的意義,同 名異義或異名同義,由文中位置可判別出來。) 1. 心異名的 "識":一個能感受(受蘊)、能思想(想蘊)、能意志(行蘊)、能知覺( 識蘊),稱作 "心" 的東西。 佛陀說,我人的身心除了肉體(色)、情緒(受)、思想(想)、意志或動機(行)、以 及認識作用(識)這五者之外,並沒有所謂的「我」。這五種元素或作用經論上叫做「五 蘊」。這五蘊,每一蘊都沒有獨立、永恆、自主性。例如肉體的「色」蘊,乃依靠著精神 (其他四蘊)才能存在活動,一離開精神作用,即成了死屍,它哪裡有獨立性?肉體的「 色」蘊,從出生開始,時時都在新陳代謝,最後終歸老死,它哪裡有永恆性?而「色」蘊 的肉體既是依靠精神而存在、活動,如何能有自主性?所以肉體的色蘊當中,決不可能有 獨立、永恆、自主的「我」存在。至於受、想、行、識這四蘊更不必說了。情緒、思想的 時刻變化,意志動機的時堅時弱、時好時壞,乃至認識作用的鮮明、晦暗或正確、錯誤, 這再再都說明沒有一個獨立、永恆、自主的我存在。 2. 五蘊的 "識":意義更簡單,"識蘊 = 識陰 = 知覺"。 「識」的任務即是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知覺。「識」可簡單譯為「清楚的了 別」(察覺)。但它的真正含義是依照自然的本能去了別,但不可譯為正確認識的了別, 因為它只是一種知覺。當有外緣和眼根在一剎那間相碰,而去領接這外境,察覺出它是某 一種色塵;一旦有外緣和耳根相碰,即能察覺出那是一種聲塵;而鼻根一碰到外緣,也能 立刻察覺出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氣味,當心去執行在眼、耳、鼻、舌、身、意外境的知覺時 ,就稱為「識」。 當心去執行在眼、耳、鼻、舌、身、意外境的 "知覺" 時,就稱為「識」。 識蘊:不經思惟判斷、分析、理解,只是很單純的:了別、認識、知道、察覺、知覺。 識蘊的作用:六根訊息的收集傳遞(單純的感知、知道)者,不是訊息的處理(受、想、行) 者。 "識" 簡單說即是 (知覺),(識陰)跟(六識)原本就是同一識,本質並無不同,差別是顯 現的知覺型式不一樣(例如眼睛看到影像的知覺與耳朵聽到聲音的知覺 ... 由於接收的感 官功能不同,顯現出的知覺型式也不同,但其本質都一樣是 "知覺") [識] 只是很單純的 [知覺] 感應現象而已,[識] 並無記憶功能。 精確應這樣理解:六根 + 六塵 → 六識陰(分別對應),三和合為觸,於是生起了眼觸、 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等各種不同的知覺感應,[識](識陰) 與[意識](受想行 識四陰集體運作的總稱,亦即心理、心識、心意識)意義完全不同,多數人都弄混了。 眼根 + 色塵 → 生眼識(陰)(看到影像的知覺) → 眼根 + 色塵 + 眼識 = 眼觸 耳根 + 聲塵 → 生耳識(陰)(聽到聲音的知覺) → 耳根 + 聲塵 + 耳識 = 耳觸 鼻根 + 香塵 → 生鼻識(陰)(聞到氣味的知覺) → 鼻根 + 香塵 + 鼻識 = 鼻觸 舌根 + 味塵 → 生舌識(陰)(嚐到味道的知覺) → 舌根 + 味塵 + 舌識 = 舌觸 身根 + 觸塵 → 生身識(陰)(觸到身體的知覺) → 身根 + 觸塵 + 身識 = 身觸 觸是由根,塵,識和合而成 法塵→應該都是對上述五種觸所留下的印象 (印象 = 意識 = 感知 = 知道 = 知覺) 或者是對 manaayatana(意根) + dhammayatana(法塵) → vinnana(意識(陰))(知道心理活動的知覺) → 意根 + 法塵 + 意識 = 意觸 和合而成的觸所留下的印象(印象 = 意識 = 感知 = 知道 = 知覺) (意根) 就是 (大腦的功能作用),(大腦的功能作用) 亦即是 (意根) 「意根」接觸「法塵」生起「意識」(十二因緣中:根 + 塵 + 識三和合曰「觸」) 意根:大腦的感官功能作用 法塵:各種精神(心理)活動的對象:受、想、行、識 意識:感知受、想、行、識等心理活動的訊息 ------------------------------------------------------------------------------- 法友,請再細心的留意! 雜阿含經中有兩種不同的「意識」,名稱相同,但意義不相等!很容易弄混了。 世尊說:正常人的身體有六種不同的感覺器官功能 (六根) 對身外世界 (外境) 的感知:細分為眼耳舌鼻身(五根)五種器官功能,分別觸外境,產 生了眼耳舌鼻身(五識),五識讓你知道外在的宇宙人生世界 ..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皆為「識陰」! 眼識:只是單純地感知到視覺(影像)的訊息,不做(影像)訊息的分析處理。 耳識:只是單純地感知到聽覺(聲音)的訊息,不做(聲音)訊息的分析處理。 以此類推 ... 意識:只是單純地感知到意覺(受想行識等心理活動)的訊息,不做(受想行識等心理活動) 訊息的分析處理。 再強調一次,「六識(包括 "意識")」皆為「識陰」! 另一種「意識」是雜阿含經常見的「心、意、識、心意、心識、意識、心意識」,名稱雖 多,意義卻一致,指的是「心」或「心理」或「精神」。 這裡講的「意識」: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的聚合總稱,表達的意義是指「心」或「心 理」或「精神」。 對身內世界 (內心) 的感知:不做細分,以意根 (腦根)單一種器官功能,統攝了受、想、 行、識,事實上內心的 (受,想,行) ,分別觸 "由五根而來的五識" 及內心各陰交互生 起的 "識",也顯現出三種型式不同的識 .. 受陰接觸識陰 ..... 生起了 (受識),受識讓你知道在受苦受樂 .. 想陰接觸識陰 ..... 生起了 (想識),想識讓你知道在想事情 .. 行陰接觸識陰 ..... 生起了 (行識),行識讓你知道在做事情 .. 世尊並未如此細分,將內在感知的一切識統稱為 (意識)~ 意識 (心理),心識,心意識,名稱不同,意義一致 ~ 六識中的 "意識" 是 (識陰),意義不同於 (心的 "意識")。 是否越看越迷糊了? 呵 ... 耐心仔細體會喔 ~ ------------------------------------------------------------------------------ 世尊亦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意思是指精神作用(名)與身體感官(色)是相互攀 緣依存的,(識陰) 是 (名,色) 兩者中間連絡的橋樑,經由身體的六根與六塵的接觸,於是有了各種不同的知覺(六識) ,身體及心識之間便是以(六識的型式)互相協調產生種種的行為活動。識蘊唯一的作用 :六根訊息的收集傳遞(單純的感知、知道)者,不是訊息的處理(受、想、行)者。眼等前 五識:知覺來自外在五根(眼、耳、鼻、舌、身)的訊息。意識:知覺來自內在意根(受、想 、行、識)的訊息。五蘊中,識蘊是跨越其它色、受、想、行四蘊,位居中間的連接者。透 過識蘊的訊息傳遞,色、受、想、行四蘊得以聯繫產生運轉。 (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四陰必須依附在正常的大腦細胞組織而能產生運作(頭腦細胞 組織中有數個部位,分別對應管理色、受、想、行、識,各部位有各自的發揮功能),人 腦細胞壞死了,受想行識失去了依附,便無從發揮各自獨特的作用,若大腦管理 "思想(想 法及意志)" 的部位損壞,想陰及行陰無從運作,也無從造業了 ~ [識] 好比是一座橋樑,連接了物質界(色)與精神界(受、想、行、識),透過這座橋樑 ,物質界(身體活動)與精神界(心理活動)才能互相溝通了解 .. 進一步以電腦做比喻: [色] 相當於 ... 設備硬體(有形體的、物質的) [受] 相當於 ... 應用軟體(無形體的、抽象的) [想] 相當於 ... 應用軟體(無形體的、抽象的) [行] 相當於 ... 應用軟體(無形體的、抽象的) [識] 相當於 ... 作業系統(無形體的、抽象的) 設備硬體(色)與應用軟體(受、想、行)必須透過作業系統(識)才能開始一切的運作 使用 .. (識)單純的只是一座溝通的橋樑而已 .. 若是六根對六塵才生[識],按此邏輯推理,六根不對六塵便應沒有[識]了,那麼請問是什 麼東西掌管記憶的呢? 記憶與過去的經驗都記錄在大腦的記憶細胞中(色陰),好比是電腦資料檔案(記憶)是 儲存在 "硬碟" 或 "磁片" 中,當應用軟體(想陰、行陰)需要用到時,透過訊息傳遞( 識蘊),再從 "硬碟" 或 "磁片" 中(色陰)借調出來 ~ 色蘊(物質)儲存記憶,當一個人回憶過去的經驗時,是由想的意志 (行陰) 推動思維的 ( 想陰) 去到儲存記憶經驗的大腦 (色陰) 調出影像來用,行想色三者之間透過識的訊息傳 遞而能彼此溝通,記憶須依靠 (行陰 + 想陰 + 色陰 + 識陰) 四者共同運作而產生 ~ ------------------------------------------------------------------------------- 以上所說,為什麼世尊多次提到識滅則名色滅等等以識為開頭的定型句?好像可將識蘊特 別的獨立於「名」之外,以往晚學也亦想不透,於是,便免不了誤會識可以有別於其它三 蘊,如此,將識視為心王,餘者視為心所的論點,則似乎沒有問題,然而,後來才發覺這 是個嚴重的錯誤。 五蘊之中,能夠了別、察覺的正是識蘊的作用而不是其它,也因此,在實際生活的經驗上 ,識蘊也必然的成為受想行識蘊中的優先表達,也就是說,如上文中識滅則名色滅的例子 裡,當然是先將了別、察覺的作用滅了,其餘才滅。而不是說識蘊可優立於「名」之外, 當然了,受想行蘊也不是識蘊的附屬品〈心所法〉。 五蘊之中好像識蘊特別重要,因為世人往往認為識蘊有代表著生命靈動之故,其實,五蘊 之間比比相等,其中沒有主從的關係,只有相互相續的關係,以故,當世尊提到其一時, 必不忘加上餘者如是。 至於,關於心意識在聖典中並未強加分冶及特別定義其差異,那是因為如果瞭解五蘊〈悉 知名色〉,又何必去畫蛇添足?五蘊之說早已滿足諸行無常的聖法義了,又何必去追逐無 常的心意識。 ------------------------------------------------------------------------------ 附表 五蘊、六入處是世尊非常重要的教導,在阿含教義中佔了重大比例的份量!自佛與眾阿羅 漢入滅後兩千多年來,由於過往的南傳北傳諸經諸論以及眾多學者觀點在解說上有失完整 精確,後代學人只能片斷地從中摸索理解,概念模糊。法友們可從這裡的兩個圖解重新來 精準的認識五蘊、六入處 .. 五蘊(色、受、想、行、識)、 六入處(眼、耳、鼻、舌、身、意(腦)) 關係圖解(1): ┌───────────────────────┐ │生命個體:由五蘊所組成(也就是:名色、身心) │ ├───────────┬───────────┤ │ 名 (精神、心理) │ 色 (物質、身體) │ ├─────┬─────┼───────────┤ │受 蘊 ←腦→    │┌眼         │ ├─────┤  識  │├耳   色     │ │想 蘊 ←腦→   ←腦┼鼻→        │ ├─────┤  蘊  │├舌   蘊     │ │行 蘊 ←腦→    │└身         │ └─────┴─────┴───────────┘ 關係圖解(2):                ┌───┐                │色 蘊│                └───┘              色 聲 香 味 觸              塵 塵 塵 塵 塵              ↑ ↑ ↑ ↑ ↑              眼、耳、鼻、舌、身              根 根 根 根 根              └─┴─┼─┴─┘                 (腦)                  ↓ ┌───┐法       ┌───────┐       法┌───┐ │受 蘊│ ←意根(腦)→│識 蘊(六識)│←意根(腦)→ │行 蘊│ └───┘塵       └───────┘       塵└───┘                  ↑                意根(腦)                  ↓                 法 塵                ┌───┐                │想 蘊│                └───┘ 圖解重點說明:(以上兩圖解的方式雖有不同,意義完全一致。) 1. 識蘊:五蘊中,識蘊是跨越其它色、受、想、行四蘊,位居中間的知覺者、連絡者。透 過識蘊對來自六根訊息的接觸、傳遞、連絡的感知(六識知覺),色、受、想、行四蘊 得以知曉、溝通及協調運作。 2. 腦部:大腦是身體器官中(色)唯一能與精神的名(受想行識)發生連結、接觸、運作 的部位。要當腦部組織及身體等六根官能健全時,五蘊身心才能正常運作,若腦部組織 或身體等六根官能受到損壞,五蘊無法完全發揮作用,身心便會殘缺。自古以來人們大 多認為心意識位於心臟或心臟部位附近,但實際上 ... 心意識是位於腦部。 3. 六入處:對人來說,是指六種獲取五蘊狀況訊息的入口管道。透過六入處,個人便能夠 察覺知道自己身心及身外世界的五蘊運作情況。 大腦是五蘊狀況訊息進入管道的終端受理中心,識蘊(知覺)是心意識的終端連絡中心, 大腦功能與識蘊功能兩者交會連結成為五蘊的運行機制中心,五蘊狀況訊息經由六根管道 傳送最後匯集於大腦再經由識蘊接觸轉化為六識,六識是色受想行識各蘊之間運行的媒介 或依據,於是五蘊的組構如同一部具有生命的機器(名色、身心)得以生起運作而展現。 眼耳鼻舌身五根(即大腦上的眼覺、耳覺、鼻覺、舌覺、身覺感官功能作用)是色蘊狀況 訊息的入口管道,意根(即大腦上的意覺感官功能作用)是受想行識四蘊狀況訊息的入口 管道,一些經論及學者觀點把意根解讀成識蘊或心意識,那種說法是很有問題的。 六內入處(六根):眼內入處、耳內入處、鼻內入處、舌內入處、身內入處、意內入處( 腦部功能)。 六外入處(六塵、六境):色外入處、聲外入處、香外入處、味外入處、觸外入處、法外 入處。 我們是根據視覺感官功能(眼根),根據境界(色塵),產生「眼識」,眼根對色塵生眼 識,根、塵、識三個合起來叫做「觸」。 4. 受蘊:依據六根、六塵、識蘊三合觸生起的六識知覺,進行苦樂覺受的處理,是五蘊中 的情意感受者。 想蘊:依據六根、六塵、識蘊三合觸生起的六識知覺,進行分析辨別的處理,是五蘊中 的思考判斷者。 行蘊:依據六根、六塵、識蘊三合觸生起的六識知覺,進行動機意志的處理,是五蘊中 的造作發動者。 色蘊:以六根(眼耳鼻舌身及大腦的感官功能作用)接收傳達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 訊息並依據行蘊的意識知覺的指揮,擔任身心活動的任務執行,是五蘊中的展現實行者 。 5.五蘊(五陰):構成生命體的五種聚合要素,整個宇宙生命萬象的展現也都離不開五蘊 。色、受、想、行、識因緣聚合起來的時候便形成了生命,人就是這樣出生來到世界上 。五蘊生、住、異、滅(亦即成、住、壞、空),生命的肉體會隨著時間出生、成長、 衰老、壞死,死亡並不代表生命的終結,而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為什麼?緣起法:此 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因為有了受生的因緣(有了「自我的意識:我見、愛染(欲貪 、貪瞋痴)、執取、有生存、無明」),每當物質界的軀體(色)被精密完整的重新製 造出來時,精神界的四蘊(受、想、行、識)會因潛留的「自我意識(我、我所(異我 )、相在)」的聚合引力推動去尋找適用的軀體依附上去,名(精神、心)色(物質、 身)結合了,受生形成新的生命。佛陀說生命的因緣相續是純大苦聚集,澈底拔除「自 我的意識:我見、愛染(欲貪、貪瞋痴)、執取、有生存、無明」,才能離苦斷苦到達 究竟苦邊,解脫清淨自在。 習法心得分享: 解脫道上的法友們!如能用心深入正確觀察、思惟、體會並清楚掌握知曉五蘊、六入處的 關係及原理,對今後修習實踐佛陀的原本真實法義:四聖諦、三十七道品、四無量心、聲 聞戒律、出世間八正道、四念處、出世間四禪正定、緣起無常苦無我、永斷十結澈底滅盡 貪瞋癡無明、知見清淨無漏正慧具足安住、心得究竟滅苦解脫等等,將可全面融會貫通獲 得甚大的助力與實益。 ------------------------------------------------------------------------------ 附錄一 意根”:原始定義稱為“意入處”或“意內入處”,也可簡稱為“意”。 (雜阿含經中有兩種不同的“意”,一是“心意識”,一是“意入處”,同名不同義。) 什麼是“意入處”呢? 簡單說:心意識的「入口處」即是意入處。 (心意識,經中有些地方會以:心、意、識、心意、心識、意識等不同名稱來表達同一件 事物(也就是精神、心理),讀經時記得要多留意一下。) 意根在哪裡?(佛滅兩千多年來困惑已久的謎題 ...) 法友們大概很想知道吧 ... ^___^ 請看,雜阿含 322 經世尊是如何說的 ... 佛告比丘: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 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意內入處(意根)的位置:人體(色身)上,大腦中“意覺部位”的「接觸面」。意根是 由大腦機能所形成的一道入口、或一道介面,能讓受、想、行、識等四大種類的精神要素 進出通行,達成心意活動的處理。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心的入口處即是意根」。 意根不是心法,但也不是色法,雖不是色法(大腦本身)卻是色法所形成的(由大腦的機 能所形成),意根只是介於心意識(受想行識四蘊)與大腦之間的一道接觸面而已。換句 話說心意識(受想行識四蘊)不需透過任何媒介的傳遞,直接可以進入大腦內與識蘊發生 作用生起意識,意識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之間透過大腦機能傳遞交換訊息,身心五蘊 就是靠這六識的訊息知覺而彼此之間得以連絡,交互運行,展現生命的現象活動。是故, 世尊說意內入處者,非色(不是四大種類的物質所生成),不可見(不能用肉眼看見), 無對(無範圍上的限制)。 意根沒有任何主導的作用,不是心意識的主導或作用者,它只是一道接觸面而已(它只是 一個入口處),唯一的作用就是做為讓心意識的組成要素(精神的四蘊)進出通過的門口 。心意活動真正的主導或作用者是「受、想、行、識」,五蘊(五大種類的生命要素)構 造成一部擁有生命的機器 ... 生物。若是沒有色身為依據以及由色身形成的六道入口(六 根),心意識不起作用,受、想、行、識及色等五蘊也不過是自然界的五大類元素而已, 哪來的生命呢? 意根是大腦 ... 這是簡略說法(仿照世尊說法,眼 ... 是內入處 ..)。 意根是大腦的機能 ... 這是完整說法。 兩種說法都不離世尊正法,除非把意根理解為大腦的本身或心意識的心法才有違佛說。 (雜 322)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往詣 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眼是內入處。世尊 略說不廣分別。云何眼是內入處。佛告彼比丘。眼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 色。不可見有對。耳鼻舌身內入處。亦如是說。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 說意是內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意是內入處。佛告比丘。意內入處者。若 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復問。如世尊說色外入處。世 尊略說不廣分別。云何世尊色外入處。佛告比丘。色外入處。若色四大造 。可見有對。是名色是外入處。復白佛言。世尊說聲是外入處。不廣分別 。云何聲是外入處。佛告比丘。若聲四大造。不可見有對。如聲香味亦如 是。復問。世尊說觸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觸外入處。佛告比丘。觸外 入處者。謂四大及四大造色。不可見有對。是名觸外入處。復問。世尊說 法外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法外入處。佛告比丘。法外入處者。十一入所 不攝。不可見無對。是名法外入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 奉行。 -- 經典裡對整個的(修行)過程有系統描述是很精密的,但實際的經驗卻超越經教研 究。研究無法告訴你:這就是無明升起的經驗,這就是行的感覺,這就是特殊的意識, 這就是身與心各個不同元素的感覺(受)。---阿姜查《水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corson:感謝師兄分享~140.116.202.128 07/31 15:24
SkyElder:有看有推 61.66.243.96 07/31 16:10
asmimana:寫的太好了!其實五陰六入就是最值得鑽研 113.61.176.22 07/31 18:59
asmimana:的道場。 113.61.176.22 07/31 19:01
asmimana:對於自己的身心世界不去了解, 113.61.176.22 07/31 19:04
asmimana:是很奇怪的事。 113.61.176.22 07/31 19:05
Crazyfire:推這篇文章 也推樓上的說法 自己的五蘊 61.230.51.64 07/31 19:23
Crazyfire:做研究、修行的基礎才是佛法的核心 61.230.51.64 07/31 19:24
cool810:嗯嗯,"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相互攀緣, 58.99.10.123 07/31 20:18
cool810:這點滿重要。 58.99.10.123 07/31 20:18
solarjeff:行蘊 以能意志作解可能需要斟酌看看。 123.240.2.172 07/31 20:46
solarjeff:識以覺知來看,並不恰當。 123.240.2.172 07/31 20:46
solarjeff: 知覺 123.240.2.172 07/31 20:47
solarjeff:有沒有"覺"這個字差很多喔... 123.240.2.172 07/31 20:49
solarjeff:能反聞自性者為何?能脫離五蘊作用為何? 123.240.2.172 07/31 20:52
solarjeff:止觀的作用啟發者為何? 123.240.2.172 07/31 20:53
Crazyfire:《順正理論》識謂了別者。是唯總取境界 61.230.51.64 07/31 22:49
Crazyfire:相義。各各總取彼彼境相。名各了別。 61.230.51.64 07/31 22:49
Crazyfire:把識的特性界定為"了別"應該是比較好的 61.230.51.64 07/31 22:50
Crazyfire:說法 61.230.51.64 07/31 22:50
cool810:比如眼根和色塵相接生起了眼識,這個眼識 58.99.10.123 07/31 23:12
cool810:只有能看,但具備認識的功能,而"了別"是 58.99.10.123 07/31 23:13
cool810:不是有包含進認識了呢? 58.99.10.123 07/31 23:13
cool810: 手誤:但不具備認識的功能 58.99.10.123 07/31 23:15
cool810:z-2-1-1-4 裡面提到的五蘊,識不具備辨認 58.99.10.123 07/31 23:21
cool810:事物,比如眼識只有"看",認識和辨別對象 58.99.10.123 07/31 23:22
cool810:的是想蘊。這個說法好像跟這篇文有出入。 58.99.10.123 07/31 23:23
Cid:推薦這篇文章 218.166.202.17 07/31 23:24
cool810:如這篇文說,可能要把六識裡意根生起的意 58.99.10.123 07/31 23:28
cool810:識(屬識蘊),和跨越受、想、行的意識(心理 58.99.10.123 07/31 23:29
cool810:作用),先分別清楚。 58.99.10.123 07/31 23:29
Crazyfire:認同樓上說法 我個人的另一種看法 認為 61.230.51.64 07/31 23:32
Crazyfire:作者把"意識"和"識蘊"一起談 或等同來看 61.230.51.64 07/31 23:32
Crazyfire:是這樣談比較能破除我們把"意識"會當作 61.230.51.64 07/31 23:33
Crazyfire:獨立實體的傾向 因為強調"意識"也是一種 61.230.51.64 07/31 23:34
Crazyfire: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狀態而已 61.230.51.64 07/31 23:34
cool810:嗯,就像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互依所緣交 58.99.10.123 07/31 23:38
cool810:互作用。 58.99.10.123 07/31 23:38
Crazyfire:"蘊"即是聚合之意 即暗示了非獨自恆存 61.230.51.64 07/31 23:38
cool810:在緣起觀下,這點很清楚。 58.99.10.123 07/31 23:40
Crazyfire:coo大說得對 至於您引用的那篇文章 張澄 61.230.51.64 07/31 23:44
Crazyfire:基教授在註釋中也提出了對"識無了別能力 61.230.51.64 07/31 23:45
Crazyfire:"的質疑 基本上 識無了別能力是巴利佛教 61.230.51.64 07/31 23:46
Crazyfire:論師的看法 而我個人則對巴利論師的看法 61.230.51.64 07/31 23:48
Crazyfire:也感到疑惑 而我這方面是偏向有部論師的 61.230.51.64 07/31 23:49
Crazyfire:看法 所以coo提到那篇文章是比較符合該 61.230.51.64 07/31 23:50
Crazyfire:文的意旨(識無了別能力) 而我則是採有部 61.230.51.64 07/31 23:50
Crazyfire:的看法 認為"識謂了別者" 61.230.51.64 07/31 23:51
cool810:嗯,有部有"現前識"的說法,就是識具有現 58.99.10.123 07/31 23:52
cool810:量認知,因此這個角度識是具有了別認知功能 58.99.10.123 07/31 23:53
solarjeff:再看一次,就文字的角度來看,建議用字上 123.240.2.172 08/01 09:38
solarjeff:可能要多斟酌斟酌,畢竟心意識是相當複 123.240.2.172 08/01 09:39
solarjeff:雜而彼此又有連結關係,對應世間名相後 123.240.2.172 08/01 09:40
solarjeff:則有用字範圍上的重疊與差異處。 123.240.2.172 08/01 09:40
solarjeff:這篇算是難得而有整理的佛學資訊了 123.240.2.172 08/01 09:52
AHJKL:寫的很不錯。 219.70.6.223 08/01 09:57
AHJKL:但建議若引用或轉貼者請附上網址或出處。 219.70.6.223 08/01 09:58
solarjeff:推 阿姜查尊者的話。 123.240.2.172 08/01 10:03
neversay:這篇對現代人來說非常明白,好文!! 60.250.147.33 08/05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