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ppleRam (蘋羊)》之銘言: : 各位前輩好,小妹最近才開始接觸佛法 : 如果有用字遣詞不當的地方還請多指教 : --- : 以前心情很亂的時候打坐的方式可以讓我恢復平靜 : 但也僅止於覺得這方式很好用 : 最近發現佛教的想法對於排解自己無能為力的外在環境 : 也是一種很有用的思考方式 : 所以看了一些文章 : 發現有許多都提到「行善道」是脫離苦的方式 行善道不全是脫離苦的方式,某種程度而言我個人認為也是種方便法。 : 但這讓我產生了好幾個不明白的地方 : 1. 如果萬事萬物都來自於變化,接受變化不就好了? 就是接受變化就不會是苦,但不容易。 : 為什麼想要脫離苦?脫離苦不也是一種欲望? 我個人認為是一種慾望。 □學禪若終生不悟怎麼辦? 摘自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 http://book.bfnn.org/books/0069.htm#a57 禪的修持,切忌將心求悟、以心待悟。求悟不得悟,待悟即是迷;因為企求和等待都是妄 念、執著、攀緣、放不下。所以、真正的禪者,知道有悟這樣東西,但並不以悟境的貪求 為修行的目標。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種觀念,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將此觀念擺下,才 能真正得力。所以,禪者修行,重視過程不重視目的。在修行過程中依照明師的指導,用 正確的方法,精進不懈、勇往直前。所謂一摑一掌血,一步一腳印,貼切著每一念,不容 瞻前顧後,念念不斷、絲絲入扣、綿綿不絕,功夫自然得力。得力之後,始知悟與不悟、 生死與涅槃,和修行了不相關。 但是一般初學佛者,雖已知道生死是苦海、涅槃是彼岸,但卻不知生死和涅槃之間,並沒 有絕對的界限。所以要畏生死而求涅槃,認為未悟之前是為煩惱所縛、為生死所苦、受眾 苦煎熬,但若一旦開悟,就能了生脫死、得大自在。殊不知這是方便說,是為迷人說,不 為悟者說,以此誘導迷人來修學佛法。一旦進入佛門,生信起修,就要告訴他們,修行不 為目的,悟境也是執著,除執著才能開悟,才能離開生死的煩惱。如能有此認識,即不會 再有求悟、待悟之心。 : 2. 從變化中如何衍伸出行善才是正確的道路? : 如果認知到各種念頭跟行為不過是各種因果相生 : 然後接受此念頭的發生並決定實行,並且預見到可能的後果 : 而且也接受這種後果,那行善或行惡都只是造就某種因 : 因為發慈悲心而行善,跟因為發了邪惡念頭行惡不就沒有差別 善就是善,就是行為準則。 當下判斷是就好,做了和過了是不是善就不管。 因為追求某種想要的結果我覺得也是種慾望。 第十八章 戒定慧的考察 摘自<佛法概論> 印順法師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21/yinshun21-20.html 由慧觀而契入法性,不是取相分別識的觀察,是從無自性分別而到達離一切取相戲論的。 如有一毫相可取,即不入法性。所以如中道的德行,從離惡行善的方面說,這是要擇善而 固執的。但從離相證覺說,如取著善行,以為有善行可行,有我能行,即成為如實覺的障 礙,大乘稱之為「順道法愛」。釋尊所以常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 3. 即使有差別,對於所謂善惡卻又沒有明確的界定? : 目前我還沒辦法了解為什麼一定要行善 : 但是如果可以得到一定要行善的結論 : 那麼就人淺薄的認知,如何預料某種行為是落在「善」的範疇 : 例如規勸別人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不都是出自一己的念頭 : 憑什麼覺得我的念頭就一定比他的念頭要「善」? 他接受你認為善的就給他建議,不認為的人我們硬給建議,自己就會變成自以為了。XD 人跟人影響非常的深遠,當你認為對A善的時候,對B不一定就是善也可能是惡, 連帶可能影響到C又是善。牽扯下去想不透也沒必要的。XD : 但是照這樣說起來,聚福積德都只是某種欲望罷了 我個人也認為是這樣。 剛開始接觸時,可以盡量釐清自己的目的和原因。 但慢慢的進步心態也會逐漸變質,變的不是種慾望更可能會沒有目的性。 就像每天晚上洗澡,為什麼要洗澡?每天要吃飯,為什麼要吃飯? 果光法師問聖嚴法師每天那麼辛苦幹嘛?他回答:「不為什麼!」 共勉 : --- : 有勞各位前輩指教! 我是小小咖。:D : 謝謝了 看法給你參考參考,加油吧!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72.41 ※ 編輯: chitong 來自: 124.8.72.41 (12/13 16:09) ※ 編輯: chitong 來自: 124.8.72.41 (12/13 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