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轉法輪經》講記 性空法師 第三章 中道 四聖諦是《轉法輪經》的主要內容,是佛法的根本所在,但佛陀並不是一開始就開示 四聖諦,而是先提出離苦樂兩邊的中道。 3.Yo cAyaM kAmesu kAmesu khallikAnuyogo hIno gammo puthujjanIko anariyo anatthasaM hito ∥ yo cAyam attakilamathAnuyogo dukkho anariyo saMhito ∥∥ Ete te bhikkhave ubho ante kamma majjhimA paTipadA TathAgatena buddhA cakkhukaraNI ñaNakaraNI upasamAya abhiññAya sambodhAya nibbAnAya samvattati ∥∥ 以愛欲貪著為事者,乃下劣、卑賤、凡夫、非聖 賢、無義相應。以自我苦行為事者,為苦、非聖賢、 無義相應。諸比丘!如來捨此二邊,依中道現等覺。 以此資於眼生、智生、寂靜、證智、等覺、涅槃。 劣(hIna):執著愛欲在諸欲中是第一下劣。為什麼五欲享樂屬於劣?因為它不能使 我們朝向善道、解脫,不是屬於君子、善人或有智慧的修行人,是粗魯、未受磨鍊者的行 為,它不能造就生天、為人的福業,故稱為「劣」。 卑賤(gamma)因為它屬於凡夫的境界。放縱於五欲,絕不屬於有智慧、有修行人的 行為,這樣的享樂對修行人來說是屬於粗劣的、卑賤的。若要解脫,則不執著於此,要視 「欲」為粗劣,因為對有修行的人來說,這些都是苦。 凡夫(puthujjanIka):指未經磨鍊的人、未修行的人。 非聖、無義相應(anariya 、anatthasaMhita):指享樂五欲不能利益我們實現善道 ,也不能利益幫助我們離開惡法,是無意義的事。 以自我苦行為事者(attakilamathAnuyoga):指從事自我折磨的苦行。注意、執著 的方向不能利益自己,除了歡喜欲樂外,另一方面就是讓自己感到苦,故意找苦受而逼迫 自己。佛並沒有說苦行是「劣」,只說「苦」,故意使自己受苦,雖不是劣,但也不屬於 聖人,不屬於實現道的人。為什麼?因行道的人知道沒有「我」這個法,所以不會故意讓 自己受苦,能捨苦、樂二邊,因此稱為「聖人」。苦行在印度很普遍,佛自己行六年苦行 ,受一般人不能忍的苦,即使如此苦行仍無法成道,但這樣的信心不能稱為「劣」,因為 苦行也有些許助益、引導佛朝向中道;雖然苦行領導佛朝向中道,這樣的行為對於一般眾 生而言還是「無義相應」,因為它不能真正利益我們。既然,佛已經發現苦行是無意義的 行為而走向中道,我們也從佛的說法中了解「道」,就不用像佛一樣辛苦地苦行以實現道 。 中道行 中道(majjhimA paTipadA):可翻譯為「捨二邊」,指修行沒有偏極端,不偏於欲 樂享受,也不偏於苦行,以中道而行。未實現道時,會執兩邊;實現道後,則離二邊。因 此,佛讓五比丘了解他已經實現道,已不再有五種見等種種限制。由於實踐中道,如來不 靠二邊而行,所以中道為覺悟的第一內容。 眼生(cakkhukaraNI):這是說明只有靠中道才能引生法眼、慧眼,透視四聖諦,由 此才能成為聖人。假如沒有智慧、清淨、無漏之眼,無法實現中道。沒有法眼,就只是用 凡夫一般的眼去思惟,唯有行中道才能創造我們「法」的眼睛。 智生(ñANakaraNI ):意指唯有中道才能產生了知四聖諦的智慧。 寂靜(upasamAya):有中道才能息苦證滅,實現真正的寂靜。要朝向真正的寂靜, 必須有正定,而正定則要靠對中道的了解。因此,藉由中道而生起的正定能引導我們走向 寂靜。 證智(abhiññAya ):證知四聖諦的智慧,中道 能讓我們證知四聖諦。 等覺(sambodhAya ):真實平等的覺悟,即生起了知四聖諦的聖道智。sam有二種意 義:(一)真實──有中道才能有真正的開悟。(二)平等── 即平衡之意,也有「一 起」的意思。 涅槃(nibbAnAya):煩惱止息,究境安樂的境界。佛教修行的目的是達到涅槃。因 此要藉由中道引導我們走向涅槃。 中道是佛陀的實際經驗,出家前他是王子身份,養尊處優,過著極盡享樂的生活;出 家後、悟道前,則過著印度傳統修行者禁欲與苦行的生活。佛陀經歷了這兩種極端的生活 方式後,體會到什麼樣的生活是有意義的,可以引導我們朝向清淨、解脫;那就是「中道 」的生活。「中道」可以讓人開法眼,產生如實觀的智慧,導向寂靜,趨入涅槃,達到解 脫境界。 中道的具體內容──八支聖道 4.KatamA ca sA bhikkhave majjhimA patipadA TathAgatena abhisambuddhA cakkhukaraNI karaNI upasaMAya abhiññAya sambodhAya nAya saMvattati ∥∥Ayam eva ariyo aTThaGgiko maggo ∥ seyyathIdaM ∥ sammAdiTThi saGkappo sammAvAcA sammAkammanto sammAAjIvo sammAvayAmo sammAsati sammAsamAdhi ∥∥ Ayam kho sAbhikkhave majjhimA paTipadA TathAgatena abhisambuddhA cakkukaraNI ñaNakaraNI karaNI upasamAya abhiññaya sambodhAya saMvattati ∥∥ ñANanibbAsammAnibbAnAya 諸比丘!云何如來能於中道現等覺,資於眼生、智 生、寂靜、證智、等覺、涅槃?謂八支聖道是。即: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 正定。諸比丘!此是如來現等覺之中道,資於眼生、 智生、寂靜、證智、等覺、涅槃。 什麼是中道?世尊說明中道就是八支聖道一般稱八正道,即是正見、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解脫苦需靠中道,八正道即中道的內容。此八正道不 能和道心分開,在普通的世間心中不能一起出現八正道,唯有在出世間道心中才能同時出 現;其中正見、正思惟為中道的智慧;正語、正業、正命為中道的戒;正精進、正念、正 定為中道的定,在出世間道心裡,它能成就戒、定、慧三學,實現我們解脫的目標。因此 ,不論在修行歷程的開端、中端及末端,八正道都是非常重要的修學資糧。 正見(sammA-diTThi):有世間正見、出世間正見,在四聖諦裡包括所有的正見。世 間正見是對因果、業報方面的見解;出世間正見是緣起正見、中道正見,無常、苦、無我 也包括在內。正見在這裡主要意思是知道這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正思惟(sammA-saGkappa):平常正思惟是指思惟無害、無瞋、出離三種。此段經文 的正思惟是指特別的思惟,即是用「尋」(vitakka)了解、深入檢查的意思,因為「尋」 是一種智慧的力量,能深入思惟,洞察四聖諦。 正語(sammA-vAcA)、正業(sammA-kammanta)、正命(sammA-AjIva):正語、正 業、正命三者屬於「律儀」。修道的時候,一定有律儀,如果沒有律儀就沒有道。因此修 道的條件就是要有「律儀」,一般來說有「自然律儀」、「受戒律儀」、「道共戒律儀」 三種: (一)自然律儀:若有好性格,自然就不會說謊,因此未受戒而能不妄語,這是自然 律儀。 (二)受戒律儀:若因受戒、持戒而不妄語,這是屬於受戒的律儀。 (三)道共戒律儀:指在無漏心、道心裡自然切斷所有的不正律儀,不是我們的性格 好不好,或有受戒與否,而是「道」本身就不能與不正語、不正業、不正命等同時存在。 因為,同一剎那心中,不能同時出現「道」與「不正道」,所以正語、正業、正命自然為 道心的內容。 正精進(sammA-vAyAma):「正精進」是道及正定最重要的資糧;另外,正念也是正 定最重要的助緣,因此,正定要依據正精進和正念。正精進在此段經文中是說明道心的內 容,即繼續地修習四聖諦,用我們的心努力思惟四聖諦。如果沒有徹底通達四聖諦,我們 不能滿意這樣的情況,要以正精進來深入四聖諦的境界。 正念(sammA-sati):念的因緣是穩定的想,「穩定的想」是指不忘記四聖諦,使我 們的心繼續朝向四聖諦,不讓心由四聖諦中溜掉,此為道心的正念。 正定(sammA-samAdhi):有道心的正定才能如實觀四聖諦。要了解正定,可以參考 《增壹阿含經》二種定的說明: (一)概念的正定:此正定是依修行的所緣,例如以地遍、安般念等「概念」,來實 現穩定、沒有變化的心。這種定也是屬於正定,但不是道心的正定。 (二)依相的正定:依「相」實現穩定的心。在普通觀的過程中,依相的正定就是有 自相或共相的法,能看到剎那、剎那的生滅,體驗無常、苦、無我,這是普遍性依相而觀 的正定。 在道心裡也是一種依相的正定,但它的所緣並不是世間法而是出世法,因此可以如實 現四聖諦,正斷煩惱,體證涅槃。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中道」的基本精神,也是佛陀的終極關懷,中道不是抽象的理 論考察,佛法不是知識、哲學,而是要具體踏實的從生活上深切反省、踐行,生活是親身 經驗,煩惱是切身的,在生活中不斷努力向上,朝向清淨、祥和、智慧,即是「中道」。 這是生活的「中道」,實踐的「中道」。 緣起中道 若要完整了解中道內容需要知道中道的另一方面,就是緣起的中道、如實觀的中道。 實踐的「中道」是針對生活是否朝向幸福、究竟解脫來講;緣起的中道是就能否看到世間 真實相來說,解脫最重要的條件是「照見真實」。緣起的中道散見於經論中,如在《雜阿 含經》佛陀對迦旃延說,世間人多半執著「有見」或「無見」,以為世間的一切只是存在 或不存在,不是「有」,就是「沒有」。我們應該用緣起中道的智慧,洞察事物無常生滅 的真相,我們就不會有「有見」和「無見」的偏見。 這世間沒有固定不變的東西存在,一切都是因緣生滅。經典中常用種子生芽的例子說 明:本來沒有芽,因為種子有能生性,再加上陽光、水、空氣等因緣後,種子便長出芽, 芽再繼續長成大樹;芽漸漸長大時,種子也就慢慢消失。如果陽光等因緣不具足,芽也無 法生長。一切事物消長生滅都是隨因緣而定,當因緣條件產生變化時,事物也跟著變化, 沒有一個不變的「我」存在。隨順緣起如實觀世間,不執不取,對苦的生起與消滅,也如 實觀察,如此便能產生親證的智慧。 實踐的中道具體的說明是八正道,緣起中道則是以十二支緣起描述生命的解脫與輪迴 。順著緣起看世間,可以看到世間生滅的真實情況。而能夠如實觀察世間,便是走上解脫 之路了。 中道與四聖諦 中道有實踐的中道和緣起的中道,解脫依中道,中道的具體實踐內容是八正道,八正 道屬於四聖諦中的道諦。踐行八正道,開了法眼,產生如實觀的智慧,能夠看清楚世間真 實相。看清楚無常苦迫,明白苦聖諦的真理;看清楚生滅因緣,了解集聖諦的真理;繼而 能夠成就道聖諦,證入滅聖諦。所以說四聖諦包含修行的開端、中端、末端;也包括了兩 方面的中道。所以佛陀在開示中道後,更三轉四聖諦,宣說甚深法義。 八支聖道有世間聖道和出世間聖道,四聖諦也有世間、究竟勝義諦的分別。一般而言 ,四聖諦現觀的次第為:苦、集、滅、道,但在道心中並沒有次第,因為此時四聖諦能在 同一心中生起。在道心中,此八支聖道能同時出現於一心,因為此道心的五根平衡,且以 一個目標為所緣,依此就能完全投入四聖諦的修行,成就戒、定、慧三學。 我們要了解八正道或四聖諦在世間、究竟二方面的不同,這在現觀過程是很重要的。 假如不能分別,就不能深徹了解四聖諦的意思。宣說四聖諦有三轉,第一轉叫做「示轉」 就是實現見道,第二轉名為「勸轉」是實現修道,第三轉是「證轉」為証得無漏智。所以 ,四聖諦是佛教的中心思想,也是一個修道的歷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128