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陀初轉法輪,宣說四聖諦度五比丘,是為世間首次三寶的成立。 底下提供漢、巴語系所傳的轉法輪經。 《雜阿含379經‧轉法輪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捺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 、 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 復次、苦聖諦,知當復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苦集聖諦 ,已知當斷,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此苦滅聖諦,已知當 作證,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此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 修,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比丘!此苦聖諦,已知已知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 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道跡聖 諦,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於諸天、 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 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憍陳如白佛:「已知,世尊」!復告尊者憍 陳如:「知法未」?拘鄰白佛:「已知,善逝」!尊者拘鄰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鄰。 尊者阿若拘鄰知法已,地神舉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捺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所未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 哀愍世間,以義饒益,利安天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地神唱已,聞虛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 在天,展轉傳唱,須臾之間,聞于梵身天。梵天乘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捺國仙 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世間聞法未所 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以義饒益諸天世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世尊於波羅捺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是故此經名轉法輪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經文要意: 本經敍説佛陀在成佛之後對五比丘所講的「三轉十二行」法輪。四聖諦是佛法的主要內容 。三轉十二行法輪的重點在對四聖諦(苦,集,滅,道)的知解,修習,與作證。三轉是 指對苦、集、滅、道四行的「示知」,「勸修」,與「作證」三個階段(three phases) 。這三轉也叫做「示轉」,「修轉」,與「證轉」。每一轉都包含苦,集,滅,道這四行 。所以一共有十二行。這裡「示知」是第一轉,是指示出何謂苦、集、滅、道,佛陀向五 比丘開示,指出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勸修」是第二轉,是指對苦,集, 滅,道應當知苦,斷集,証滅,修道。「作證」是第三轉,是指苦可知,集可斷,滅可証 ,道可修,因為佛陀已知,已斷,已證,已修。 ------------------------------------------------------------------------------ 巴利《轉法輪經》 一時,世尊住在巴拉納西仙人落處的鹿野苑。 於其處,世尊對五衆比庫說: 「諸比庫,有二極端乃出家者所不應實行。哪兩種呢?凡於諸欲而從事此欲樂享受者 ,乃卑劣、粗俗、凡庸、非聖、無意義;凡從事此自我折磨者,乃苦、非聖、無意義。 諸比庫,不近於此二極端,有中道為如來所現等覺,引生眼,引生智,轉向寂止、勝 智、等覺、涅槃。 諸比庫,什麼是那為如來所現等覺,引生眼,引生智,轉向寂止、勝智、等覺、涅槃 的中道呢?此即八支聖道,這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 正定。諸比庫,此即是那為如來所現等覺,引生眼,引生智,轉向寂止、勝智、等覺、涅 槃的中道。 諸比庫,此是苦聖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 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 諸比庫,此是苦集聖諦——此愛是再有,與喜、貪俱,於處處而喜樂,這就是:欲愛 、有愛、無有愛。 諸比庫,此是苦滅聖諦——即是那種愛的無餘離貪、滅、捨棄、捨離、解脫、無執著 。 諸比庫,此是導至苦滅之道聖諦——此即八支聖道,這就是:正見……正定。 諸比庫,我對『此是苦聖諦。』於前所未聞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 ,生起光。 諸比庫,我對『此苦聖諦應遍知。』於前……生起光。 諸比庫,我對『此苦聖諦已遍知。』於前所未聞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生 起明,生起光。 諸比庫,我對『此是苦集聖諦。』於前所未聞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 明,生起光。 諸比庫,我對『此苦集聖諦應斷除。』於前……生起光。 諸比庫,我對『此苦集聖諦已斷除。』於前所未聞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 生起明,生起光。 諸比庫,我對『此是苦滅聖諦。』於前所未聞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生起 明,生起光。 諸比庫,我對『此苦滅聖諦應作證。』於前……生起光。 諸比庫,我對『此苦滅聖諦已作證。』於前所未聞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慧, 生起明,生起光。 諸比庫,我對『此是導至苦滅之道聖諦。』於前所未聞之法,生起眼,生起智,生起 慧,生起明,生起光。 諸比庫,我對『此導至苦滅之道聖諦應修習。』於前……生起光。 諸比庫,我對『此導至苦滅之道聖諦已修習。』於前所未聞之法,生起眼,生起智, 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 諸比庫,只要我對此四聖諦如此的三轉十二行相的如實知見尚未完全清淨之前,諸比 庫,我就不會在有諸天、魔、梵的世間中,有沙門、婆羅門、天與人的人界,宣稱『已現 等覺無上正等覺!』 諸比庫,正因為我對此四聖諦如此的三轉十二行相的如實知見已完全清淨,諸比庫, 然後我在有諸天、魔、梵的世間中,有沙門、婆羅門、天與人的人界,宣稱『已現等覺無 上正等覺!』 智與見於我〔心中〕生起:『我的解脫不動搖,此是最後生,現在已無後有。』」 世尊如此說已,五衆比庫滿意與歡喜世尊之所說。 當此解說正被宣說之時,具壽袞丹雅生起遠塵離垢之法眼:「凡任何集起之法,一切 皆是滅法。」 當法輪已被世尊所轉時,地居諸天發出聲言:「這個被世尊於巴拉納西仙人落處的鹿 野苑所轉之無上法輪,於世間不能被沙門、婆羅門、天、魔、梵或任何人所逆轉!」 聽到地居諸天的聲音之後,四大王天發出聲言:「這個被世尊於巴拉納西仙人落處的 鹿野苑所轉之無上法輪,於世間不能被沙門、婆羅門、天、魔、梵或任何人所逆轉!」 聽到四大王天的聲音之後,三十三天……亞馬天……都西達天……化樂諸天……他化 自在天……梵身天發出聲言:「這個被世尊於巴拉納西仙人落處的鹿野苑所轉之無上法輪 ,於世間不能被沙門、婆羅門、天、魔、梵或任何人所逆轉!」 如此於那刹那、(那頃刻、)那須臾間,聲音上升遠達梵界。此一萬個世界震動、大 震動、強烈震動,有無量、廣大、超越諸天之天威力的光明出現於世間。 爾時,世尊發出此讚歎:「袞丹雅確實已了知!袞丹雅確實已了知!」如是,具壽袞 丹雅的名字就成為「安雅袞丹雅」。 注釋: 1 轉法輪經(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ü)。此經乃世尊證悟正等覺後所開示的第一 部經。經文開始談到出家者對修行所應持有的中道態度,然後以三轉十二行相的方式教 導四聖諦。該經收錄於《相應部·大品·12.諦相應·2.轉法輪品·第1經》,以及 《律藏·大品·大犍度》。 2 巴拉納西,巴利語Bàràõasã。中印度古國咖西國(Kàsi即伽尸國)的都城,即今 之瓦拉納西(Varàõasã)。古代曾依梵語Vàràõasã音譯爲波羅奈斯、波羅奈、波羅 陛B繞河城。因其位於瓦拉納(Varaoa)河與阿西(Asi)河中間,故得此名。 3 比庫:古代依梵語bhikùu音譯爲「比丘」「苾芻」等,今依巴利語bhikkhu音譯爲「比 庫」。是指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 五衆比庫 (pa¤cavaggiya bhikkhå) :又作五群比庫,即世尊最初教化的五位比庫: 安雅袞丹雅 (A¤¤àsi Koõóa¤¤a)、跋地亞 (Bhaddiya)、瓦巴 (Vappa)、馬哈那馬 (Mahànàma)、阿沙基 (Assaji)。 4 此愛是再有:即是此渴愛導致了再有(來生),再有是其本性。 與喜、貪俱:喜伴隨著貪一起;喜與貪同時滋長而稱爲伴隨在一起。 於處處而喜樂:無論在哪里有自己的生命,即會喜樂於其處,即會喜樂於那裏的色所緣 等,亦即喜樂於色,喜樂於聲、香、味、觸、法。 5 對欲望的渴愛爲「欲愛」,即對五欲功德的貪愛。 對生命的渴愛爲「有愛」,即是由於對生命的希求而生起的、與常見俱行的、對色界與 無色界生命的貪,以及對禪那的欲。 對無生命的渴愛爲「無有愛」,即是與斷見俱行的貪。 6 無餘離貪、滅等:這一切皆是涅槃的同義詞。到達涅槃即是諸愛的無餘離染、滅,因 此而說其爲「即是那種愛的無餘離貪、滅。」到達涅槃又是諸愛的捨棄、捨遣、解脫、 無執著,因此而說涅槃爲「捨棄、捨離、解脫、無執著。」 ------------------------------------------------------------------------------ 中道之內容   佛法,是對於人生向上發展以至完成的一種實踐。眾生(以人為本,可稱為 人生) 無始以來,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存在,是人生現實不過,迫切不過的根 本問題,也惟 是佛法才能徹底處理的問題。佛法對於人生──生生不已的存在, 開示它的真相,使我 們從人生實相的正見中,知道我們應如何增進此人生,淨化 此人生,超越一般的人生, 達到更圓滿更完成的地步。這一佛法的核心──人生 進步、淨化以及完成的實踐,佛典 裏稱之為道。釋尊在波羅奈的鹿野苑中,初為 五比丘轉法輪,即提示以「中」為道的特 質。如『轉法輪經』(巴利文本)說: 「在此諸欲中耽於欲樂者,乃下劣凡夫,為非聖 無意義之事。雖然,以自身所求 [P6]之苦為苦,亦為非聖無意義之事也。離此二邊之中 道,方依於如來而能證悟,此 即開眼、開知,至於寂靜、悟證、正覺、涅槃之道。比丘 !於何名為依於如來所 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聖道也」。佛在開宗明義的最初說法,標 揭此不苦不樂的 中道。中道即八支聖道,這是中道的根本義。這何以稱之為中?有以為 佛法之所 謂中,是不流於極端的縱欲,也不流於過甚的苦行,在此苦樂之間求取折中的 態 度。但這是斷章取義,不能正解八正道的所以為中道。要知道:一般人的人生觀,即 人生歷程的路向,不是縱我的樂行,就是克己的苦行。研考這二端的動機, 都是建立於 情意的,即是情本的人生觀,情本的法門。世人感覺偏於縱我的樂行 不可通時,於是就 轉向到專尚克己的苦行。人生的行為,都不過在這兩極端以及 彼此移轉的過程中。不曉 得縱我的樂行,如火上加油;私我的無限擴張,必然是 社會沒法改善,自己沒法得到解 脫。或者見到此路不通,於是轉向苦行,不知苦 行是以石壓草的辦法;苦行的折服情欲 ,是不能成功的。叔本華的悲觀,甚至以 自殺為自我解脫的一法,即是以情意為本的結 論。依釋尊,縱我的樂行和克己的 [P7]苦行,二者都根源於情識的妄執。釋尊否定了二 者,提供一種究竟徹底的中道行 ,這就是以智為本的新人生觀。自我以及世間,唯有以 智為前導,才可以改造人 生,完成人生的理想。因此,不苦不樂的、智本的新人生觀, 是佛法唯一的特質 。佛說離此二邊向中道,中道即八正道。八正道的主導者,即是正見 。一切身心 的行為,都是以正見為眼目的──『阿含經』以正見為諸行的先導,『般若 經』 以般若為萬行的先導。所以不苦不樂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從正見為本的實踐 中,不落於情本的苦樂二邊。由此,佛法是以「以智化情」、「以智導行」為 原則的。 以智為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發心乃至向上達到究竟圓滿的一切過程 。   正見為導的中道,即是從正見人生的實相中,增進、淨化此人生以及解脫、 完成。 正見人生的實相,佛在處處經中,也即說之為中道或中法。如『雜阿含經 』(大正藏編 號二六二經)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迦旃 延!如實正觀世間集 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P8]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 ,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是 釋尊開示「正見」的教授,說 明世人不依於有,則依於無,佛離有無二邊而說中 道法。然所謂離有離無的中道,不是 折中於有無,而說亦有亦無或半有半無的。 釋迦所說者,為緣起法,依於緣起的正見, 能得不落有無二邊的中道。 (節錄自印順法師<中觀今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58.99.10.128 (06/07 13:57)
chowyc: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18.173.3.123 06/08 01:35
AHJKL:推,任何人於任何地提起四聖諦都應該被讚嘆. 219.69.87.60 06/08 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