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第六章 結論 滅除痛苦是佛教教義的主要目標,其中四念處禪修法為達到此目標的重要方式,當代緬甸 馬哈希禪師所倡導的內觀禪修法即是以四念處為觀察目標。筆者以實踐該禪法的禪修者為 主要研究對象,結果發現透過禪修的練習可以令身、心得到轉化,對於病苦無常、情緒方 面皆有所改善,且達到生活調適或自我超越。 由於四念處禪修的目的是為了滅苦 因此筆者將受訪者學習禪修的過程視為滅苦或信仰實踐 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禪師的教法、禪修氛圍、八關齋戒等條件,皆是影響學習效 果因素。而在密集禪修中所學習到的覺察,了知身心的交互影響,對無常、苦、無我的體 驗,都能令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因為持續的覺察,而有不同的療癒效應。這之間,有位受訪 者透過禪修,有些苦根除了,對他而言,不再是困擾,而得以超越自我。對於其他受訪者 ,雖然尚無達到滅苦的經驗,但也或多或少在病痛、情緒上得到療癒,並且更能調適生活 挫折,接納自己。因此,禪修的目的是滅苦,但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可以達到療癒的效 應是可以肯定的。 在第一章文獻回顧裡曾提過:宗教療癒給尋求療癒者可以治癒的儀式展演與保證;在身體 方面,又提供了一種社會網絡。就受訪者的敘事中,筆者發現禪修營提供了一種學習的社 會網路。在其中,環境的氛圍及禪師的指導成了可以療癒的保證。 另外,尋求療癒者在轉化的經驗中,感受到改變的落實,所以不論在身體、心理、靈性上 的改變,對參與者都具有深刻的意義。就禪修的功能而言,其被認為可以透過觀照身心的 目標來滅苦,能夠慢慢放掉對「自我」執著的習慣,建立看待疾病的正確知見,讓人們透 徹了知身心「無常、苦、無我」的道理。身心健康,有相當大的程度是依賴個人習慣與生 活態度,禪修有助於健康的認知系統。對於過去經驗與情緒的創傷都會被紀錄在身體某部 分,禪修能教導觀察身心如實生滅的方法,將有助於經驗與情緒的重建。 上述的禪修功能都呈現於受訪者的經驗裡。依據所有的敘事,其療癒的作用可簡略歸納於 下:1.疾病減輕或可以面對病痛。2.身體變得敏銳。3.體力改善、年輕化。4.頭腦靈活、 記憶力增強。5.行為變得和緩、安定。6.改善失眠。7.更為自在、有自信。8.療癒創傷經 驗。9.超越自我。(可參見附錄表六)何慧芬(2000)的研究也有類似結論,她指出,禪 坐產生的心理療效包括:一、禪坐中藉由專注,心的刺激減少,情緒將趨於平緩。因為情 緒被淨化,身體對覺受的敏感度也隨之提高,對心念的覺察能力將提高,自我控制力提昇 ,容易專注,理解力將增進,對事物的接受力也提高。二、體會到心念的無常性,並體會 到執著使痛苦產生。三、禪坐者能夠放下對事物的執著,而產生心理療效。四、藉由禪坐 ,能不受情緒的干擾,客觀地看待事情。曾說明這些療效,對於每天面對多重刺激變化的 現代人極有幫助。 筆者也曾詢問所有的受訪者,當回到日常生活時,禪修對他們的影響。其中已修完十六觀 智的 G,其回答令人印象深刻:「涅槃只是你的一個生命的什麼,它超越什麼?它只是說 不在名色現象的一個狀況。但是你接下去呢?當然就返回世間。世間就是生滅,你就在生 滅的世間。」禪修不論達到何種階段,都必須返回世間,而其療癒效果也端看在日常活動 的應用。 現代生活步調快到一般人無法適應,行禪可以幫助化解不安的情緒,而內觀禪修的學習是 只要生起什麼,就觀照什麼,這對於現代生活有其適應性。例如等公車時,可以觀察煩躁 、緊張的情緒;工作時,可以觀察僵硬的脖子及內心的壓力;身體不適時,觀察病痛的變 化、無常。禪修的練習,是將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視為覺醒的機會。當能夠站在一旁觀看 一切流逝而過,就會了解到,接下來的生活中,可以不再受到渴求與貪欲的追逐,而嚐到 禪修的喜悅。透過生活的起伏來進行禪修,這是內觀的要點。這樣的考驗不輕鬆,且很吃 力,但在信仰實踐的過程中,它會形成內心無與倫比的堅韌。 當禪修者每一刻都保持開放 ,客觀地檢視生活中的任何現象的生起與消失,也就走在滅苦的過程。如此,也就準備好 了面對現在生活的各式變異,日常的一切都成了療癒的可能。 宗教處理「心」的問題,透過不同的方式展現其終極關懷的面貌。然而就佛教的禪修法而 言,至今仍缺乏實踐面的探究,此處的實踐面意指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非禪堂內)。筆者 不揣淺陋以實際的田野訪談,或許可以補充學界對於禪修研究實例經驗書寫的匱乏。相較 於以往的相關研究,本研究者以局內人(insider)的經驗加以觀察,而非僅是描述的第三 者,更能了解禪修者的內心世界。 本研究遭遇的困難為禪修身心轉化的經驗極難描述,禪修的體驗的感受本就十分主觀,尤 其內心變化的部分更是微細,用文字表達實非易事。又由於講述出來時,已為過去式的經 歷,確實較難追補,被採訪者的描述可能疏漏或與事實有所差距。且日常生活的身心轉化 ,若非及時紀錄也可能遺忘不全。本研究雖有七位長期追蹤的受訪者,只是得以持續採訪 的樣本數有限,若將研究時間拉長,或許會有更多個案提供經驗。另一方面,由於研究者 本身及受訪者皆是禪修學員,在描述上易以局內人(insider)的角度看待或做禪修術語書 寫,這可能增加一般讀者閱讀上的不易理解。然而,本研究展現現代社會與禪修的關係, 並提供初步觀察禪修者身心狀況的觀察報告,嘗試將心理學與宗教學加以結合,期望在學 界能發揮拋磚引玉之功能。 -- 不論你到哪裡學習佛法,實際上,它就在心中。執著的是心,思索的是心,超越的 是心,放下的也是心,外在的學習,實際上都是關係著心的。無論你研究經藏、論藏等 等,別忘了它是從何而來的。---阿姜查《流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