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轉法輪經》講記 性空法師 第六章 滅聖諦 7.IdaM kho pana bhikkhave dukkhanirodham ariyasaccaM ∥∥ Yo tassA yeva taNhAya virAganirodho cAgo paTinissaggo mutti anAlayo∥∥ 諸比丘!苦滅聖諦者,即:於此渴愛息滅無餘、棄 捨、遣離、解脫、無著。 滅諦即是涅槃 滅聖諦是什麼?滅聖諦就是涅槃,就是「沒有愛」的意思。因為沒有愛,就沒有取、 沒有緣。所以,涅槃是無取法、無漏法、無為法,也就是沒有苦、集諦。為什麼是無漏法 、無為法?因它沒有緣,所以「無取涅槃」是沒有緣的涅槃,這才是真正的涅槃。苦的緣 是因為有「煩惱」,而涅槃本身並沒有緣,不過它會出現在「道」中,道是實現涅槃的緣 。要清楚此理,才能了解為什麼見道時,四聖諦會一起出現。 渴愛息滅無餘(taNhAya asesavirAganirodho):指我們要完全離開輪迴的緣。佛說 輪迴的緣為「愛」,完全離開愛則完全離開輪迴。我們已經說明輪迴的存在是由很多不同 煩惱造成,所有的煩惱都是輪迴的緣,而這些煩惱中最主要的緣就是愛,有愛才有無明, 有無明才有其他的煩惱。如果我們能離開愛,就能離開五取蘊,因為愛就是「取」,而「 取」就是多次連續的愛,這種強烈的愛稱之為「取」。 離開輪迴是指離開五取蘊,不是離開五蘊,因為五取蘊的意思就是「愛」。佛說明愛 為五取蘊根本的緣,在巴利文中「涅」(nib)是指「沒有」,「槃」(bAna)指「愛」, 涅槃就是沒有愛的情況。完全沒有愛,就能入涅槃的境界;若還有愛,即使我們有修行、 有智慧,還是不能完全進入無愛的境界。因為五取蘊是「愛」,有愛就會有輪迴的緣,就 有無明等其他的煩惱,所以,有愛就有再生,唯有完全離開愛,才能不斷地留在涅槃的境 界。 棄捨(cAga):如果要入涅槃,到達沒有煩惱的境界,必須要全部放棄、棄捨。棄捨 什麼?如果能棄捨愛及所有其他的煩惱,就能棄捨五蘊、棄捨輪迴。 遣離(paTinissagga):和「棄捨」的意思相同,指要放棄所有的煩惱。 解脫(mutti):之前提到要「棄捨」、「定棄」一切,目的是為了能完全解脫。 無著(anAlaya):依北傳佛教的說法,Alaya就是阿賴耶,為「住」、「立」、「著 」的意思,如最高的山──喜馬拉雅山又稱雪山,即是「雪住著」的意思。如果我們能棄 捨愛,在輪迴裡就沒有「住」、「著」,因沒有住、著而能涅槃。涅槃是沒有愛的境界, 沒有愛即無住、無所,也就能夠「滅」。 若要真正了解滅諦,應先見道才能直接體驗;若沒有見道,不可能直接有滅諦的經驗 ,這是所有佛教共同的看法。假如我們能夠用無漏智慧思惟苦、無常、無我,就能在實現 中道時,看到四聖諦同時現起;若是沒有實現見道,就不可能親身體驗到。 見道前的第一步應先了解何謂無漏智慧的境界,了解能運用智慧的心,了解能觀和所 觀的境界,了解在我們生活世界中所實踐的真實經驗。能用智慧去分別、了解世界的緣起 ,就是了解苦諦、集諦的基礎,若沒有這個基礎,就無法實踐見道。 簡單地說,我們要了解名色,名色就是智慧的境界,在名色中包括所有的無漏智慧、 所有的分別,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都在名色中。 為什麼一定要了解名色法?因為觀名色就沒有我、沒有你,觀名色就是世界的真實經 驗。例如觀察杯子,杯子屬於名色的經驗,我們能了解這個東西叫做「杯子」,只是人類 彼此賦予這樣的稱呼。如果小狗來看杯子,牠也會和人一樣看到這個東西的顏色、形狀, 但是小狗並不知道這個東西叫「杯子」。所以,在真實經驗中,「杯子」只是名色法的存 在。如果想要進入智慧的境界,就要洞察實際的名色經驗。 名色法必須進入智慧的境界才能觀察到,如果沒有這種了解,就不能真正了解無常, 因剎那、剎那的無常是屬於世界真實的法,不是屬於概念。我們知道杯子會破壞,但這不 是真正用智慧來觀察,真正「觀」的智慧是看到杯子以及一切法(包括人)都是地、水、 火、風等四大不斷破壞的過程。其他的所緣也是同樣的道理,此破壞過程是我們「所觀」 的對象──色,而「能觀」這個破壞過程,叫做「名」,「名」如同色一般也是連續不斷 破壞的過程。 了解名色,才能了解什麼是緣起,什麼是集諦。我們的「愛」,如愛的所緣:錢、房 子、汽車等,我們為何愛這些?因為我們認為它們存在,它們能給我們樂受、滿足。雖然 也知道它們不可能永遠保存,它們會壞、會改變,但這只是世界經驗的概念,不是真正了 解,不是真正的「觀」,所以仍會不斷執取,產生種種苦惱。想實現滅諦,一定要了解名 色都在無常破壞中,才能放下愛。然後,思惟苦諦、集諦就是能觀、所觀的了解,如果能 思惟它們不斷剎那、剎那無常變化的過程,就能運用所有觀的知識,實現世界最高的觀─ ─行捨智(saGkhArupekkhAñANa)。如此,我們就能遠離無常、苦,就能看到苦、集、滅 、道四諦同時現起。南傳佛教或其他宗派也有同樣的看法:實現見道就能觀四聖諦同時出 現在一個心的過程,之後可藉由修道而離開所有的煩惱,也就是離開愛。 我們要了解所有煩惱都有相互的關係,因為我們的心中都有煩惱種子和愛,愛讓煩惱 種子發芽、增長、變強。所以,愛弱時煩惱就弱,愛強時煩惱就強,它們彼此有相互的關 係。 南北傳佛教皆提及阿羅漢已經離開所有煩惱、所有愛的種子,意思是阿羅漢已經沒有 愛,燒掉所有心裡的煩惱種子,使煩惱種子失去成長的功能。由於阿羅漢能用修行去除愛 ,殺除煩惱,使內心煩惱種子沒有功能,不再繼續輪迴,得以實現涅槃,是故阿羅漢為所 有眾生、人、天崇敬供養的對象。 滅諦是說明沒有愛的境界,阿羅漢是怎麼實現滅諦?怎麼去掉愛,讓所有的煩惱種子 失去愛水而乾枯?武器就是無漏智慧,藉由無漏智慧的功能,就能實現阿羅漢或佛的果位 。 佛教提及二種涅槃的現象:第一種是「有餘涅槃」,指佛、阿羅漢有五蘊存在的情況 ,第二種為「無餘涅槃」,指佛、阿羅漢滅除此生五蘊之身後,由於不再有愛而不會繼續 輪迴的情況。雖然,滅諦的現象有二種,但真正的滅諦只有一個。例如:佛陀在菩提樹下 ,滅盡煩惱,證悟成佛,稱為「有餘涅槃」;四十五年後,佛於拘尸那羅般涅槃,那時佛 的五蘊也滅盡,是「無餘涅槃」。如果沒有實現滅諦,根據自己所造的業,一定會繼續留 在五蘊中。因為有愛就有無明,有無明就有行,有行就會繼續收集、造作,繼續存在、繼 續輪迴。 滅諦和道諦的關係 我們觀察世間都是苦諦、集諦,要徹底了解苦,就要了解解脫、了解涅槃,要了解涅 槃解脫的經驗,必須靠「道」來實現,「道」是無漏,卻是有為法。滅與道的相互關係在 《七車經》中有清楚的說明,它說明解脫、現觀過程有七種清淨法的修習次第,就是戒清 淨法、心清淨法、見清淨法、度疑清淨法、道非道智見清淨法、行道智見清淨法、智見清 淨法。 在《七車經》中舍利弗(SAriputta)和滿慈子尊者(MantAni-putta)對話,舍利弗 問滿慈子:「出家修梵行是為了實踐戒清淨,然後再心清淨法、見清淨法,一直到智見清 淨,依照七種清淨法的次第順序而修持嗎?」滿慈子回答七次:「不是!」於是舍利弗問 :「您出家的目標是什麼?」滿慈子回答:「我跟隨佛陀出家的目標就是實現涅槃。」舍 利弗問:「涅槃沒有七種清淨法可以嗎?」滿慈子回答:「不可以!戒定慧的內容就是道 ,如果沒有七清淨法就沒有道,就不能實現涅槃。修行是為了實現解脫,七種清淨法不是 目標,而是用來實現涅槃的方便。」 要了解涅槃不是道,道也不是涅槃,但我們是藉著道來實現涅槃;實現涅槃時,七種 清淨法也會一起實現。所以,現觀是一個過程,此戒、定、慧三學是個不間斷的修行過程 ,如果能依循著「道」實現了這個過程,就能進入涅槃城。當入涅槃城後,我們就不再需 要靠修道的工具。 在《七車經》中,滿慈子以七部車子比喻涅槃與道的關係。好像波斯匿王(Pasenadi )從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要到第二大城婆雞帝(SAketa),這段路程需要乘換七部車子 。當波斯匿王離開舍衛城時是用第一部車,旅行一段時間,馬疲倦了就換另一匹馬,連續 乘換了七匹馬後,他到達了婆雞帝。城裡的大臣問:「您是用這部車到達此地嗎?」波斯 匿王要怎麼回答?他不能回答:「是」或「不是」,他只能說是用第一匹馬所拉乘的車離 開舍衛城,中間換馬、再換馬,最後用第七部車到達婆雞帝。 同樣的道理,修行者是用戒清淨法、心清淨法、見清淨法、度疑清淨法、道非道智見 清淨法、行道智見清淨、智見清淨等七種清淨得到涅槃,不過涅槃並不是這些清淨法。在 《七車經》的譬喻當中,首都舍衛城如同我們的輪迴,波斯匿王如同修道人,而第二大城 婆雞帝如同涅槃的境地,到達目的地需要七部車,也就是實現涅槃需要道──七種清淨法 ,假如沒有七種清淨法,就無法到達涅槃城。當進入涅槃城時,就可以放棄七部車。不過 ,如果沒有乘用七部車,終究只能停留在原處,無法到達目的地。所以,七種清淨法是道 ,是實現涅槃的緣。 我們要了解滅諦就是涅槃,而實現涅槃,需要實踐道──八正道,因正道是無漏法能 引導我們到達涅槃。不過,阿羅漢實現道時,還是有五蘊的存在,這情況稱為「有餘涅槃 」。當他五蘊滅盡時,由於道的成就而實現了無餘涅槃,此無餘涅槃就是無緣法。 擇滅與滅諦的關係 無為法是對滅諦最基本的了解。如果想了解《俱舍論》中一切有部的學說或修行過程 ,我們不免要面對很多複雜的問題,現在我只簡單說明一切有部的滅諦。 南傳佛教在無為法上的看法很簡單,他們認為無為法只有一個,即是涅槃;雖有「有 餘涅槃」、「無餘涅槃」二種不同的現起,但還是同樣的涅槃、同樣的滅諦。有關一切有 部對滅諦的看法,可查《俱舍論》第一品,其中提及三種無為法:「虛空無為、擇滅、非 擇滅」。在一切有部系統裡,不可能有「擇滅」以外的滅諦,「擇滅」就是一切有部的滅 諦。 「擇」的意思是:用無漏智慧來分析。一切有部以牛與車的譬喻來說明無漏智慧與滅 諦的關係,無漏智慧稱「擇滅」,也稱為「離繫」。「繫」(梵yoga)即是「縛」,就是 所有的煩惱,因此「離繫」是離開所有煩惱。 梵文的擇滅即pratisaMkhyA-nirodha,意思是離開所有有漏法的縛。「擇滅」簡單地 說就是離繫;繫就是縛,所有的煩惱就是我們的縛。當我們能用思惟抉擇苦諦或其他聖諦 的智慧,令諸有漏法遠離束縛,所能得到的「滅」,就稱為「擇滅」。擇滅是離開所有有 漏法的縛,如同牛與車一樣,因有智慧的揀「擇」分析而有「滅」。 一切有漏法是否只有一種擇滅?南傳佛教持肯定的態度,但一切有部不認為如此而提 出:一切有漏法同一擇滅耶?不爾,云何隨繫事別?謂隨繫事量,離繫事亦爾。若不爾者 ,於證見苦所斷煩惱滅時,應證一切所斷諸煩惱滅,若如是者,修餘對治則為無用。 「隨繫事別」中的「事」,通常指真正的所緣、真正的對象,即勝義諦中存在的法。但此 處所指的「事」只是用來方便說明不同品類的煩惱;而「繫」是指所有的縛或煩惱。這句 話是說明有很多不同種類與品的煩惱,所以「謂隨繫事量,離繫事亦爾」,要對治不同的 煩惱就要有不同的擇滅。 對於不同種類煩惱的分別對治只是一種方便說法,不是依勝義法而說。雖然,對治不 同的煩惱有不同的擇滅,但真正的滅諦只有一個,不可能有二個、三個滅諦。不過,如何 讓多種擇滅最後實現為一個滅諦?這是一個漸次的過程,但不容易了解。在這漸漸實現滅 諦的過程中,不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滅諦,只有一個究竟的擇滅、究竟的滅諦。若能實現這 個過程,就能成就阿羅漢。有關「擇滅」的相關內容,在《大毘婆沙論》裡也有提及,大 家可以自己查閱、參考。 擇滅和滅諦是不同的,擇滅如同「因」,滅諦如同「果」,因此要用無漏智慧──擇 滅來實現滅諦,而滅諦就是無漏智慧的境地。所以,一切有部強調一個、一個現觀的過程 ,即在每個現觀過程對於四諦中的每一個諦都要有系統、次第的分別思惟,這種分別應該 和多種擇滅的想法有關係。要了解這些分別,應從一切有部的修行經驗及他們對《阿含經 》的看法去探討,他們認為要分別漸次地思惟四聖諦的過程,才會有見苦所斷的煩惱、見 集所斷的煩惱、見滅所斷的煩惱以及見道所斷的煩惱等不同的分別。由於四聖諦有這些不 同所斷煩惱的分別,應該就要有不同的「擇滅」。這種分別是有道理的,因為一切有部認 為在現觀過程中,這些不同種類的擇滅都是真正的法。 要了解有部的修行,一定要探討他們在現觀過程中對於多種擇滅的看法。南傳佛教認 為只有四種真實法:色、心、心所、涅槃。在經驗的範圍裡還有其他的法,如依一切有部 的看法,還有心不相應行法(citta-vippayutta-dhamma)。在心不相應行法裡有「得」 、「非得」,現觀過程和法的分別有關,要分別不同的煩惱很複雜。所有煩惱都存在於我 們的身心相續裡,因它們有「得」這個法,也就是說所有的煩惱都存在這個法中;而「非 得」和「離繫」的概念應有密切的關係。一切有部以為「得」、「非得」都是真實的法, 因此離繫──擇滅也就變成真實的法。 佛教認為真實法是有自性的法,依勝義諦來說,有自性的法才能存在,沒有自性的法 則不存在。我們要用緣起來了解涅槃,南、北傳三藏經都有這種說明:要先有法住智,能 用無漏智慧分別真實經驗,才能有涅槃智。因為不同的離繫都是用無漏智慧了解,斷除煩 惱後而得的真實經驗,所以一切有部以為離繫是有自性的真實法。 為何「擇滅」需要多種?因為煩惱的不同分別,意思是說不同的煩惱應該有不同的擇 滅;如果只有一種擇滅就能斷所有的煩惱,照理說只要用一種擇滅斷掉見苦所斷煩惱時, 那麼見集所斷煩惱、見滅所斷煩惱、見道所斷煩惱也應該會滅除。但一切有部卻提出多種 離繫的分別,因為他們從對四諦分別思惟的現觀過程中,認為苦、集、滅、道四諦都有分 別要斷的煩惱。依南傳佛教:在世間觀的過程,斷煩惱也是漸次的過程,但見道則是頓斷 ,南傳並沒有像一切有部這麼有系統地分別說明這是苦諦、集諦、滅諦或道諦所斷的煩惱 。 在實現見道過程前,一切有部認為我們只能思惟苦諦和集諦,不可能有滅諦的思惟, 因滅諦是屬於離繫的過程,是解脫的實現;此離繫過程和解脫都是無漏智慧的境界,所以 見道前,不可能思惟滅諦。依照南北傳佛教的說法,滅諦是無緣法,沒有什麼對象,因它 沒有什麼對象,也就沒有任何的緣或尋、伺。所以在見道前,當我們思惟苦諦時,就無法 思惟滅諦。 至於多種離繫是如何和一個究竟滅諦連在一起?如果不依照一切有部的說法,我們就 不用依多種離繫來分別、漸次地斷不同品的煩惱,而是實現一個苦諦所斷的煩惱時,則斷 一切諦的煩惱。也就是說,能看苦諦,就能看集諦、滅諦、道諦;能看集諦,就能看苦諦 、滅諦、道諦;能看滅諦,也就能看苦諦、集諦、道諦;能看道諦,就能看苦諦、集諦、 滅諦。依照這樣的說法,如果能徹見苦諦,就能成為阿羅漢,因為真正了解苦諦的人,一 定能完全了解集、滅、道諦,所以只有阿羅漢能完全理解四聖諦一同生起的真相。 一切有部對於不同品的煩惱和不同擇滅的複雜分別,不可能完全只依靠「經」的道理 ,應該也和他們現觀分別思惟四諦的系統及修行資糧的看法有關係。現觀過程有見道、修 道,在見道前,修行過程中不可能有出世智慧,只能用世間智慧來了解。所以,「滅」應 該要實現在出世智慧,假如沒有實現出世智慧,不能達到究竟滅,只能看到世間滅;而「 離繫」就是斷煩惱,是一種漸次的現觀過程,它有二個方面:世間、出世間,世間智慧並 沒有力量斷除煩惱,唯有出世智慧才能斷煩惱、觀究竟滅。 依我對「離繫」──擇滅的了解,在見道前,要用世間智慧看苦、集、道,也要看「 滅」,但此時只能看到世間剎那、剎那的滅,無法觀見究竟滅;只有實現見道後,才能以 出世智慧斷所有的煩惱。這是說見道前已有擇滅,已在練習用世間智慧斷煩惱,但見道後 才有真正的擇滅、真正的出世智慧,才能真正斷煩惱,實現真正的滅諦。 我們先要斷煩惱,才能解脫。依南傳佛教的看法:無間道為斷煩惱道,在見道中,因 為苦、集、滅諦是和出世道諦在一個心的剎那過程中實現,因此四諦能同時生起;但見道 前,因為沒有出世智慧,四諦不可能一同出現。一切有部則認為見道過程有十六個剎那, 事實上可說是十五個剎那,若想了解一切有部離開煩惱的複雜過程,應該先了解不同的擇 滅與不同品煩惱的關係,以及不同的擇滅和世間、出世智慧的相互關係。 結說滅聖諦 【徹見緣起】 依照「擇滅」──離繫的作用才能實現阿羅漢果、漏盡智,如果沒實現漏盡智,就不 能了解緣起甚深的意涵。在《大緣經》(mahA-nidAna sutta)中佛向阿難說明:如果不是 阿羅漢,一定有心苦。假如沒有實現漏盡智,就無法清楚地觀照緣起;無法徹見緣起,便 無法解脫輪迴。阿難當時已是須陀洹果的聖者,能了解這個道理。 佛依此一方面說明解脫的緣起,一方面說明輪迴的緣起。如果我們沒有實現究竟的解 脫,就不免有愛的束縛、愛的苦。有智慧的人很容易看到這種苦,沒有智慧的人就無法看 清楚。愛就是苦,若有愛就不可能了解緣起的深義。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地思惟苦、集 、滅、道四諦,放下愛執,才能實現解脫。 【了解苦諦】 佛的解脫過程是靠對苦諦的了解,如果對苦諦了解不夠深,就無法實現究竟解脫。佛 說明:不能究竟解脫是因不夠了解苦諦;唯有真正了解苦諦,才會有真的信心,信心能幫 助我們的心精進,給予「信忍」推動我們去努力。所以有信心,才有真正的精進,有真精 進,才能不斷努力實現解脫。所以說:「知苦能見道」。 精進是靠信心,信心是靠對苦的了解,有苦的了解才會有正信,有正信才會努力,努 力才有法喜。什麼是真的喜?佛教有二種喜:欲喜和法喜;有二種欲:欲欲和法欲。欲欲 引導我們到欲喜,法欲引導我們朝向法喜。法喜的條件就是要有法欲、要有精進。若不精 進,就不能實現法喜,有法喜才有輕安,若沒法喜就沒有輕安;有輕安才會有正定,沒輕 安就無法實現正定。所以,輕安、法喜都包含在正定的條件裡。有正定才會有如實觀,有 如實觀才會有解脫;有解脫才會有解脫智,這是離開苦的過程。 【斷除愛】 如果沒有離開煩惱、愛,怎能離開苦?對緣起怎能有徹底了解?若還有愛,佛以為我 們不免有「求」,有求就不免有「得」。有求、有得是因為我們有「愛」,「愛」讓我們 如同瞎子般看不到真相,無法去除煩惱;若不能完全斷煩惱,一定有「求」。「愛」必定 會和「求」在一起,有「求」就會繼續存在,繼續收集業,繼續創造「行」,所以就有「 得」,結果我們常「決定」要這樣還是那樣。「決定」就是欲貪,因有欲貪而有執著,若 沒有斷愛、斷求,我們一定是在執著中、在五取蘊中。 因眾生有「求」、有「愛」,就不免有要保護的所緣,只有阿羅漢、佛已離開了愛, 所以沒有要保護的所緣。有想保護的所緣,是因為有「慳」;有慳,我們一定會保護自己 。如果還會保護自己,怎能看到緣起的深義?所以,佛說「滅」(anAlaya)為無住,無住 就是沒有什麼要保護的所緣,唯有如此才能了解緣起深義。如果沒有完全斷愛、斷求,我 們就會繼續輪迴。因有愛就有想保護的所緣,有求就有再生,所以滅諦的真正意思就是「 愛盡」。 實現佛法過程中,雖不免有「求」,但終要離開這個「求」。若真要理解怎麼修行, 就要了解「不求」,就沒有「得」,也要了解「求」就是「愛」,「愛」就是「無明」。 《俱舍論》說明信心是宗教的愛(pema),信心是種特別的愛,這是「道愛」。「愛」是我 們存在的根本,而「信心」是宗教上特別的愛,要怎麼處理這二種愛的矛盾?可以自己多 去體會,若能看到這個矛盾,就知道為什麼要修安那般那、為什麼要修行。 《大念處經》註釋書說明:安那般那是「苦諦」,因入出息是隨身心轉,而名、色、 呼吸都是無常生滅的,所以是苦諦。用功專注在安那般那上即是「集諦」,因為要不斷的 抓住所緣,愛所緣。除去苦、集二者就是「滅諦」;「道諦」是引導我們走向滅諦的方法 。若能了解這個道理,才知緣起深義,才能了解解脫的過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128
solarjeff:cool大真是佛板善知識。m<_._>m 123.240.2.188 06/07 20:51
cool810:好說好說,也是自利。洗板了:p 今天先收工 58.99.10.128 06/07 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