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菩薩道與解脫道的差異可從南傳菩薩道一書中,窺得端倪。 ------------------------------------------------------------------------------ 關於佈施波羅蜜,巴利文經典裏的《佛種姓經》已清楚地闡述須彌陀菩薩訓誡自己先修佈 施波羅蜜,因為過去諸菩薩也是這麼做。很明顯的,在十波羅蜜之中,佈施波羅蜜占了最 優先修習的地位。 然而,在《相應部‧俱偈品》中有一首偈:“Sile patitthaya naro sapabbo…”──「 具戒有慧人……」在此偈中,佛陀解說若某人投生時三因具足 ,而慧根又已成熟,他只要 勤修戒、定、慧,就能解開欲愛之網結。在此佛陀只提及戒定慧三學,他對修習佈施甚至 些許的暗示也沒有。 同時,整部《清淨道論》即是注釋《相應部‧俱偈品》上述偈文的論著,但在其中卻完全 沒有提及佈施波羅蜜。而且導向涅盤的八正道只有戒定慧之道,而無佈施之道。因此,有 些人誤以為佛陀認為佈施並非要素,是無助於證悟涅盤的,反而是造成不斷在輪回中生死 的因素,因此不應該修習佈施。 緬甸明敦王的有名大臣烏良在其書《解脫之味》中極端地解釋說佛陀只是向非常平凡的俗 人才教佈施。有很多佛教徒對「不應該修習佈施」這一觀點感到很憤怒;也有很多人對烏 良所寫的「佛陀只是向平凡的俗人才教佈施」感到憤怒。但是純粹對這些觀點不喜歡與憤 怒是無補於事的。更重要且有益的是正確地去瞭解佛陀教理的含意。 關於上述《相應部‧俱偈品》一偈中,我們應該瞭解它的真正含意如下:佛陀教此偈的對 象是上等根器的人,他們有能力在這一生精進修行至證悟阿羅漢果,完全斷除一切煩惱, 而不會再有來生。若這類具有上等根器的人真正地在這一生精進修行以證悟阿羅漢果,由 於他的精進力,他將成為阿羅漢,已經沒有再生的需要。佈施的業力能製造新生命與新的 福報。在這一生已斷除生死輪回之人將不會再有來生。由於已經沒有新生命去享用佈施的 福報,因此對他來說,佈施並非是必要的。這就是為何在《相應部》的這部經裏,佛陀為 了上等根器之人的利益,而著重於解說戒定慧, 因為在以斷除煩惱為目標時,三學是比佈施來得更重要的。佛陀根本不曾說過不應該修習 佈施波羅蜜。 佈施有令人柔軟的素質。當某人在佈施時,這個佈施行動即成為親依止緣,以令心更柔軟 ,更易於持戒、修定及修習觀禪來培育觀智。每個佛教徒去寺院受戒,或聽經,或修禪時 ,若沒有做佈施的話,難免會感到有些不自在與不好意思。因此,去寺院的時候一定要佈 施已經成為聖弟子們的一個習俗,例如每當毘舍佉去拜訪佛陀時,若是在早上,她會帶飯 、糖、水果等去供養;若是下午,她就會帶些飲品和藥物。 在這一生裏沒有成為阿羅漢的人必須繼續在輪回裏生死。在輪回時,若他們在今世沒有行 佈施,他們將難以投生到好的地方。即使他們得以投生到善道,他們將缺少財物而難以行 善。(你可能會說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以投入于修習戒定慧,但是卻是易說難行。事實 上,只有在過去世的佈施善報支持之下,才能成功地修習戒定慧三學。)因此,修習佈施 對於還必須在娑婆世界裏輪回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漫長的旅途上,只有具備了充足的 旅費,即佈施,我們才能到達美好的終點。在此,由於過去的佈施之善報而擁有了財物, 我們才能如願地投入于修善。 在娑婆世界裏的眾多旅人當中,菩薩是最偉大的人物。在被授記之後,菩薩必須繼續以至 少四阿僧祗劫與十萬大劫的時間來圓滿諸波羅蜜,以證悟一切知智。欲證辟支佛果者須以 兩阿僧祗劫與十萬大劫的時間來圓滿波羅蜜。欲成為上首弟子者則須一阿僧祗劫與十萬大 劫的時間,而欲成為大弟子者則須十萬大劫的時間。因此,對於這位在漫長娑婆旅途上的 偉大旅客,即菩薩,佈施波羅蜜是非常重要的。在巴厘文經典中的《佛種姓經》經文裏, 佈施波羅蜜的修持占了主要的地位。 因此,上述《相應部》裏的經文的物件是具有證悟阿羅漢果的成熟因緣之人。對於波羅蜜 還未圓滿之人,他們不應說佈施波羅蜜並非重要因素。 有些人問說只修習佈施波羅蜜是否能夠證得涅盤。這問題可以如此回答:若只修習一個波 羅蜜,無論是佈施,或持戒,或禪定,皆不可能證得涅盤。因為只修習佈施即表示沒有持 戒與禪定。同樣地,只修習禪定即表示沒有持戒與佈施的助力。當不以持戒來攝受自己, 人們將易於造惡。若有此惡習之人嘗試去修禪,他將只是白費氣力。這就好像把一粒好的 種子放在燒得火紅的鐵鍋裏,它將不可能發芽,而只會被燒成灰。因此,「只修習佈施」 是不正確的。 《佛種姓經》中的佈施一章很清楚地提到佈施時不可分別受者為上中下等。根據這一段經 文,有分別心地選擇受者來做佈施是不當與不必要的。但是,在《中部‧後分五十經篇‧ 施分別經》裏,佛陀列出七種僧伽施和十四種個人施。這部經裏指出,關於佈施給一位受 者的個人施,其善業將根據受者而有所差別,最低為動物,依次增加至最高的佛陀。至於 僧伽施,善業最強的則是供養以佛為首的僧團。 《餓鬼事‧安古羅鬼經》提到兩位天神;當佛陀坐在三十三天帝釋天王的座位上開示《阿 毗達摩論》時,有兩位天神──因陀卡(Indaka)和安古羅(Ankura)到來聽佛說法。每 當有上等的天神到來聽法時,安古羅必須讓位,如此他退後至距離佛陀十由旬之地。 但是因陀卡安然坐在原位而不須退讓。它的原因是:在人類的壽命是一萬歲時,安古羅是 一位很富有的人。在那一生中,他每天都佈施食物給許多的普通人。其煮食之地長達十二 由旬。由於這些善業,他得以投生為天神。然而因陀卡只是供養阿那律尊者一湯匙的飯即 得以投生為天神。 雖然因陀卡只是佈施一湯匙的飯而已,但是由於受者是阿羅漢,因此善業也非常大與聖潔 ,由於他是上等的天神,因此他不需要讓位。反之,雖然安古羅在一段非常長的時期裏做 了大量的佈施,但是由於受者皆是一般的普通人,因此,他所獲得的福報並非上等。所以 每當有上等的天神到來時,他就必須讓位退後。因此在巴利文經典裏有一個訓誡:“vicey ya danam databbam yatha dinnam mahapphalam.”,意即:「每當做佈施時,應選擇會帶 來最大的福報之人為受者。」 從這點看來,在巴利文經典之中,《佛種姓經》和《施分別經》等好像有矛盾。但若瞭解 到《施分別經》的對象是普通人與天神,而《佛種姓經》是專為欲證悟一切知智或佛智的 菩薩道行者所講的,那麼,這矛盾即得以解開。菩薩必須佈施給任何到來的受者,毫不分 別他們為上中下等之人。他不需要想:「這是下等受者,若佈施給他,我將只會獲得下等 的佛智。這是中等的受者,若佈施給他,我將只會獲得中等的佛智。」因此,對傾向於證 悟一切知智的菩薩,無分別心地佈施予一切到來的受者已是一種慣常的修習。反之,普通 人與天神修佈施的目的是獲取所喜愛的世俗之樂,因此他們很自然地選擇最好的受者為佈 施的物件。 結論是:以菩薩為對象的《佛種姓經》和以普通人與天神為物件的其他經典(如《施分別 經》)之間是沒有矛盾的。 ------------------------------------------------------------------------------ 最近末學有個困擾,就是在菩薩道與解脫道資糧上的差異,兩者因修行目標的不同,所應 具備的特質有略有出入。 我相信佛陀所講的第一義都包括在雜阿含經理頭了(除了圓滿佛果外),而此經也只教導 "知道苦與苦的止息"兩件事,因此對這個議題以外的討論,佛陀是不加以說明的。 但是能講述第一義的因緣也是當時印度流行解脫風潮很盛的關係,所以佛陀誕生在眾生具 有強大意願想解脫的時代裡,然時至今日,無緣生在佛世,正代表著資糧的欠缺,乃自內 外各緣的不滿足,所以我們才投生到佛滅後的千年。 現今外在的環境(家庭..)不是說走就走(專心修道)佛世在家人雖然能成就三果,那也 有很大的因素是恭逢佛世,且四雙八輩聖者眾多,得遇善知識容易,同時也能時常親近, 若想快速解脫者,即可加入正直行道的增團中,若有家親眷屬纏絆者,則可常請教善知識 教導,出不出家,只是解脫快慢的差別而已。 然對於現世的行者而言,身心出家的難度提高,還未證到初果前,仍是進進退退,總是要 先生活安定了,修道才有成,連出家師父也需四資具具足,道果才能成就,何況是在家人 末學目前就是想先安定生活,然後好好修行,仕途一路是選擇之一,雖官僚作風,但餐餐 可溫飽,下班後的閒暇時間也多,相較於商場上的競爭少了,所以想嘗試找找南傳佛法裡 有沒有什麼善巧方法,可以增加找到好一點的工作,學業能更好一點之類世俗的成就,當 然自修四念處,我想應該都可以提昇工作效率或是專注力等等,但是對於成功而言,這是 也僅是促成其一的因緣。譬如說想要健康,財富,智慧(此指破除無明)就要從三種佈施 下手,那麼相對於功名有什麼因緣可以促成呢? 也因為這樣的原因,讓我發現到菩薩道與解脫道資糧的不同,從前文佈施的例子裡,對於 解脫道而言,佈施聖者可快速累積資糧進而解脫,對應到工作,則是可溫飽就好,7、8萬 過生活,2、3萬也能過生活,重點不在工作的薪水,而是心解脫,而行菩薩道則是無分別 施,從工作上來講,中等的薪水,讓你在資糧"廣度"的累積上可以更寬廣,雖然說福德的 大小是與心有關,以同樣無分別心的佈施,在財施上,薪水多一點的人,更能雨露均沾。 -- 有些禪僧只依據文字、經文來尋求法。當然,是讀書的時候,就應當照著經文來讀 ,但當你和煩惱「作戰」時,將經文丟到一旁去吧!如果你依照一種模式來和煩惱作戰 ,你將底擋不住敵人。經文只是提供你一個實例,但也可以使你迷失,因為它根據的只 是記憶和概念。---阿姜查《水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Cid:以前讀本生經的感想是, 經中所述的菩薩與其它140.109.103.226 07/15 10:46
Cid:大弟子們由於無分別的佈施而累積了極大的功德140.109.103.226 07/15 10:47
Cid:而得以在此世證佛果或者成為聲聞弟子, 在這些140.109.103.226 07/15 10:48
Cid:故事中, 有許多弟子更是因為前世佈施於阿羅漢140.109.103.226 07/15 10:49
Cid:或辟支佛之福德而讓此世在家時衣食無缺. 但比140.109.103.226 07/15 10:50
Cid:起衣食無缺, 能夠於此世聽聞佛法其實是更大的140.109.103.226 07/15 10:51
Cid:福報, 因此佛陀才會鼓勵已聽聞佛法的弟子精進140.109.103.226 07/15 10:52
Cid:於滅苦, 因為此生有機會能趣向解脫正是前世修140.109.103.226 07/15 10:53
Cid:習波羅蜜行的果報.140.109.103.226 07/15 10:54
Crazyfire:認同樓上的說法 佛陀或阿羅漢是解脫道上 59.115.133.88 07/15 11:01
Crazyfire:成就的極致 但佛陀成道前 是修了多麼不 59.115.133.88 07/15 11:03
Crazyfire:可思議長時間的菩薩道 先努力積聚波羅 59.115.133.88 07/15 11:05
Crazyfire:密資糧 行滅苦的解脫道才可能得力 成就 59.115.133.88 07/15 11:07
cool810:發心的不同。當內心生起「他人比自己重要 58.99.10.87 07/15 19:31
cool810:」,而不是只在文字上、概念上的理解,內 58.99.10.87 07/15 19:32
cool810:心裡真正忍可他人的福祉比較重要時,這時 58.99.10.87 07/15 19:32
cool810:候來看解脫道和菩薩道的差異會有不同的感 58.99.10.87 07/15 19:33
cool810:受。因為發心的不同,修行法門上也會有差 58.99.10.87 07/15 19:33
cool810:別;雖然有不同面向涵蓋的差別,不過都建 58.99.10.87 07/15 19:34
cool810:立在以清淨出離心為基礎。 58.99.10.87 07/15 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