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四聖諦 雪歌仁波切 四聖諦裡是先有苦諦,然後有集諦,集諦裡分業集、煩惱集。我們思惟、了解苦集二 諦有何作用?思惟苦諦我們內心會生起厭離輪迴的心,這是思惟苦諦的用意所在;有了厭 離的心,但我們不知道怎麼脫離輪迴所以要一直觀察怎麼脫離輪迴、脫離輪迴的根本在哪 裡,這個階段是思惟集諦。因此,在思惟集諦時,要生起「我抓到了苦的因」的這種體會 ,若沒有生起這種體會,思惟集諦也就沒那麼有意義了。思惟集諦,就是要去思惟:這個 我要離開的輪迴,它的因何在?當自己內心感覺到:哦!我已經掌握、了解了輪迴的因, 所以有機會能脫離輪迴,有這種體會生起的話,集諦的思惟已經圓滿了。 在宗大師所寫的《菩提道次第攝頌》中說:「若不勤思苦諦之過患,如實希求解脫心 不生;若不思惟集諦輪迴因,輪迴根本斷法不能知。」從以上這段偈頌我們知道,沒有思 惟好苦諦的話,內心求解脫的心不會生起,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會一直享受輪迴中的圓滿 、安樂;如果這個想脫離輪迴的心生起之後,心裡想,到底輪迴是不是能斷除呢?這個部 份就是集諦的思惟。思惟集諦後,心裡生起:哦!我能夠斷除這個輪迴的苦,當這種體會 出現時,我們思惟集諦就圓滿了。 在集諦的煩惱集與業集這二者之中,若直接找輪迴的因,這個因是業;但是,若一直 找業的因,就是煩惱。煩惱有很多種,而且彼此互為助伴、勢力強大,所有煩惱中心的根 本就是無明。我們沒有辦法針對每個煩惱一一對治,所以透過斷除煩惱中心的根本,就能 斷除一切煩惱。無明是什麼呢?四個宗派對於無明有不同的看法,他們對於無明的辨識的 深淺度有差別。比如:有部與經部認為,無明是我執,不過,他們說的我執有其侷限;再 深細一點的是唯識宗所主張的無明;更深細的是中觀自續派所主張的無明;最深細的是中 觀應成派所主張的無明。 我們現在內心的煩惱裡,所有這些他們主張的無明都在。對於初學者的我們而言,學 了以後,可能先會認出來有部、經部所主張的比較粗的我執;若能繼續思惟一直修的話, 慢慢自己會認出來唯識宗主張的無明;修行更堅固時,中觀自續派所主張的無明我們也會 認得出來;至於最細的、真正的無明的自性、本性是甚麼?我們要圓滿認識無明的話,就 要了解中觀應成派所主張的無明,對於無明的認識才算圓滿,圓滿認識無明之後,要斷除 那些無明。 要斷除無明,我們必須先學四大宗派對無明的見解,然後要修。當自己了知每個宗派 的見解,以這個了知去實修的話,感覺到無明的勢力降低了,當然那些煩惱也同時消減。 我們這樣一邊修一邊體會到「無明怎麼會是煩惱的根本」。若沒有修,也不會了解「無明 是煩惱的根本」,只是字面上說說而已,不會真正了解。一邊修,一邊試著觀察自己的煩 惱是否降低,就會感覺到我的煩惱都會降下來。才會知道無明與煩惱關係密切,無明是那 些煩惱的根本。 雖然四個宗派對於無明如何是所有煩惱的根本、煩惱的中心有不同的主張,但所有的 煩惱中都有那些粗細的無明在,而最最根底的無明是什麼?是中觀應成派主張的無明。比 如,我們一個貪心生起時,有「我」的念頭,也有「我要這個」的念頭這種貪心中,這個 「我」裡面,有著有部與經部所講的「我執」的念頭,唯識宗講的我執─「把外境看成獨 立的,不是心的行相」的這種執著心也有;中觀自續派所講的執著心也有;中觀應成派所 講的執著心也有。所以,我們一生起貪心念頭的煩惱,內心的想法裡,各宗派所講的無明 都有在,而最底下的無明是中觀應成派所講的執著心,若去除這種執著心,則所有的煩惱 都會應聲而倒地消除。 在除了貪心,在嗔恨心等所有煩惱的念頭、想法裡面,這四個宗派所講的執著心都在 ,因此,我們思惟四個宗派所講的空性見解,去修的話,會降低我們的煩惱。有這種了解 之後,我們才會感覺到,四宗派他們所講的見解,並非只是在文字上解釋法的本性是如何 、如何,一直辯論,只是為了增長智慧,不是斷除煩惱。有時我們會有這種念頭:諸大菩 薩們,像龍樹、無著、世親…等寫了那麼多的論典做甚麼?是不是用來辯論的方法?是不 是為了當一個大學者而已,不是真正為了用來修的。這種念頭是不對的。正如剛才講的, 所有煩惱的本性裡面,四大宗派所講的那些無明都在,既然都在,那這些無明怎麼斷除? 我們不想就好了嗎?不可能!一定要靠著生起與無明相反的了知,才能斷除那些無明。了 解了「在所有煩惱的本性裡,四個宗派講的無明都在」,才會明白經論裡所講的,真的對 我們的修行有特別的幫助。我們會感覺:透由學習、實修經論上所講的見解,一定會斷除 無明、斷除所有的煩惱。 所有的煩惱斷掉會如何?我們現在的情形:煩惱才一生起,心裡就很煩、很痛苦,它 的結果出來,也讓我們周圍的人痛苦,不只如此,而且來世的果報更嚴重。所以一直在輪 迴裡的那些苦什麼時候會斷掉?我們靠修空性的見解的話,一定會有機會能脫離輪迴。所 以,思惟煩惱集,要認清楚煩惱集是什麼樣子、煩惱的本性、它的念頭是什麼樣子,這些 都要清楚,這很重要。這些清楚的話,我們就會生起一種「不做不行」的感覺。這種感覺 是:我已經清楚了大略的解脫的路,自己也會感受到我可以斷掉那些無明、煩惱,我可以 解脫,有這樣一條路,以前的釋迦牟尼佛、很多大菩薩們,祂們都已經得解脫了、證得果 位了,經過我們自己剛剛這樣思惟,才會體會到這些是有可能的。所以,以後我也能證得 解脫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解脫不是書面說說而已。是真的有一個解脫的果位。當這種體會 生起便會覺得:這輩子我已經了解了,卻還沒有認真走這條路,真是非常可惜!以上,是 思惟集諦的作用。 接下來講滅諦。滅諦的四行相:「滅、靜、妙、離」。 先大概解釋一下字面的意思: 滅:滅掉輪迴的苦。 靜:輪迴苦因不在外面,而在我們內心裡面,把內心的煩惱清淨,才會獲得內心的平 靜。滅除輪迴苦的方法,不是短暫的滅除,而是要從輪迴之因斷除掉,它的因是煩惱,煩 惱讓我們的心不平靜,所以內心平靜是指斷除掉那些煩惱的意思。 妙:「妙」是很好,很快樂,圓滿的意思,我們想要的一個結果,得到這個果報時, 內心很滿足很圓滿。前面說把輪迴的苦滅掉,滅掉的方法不是短暫滅除,而是從因斷除掉 (靜的意思),當輪迴的因和輪迴都斷除了,是什麼都沒有了嗎?不是!而是什麼都圓滿了 。「妙」不只是斷除輪迴的因、脫離痛苦,也證得相當圓滿的快樂。滅、靜是反面的,斷 除什麼,妙是正面的,證得甚麼。 離:離是穩定的離開、不會退轉的意思。已經證得前面「滅、靜、妙」三者,就不會 退轉。 「滅、靜、妙、離」四者是有次第的,要滅除輪迴的苦(滅),如何滅除呢?就要從 除輪迴的因斷除(靜),當那些反面的苦、苦因,已斷之後,什麼都沒有證得嗎?有!自 己證得的是內心完全的圓滿(妙);而這麼好的果報,是不穩定嗎?馬上會退轉嗎?不是 !它完全不會退下來(離)。 不斷地思惟集諦,我們會很清楚輪迴是怎麼出現的,它的因在哪裡?它來自於業,業 是怎麼出現的?是由於很多煩惱而產生,煩惱互相之間有什麼關係?這眾多煩惱彼此互為 助伴,然後造了無量無邊的業,讓我們一再地流轉輪迴,非常可怕,但是有一個機會。這 些煩惱的中心是無明,無明斷掉就能整個斷掉。我們要清楚這些道裡,就要思惟集諦。集 諦清楚之後,要了解四個宗派的見解、也要認識四個宗派所講的無明,然後自己修,修了 之後便能慢慢體會到:我未來證得解脫是有可能性的。還有,自己證得解脫後有什麼好處 ?也要思惟,這樣能更增強希求解脫的心。證得解脫後所得到的種種好處,便是剛才講的 :滅、靜、妙、離。 若要了解「滅靜妙離」,最起碼我們要懂有部及經部宗講的「無我」,如果不懂的話 ,連最粗的無明都無法認出來,也不感覺到「能不能斷除無明」,如果沒有體會到一些煩 惱的話,也就無法了解有沒有滅諦、有沒有解脫了。先要認得有部、經部他們講的無明, 然後觀察他們講的「無明」的對境存不存在,然後根據很多的理論去觀察,就知道「無明 」的對境是不存在的。所以至少要了解四個宗派講的無我,否則,雖然心裡想「我要解脫 輪迴」,但究竟解脫是什麼、如何解脫卻完全不清楚,這種求解脫的心不就很奇怪了嗎? 他對境的「解脫」,並不是解脫,因此,要透過這樣思惟,才會生起正確的求解脫的心。 大家對集諦四個行相清楚了吧!所以,各位不用擔心未來的解脫。它有這樣的功德,至於 要不要這些滅諦的功德,就要各位自己好好思惟了。 從集諦了解之後到了解滅諦之間,須要一段時間的路,為什麼?因為,要認識那些無 明、然後要生起那些見解,在見解生起之後,馬上就了解滅諦嗎?不可能!要了解滅諦是 什麼,我們必須先了解以什麼來滅?所要滅的是什麼?我必須在自己心裡生起空性的了知 ,之後,再看我這個空性的了知,能不能斷掉我心裡其他煩惱中心的那些無明。所以,有 能做、所做二方面;當我們要看「『它』能不能斷除那些無明」,首先我們心裡要有『它 』,否則我們便無法進一步觀察「它」是否能斷除無明。這個『它』並不存在於別人身上 ,我們無法觀察別人心續上對空性的了知能否斷除煩惱,事實上,我們連別人到底是佛還 是一般眾生都無法判斷了,怎麼可能了解他人空性的了知能否斷除煩惱無明!。因此,能 不能斷除那些無明,是自己心裡上對空性的了知。 剛才講到四個宗派講的空性不一樣,最起碼我們要生起有部及經部「無我」的了知, 生起之後要觀察『它』上面所擁有的能力,也就是,我們要了解自己心裡面了知無我的智 慧有什麼能力。它有沒有能力斷除所有的無明、煩惱。現在我們要生起無我的了知不是那 麼容易,需要一段路;生起空性的了知之後,也不會馬上就知道它的能力,必須先透過修 ,修一修,修一修,自己慢慢感覺到它的能力很強,真的,我以前的那些煩惱已經降低了 ,也就更相信「它」真的有能力,繼續修下去,未來整個煩惱都能斷除掉。所以集諦了解 以後,到了解滅諦中間,有很長的一段路。 了解滅諦的話,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一個人被大水沖走了,水很大,根本看不到能 夠離水上岸的東西,只能游泳、掙扎,後來他抓到一個浮木或樹枝之類的東西,隨著風力 、水流,自己也設法朝向離開水域的方向漂,後來她看到一個美麗、安全的地方,心裡很 歡喜,就會很努力,用盡力氣爬上岸去。同樣的,我們若知道了自己心裡對「空性」的了 知上有什麼能力,知道我一定能達到解脫的目標,就會加緊用功的。如此,清楚了解了滅 諦的好處,便會很想要朝著那個方向走。 接下來講道諦。道諦的四個行相:「道、如、行、出」。道諦四行相與滅諦四行相有 很大的關係。 道:道是滅的方法。是脫離輪迴苦的方法。 如:如是靜的方法。如,即如法。煩惱是不如法的,它想的都是錯誤的。因此,「如 法」指的是斷除煩惱的方法、與煩惱相違的修行,像是:悲心、了知無常等等,就算是如 法。 行:行是妙的方法。行,是行動、做的意思。大家一直在做,在行動,它的目標是什 麼?目標是內心得到「哦!我圓滿了、滿足了,我得到最好的了、夠了」的感覺,所以這 個行動是「妙」的方法。妙,是「圓滿」,是得到這種結果時,我心裡感覺:我已經一切 都圓滿了,因此,行,指的是「妙」的方法。 出:出是離的方法。離是穩固的,指的是穩定的、穩固的離開輪迴,這種很穩定的、 好的果,是滅諦。而「出」指的是出離輪迴的出,所以,這裡講的「出」是離開的方法, 方法是還沒有離開,而「離」,是已經離開,是就果的角度講。一個是方法,一個是結果 。   以上只是概略地就道諦四行相來說明,若要真正了解,必須了解聲聞、緣覺及大乘的 五道。五道指的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裡大略說一下:真正斷除無 明,是從哪裡開始?是從見道時才開始;前面資糧道與加行道都還未開始真正對治那些煩 惱障與所知障;見道上面有修道,見道與修道有什麼差別?見道時要斷除的是比較粗分的 煩惱。以煩惱障來說,分為遍計煩惱與俱生煩惱二種(所有煩惱的項目都可以分為這二種 ),比如,薩迦耶見可以分為遍計的與俱生的,貪心、嗔心我執…,也可以分為遍計的與 俱生的。遍計煩惱與俱生煩惱有什麼差別?一個比較明顯,比如,我們心裡的執著心或我 執很堅固,一直覺得自己很重要、我是獨立存在的,這種想法很堅固,這種堅固,就好像 背後有一些理由一般。我們心裡想「我是獨立的」想法裡,其背後有著自以為是的理由, 這種,是「遍計」,意思是用一些理由或宗派的見解而生起的煩惱。實際上:我們心裡現 在有沒有這種煩惱?有!這種煩惱背後心裡有一種理由、見解,這是一種煩惱的聰明、煩 惱的見解,它用了很多理由,心裡就覺得「我的想法是對的!」。所以很多煩惱都用一些 不正確的理由,自己覺得「我的想法是對的」,這種是遍計煩惱。當我們真正很明確清楚 地現證到這些煩惱的理由是錯誤的,那時候這種遍計煩惱就可以斷除了。因此,見道時就 能斷除遍計煩惱。 但若背後沒什麼理由,而是很自然地、無始以來就與心同在的,任何時候只要心出現 時,它就一起在的這種煩惱,便是俱生煩惱。這種煩惱即使你清楚看到它也無法斷除它, 要靠著很長時間不斷的修,才能慢慢、慢慢地把這種習氣清除,這是修道時才能斷除掉的 那種俱生煩惱。修道位即我們講十地菩薩,初地、二地…九地,十地菩薩。修道要修很久 ,才慢慢慢慢斷除掉這種煩惱。 前面講的遍計煩惱,如果很清楚看到的話,就不見了,因為它是由背後那些不正確的 理由而產生的,若這些理由我們不只了解,而且清楚看到,在資糧道與加行道時,雖然已 經了解那些煩惱的理由是不對的,但這種了解不像以眼識看見對境般那麼清楚,在見道時 是像眼睛看到般一清二楚地看見,這種現證一看到時,那些依靠背後裡由而生的煩惱就不 見了。因此,見道時能斷除的是遍計煩惱;俱生煩惱則是在修道時要斷除。那麼,資糧道 與加行道時有沒有辦法斷除煩惱呢?不能,為什麼?因為,唯有現證之量(現證無我或現 證空性)才有斷除煩惱的能力;若還沒有現量,只是以分別心來了知無我或空性,此時的 能力不足以對治煩惱。 以上是見道與修道的差別,見道、修道之前,要有資糧道、加行道。加行道的「加行 」,是見道的加行。見道可以說是「正行」,因為那時才開始對治煩惱。在對治煩惱的能 力尚未出現之前,所做的準備就是「加行」,主要是現證空性的準備,在現證空性上準備 什麼呢?就是要禪修空性,真正修空性的能力是在加行道開始出現的,能不能真正現證空 性,就要看是否具備禪修空性的能力,也就是說,一定要具備修空性的止觀雙運,有這個 能力,才可以進入加行,若沒有這個能力,無法做現證空性的準備,所以為了現證空性, 先要有修空性的止觀雙運。所以,證得止觀雙運之修空性的了知,與進入加行道,是同時 的,即,一旦證得空性的止觀雙運,就可以算進入了加行道。 進入加行道後有四個階段:「煖、頂、忍、世第一法」。現在簡單講一下:之前提過 ,加行道是為了現證空性而做準備,那麼,什麼是修空性?即,我們要想:所有的法是無 實有、不可執著。而所有的法又可分二:所緣境、有境(能作者)。那麼,我們的執著心 ,是「有境」(能作)上的執著心較強?還是「所緣境」上的執著心較強?當然是有境上 的執著心較強,所以有境上的空性比較難修,所緣境上的空性比較容易修。因此,在「忍 、世第一法」階段主要修的是在有境上的空性,把有境之上的執著心降低。不是「對治」 而是「降低」,因為若執著心太強便無法現證空性,所以要先降低執著心。至於前面的「 煖、頂」階段要降低的,則是所緣境上的執著心。唯識宗講「能取(有境)所取(對境) 」二空,若以唯識宗的名詞,也可以說「能取執著心」與「所取執著心」。這二種執著心 做比較的話,我們自己觀察:好像東西(所取)是比較可以捨掉,但自己、「我」(能取)就 沒有辦法捨棄掉,因此,「能取」上的執著心較強,要降低它比較難;「所取」上的執著 心比較沒那麼強,比較容易降低。所以,加行道前面「煖、頂」是要降低「所取執著心」 的階段,後面「忍、世第一法」是要降低「能取執著心」的階段。 「所取」的東西(法)分兩種:輪迴中所取的東西(法)、解脫上所取的東西(法)。此二 者,何者執著心較強?對加行道的修行者而言,輪迴裡所取法上面的執著心比較容易降低 ,解脫的所取法上面的執著心就比較難降低。所以加行道煖位,是輪迴裡所取法上面的執 著心要降低,加行道頂位是解脫上所取法的執著心要降低。一些經論中會將輪迴中所取的 法分為苦諦集諦,解脫上所取的法,分為滅諦道諦。 以上是「煖」「頂」階段,接下來是「忍」「世第一法」,這二者是能取的法上面的 執著心要降低的階段,「能取」的法分二類。能取的法,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在想一個 法(對境)時,會將對境想成二種:有的法是實質有、有的法是非實質有(施設有)。比如, 我們看鏡中自己影子的心,或自己想自己的心,此二者心的對境不一樣,前者能取之心較 弱,後者能取之心較強。即,心認為對境是實有時的話,執著心較強,較不易降低;心認 為對境是非實有(施設有)的執著心較弱,要降低較容易。所以,在「忍」位要降低的是能 取上的執著心,什麼樣的能取心呢?認為對境是施設有的這種能取上面的執著心;在「世 第一法」時,要降低的是能取之心,是認為對境是實質有的執著心,這種執著心比較難降 低。有一點不要誤會:說到能取上面的執著心,能取本身是有境,所以執著心看到能取有 二種,有的是看到對境實質有,有的是對境施設有,對前者的執著心較弱,對後者執著心 較強。以上是煖、頂、忍、世第一法。整個來說,當降低了所有的能取所取、一切法的執 著心降下來,結果就可以現證空性了;對一切法的執著心若沒有降下來,就沒有辦法現證 空性。以上是加行道的過程,「加行」是要現證空性,準備什麼?就是要把那些執著心降 下來。 加行道前面是資糧道。資糧道,由於並不是修空性的加行,因此,對資糧道的修行者 而言,修空性並不是那麼重要(加行道修空性比較重要),重點在於累積資糧。資糧道時 分為三個階段:下、中、上三品。資糧道上品的修行者會證得「法流定」,這是一種「所 有聽到的法,就會記得」的能力。資糧道中品是不會退步,已發的出離心、菩提心、悲心 、慈心等,內心不會退步的這種能力。這是累積資糧、方便的部分。在小乘資糧道中品時 ,那些想解脫輪迴的出離心不會退步。一進入資糧道,就算是資糧道下品。怎麼樣算是資 糧道呢?小乘的話無造作出離心一生起時,就進入小乘的資糧道;大乘的話無造作菩提心 一生起,即進入大乘的資糧道。 至於無學道,是指已整個斷除俱生煩惱障。若是小乘行者在無學道之後,因為已脫離 輪迴了,便會在好幾百劫的時間裡享受脫離輪迴的快樂。這對修大乘的行者來說,會是一 個很大的障礙。而大乘行者在無學道時就成佛。以上講完了資糧道。 課後問答 問:以大乘行者而言,到哪一道才有不再退轉為小乘的把握? 答:資糧道中品。 問:什麼是「累積資糧」? 答:為了成就未來的佛的色身的因而做的,即稱為累積資糧。在這個觀念裡,一般的講法 與經論的講法有些不同。一般的講法,佛也是一個補特伽羅;而在辯經時,經論上講佛不 一定是補特伽羅,法身也是佛,自性身也是佛,比如:佛的大姆指也是佛,但大拇指並不 是補特伽羅。經論中,把佛身分為四種:其中色身有二個:報身與化身,法身中二個:有 智慧法身與自性法身,這些都算是佛。為了成就佛的色身而做的有關的種種善行,就是資 糧。 問:何謂「無造作」的菩提心? 答:「無造作」的意思,是不必再辛辛苦苦地思惟,不是靠著慢慢慢慢思惟才能生起,而 是心裡自自然然就生起菩提心,一天二十四小時,心裡的菩提心都很自然地生起,就是無 造作菩提心。一旦證得無造作菩提心的同時,就進入了資糧道下品。以喻來說,資糧道下 品的菩提心像「大地」一樣,是所有以後會生起的菩提心的根。第一種菩提心主要是希求 的心所(俱舍論講有十個心所,跟著心王出現),希求成佛的「欲」加強。這個欲是未來 (加行道、見道、修道…所有都要修菩提心,菩提心很重要)菩提心會不會很強?會不會 成功?是看第一個「欲」的強弱。因此,在資糧道下品時,主修的是「欲」,一直加強自 己想成佛之欲;資糧道中品時的菩提心,以金子的穩固不變為喻,主修的是「想」(思惟) ,心裡一直想,在「想」上面加強,到圓滿時,就完全不會退轉了。資糧道上品時,以秋 天的月亮為喻,意思是它很乾淨,主修的是「增上意樂」(七因果教授中,在菩提心之前 的那個次第),一直加強增上意樂到圓滿時,便如秋月般清淨,完全不會被一些自利的想 法染污,心很乾淨、很願意去利益他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2.47.154
flamerecca:推 感謝分享 04/21 11:16
Samus:推 04/21 11:22
suntree:感恩分享 04/21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