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658010100jf5z.html 在佛陀揭示的「十二緣起」法則中,「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 老死,純大苦聚集。」這是一個完整的產生「自我」的心理機制。當心接觸到感受,並對 它產生貪愛時,執著同時產生,這時,心中自然地會確立一個「自我」的身份,而當這個 虛幻的身份確立時,痛苦即刻產生。 對感受保持平等心,在此寂靜中感知每一個感受的「無常」相,藉此可以消除對感受的錯 誤認知與依賴。當對感受的本質有了正確的認知,禪者就不會對任何感受產生貪愛與執取 ,於是在接觸感受時,他就不會產生自我身份的認同,沒有這種自我的認同感,所有痛苦 就失去了基礎而無法產生。這就是佛陀在「十二緣起法」中闡述的消除心理痛苦的基本原 理。 在眾生心中,因「無明」的存在,心在接觸感受時,每一次都會產生錯誤的認識,藉著這 種錯誤的認知,貪愛與執著就產生了,緊接著就是「自我」身份的確立。在生活中不間斷 地經歷感受,於是這種反覆地執著和自我強化過程就在不間斷地進行中。每一次對感受的 接觸就是一次自我身份的強化,這種強化實質上是在強化痛苦的根基,痛苦根基的強化, 會讓製造痛苦更加便利與頻繁。 佛陀已經指出,所謂「自我」,其實只是心在意識的層面上反覆確立起來的一個意念;因 這種意念過份頻繁地被確立,於是心漸漸地對這個意念產生信賴。當禪者通過反覆觀察與 研究,發現自我產生的機制以及它與痛苦的因果關係時,禪修者所有的迷惑便得以破解, 於是心回歸本來狀態,痛苦即不再產生。 這裡的中心點是看到「自我」的產生機制,在這個機制中,禪者會清晰地發現,人們生生 世世確信不疑的「自我」,其實它的實相只不過是一個意念。因人們在生活中反覆地強化 這一意念,於是這意念就成為一個中心。雖然人人都在執著它,但它的本質並不會因此而 有所變化,它實質上只是意念。 感受與執著、執著與痛苦之間的關係,可以通過修習「受念住」得以明確。在《大念住經 》中,佛陀對通過感受進行修習給予了明確的指導,這就是《大念住經》中「受念住」部 分。在這部經典中,關於受念住的經文是這樣的: 「在經歷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歷快樂的感受。」在經歷痛苦的感受時,他 清楚了知「我正經歷痛苦的感受。」在經歷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歷不 苦不樂的感受。」在執著於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執著於快樂的感受。」沒有 執著於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沒有執著於快樂的感受。」在執著痛苦的感受時, 他清楚了知「我正執著痛苦的感受。」沒有執著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沒有執著 痛苦的感受。」當執著於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執著不苦不樂的感受。」 於是他就內在的感受觀察感受,就外在的感受觀察感受,同時就內在、外在的感受觀察感 受。因此,他觀察感受當中不斷生起的現象,他觀察感受當中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觀 察感受當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 於是他清楚覺知「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覺照的境界,超越執著,不再貪著 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這就是比丘如何就感受觀察感受。」 在這個世間,人們會錯誤地認為,心的存在必須以「自我」為基礎,如果失卻了這個「自 我」,那就失卻了一切的基礎。其實,心的認知以及由此認知而產生的附屬心理,例如感 受、思想以及心理行為,這些都可以在沒有自我這個基礎時照樣會產生作用。 人們似乎一直在擔心,如果這個「自我」不存在,那麼一切都將失去意義。其實,以實相 來觀察,自我只是心的一種幻相,當這個幻相在佛法之智的觀察下展現了它的不真實時, 而一切並不會消失,此時的心會更加真實,此心能夠認知事物,只是這時的心不再背負自 我的重負,不以貪慾為其目標,而以真實為其目標。所以這時的心認知事物更具效率,更 有智慧,更能切近宇宙的真實。 智者們都會期望能夠放下「自我」這個幻相,藉此而解除重負,但苦於沒有辦法。但在佛 陀闡述的十二緣起中,人類所能得到的啟示是:從觀察感受入手,可以看到「自我」這個 幻相的產生過程,並進而發現自我其實是不真實的——它只是一個心理因素,而非實際存 在。 「觸緣受」,當敏銳的正念連接到感受時,這就稱為「觸」,即心知道感受的存在。例如 當你一早醒來,突然感覺到頭疼時,說明你通過知覺發現了頭疼這個事實。「觸」即接觸 之意,接觸當中最為敏感的對象是感受。 「受緣愛」,當知覺探測到感受時,心立即產生貪愛,對舒適的感受念念不忘。如果你在 早晨感覺到頭疼,你會馬上不喜歡這個感受。從發現感受到不喜歡它,這是剎那間就會發 生的事情,即使意識並沒有明確的作意,但不喜歡還是會在瞬間發生。 「愛緣取」,當貪愛產生時,執取即刻產生。心不喜歡疼痛,於是對疼痛產生排斥,而對 舒適的感受產生嚮往。這個嚮往即是「取」,即執取之意。 「取緣有」,在這個執取的心理機制下立即產生一個實有的存在感。 「有緣生」,藉此存在感而孕育出「自我」意識的出生。 「生緣老死,純大苦聚集」,自我的意識一旦產生,即刻產生痛苦。所有痛苦的產生與聚 集,都源於這個自我意識。 「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純大苦聚集。」這是一個完整 的「自我」產生的機制,佛陀在此清楚的闡述了人類是怎樣在意識形態中產生自我身份的 過程。 在「自我」產生的過程中,感受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正是對感受的執取,進而產生 了身份認同,於是痛苦生起。 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藉此發現,人們可以進行正確的觀察,對感受保持正確的態度。當 能對感受保持平等心,執取就不會產生。怎樣才能對感受保持平等心呢?即對感受不迎不 拒;不論是痛苦的感受或是舒適的感受,如果都能在敏銳的覺察下保持不迎與拒的態度, 這就是對感受保持了平等心。 而只有在平等心的前提下,禪者才可以進行真正的觀察,即切實地落實佛陀在《大念住經 》中所指示的:「在經歷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歷快樂的感受。」在經歷痛 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歷痛苦的感受。」......」在平等心這個前提下,觀察 者才能進行正確的觀察。相反,如果是在貪慾的指使下,將無法在觀照中實施佛陀所說的 「不論怎樣的感受,他都清楚了知」。 而當這種觀照進一步深化時,心會自然地展現「他觀察感受當中不斷生起的現象,他觀察 感受當中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觀察感受當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這種觀察的最 後結果是,「於是他清楚覺知「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覺照的境界,超越執 著,不再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感受是一項事實,它在宇宙中的最終實相是,「它只是感受」——這是至為明確的事實。 如果禪者能有這樣的智慧,那麼在心流中,自我的身份就不會產生,也就不會引生「十二 緣起」的因果發生。於是,不論經歷怎樣的感受,心都會知道「這只是感受」而並無其他 。這是最深刻的五蘊事實,藉此可以止息一切痛苦煩惱。 如是 2010-4-25 -- 以慧體為根基,航行法海而不懈, 以慈悲為彼岸,終其一生而不毀。 人間佛教的菩薩行者 印順和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79.132
MartinJu:"取"的四取中"我語取"已經是「自我」 219.85.180.44 05/17 03:25
MartinJu:不是到"生"才出現「自我」 219.85.180.44 05/17 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