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學習四聖諦的三個階段 雪歌仁波切   任何階段,都要學習四聖諦。然程度不同,修學的階段,也有深淺上的差異。   最粗淺的層次,就是將四聖諦與自己生命連接來學習;接著從自身的體驗,推己及人 ,替別人想一想,類似稍稍體會上士道大乘法。以上是第一階段淺顯的學習。   接著,體會深入之後,我們會渴求更深入學習四聖諦,生起這種希求心,即可進入空 性的學習,這是第二階段。   等到內心於法生起強大希求與信心,渴望入道修習時,即開始道次第的修學。由下、 中、上士道再入密續,此即道次第修學的次第。 第一階段:將四聖諦與自己的生活連接,並推己及人。   修四聖諦,大致上有深淺二種層次,由淺入深。首先,淺的階段中,以聞思為主,目 標是能生起定解及不退轉的信心,以及強烈的希求與歡喜。   透過自己生活上的經驗,簡單地與四聖諦連結,進而體會:「喔!佛陀說的,一點沒 錯!真的是有這些現象!當初我不知道是苦,後來慢慢也感受到苦,現在我終於明白了。 」多想想這些生活上的經驗,試著將它們連結到苦諦與集諦的道理。不過,這種認識還談 不上透徹與通達。   例如懷疑自己會不會得到?會不會得不到?像這樣先有貪瞋,再由於欲取、欲捨的心 ,懷疑自己「我能做到嗎?」、「我能成佛嗎?」此時,我們也許會跟別人競爭,失敗就 沮喪生氣,成功又洋洋得意,傲慢起來。我們的心,就是這樣起起伏伏,平靜不了。佛經 述說的狀態,非常符合我們實際的經驗。透過如是觀察與思惟,我們能認識簡單的集諦。   接著,也可簡單的思惟滅諦與道諦。「我如何出離這些問題?」、「如何出離內心的 痛苦?」「因為內心煩惱引發的外在仇人,這些問題該如何出離?」「要如何壓伏貪瞋? 」「如何處理外在的困境?」…等等,這些都代表簡單的滅諦。雖非真正的滅諦,還算是 「斷除」這個果位。   用什麼方法斷除?看看佛經,通常內心會稍稍平靜下來,心可以調整一下。這是簡單 的道諦。   這些都是非常簡單的一個理解,十分淺顯的階段。基本上,就是為了離苦得樂,何者 應捨、何者應取等生活上的改變,我們就是用這種方式,學習簡單的四聖諦。   自己稍有體會之後,再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替別人想。他人與我,都有著相同的苦, 那麼,「苦從哪裡來?」、「如何解決問題?」我們也幫別人想一想。這樣子,就有一點 大乘佛法的味道了。   將四聖諦與大乘法連接起來,雖然還不是真正的大乘法,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但仍與 大乘菩提心相關,層次較淺些。 第二階段:學習空性,發展大悲心。   在這淺淺的體會中,一顆希求的心,會讓我們看見更遠的地方!於四聖諦深刻的道理 生起信心,生起信心後,即進入更深廣的學習。這個階段,時間會長一點。   此時,思惟的不僅是「今生」這個範圍,生死輪迴中的業、煩惱、十二緣起,整個要 連接起來修。所以,苦諦指的是道次第中的「三苦、六苦、八苦」;苦的根源,是業,業 的來源是煩惱,煩惱的根本是我執。   那麼,「我執如何成為煩惱的根呢?」、「我執與煩惱,有什麼關係?」就這樣更進 一步去清楚彼此間的關係,更細膩的去觀察思考。   「我執,是錯亂?還是不錯亂?」、「如果它是錯亂的,那我能不能斷除它?」從這 裡,我們接連著學習空性。   明白了空性的道理,我們會更有信心,知道自己終能斷除我執!我執能斷除掉,煩惱 就斷得掉,斷除煩惱,就能停止惡業不再新造,惡業能停下來,果報總有一天會結束,苦 諦,會終止!這樣的學習方法,就是道諦。   透過道諦,能滅除輪迴的果報,此即滅諦。在這個階段,比較深入一點。   要能生起定解,必須具備廣大的邏輯推理能力。寛廣的聞思,也須建立在廣大的體驗 上,因此,體驗也算是一點修持啦,試一下的意思,但這個階段,仍以聞思為主,才會生 起定解,後面才是「信心」、「歡喜」、「希求」這些次第。   不斷深入觀察思考,內心會形成定解。一旦定解生起,「解脫」這件事情,就像是「 活活的存在」,那麼圓滿的一條道路,不走不行!而且,不是光我自己走,身邊的眾生也 要一起走。「脫離輪迴的方法,真實存在,可惜他們都不懂,真可憐!」於是,慈悲生起 。   這種慈悲,並不足夠,只是自己一種受苦的感覺而已,並非真正的慈悲。小乘也有四 無量心,這類的慈悲,還達不到大乘的慈悲心。   何謂大乘的慈悲心?視每一位眾生像自己最親愛的獨子一般。為了生起這種慈心,必 須觀修七因果及自他換等法。   看一看七因果法,雖然自己還不能生起真正的證量,但是稍微試一下,也會感受到些 許的改變:會有種想利益他人、想幫他人脫離痛苦的決心。就這一點來說,「希求菩提心 」這件事情,變得有希望,且對於學習空正見,也很有希望。此時,真正希求的心,才會 生起。   反之,我們處於一種不清不楚的狀態,就跟著一個人走,完全不懂真正的自已是什麼 樣子,修行起來,就不像上面次第那般清楚、堅定。如果能從內心,自己有一種「將來我 要獲得某某果報」的期望,而你也知道這個希望辦得成,那麼修菩提心,是實際可行的一 件事。生起菩提心與空正見,也可行。斷除掉煩惱,我也做得到。解脫,絕對行得通。如 此一來,一心想生起證量的希求,擋也擋不住!   此時,我們才會覺得人身很殊勝、絕不可浪費,必須儘快生起證量,脫離輪迴。可是 這樣子修,還不代表能生得起真正的證量!到目前為止,只是自己心中的定解與信心、歡 喜及希求而已,大概就這個程度。 第三階段:真正開始實修道次第。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   證量,不是那麼容易生起的,必須一步一步按次第往上走。   例如,修菩提心之前,必須具備大悲心;想要有大悲心,你必須對對境的眾生,要有 永恆究竟利益他的心;要有此利他的心,就必須先清楚什麼是「永恆究竟利他」;於此「 永恆究竟的利他」,不光要清楚意義,還必須有感受。   對自己恆常、究竟的利益先有感受與希求(出離心),才能替別人想。也就是,生起 大悲心前,先有出離心。透過四聖諦與十二緣起的觀修,幫助我們生起出離心的感受。   自己沒有出離心,又如何具備永恆究竟利益眾生的意樂?生不起此種意樂,就只能眾 生餓了給他食物、渴了給他水喝…,暫時的利益罷了。如何永恆究竟的利益他?我們一無 所知;根本上,他怎麼苦?有多苦?我們更是漠然,沒有感覺。   因此,生起大悲心前,要先生起出離心;要有出離心,則必須放棄現世的執著。現世 的執著放不掉,整個生死輪迴的執著心,又怎麼可能放掉?因此,現世的執著,要放得下 來。此證量,主要依靠修學下士道的法。   既然我有一個清楚明確的追求,該如何達到此目標呢?接著,我們要思惟整個過程與 其必備的基本條件是什麼?需要什麼?在這之前又需要什麼?更前面又是什麼?此即道次 第。   如果這樣子修,一定會飲水思源:「我跟誰學的?」依止善知識,是道次第中第一個 要修的法。我們修依止善知識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修菩提心與空正見。所以,依止善知 識,是每一位大乘行者都必須要修的法。否則再怎麼修,也生不起應有的證量,這就是因 果法則。   因此,正式入道次第修學下士道之前,首先要修依止善知識。   內心沒有希求菩提心及空正見,而直接修依止善知識,並不是一位大乘行者要修的法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目標裡若沒有菩提心與空正見,就直接修下士道,這種下士道的法 ,也不是一位大乘行者要修的下士道(不共下士道)。   目標一定要是菩提心與空正見才行,正是為了追求此目標,我們才修下士道,這是大 乘行者應該要修的,因此稱為「共下士道」。   我們必須將大乘行者的目標(菩提心與空正見)做為「工具」,才去實修依止善知識 ,與下中上士道次第的法類。否則,沒有「工具」,一股腦兒跳進去依止善知識,那就慘 了!   總之,認識了四聖諦、菩提心、空正見、自他相換等法,對這些功德生起信心、定解 、歡喜之後,強烈的希求於焉而生。如果內心希求不強,觀念也未建立,依止善知識以下 的實修,就都不對了。   未紮實學習四聖諦,就直接跳到依止善知識、業果等法的學習,實在跟外道沒兩樣。 外道也有依止善知識,也有皈依、業果,甚至很強調信仰,他們也說不可以殺、盜、淫、 妄語、罵人、綺語、挑撥離間、貪、瞋…等等十惡業。   沒有四聖諦的修行內涵,而修依止善知識、皈依、業因果,只是外頭掛著佛教的招牌 ,但內在,根本不是佛教。這是比較不客氣的話。   按次第學習,才會明白整個因果關係,若果真明白,一定會想獲得「果」。如此一來 ,依止善知識的因,我們一定會努力修。   生起依止善知識的證量後,即可依於它,生起下士道、中士道的證量,也能生起菩提 心,最後成佛。     此實修道次第階段中,目標又高一層,主要是為了生起證悟。我們要生起依止善知識 的證悟、下士道的證悟、中士道的證悟。   證悟的意思解釋一下。前面階段只是心裡有歡喜與希求,但身語意還沒辦法改變。一 旦證悟,整個人身語意徹底改變,身語意與所觀修的法完全吻合,無二無別,全面的改變 !   這種改變,不是強迫喔,或自己鼓勵鼓勵一下的樣子,它是真正堅定的改變,一旦改 變就不再走樣,如此,才能稱之為「證悟」。沒有改變,不算證悟。   道,即證悟、證量之意,它是證量的一條道路(證量之路)。一個個證悟,按次第先 後排成了一條線,這就是「道」。生起了證悟,整個人就會改變,所有的身語意,都會改 變,不是暫時的現象,而是真的全部改變。 《取材於雪歌仁波切講授《四聖諦》20080909台東》 阿底峽佛學會 http://www.adisha.org/index.ph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13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